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薯503是由福建大南伏與美國L-4-5雜交選育而成的優質甘薯新品種。其“豐、優、抗”目標性狀綜合表現較好。營養豐富,薯肉桔黃色,烘乾率31.5%~32.8%,出粉率15.4%~16.8%,可溶性糖5.57%,胡蘿蔔素31.5 mg·kg~(-1).維生素C 206.0 mg.kg~(-1),蛋白質3.67%(乾樣)。煮食質松味香甜,食用品質優於福建食用當家種新種花。食品加工性狀優良。福建省食用甘薯新品種區域試驗和各地生產示範,一般每公頃鮮薯產量30~37.5 t,高產達45 t以上。抗蔓刈病、瘡痂病,萌芽性好,薯形美觀,商品率高。
基本介紹
品種簡介,特徵特性,產量表現,栽培要點,選育單位,
品種簡介
莆薯16屬澱粉型甘薯品種。澱粉產量較高;曬乾率、出粉率高,鮮薯食用品質較優;中抗蔓割病、感薯瘟病;適宜福建省非薯瘟病病區種植,栽培上應注意加強水肥管理。經審核,符合福建省農作物品種審(認)定規定,通過審定。
特徵特性
莆薯16株型短蔓半直立,單株分枝數8~16條,成葉心帶齒形,成葉、頂葉、葉柄、莖均為綠色,葉脈紫色,蔓粗中等;單株結薯2~6個,薯塊長紡綞形,薯皮、薯肉均為白色。省區試兩年平均:曬乾率38.11%,比對照金山57高11.68個百分點;出粉率26.78%,比對照高10.16個百分點,食味評分82.7,比對照高2.7分。省區試抗病性鑑定綜合評價為:中抗蔓割病、感薯瘟病。薯塊耐貯藏性一般。
產量表現
2007年參加省甘薯區試,平均鮮薯畝產1709.05公斤,比對照品種金山57減產34.53%,達極顯著水平;平均薯乾畝產643.60公斤,比對照減產3.22%,未達顯著水平;平均澱粉畝產451.13公斤,比對照增產9.36%,達極顯著水平。2008年續試,平均鮮薯畝產1877.43公斤,比對照減產32.28%,達極顯著水平;平均薯乾畝產720.16公斤,比對照減產4.62%,未達顯著水平;平均澱粉畝產507.00公斤,比對照增產5.50%,未達顯著水平。兩年平均:鮮薯畝產1793.24公斤,比對照減產33.37%;薯乾畝產681.88公斤,比對照減產3.96%;澱粉畝產479.07公斤,比對照增產7.29%。2009年全省生產試驗平均鮮薯畝產1584.0公斤,比對照金山57減產28.66%。
栽培要點
早薯6月上旬前栽插,晚薯8月上旬前栽插。畝植3000~4500株。畝施純N12~15公斤,氮、磷、鉀比例1:0.8:1.6,基肥、點穴肥、夾邊肥比例4:2:4。全生育期140~160天。該品種耐肥、不耐旱,栽培上應注意加強水肥管理。
選育單位
莆田市農業科學研究所占地面積近16公頃,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是以套用技術研究為主的綜合性農業科研機構。1959建所,編制76人,現有專業技術幹部41人,其中博士生1人,碩士生5人,擁有高級職稱16人。設有辦公室、科研管理科、科技開發科、中心實驗室、果樹研究所、食用菌研究室、蔬菜研究室、旱地作物研究室、糧食作物研究室、畜牧研究室等10個科室。建所49年來,共承擔國家、省(部)、市科技項目200多項,已獲國家、省(部)、市(廳)級科技成果獎97項(次),其中獲國家級科技獎3項,省(部)級科技獎27項,市(廳)級科技獎60項;先後選育成水稻、大小麥、果樹、甘薯、蔬菜、大豆等新品種29個,在全國、省內外大面積推廣;還在省內外農業刊物上發表論文數百篇,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效益。全所先後有2人當選為第五屆全國人大代表,榮獲全國勞模1人,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2人,全國科技先進工作者2人,以及省、市各種個人先進近百人次。曾被省人民政府評為“服務農業先進單位”和市委、市政府授於的“農業科技工作先進單位”、“科技工作先進集體”和市“文明單位”等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