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薯14是福建省莆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以金山57為母本、台引2號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的甘薯品種。
莆薯14株型短蔓半直立,單株分枝數12~17條,成葉心帶齒形,成葉、頂葉、葉柄、莖均為綠色,葉脈紫色,蔓粗中等;單株結薯2~5個,薯塊紡錐形,薯肉黃色。耐貯藏性較好。薯塊蒸煮食用質地細膩,薯肉紅色,纖維少,食味好。中抗甘薯蔓割病,抗薯瘟病。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莆薯14
- 別名:莆薯14號
- 選育單位:福建省莆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
- 審定編號:閩審薯2009003
- 親本來源:金山57×台引2號
- 作物名稱:甘薯
選育過程
特徵特性
- 農藝性狀:莆薯14號株型短蔓半直立,單株分枝數12~17條,成葉心帶齒形,成葉、頂葉、葉柄、莖均為綠色,葉脈紫色,蔓粗中等;單株結薯2~5個,薯塊紡錐形,薯肉黃色。
- 品質:2008年莆薯14號曬乾率26.60%,比金山57低0.03%,出粉率15.30%,比金山57高0.9%,食味評分80.0分,與金山57相同;2009年曬乾率25.68%,比金山57高0.11%,出粉率15.99%,比金山57高0.11%,食味評分80.9分,比金山57高0.9分。薯塊蒸煮食用質地細膩,薯肉紅色,纖維少,食味好。
- 抗性:福建省甘薯品種區試抗病性鑑定,2006年為中抗甘薯蔓割病,抗薯瘟病;2007年為抗甘薯蔓割病,綜合評價為中抗甘薯蔓割病,抗薯瘟病。
產量表現
適種區域
栽培技術
- 培育無病壯苗:按照育苗技術,精心培育壯苗,使百株苗達1千克以上,從而有利於莆薯14栽培後早生快發。
- 適時早栽,合理密植:適時早栽,可以延長莆薯14塊根形成早,延長膨大期,早薯於5月、晚薯於8月上旬前栽插。合理密植可有效提高光能和土地利用率,提早封壟,發揮群體和個體的生產潛力,從而提高產量。一般以早薯栽4.50~5.25萬株/公頃,晚薯栽6萬株/公頃為宜,以利於進一步提高莆薯14的單位面積產量。
- 水旱輪作,提高起畦質量:提倡實行水旱輪作,大力推廣早稻—晚薯輪作模式,擴大稻頭薯面積。莆薯14對土壤的適應性較強,但栽培必須進行深耕曬白,改良土壤,整地培高畦,創造深厚而疏鬆的耕作層,使土壤中的水、氣、熱相協調,具有良好的通氣、滲水、蓄水、保肥能力,以提高單產。
- 最佳化配方,科學施肥:提倡科學施肥,大力推廣測土配方施肥技術。施足基肥,適施“點頭肥”,重施“夾邊肥”,補施“裂縫肥”。莆薯14施用純N:67.5千克/公頃、P2O5:35.25千克/公頃、K2O:101.25千克/公頃,折合成複合肥225千克/公頃、尿素150千克/公頃、硫酸鉀150千克/公頃。莆薯14的K2O最大施用量13.17千克/畝,最佳經濟施肥量為12.71千克/畝,鉀肥施用能提高甘薯產量、商品薯率。
- 精耕細作,加強田間管理:莆薯14的田間管理主要是中耕除草、防旱排澇等。扦插後要早管細管,及時灌水、澆水保苗,確保全苗。封壟前後及時中耕鬆土,清除雜草,乾旱時及時灌水,遇到澇災時及時排水。晚薯生長中期如長勢過旺,可採用提蔓、斷氣根等措施,控制地上部分生長,以利薯塊膨大。中後期田管措施主要以灌水、補肥為中心,若遇秋旱,一般10~15天灌1次“跑馬水”。
- 適時收穫:莆薯14全生育期掌握在120~150天。氣溫低於15℃時,薯塊不再膨大,要適時收穫。收穫時要做到深挖、輕放、輕運,以減少薯塊的損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