莒南板栗

莒南板栗

莒南板栗,山東省莒南縣名優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莒南縣地處低山丘陵區,雨熱同季,秋高氣爽,土壤養分齊全,適宜板栗生產,產量名列山東第一,被列為中國板栗優質高產高效栽培示範基地,所產板栗個大、色艷、光滑油亮、果肉嫩黃細膩、香甜可口,素有“糯香栗”之稱。

2010年04月0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莒南板栗”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莒南板栗
  • 產地名稱:山東省莒南縣
  • 品質特點:個大均勻,皮薄易剝,味道甘甜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366號
  • 批准時間:2010年04月02日
產品特點,外在感官,內在品質,產地環境,位置境域,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外在感官

莒南板栗矮豐的主要特徵:樹體矮小,樹冠緊湊,長勢健旺,節間極短,成花容易,短枝抽生果枝能力達67%,需肥沃土壤,自花不結實,品質上,是實生短枝型優株,1999年通過臨沂市科委鑑定。
莒南板栗糯香的主要特徵:早實豐產性強,與其他品種相比,內膛枝和下層枝有一定結實力、且有很好的短截結果習性,1998年通過山東省科委鑑定。
莒南板栗麗抗的主要特徵:堅果飽滿整齊,平均單粒重11.2克,果面平滑光亮,商品性狀優良,結果早,豐產、穩定,抗旱,耐瘠薄,葉片抗紅蜘蛛為害,2002年通過山東省評審定名。
莒南板栗果實成熟飽滿,個大,均勻,皮薄易剝,果肉嫩黃細膩,色澤鮮艷,味道甘甜,糯性強。具有本品種特有的風味,無異常氣味。
莒南板栗莒南板栗

內在品質

莒南板栗富含多種營養,經檢測每100克板栗堅果含蛋白質3.1—10.9克,脂肪1.0—7.0克,澱粉30—70克,還含有豐富的胡蘿蔔素、抗壞血酸和多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維生素、天然活性酶及鈣、磷、鉀、鐵、鋅、硒等礦物質,硒含量特別高,是普通板栗的10.5倍(莒南板栗鮮樣含硒5.32×10—2微克/克,普通板栗含硒5.07×10—3微克/克)可供人體吸收的養分達98%,故美其名曰“乾果之王”。
由於境內光照充足,晝夜溫差大,土質好,極宜莒南板栗的生長,形成特殊的品質。其堅果富含有對人體有益的蛋白質、淀汾、脂肪、及胡蘿蔔素、抗壞血酸和多種人體必需的胺基酸、維生素、天然活性酶及鈣、磷、鉀、鐵、鋅、硒等礦物質。並具多種藥效。

產地環境

位置境域

山東省臨沂市莒南縣東臨日照市,南接江蘇省贛榆縣,西南連臨沭縣,西鄰臨沂市,西北依沂南縣,北與莒縣接壤。地勢總特點是東高西低,東部是北高南低,並向東南和西南呈脊背狀傾斜,以低山丘陵為主,系嶗山—五蓮山脈余脈,縣境內海拔高度差異大,形成多種不同的小氣候區域。植被以農作物為主,約占全縣總面積的66%,林木覆蓋率在30%以上,土地面積1752平方千米。

土壤地貌

莒南縣土壤共分為五個土類,其中棕壤土是主要土壤類型,占總耕地的76.0%,潮土占13.2%,褐土占5.0%,水稻土占4.4%,砂姜黑土占1.4%。棕壤類主要分布在東部山丘地區,母岩為花崗岩、片麻岩,多呈微酸性。椐2006年測定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平均11.48克/千克、水解氮116.75pp米、有效磷47.4pp米,速效鉀85.4pp米,pH值6.5左右。土層深厚,土質疏鬆,保水保肥能力強,適合板栗生長。

水文情況

莒南縣屬淮河流域,共有大小河流323條,總長度1708千米,其中流程10千米以上的有31條,分屬流向西南入沭河的沭河水系和流向東南入黃海的濱海水系。莒南板栗主要種植區河流屬於濱海水系和沭河水系,主要河流有龍王河、洙溪河、繡針河、沭河。前三條河均系單獨入海水系,沭河流經江蘇時匯入新沭河入海。龍王河源於文疃鎮橫山南麓,流經澇坡鎮、相邸鎮、坊前鎮和壯崗鎮;繡針河源於文疃鎮三皇山東麓,經朱蘆鎮、坪上鎮、團林鎮;洙溪河位於縣境南部,兩個源頭、兩大支流,東源於十字路鎮草溝北嶺,西源於相溝鄉楊嶺箭北嶺,二支流於洙邊村西北匯合,在洙邊村西折向南流;沐河河水系居縣境西、北部,主要支流有潯河、雞龍河、武陽河、魯溝河、汀水河,經大店、道口、嶺泉、板泉,流向臨沐縣。
莒南縣境內水利條件配套齊全,地下水源充足,農田排灌設施配套,水質清澈,無污染,達到了旱能澆、澇能排。同時莒南板栗種植區內無大型工廠,灌溉水均來自山泉水,不受污染。無“三廢”排放和空氣污染,也沒有重金屬污染歷史。

氣候情況

莒南縣屬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大陸度61.1%。氣候總特徵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春季溫暖,乾燥多風;夏季濕熱,雨量充沛;秋季涼爽,晝夜溫差大;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平均氣溫12.7℃,1月份平均氣溫—1.9℃,極端最低氣溫-19.2℃(1969年6月5日),7月份平均25.5℃,7月份極端最高氣溫38.9℃(1988年7月8日),年大於10℃有效積溫4751.7℃,無霜期198天,自然農耕期長達300天左右。莒南縣年平均降水量856.7米米,降水集中在5—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1%;其季節分布是3—5月平均降雨量為121.2米米,占14.1%,6—8月平均降雨量為545.2米米,占63.6%,9—11月平均降雨量為151.0米米,占17.6%,12—2月平均降雨量為39.4米米,占4.6%。空氣相對濕度70%,光照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有利於作物光光合作用,常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58.9小時,占全年可照時間的55%。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廣闊的山地資源,適宜的土壤和降水,為板栗產業的發展提供了理想的自然基礎。
莒南板栗莒南板栗

歷史淵源

莒南板栗栽培歷史悠久。據《山東果樹志》(1986年版),從沂蒙山區發掘的大葉板栗化石表明,本區處於板栗的起源的中心地帶之一。
臨沂銀雀山西漢墓地發掘出“板栗炭化果實”,莒南屬琅琊郡,證實早在2000年前的西漢時期,莒南一帶已廣泛栽植栗樹。
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重修莒志》記載,“大者曰栗,其苞一實而形小者,為栗之原種,謂之樹,其實曰茅栗”,證明莒南很久前就有原(野)生栗樹分布,鑒於莒南相對於魯中山區在地理學環境方面更適宜於栗樹的生長,本縣古有原(野)生栗樹的可能性必定大於魯中山區。現莒南洙邊鎮內,有一棵“栗王”,據陳氏族譜載:陳氏於元末遷此立村,後廣植栗樹。“栗王”高15米,周長3.16米,冠徑16米,每年仍有數十斤的產量,距今已700餘年,據考證,國內超過700年的板栗僅此一株。據《莒南縣誌》,全縣300年以上樹齡的板栗樹有3000餘株。莒南板栗樹資源十分豐富,這些古老的栗樹都能反映出板栗樹栽培歷史。
新中國成立後,莒南板栗經歷了三個發展時期:
第一時期新中國成立後至20世紀70年代末期。處於緩慢發展的時期,主要是解放前栽植沿襲下來的實生樹1974年進行了品種改良和矮化密植實驗,並進行了推廣。
第二個時期是20世紀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莒南縣委、縣政府根據莒南的特點,提出了“以糧為綱,全面發展”、“大力發展林果業”的方針,莒南板栗生產進入快速發展的時期,面積由1966年的233公頃發展到1993年的5480公頃。
第三個時期是20世紀90年代後期至今,得益於政策的扶持、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經濟效益的大幅提高,板栗生產進入大面積快速發展的時期。
1995年,莒南縣“國家板栗高產優質示範基地”完成基地建設,通過山東省林業廳對工程建設驗收,認為莒南縣板栗高產優質示範基地“工程建設起點高,標準高,基礎設施完備,路、渠配套,各項指標達到或超過全國標準”。與此同時,莒南縣加強了本地品種選優和引進優良品種工作,先後從莒南原生栗樹中選出矮豐、糯香、麗抗三個優良品種。同時從引進品種中篩選出適合莒南自然條件的玉豐、石豐等良種,並大力推廣,使莒南板栗良種率達到98%。

生產情況

2005年,莒南板栗栽培面積25萬畝,年總產板栗達1500萬千克。
2010年,莒南板栗地域保護範圍面積16.17萬公頃,生產面積16667公頃,年產量1.6萬噸,產值3.0億元。全縣建立各類科技示範園30餘處,其中省級農業科技示範園1處,縣級科技示範園8處,示範園區面積達1067公頃,帶動面積16667公頃。是山東省第一、全國縣級前十名的板栗綠色食品原料基地,是山東省最大的板栗貿易集散地,是全國最大的板栗深加工基地。
莒南板栗莒南板栗

產品榮譽

1993年9月4日,莒南縣被國家林業部列為“國家板栗高產優質示範基地”。
2000年,莒南縣被國家林業局、中國經濟林協會命名為“中國板栗之鄉”。
2002年,“珠玉”牌板栗被中國經濟林協會認定為“優質產品”。
2006年,莒南縣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等三家單位列為“綠色農業示範區建設單位”。同年,被山東省科技廳、財政廳命名為“省級科技示範園區”。同年,“珠玉”牌莒南板栗被“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認定為“綠色食品A級產品”。
2010年04月0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莒南板栗”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莒南板栗的地域保護範圍為山東省莒南縣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18°33′—119°11′,北緯35°06′—35°24′,南北長44千米、東西寬50千米,莒南縣平均海拔高度200米,最高點是縣境北部的馬鬐山,海拔高度662.2米;最低點在壯崗鎮陳家河村前,海拔高度19.9米。莒南板栗主產地在縣境內洙邊、相溝、路鎮、相邸、坊前、壯崗、坪上、朱蘆、澇坡、石蓮子、文疃等16個鄉鎮,總計654個行政村,所在地海拔100米以上。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莒南板栗的產地選擇旱能澆、澇能排,土壤、灌溉水無污染,遠離廠礦企業,環境質量符合國家衛生標準。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莒南板栗栽培品種有10多個,主要是莒南板栗實生樹中選育的矮豐、麗抗、糯香等本地良種和引進的石豐、玉豐、煙青、燕山紅、日本丹澤、筑波、銀寄等優良品種(品系)10餘個,形成規模產量的有3個,代表性的品種為麗抗、石豐、玉豐。山區丘陵產區以麗抗為主栽品種,石豐、玉豐為授粉品種;平原河灘產區以石豐、玉豐為主栽品種,以郯城208為授粉品種;其他品種為輔。隨著消費者對板栗保健作用的認可以及板栗加工業的可持續發展,板栗品種栽植規模逐步擴大。
(3)生產過程管理,包括農業投入品和生產管理。
土壤管理。冬季深翻,使活土層不少於40厘米,栽植溝深80厘米。夏季勤鋤,保持土壤疏鬆;栗園生草、覆草、埋草,改良土壤結構,提高有機質含量,提高肥力。
科學施肥。施肥以有機肥為主,按照1千克果5千克肥施入。追肥分三次,第一次萌芽前追施促花肥、以速效氮肥為主,施肥量占全年施肥有效成分量的40%左右,一般結果樹每株追施尿素0.千克—1.0千克,碳酸氫銨1.0千克—1.5千克,幼樹酌情減量,缺硼地塊,施硼砂每平方樹冠投影面積10克—20克;缺錳地塊施硫酸錳,每平方米樹冠投影面積15克—20克。第二次在5月中下旬盛花期,以速效磷、氮肥為主,配合施入微量元素肥料。第三次在幼果膨大期,以鉀、磷複合肥為主,用量占全年施肥有效成分量的20%—30%。採用放射狀溝施或多點穴施,土壤乾旱時施後澆水。施肥深度20厘米—25厘米。
適時灌水及時排澇。在萌芽、開花、幼果膨大期,及封凍前,施肥與坐果後,如遇乾旱天氣,應及時灌水。灌水方法:可因地制宜地實行穴灌、樹盤灌、溝灌、滴灌、噴灌、滲灌等雨水多的年份要注意排水,尤其是土壤粘重的低洼地片。山丘梯田要挖好梯田內溝,修好接水坑、匯水溝和總排水溝,構建有效的排澇系統。
合理整形修剪。多採用自然開心型、主幹疏層型、叢狀型等樹型。按照低乾矮冠;有形不死,無形不亂;均衡樹勢,主從分明;保持“上稀下密,外稀內密,大枝稀小枝密”的樹體結構模式要求,運用夏季與冬季相結合,分散與集中相結合,結果與壯樹相結合,增加結果部位與通風透光相結合的修剪策略,綜合採用疏除、短截、甩放、回縮、拉枝、摘心等基本修剪方法,構建早實、豐產、穩產、優質,能夠立體結果的優良樹體結構。
花果管理。疏棚:初結果幼樹上的栗棚長到玉米粒大小時進行疏棚,大粒型品種、壯旺結果枝留棚2—3個,中庸枝留棚1—2個,弱枝留1棚或不留棚。中粒型品種:壯旺結果枝留棚2—3個,中庸枝留棚1個,弱枝留1棚或不留棚。花期噴硼:開花盛期,噴施濃度為0.3%—0.5%的尿素溶液加0.3%硼砂加0.3%磷酸二氫鉀溶液。
病蟲綜合防治。採用人工、物理、生物措施控制病蟲,減少化學農藥用藥次數,充分保護天敵。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廣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或生物農藥,生長季節噴藥次數控制在5次左右。
適時採收。揀拾法和打栗棚兩種方法結合使用。揀拾法:待樹上的栗棚自動開裂,栗果落地後拾取。打落脫棚法:待樹上30%—50%的栗棚開裂,未開裂的栗棚由綠轉黃時,用竹竿將栗棚打落地面,收集後的栗棚經過防蟲處理後,堆放在下鋪0.10米—0.15米厚河沙的背風陰涼處。棚堆厚度0.60米—0.80米,上覆草苫等物,每隔2—3天適量噴水一次,5—7天栗棚開裂後,將栗實揀出或剝出。取出的栗實陰乾一天“發汗”後儲藏。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