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南綠茶

莒南綠茶

莒南綠茶,山東省莒南縣特產,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

作為北方茶區最早實施“南茶北移”的縣區之一,莒南縣已經有數十年年的茶葉生產歷史,素有綠茶之鄉之譽,茶葉種植多分布在東部和南部的丘陵地區,以洙邊、壯崗、團林、朱蘆等鎮為主的山東省優質綠茶生產、生態園基地,產出的茶葉為芽形、針形、扁形、束形等系列產品。其外形緊細壯實,綠潤多毫,栗香氣高,滋味濃醇爽口,湯色翠綠明亮,葉底肥嫩成朵,黃綠明亮,嗅之心曠神怡,飲之具有提神順氣、生津止渴、明日益思、消食去膩、清熱解毒等功效。

莒南綠茶產品分為“大白銀劍、大白春螺、翠芽、綠劍、毛峰、松針、雪蓮”等七大系列。在國家、省、市茶葉評比中共獲得市以上名優茶獎116項,其中國家級20項、省級50項,並獲得“中國名牌產品”、“最受消費者信賴的山東產品”等稱號,莒南縣被命名為“中國茶葉之鄉”。

2010年04月0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莒南綠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莒南綠茶
  • 產地名稱:山東省莒南縣
  • 品質特點:綠潤多毫,栗香氣高,濃醇爽口
  • 地理標誌:農業部農產品地理標誌
  • 批准文號:農業部公告第1366號
  • 批准時間:2010年04月02日
產品特點,品質特性,外在感官,內在品質,產地環境,位置境域,土壤地貌,水文情況,氣候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莒南綠茶自引種以來,由於受莒南獨特地理環境與氣候條件的自然馴化,使莒南茶樹形成了獨有的特點特性:一是葉片表皮角質膜與柵狀組織層次加厚,據解剖分析觀察:莒南茶樹為3層,而南方茶樹一般為2層,這標誌著莒南茶樹的抗逆性不斷增強。在莒南綠茶加工生產上,以突出原料特點、繼承了傳統生產的工藝、良種栽培的為基礎,開展新工藝新品種的套用研究,採用獨特的加工工藝進行精心製作,推廣套用熱風殺青、微波乾燥、真空包裝、茶葉保鮮貯存等多項茶葉新技術,使莒南綠茶品質、經濟效益不斷提高。
莒南綠茶莒南綠茶

外在感官

莒南綠茶具有各類無公害茶葉、綠色食品茶、有機食品茶的自然品質特徵,品質正常,無劣變、無異味;產品潔淨,不含有非茶類夾雜物;不著色,不添加任何人工合成的化學物質和香味物質;各類無公害茶葉、綠色食品茶、有機食品茶的感官品質符合本類本級實物標準樣品質特徵或產品實際執行的常規茶類的國家標準、行業標準、地方標準或企業標準規定的品質要求。
捲曲形茶
外形:條索捲曲、緊結、勻整;不同級別茶葉色澤從翠綠到墨綠,但不得枯黃、斷碎。內質:香氣高,從嫩栗香到純正;湯色從嫩綠明亮到黃綠明亮,不渾濁;滋味濃醇、無異味;葉底從嫩綠明亮到黃綠明亮。
扁形茶
外形:光扁平直,不同級別茶葉從光滑到扁平;色澤從嫩綠到黃綠,勻整潔淨。內質:栗香濃郁,從嫩香到純正;滋味醇厚,無異味;湯色從嫩綠明亮到黃綠明亮;葉底從嫩綠明亮到黃亮。
針形茶
外形:扁平挺直,綠潤勻齊。內質:栗香高而持久,湯色嫩綠清澈;滋味鮮醇爽口;葉底嫩綠明亮均勻。

內在品質

莒南綠茶具有葉片肥厚、香氣高、滋味鮮爽醇和、耐沖泡、湯色嫩綠明亮、並帶有獨特的板栗香等特點,深受廣大消費者喜愛。這些特點的形成與其特有的鮮葉形態與內在營養成分是分不開的,具體檢測的理化指標為:水浸出物為41.0%—48.0%、胺基酸總和為18.5%—21.0%、茶多酚為30.0%—33.0%、咖啡鹼為3.6%—4.2%,而南方茶的水浸出物為38.9%、胺基酸總和為16.39%、茶多酚為24.61%、咖啡鹼為3.8%。由此可知,莒南綠茶中所含胺基酸、茶多酚、水浸出物三項指標較南方茶含量略高,而且茶多酚與胺基酸比值7—10,為綠茶品質最佳比例,能使茶湯清高持久、甘醇爽口,耐沖泡;同時由於莒南優越的環境條件,使莒南綠茶含豐富有益礦物質。
理化指標標準
項目
指標標準
水分(質量分數)/%≤
7.0
總灰分(質量分數)/%≤
7.5
碎末茶(質量分數)/%≤
6.0
水浸出物(質量分數)/%≥
34.0
粗纖維(質量分數)/%≤
16.0
酸不溶灰分(質量分數)/%≤
1.0
水溶性灰分占總灰分(質量分數)/%≥
45.0

產地環境

位置境域

山東省莒南縣位於山東省的東南沿海地區,地理坐標為:東經118°33′—119°11′,北緯35°06′—35°24′,南北長44千米、東西寬50千米。莒南縣平均海拔高度200米,最高點是縣境北部的馬鬐山,海拔高度662.2米;最低點在壯崗鎮陳家河村前,海拔高度19.9米。莒南綠茶主產地在縣境南部和東南部的洙邊鎮、壯崗鎮、團林鎮、朱蘆鎮、坊前鎮、文疃鎮等鄉鎮,所在地海拔100米以上。莒南縣東臨日照市,南接江蘇省贛榆縣,西南連臨沭縣,西鄰臨沂市,西北依沂南縣,北與莒縣接壤。地勢總特點是東高西低,東部是北高南低,並向東南和西南呈脊背狀傾斜,以低山丘陵為主,系嶗山——五蓮山脈余脈,縣境內海拔高度差異大,形成多種不同的小氣候區域。現有植被以農作物為主,約占全縣總面積的66%,林木覆蓋率在30%以上,土地面積1752平方千米。

土壤地貌

莒南縣境內土壤共分為五個土類,其中棕壤土是主要土壤類型,占總耕地的76.0%,潮土占13.2%,褐土占5.0%,水稻土占4.4%,砂姜黑土占1.4%。棕壤類主要分布在東部山丘地區,母岩為花崗岩、片麻岩,多呈微酸性。據2006年全縣土壤普查測定土壤中的有機質含量平均1.1%、水解氮116.75毫克/千克、有效磷47.4毫克/千克,速效鉀85.4毫克/千克,pH值6.5左右。土層深厚,土質疏鬆,保水保肥能力強,適合茶樹生長。

水文情況

莒南縣屬淮河流域,共有大小河流323條,總長度1708千米,其中流程10千米以上的有31條,分屬流向西南入沭河的沭河水系和流向東南入黃海的濱海水系。莒南綠茶主要種植區河流屬於濱海水系,位於縣境東、南部,主要河流有龍王河、洙溪河、繡針河。三河均系單獨入海水系。龍王河源於文疃鎮橫山南麓,流經澇坡鎮、相邸鎮、坊前鎮和壯崗鎮;繡針河源於文疃鎮三皇山東麓,經朱蘆鎮、坪上鎮、團林鎮;洙溪河位於縣境南部,兩個源頭、兩大支流。東源於十字路鎮草溝北嶺,西源於相溝鄉楊嶺箭北嶺。二支流於洙邊村西北匯合,在洙邊村西折向南流。境內水利條件配套齊全,地下水源充足,農田排灌設施配套,水質清澈,無污染,達到了旱能澆、澇能排。同時莒南綠茶種植區內無大型工廠,灌溉水均來自山泉水,不受污染。無“三廢”排放和空氣污染,也沒有重金屬污染歷史。

氣候情況

莒南縣屬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大陸度61.1%。氣候總特徵是:四季分明,光照充足,無霜期長;春季溫暖,乾燥多風;夏季濕熱,雨量充沛;秋季涼爽,晝夜溫差大;冬季寒冷,雨雪稀少。平均氣溫12.7℃,1月份平均氣溫-1.9℃,7月份平均25.5℃,年大於10℃有效積溫4751.7℃,無霜期198天,自然農耕期長達300天左右。莒南縣年平均降水量856.7毫米,降水集中在5—8月份,占全年降水量的71%;其季節分布是3—5月平均降雨量為121.2毫米,占14.1%,6—8月平均降雨量為545.2毫米,占63.6%,9—11月平均降雨量為151.0毫米,占17.6%,12—2月平均降雨量為39.4毫米,占4.6%。空氣相對濕度70%,光照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有利於作物光合作用,常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58.9小時,占全年可照時間的55%。優越的地理氣候條件,適宜的土壤和降水,為莒南綠茶產業發展提供了理想的自然環境。
莒南綠茶莒南綠茶

歷史淵源

莒南縣境內歷來有本地茶樹,據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重修莒志》記載:“茶有數種,不知焙制之法,僅供農家之用。”但到後來這些茶樹已難覓蹤跡。
據《臨沂果茶志》(2005年版)記載,新中國成立到1956年前後,根據中央實行綠化與生產相結合的方針,山東省委第一書記舒同在“整山治嶺現場會”上提出“治山要統一規劃,山上造林,山腰建果園、茶園……”,會後,莒南縣回響省領導的號召,開始試驗引種茶樹,成為山東省最早實施“南茶北引”工程的試驗縣,開創了莒南綠茶生產史的新紀元。
1965年春,莒南縣在試驗引種南茶的基礎上,相溝區林業站董正書從杭州茶科所引進4個品種,在後古城村試種5畝。
1966年,莒南縣引種茶樹成活36.7畝。1969年又擴種81.3畝。
1971年,洙邊鄉袁家山生產的莒南綠茶經國家農科院茶葉研究所鑑定為“外型壯實,條索緊結,滋味濃醇,回味甘甜,香氣純正,制工良好”。
1978年,莒南縣茶園發展到1.53萬畝,產茶18.91萬千克。是年,莒南縣被全國茶葉區劃會列入江北茶區。後因管理不善,面積逐年減少。
1993年,莒南縣茶園主要分布在東部、南部丘陵區的洙邊鄉、演馬鄉、團林鄉、朱蘆鄉。此後種植規模不斷擴大,產量不斷提高。同時,莒南縣把莒南綠茶產業列入振興莒南農村經濟的支柱產業,先後出台了一系列莒南綠茶產業發展優惠政策,莒南綠茶生產規模不斷擴大,並持續多年參加茶葉博覽會、茶葉鑒評會、農業博覽會及舉辦莒南綠茶加工能手大賽,開展“莒南綠茶節”、製作“莒南綠茶”專題片、出版“莒南綠茶”宣傳畫冊等茶事活動。原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所長程啟坤研究員在品嘗莒南綠茶後,欣然寫下“南有杭州龍井,北有沂蒙玉芽”的讚譽;日本茶葉協會會長松下智亦親筆題詞“無為自然玉芽名茶”。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原國務院總理朱鎔基、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紀委書記吳官正、原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姜春雲、原山東省委書記張高麗、原省長韓寓群、原山東省副省長、省茶文化協會會長王裕宴等中央和山東省的領導多次到莒南視察茶葉生產工作,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日本茶葉協會、山東省茶文化協會、山東省果茶技術指導站、山東農業大學的專家、教授經常來莒南指導茶葉生產,使莒南綠茶進入發展的快車道。

生產情況

1993年,莒南縣有茶園7000畝,產茶2.25萬千克。
2003年,莒南縣有茶園4萬畝,主要分布在洙邊、壯崗、朱蘆、團林等鄉鎮,其中可採茶園面積2.7萬畝,茶葉總產量150萬斤以上,年產值6000萬元以上。
2008年,莒南縣茶園面積已達到5000公頃,年總產優質綠茶300萬千克,年產值達到3.5億元,成為山東省最大的綠茶生產縣。
莒南綠茶莒南綠茶

產品榮譽

莒南綠茶“鄉霧園”、“馬鬐山”等品牌通過有機食品轉換認證,“玉劍”、“環河”等品牌分別通過綠色食品、無公害食品認證。
莒南縣先後被中國農科院茶葉研究所列為“有機茶生產試驗示範基地”,被山東省農業廳列為“名優茶生產基地”,被山東農業大學列為“教學科研基地”,被山東省質量技術監督局列為“茶葉標準化生產基地”,被臨沂市農業局列為“無公害茶葉生產基地”。
1994年,在首屆中茶杯名優茶評比中,莒南綠茶“雪芽”榮獲山東省名優茶第一名。
1995年,莒南綠茶在全國第二屆農業博覽會上,奪得兩塊金牌、三塊銀牌,金銀牌總數占山東省的半數,並代表山東名茶參加了第二十九屆世界農業博覽會。
1996年,莒南縣洙邊、團林等兩個鄉鎮被命名為“中國茶葉之鄉”。
1997年,莒南綠茶“松針”茶在全國第三屆農業博覽會上,被認定為中國名牌產品。
1998年,莒南綠茶“九坊回春”茶,獲臨沂市十大名茶第一名。
2001年,莒南綠茶“玉芽”、“碧芽春”在中國國際農業博覽會上,被認定為“名牌產品”。
2010年04月02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莒南綠茶”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莒南綠茶產于山東省莒南縣洙邊鎮、壯崗鎮、團林鎮、朱蘆鎮、坊前鎮、文疃鎮、坪上鎮、澇坡鎮、相溝鄉、十字路鎮、相邸鎮、汀水鎮、石蓮子鎮等13個鄉鎮。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莒南綠茶的產地選擇旱能澆、澇能排,土壤、灌溉水無污染,遠離廠礦企業,環境質量符合國家衛生標準。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莒南綠茶栽培品種有近10個,形成規模產量的有3個,代表性品種為:福鼎大白、祁門褚葉齊、黃山群體為主;龍井長葉、迎霜、浙農139、鐵觀音、台茶7號等無性系茶樹良種及“鳩坑”等有性系茶樹良種為輔。隨著消費者對綠茶保健作用的認可以及茶葉加工業的可持續發展,綠茶品種栽植規模逐步擴大。
(3)生產過程管理,包括農業投入品和生產管理。
土壤管理:茶園的土壤管理主要包括:淺耕除草、深耕改土、間作、鋪草、灌溉等。春夏季結合除草進行淺耕,保持土壤疏鬆;秋季深翻改土,使活土層達到80厘米以上;茶園生草、覆草、埋草,改良土壤結構,提高有機質含量,提高肥力。
科學施肥:推廣“一基三追多次噴”的施肥制度。即:每年秋季施一次基肥,茶樹每年生長季節施三次追肥。基肥以餅肥和農家肥為主,每畝施餅肥100-200千克、農家肥1000-2000千克、磷肥30-50千克;追肥以尿素為主,一般是春茶前催芽肥需用尿素35千克/畝,春茶結束後的夏茶肥每畝需用尿素20千克及50千克有機茶葉專用肥,7—8月追肥需用尿素100千克/畝有機茶葉專用肥。施肥方法:基肥結合茶園秋季管理,開深30厘米、寬25-30厘米溝施;追肥結合茶園淺耕除草開深10-12厘米,寬10厘米溝施。生長季節還可用0.5-1%尿素液或其它微量元素液作根外追肥。
適時灌溉及時排澇:茶園適時採取不同形式的灌溉是增加夏、秋茶產量和提高其品質的關鍵措施,根據季節和土壤含水量確定灌水時間,萌芽前、施肥後根據土壤墒情進行灌水,初冬要灌越冬水。茶樹根系怕澇,要注意雨季及時排水防澇。
合理修剪採摘:在良好土肥條件下,通過合理的修剪,結合按標準、分批、及時採摘,培養優質穩產型樹冠。
越冬管理:於“立冬”前後進行澆越冬水,以澆透地下土層60厘米為宜。澆水後及時淺刨鬆土。然後幼齡茶園進行培土越冬:“小雪”前後將澆水後淺刨所松的土在茶樹北側培至茶苗高的一半,“大雪”前後再鬆土並培土留1—2個葉片;成齡投產茶園採取基部培土、搭防風障或帷帳、蓬面撒草等防護措施。
病蟲綜合防治:採用人工、物理、生物措施控制病蟲,減少化學農藥用藥次數,充分保護天敵。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廣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或生物農藥,生長季節噴藥次數控制在5次左右。
分類加工、包裝、銷售:按不同形狀名優綠茶的工藝流程加工,分級包裝後上市或保鮮庫貯存。包裝材料清潔衛生,無毒、無異味,註明品種、產地、商標及無公害、綠色食品、有機食品等農產品標誌後進行外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