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沿革
宋朝和元朝,黃石分別為
莆田縣的感德鄉的
莆田裡、連江里、景德里、 唐安鄉的望江里(今多為
涵江區涵東街道、
三江口鎮一帶)、 和崇業鄉孝義里(今多為涵江區
涵西街道、
白塘鎮一帶)、 崇福鄉的興福里(今多為黃石鎮和北高鎮一帶), 感德鄉駐在莆田裡(今黃石鎮上在莆田裡);
崇業鄉管轄:常泰里和保豐里(今多為城廂區
常太鎮一帶)、孝義里、延興里(今多為荔城區鎮海街道和拱辰街道一帶)、延陵里, 崇業鄉駐在延陵里(今多為莆田市北部一帶);
唐安鄉管轄望江里、延壽里、待賢里(今多為涵江區江口鎮西部和萩蘆鎮一帶)、待賓里(今多為涵江區江口鎮北部一帶)、 安香里(今多為漁溪鎮南部一帶)、光賢里(今多為新厝鎮一帶)、蘇田裡(今多為漁溪鎮北部一帶)、永豐里(今多為涵江區江口鎮南部一帶), 唐安鄉駐在延壽里(今多為涵江區國歡鎮、涵東街道一帶)。
明朝時黃石為三區的連江里和孝義里, 四區的莆田裡、景德里、 二區的望江里、 六區的興福里,三區駐地在孝義里(今多為涵西街道、白塘鎮一帶), 四區駐地在文賦里(今多為
城廂區華亭鎮一帶),六區駐地在興福里;
三區,領連江里、孝義里、永豐里、 待賢里、興教里(今多為西天尾鎮一帶) ;
四區,領莆田裡、景德里、胡公里、南匿里(今多為城廂區霞林街道、荔城區鎮海街道、新度鎮東部一帶)、新興里、文賦里(今多為城廂區華亭鎮、霞林街道一帶);
二區,領仁德里(今多為拱辰街道、
西天尾鎮一帶),延壽里,望江里, 尊賢里,延興里,待賓里。
清朝前期,順治十八年(西元1661年)開始為三區的連江里和孝義里、二區的望江里、 四區的莆田裡、景德里、六區的興福里; 三區駐地在孝義里(今多為涵西街道、白塘鎮一帶), 四區駐地在文賦里(今多為城廂區華亭鎮、霞林街道一帶),六區駐地在興福里;
三區,領連江里、孝義里、永豐里、 待賢里、興教里;
二區,領仁德里、延壽里,望江里,尊賢里,延興里,待賓里;
黃石鎮,古時稱“莆田裡“、”連江里、“”景德里“等,地處木蘭溪南岸、荔城區南部, 因相傳古代民眾興修水利,開鑿挖溝,從沙坂向東挖至東井挖得一塊黃色巨石而得名。
民國三年 1914年時才改名為黃石鎮、黃石鄉、黃石區等;
民國27年開始黃石地方隸屬莆田縣二區(乙級),區駐地在
涵江,民國27年黃石鎮、東花鄉、東鄒鄉、惠山鄉、沙鄭鄉(前面幾個鄉鎮為後面的黃石地方,還沒合併)和 涵東鎮、涵西鎮、集奎鄉、顯埭鄉、三江鄉、碼巷鄉、漏頭鄉、
梧塘鎮、沁後鄉、松坂鄉、囊山鄉、坂後鄉、石東鄉、霞源鄉 同為二區。
民國28年隸屬涵江區,直到民國32年,區駐地都在
涵江,那時黃石地方還沒合併,分為黃石鎮、沙鄭鄉、沙惠鄉、沙坂鄉等,
民國 28年 ,
涵江鎮、
江口鎮、黃石鎮、松梧鄉、華碼鄉、漏顯鄉、三鯨鄉、嚢山鄉、沁後鄉、石郊鄉、霞源鄉、雙東鄉、沙惠鄉同為 涵江區。
民國31年 ,涵東鎮、涵西鎮、集奎鄉、顯埭鄉、三江鄉、碼巷鄉、漏頭鄉、梧塘鎮、沁後鄉、松坂鄉、囊山鄉、坂後鄉、石東鄉、霞源鄉、黃石鎮、東花鄉、東鄒鄉、惠山鄉、沙鄭鄉同為 涵江區。
民國34年,1945年才合併為更大的黃石鎮, 1950年10月又改回為黃石鄉,屬於第三區、五區、黃石鄉,
1957年12月,撤區復鄉,全莆田縣劃為3鎮:城廂鎮、涵江鎮、平海鎮,全縣轄17個街、48鄉,轄495個高級農(漁)業生產合作社,黃石地方分為黃石鄉和清江鄉。 1958年9月13日,成立黃石人民公社,
1984年第二次改名為黃石鎮。
區劃
旅遊景點
莆田三十六景之一:寧海初日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寧海橋為存世不多的珍貴元代古建築, 雖經明、清及現代的多次維修,仍完整保留始建風貌,為研究中國古代橋樑史和地方史的珍貴實物資料。 寧海橋的建造,呈現出高超的古代造橋技藝。寧海橋地處木蘭溪入海處,潮大流急,建橋工程艱巨,無論是選址、立墩、架橋,無不凝聚著建橋者的智慧:寧海橋的橋墩用條石砌就,造法類泉州洛陽橋,採用牡蠣殼加固墩基的辦法;寧海橋由75塊長10米,寬、厚各1米多的巨大石樑架設,兩橋墩之間淨跨徑為8.8~11.8米。
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元代的 涵黃 交通 最短的唯一必經之路
寧海橋,位於涵江與黃石 兩地交接處,木蘭溪下游的入海口。每年端午節,拂曉站在橋上觀日出,蔚為奇觀;旭日初升,極似一面大圓鏡,放射出萬道金光;橋下波光粼粼 ,猶如金龍逐波,十分壯觀,故有“寧海初日”之雅稱,為“莆田二十四景”之一。
橋的兩端,立著高約3米、頭戴盔身披甲、手執長劍、威武雄壯的護橋將軍石像,系明代雕造。是現存我省墩間跨徑較大的古代石樑橋之一,同時,如此巨大的石樑安裝,在缺乏重機械設備的古代,充分表現出建橋者的高超技能。
寧海橋有著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價值,體現了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
莆田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遺產、名勝古蹟星羅棋布。 四年前,國務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莆田的寧海橋、平海天后宮、仙遊文廟、龍華雙塔4處古建築成了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的新成員,四年前莆田市“國保”單位增至11處。
核心提示:在涵江區白塘鎮
鎮前村與荔城區黃石鎮 橋兜村之間,有一座涵黃公路橋。殊不知,這座省道201線公路橋是由莆田最大的濱海橋撐起的。 令人憂心的是,新“國保”如今想要甩掉背負多年的“負擔”恐怕有點難。
寧海古橋背“橋殼”“國保”之路迢迢
古橋背新橋擔子太重了! 這座“橋上橋”在全國都罕見,雖經過多次加固,古橋破損仍越來越嚴重; 七年前有關部門開始正在古橋下游修建涵港大道南段過河大橋新橋,為古橋“減負”
水泥公路橋以古橋墩為基礎,架高一米疊橋而成;由於不堪重負,古橋已多處破損
核心提示:一座有著近300年歷史的古石橋,自上世紀80年代初起,就背著一座作為交通要道的公路橋,它就是著名的莆田二十四景之一“寧海初日”所在的寧海大橋,早已是全省首批文物保護單位,其橋面兩墩之間的淨跨徑比全省著名的五里橋和洛陽橋還大。
寧海橋旁也成了垃圾場,他們擔心這些不文明行為都會給古橋“抹黑”。
古橋位於14個船形的橋墩上,每個橋墩留出一處1米×1.5米的小孔,行人可勉強通過。水泥公路橋以古橋墩為基礎,架高1米疊橋而成。在古橋面上行走,個子在1米以上的都要彎腰前進,一對古香古色的石獅子屹立古橋頭兩側。
從古橋第一節往裡走,看到幾乎每節橋面的兩側欄桿都有不同程度的破壞,一些粗大的纜繩被綁在了欄桿上,捕魚所用的各式工具則被鐵釘牢牢固定在橋面上。有人甚至在角落裡用水泥糊成池子裝載各種物品,還有人在橋面用瓷磚鋪出一大塊進行“圈地”。祖籍黃石的荔城區某人大代表,這是當地一些漁民在橋面上休憩用的。
在八年前的全市開展的專養公路橋樑安全隱患專項排查中,寧海舊橋已被鑑定為危橋,並進行了限寬限載,可現在經過大橋的車輛仍絡繹不絕。離古橋不足2米處有一大堆垃圾。橋兜村一位村民說,附近一些村民圖方便,每天都把垃圾倒在這裡。
古橋背“橋殼”“國保”之路迢迢
寧海古橋始建於元代,現存的這座古橋,是從清雍正十年(1732年)開始,耗費15年修建的。每節橋面是用5塊1米多寬、13米長的巨石鋪設成的。原先兩側保存完好的扶欄,望柱頭雕刻著姿態不一、線條簡練的石獅浮雕。全國各地不少遊客來寧海橋看到這些,都對古人修橋的智慧和耐力深為敬佩。
1961年,古橋被省政府列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1983年,由於交通的需要,古橋上面加高了1米多,鋪設水泥橋面,成為涵黃交通要道。這20多年來,古橋經過多次加固修補,有關部門還投資40多萬元對古橋再次加固改造,但都未能緩解古橋的頹勢。這座“橋上橋”已有多處裂痕,連古橋橋面也出現斷裂,欄桿缺失。
此前,曾在莆田文化系統工作多年的一位業內人士直言,寧海古橋氣勢如虹、十分壯觀,完全可以列入“國保”文物,然而正因為它身上背負的那座水泥橋,使得申報遲遲不能如願。
2010年, 經有關部門多方調查,莆田決定在寧海橋下游100多米處新建一座大橋, 2011年新橋可行性研究報告已獲批覆並完成設計工作,並在2011年年底前開工建設。 文化局文物保護部門也已將寧海橋申報2011年的的第七批國家級文保單位,古橋能否升任“國”字號文保,所有莆田人都在拭目以待。
建設寧海新橋,是莆田當地的民生工程、民心項目,承載著數十萬人口出行的交通要道,
很多市民急切盼望寧海新橋儘早建成、通車。
寧海新橋跨過不足百米寬的木蘭溪後,在荔城區一側的引橋施工進展緩慢,臨時引橋剛開建。
關注理由:莆田寧海新橋,這條承載著數十萬人口出行的交通要道,卻因施工推進不力,建了四年多,耗資3億元,計畫2015年年底前通車,但至今還未通車,被戲稱:“這是全世界最難修的橋!”“就是修長城,也該修完了!”……除了交通要衝,寧海新橋另一大作用是保護寧海古橋。
新橋兩端,分屬涵江區和荔城區。形成反差的是,涵江區段早已修建一新,而荔城區段則風沙漫漫,臨時引橋工地幾近停滯。如此重大的民生工程項目,荔城區段的施工進度為何如“慢牛”?地方政府對重大項目的督促是否不力?
多花700萬建的臨時引橋進展慢
但因年久失修,這座橋早已不堪重負,橋底現多處裂痕,橋基下陷嚴重,被列為四級危橋。
因為交通管制,車輛時有堵塞,司機怨聲載道,有的憤憤不平地說,寧海新橋主橋都建好了,只差荔城區黃石這一段的引橋還沒建完,“半拉子工程,2016年都說要通車了,2017年的春節還通不了”。
在古橋下游100多米處,就是備受各方期待的寧海新橋,跨江主橋全長1.2公里,橋面寬41米,雙向八車道,一頭連著涵江區,涵江區段已建設一新,連線線的綠化、路燈、交通標識等,均已到位。而另一頭的荔城區黃石鎮橋兜村段,卻是另一番情景:與主橋連線的臨時引橋工地,風沙漫漫,垃圾四處,未有大面積動工的跡象。 “如果不是荔城區這一段的建設進度慢了,根本就不用建什麼臨時引橋。”當地村民說,原本與主橋連線的是一段“永久性”高架連線線,“區里怕麻煩,就去更改設計方案,繞道設了這座臨時引橋,多花了700多萬元,以後還要花錢拆掉,真是浪費!”
建設回放
荔城區段接線段,施工一拖再拖:
寧海新橋於2012年4月25日正式開工建設,總投資3.08億元,
是省交通運輸廳“五大戰役”的攻堅項目。直接連線涵江區鎮前村和荔城區黃石鎮橋兜村,北接涵黃公路,南接在建的涵港大道,屬莆田市綜合交通規劃中的“三縱四橫”快速路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5年7月,主橋合龍,並通過驗收,標誌著大橋全面轉入橋面及附屬工程施工階段。
2015年9月,寧海新橋涵江區段的連線線合龍。本應同期建成合龍的荔城區段接線段,卻因為某些原因,項目停滯。由此開啟了全線通車的“慢牛”之路。
2015年11月,荔城區段更改方案,臨時引橋才正式動工。
2016年6月,按照工期,臨時引橋本應於6月底前建成通車,但施工期間,該項目進度一拖再拖。
2016年5—8月,荔城區段臨時引橋工地幾乎停滯,何時通車成未知。
2016年12月,臨時引橋開始鋪設路基,荔城區交通局稱正在鋪設“只能用兩個月的過渡性路面”。2017年春節期間,新橋可臨時通車。
大橋兩端,兩種工作作風?
關於寧海大橋荔城區連線線工期一拖再拖的抱怨,已持續幾年多。很多市民質疑莆田市荔城區政府“為何不急百姓之所急”、“為何不轉變工作作風,讓民生工程真正造福百姓”。 “關鍵是要轉變政府的工作作風......不能畏難不前。”莆田市一幹部說,再有什麼理由,也不能把通車時間推了幾年多。
荔城區交通局工程部相關工作人員解釋,由於荔城區段在建設連線段時,涉及橋兜村、江東村和華堤村三個村的拆遷,村民安置是一個問題。
與荔城區的征遷進展不力相比,大橋另一端的涵江區在寧海新橋銜接段建設前,沿線的征遷工作良性推進,進展十分順利,征遷已於2014年完成,寧海新橋涵江區銜接段在2015年9月竣工。
“一橋兩端,反映了兩種不同的工作作風,就像接力賽,其中有一棒跑不動,拖後腿了!”涵江區一位知情幹部稱,大橋一旦通車,涵江區到莆田市區的車程將縮短一半,且道路通行環境相比現有的寧海古橋會改善許多,但因荔城區段的工程滯後,“我們之前的搶工期都白搶了!”
民心工程,2017年春節能否真正通車?
荔城區段臨時引橋從2015年動工建設,按計畫應於2016年6月竣工通車。但在建設期間,該項目竣工時間一拖再拖,工程時建時停,建設進度十分緩慢。
針對百姓呼聲,荔城區交通局透露,寧海新橋臨時引橋將在2017年元旦後竣工,採用的是過渡路面,春運後會拆除重建,2017年3月將正式竣工通車。
被指“荔城區段建設進度太慢,而且最終還要拆除重建,真是勞民傷財。”
周邊的黃石鎮村民稱,雖然現在臨時引橋的路基完成施工,但整個銜接處路面都還沒動工,也不知道2017年春節能不能臨時通車,他們擔心荔城區政府部門關於工期的承諾會再次爽約。
建臨時引橋,被指浪費財政
荔城區交通局相關人士稱,荔城段的連線線工程只能暫時擱置,整個臨時引橋工程造價700多萬元,雙向兩車道,之後將全部拆除,建設正式的8車道連線段。
不少市民質疑,寧海新橋是項大工程,規劃好的主橋建設方案,本可一次性通車,卻被更改建臨時引橋,已讓人不解,臨時引橋工程又如此一波三折,既浪費了國家財政,又延誤工期,呼籲莆田市相關部門要對相關責任單位和責任人予以問責。
面對困難要有“馬真”精神
寧海新橋建設一波三折,但仔細回顧整個過程,相關部門的反饋理由不足,寧海新橋荔城區段連線線建設一拖再拖,好端端一個利民工程,愣是拖成了“擾民工程”。工程方案一改再改,勞民傷財不說,還傷害了政府的公信力。
建設臨時引橋,終究是權宜之計。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真正做到一張好的藍圖一乾到底,切實幹出成效,要有釘釘子的精神,一錘一錘接著敲,直到釘實釘牢。有關部門要發揚“釘釘子”精神,學習的“馬上就辦、真抓實幹”,不能在困難面前選擇迴避、妥協、退讓,否則很難說不會再栽進同一條河裡。
建於水深浪大處藏智慧
寧海橋文物管理所所長說,寧海橋古為寧海渡,位於距莆田市區約15公里的木蘭溪入海處。木蘭溪將興化平原分為南北洋,寧海橋為南北兩洋的交通要道。在未建橋之前,百姓來往要乘渡船,十分不便。元代中期,龜山寺僧人越浦發起募捐建造石橋,可這裡溪海匯集,潮大流急,工程十分艱巨。
當時,越浦借鑑宋代蔡襄在泉州建造洛陽橋的技術,先用大批船隻運來大石塊,沉沒於建橋的水下,築成一座水下大堤,再在堤上養殖牡蠣,經生長繁殖,連成一片來膠固橋墩,將石橋粘成整體,這是我國橋樑建築史上的一大創舉。越浦利用退潮機會,在堤上建起14座船形橋墩,形成15個橋孔。
寧海橋全長225.7米,兩墩之間的淨跨徑在8.8~11.8米之間,比福建省著名的五里橋和洛陽橋的跨徑還大。橋面由75根石樑鋪成,每門橋孔上鋪5根。每根石樑重達幾十噸,長10多米,寬和厚各1米。令人疑惑的是,在水深浪大的地段,在沒有先進機械工具的古代,古人又是如何把石樑鋪到橋面?原來寧海橋的石樑采自沿海,運載石樑的船隻趁海水漲潮時從下游溯潮而上,到橋墩之間用鐵索鏈住。待退潮時,石樑便順利地架上橋墩。到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寧海橋終於全部建成。自明至清,寧海橋經歷7次重修,現在的橋是在清代歷時15年建成的。早在1961年,寧海橋就被省政府列為莆田首批省級文保單位。
“過去端午節,從橋上觀日出,萬道金光直投橋下,猶如金龍逐波,故有‘寧海初日’的雅稱,是莆田傳統二十四景之一。”莆田市歷史文博研究員柯鳳梅說。
30年“橋上橋”破損多
寧海橋勢如長虹、凌空飛架在溪面上,橋的兩端各有兩尊戴盔披甲、手執長劍的“橋頭將軍”。
細看之下,才發現這是一座“雙層橋”,公路橋將寧海橋牢牢罩在下端。這裡是黃石、秀嶼區等通往涵江方向的重要通道。
這座“橋上橋”是怎么來的?原來,上世紀80年代初期,交通部門經批准,利用寧海橋的橋墩基礎,在舊橋上增加鋪設了新橋,成為涵黃交通要道。古橋與新橋距離約1米,即使是小個子的成年人走在古橋上,也要貓著腰。古橋兩旁望柱頭各有一對姿態不一、線條簡練的石獅浮雕。
這種“橋上橋”的模式, 在全國都罕見,對古橋造成了巨大的破壞。
過去古橋拱形幅度很大,聽老人說站在橋的一端都看不到另一端的騎馬人。自從古橋被架了新橋,交通量急劇增加,各種大型車輛通過時產生劇烈震動,使古橋橋墩不堪重負,尤其是中間橋面出現嚴重下沉,整個橋面還有不同程度斷裂,徹底成了危橋。
此後,古橋經過多次加固修補,但都未能緩解頹勢。 五年前,政府決定在寧海橋下游新建一座大橋緩解交通,從莆田市公路局獲悉,寧海新橋早已正式動工建設。新橋位於寧海舊橋下游110米處,那時計畫建設工期24個月。
新橋建成復原古橋恐難成 ,按照計畫,新橋建成後,將對寧海橋進行復原,對此不樂觀:古橋橋面已多處斷裂,現在幾乎是靠新橋固定在一起。一旦拆除了新橋,反而會令古橋散架。即使拆除新橋,拆橋過程也必然會使古橋產生震動,能不能“挺”得住,還是未知的事。
儘管如此,還是希望人民能加強保護,集結力量,群策群力,儘量恢復寧海橋原貌。還希望能結合附近的景點,連片開發旅遊景點,讓“國保”文物實現新價值。
2015年7月,省道201線寧海新橋順利合龍,2015年11月,該橋荔城段臨時引橋工程開工建設,按照工期規劃,引橋項目應在2016年6月竣工通車。 但引橋連雛形都未呈現,幾乎處於停工狀態。寧海新橋荔城段臨時引橋工程地基部分幾乎處於停工狀態,鋼筋裸露在外,引橋的橋墩也沒完成建設。
莆田交通部門表示,引橋工程暫時停工,不知道何時能通車。
古橋破損嚴重 為全國重點文物
因為長久失修,這座橋早已不堪重負,橋底出現多處裂痕,橋基下陷嚴重,被列為四級危橋。
為了緩解交通壓力和保護古橋,2010年位於古橋下游120米的寧海新橋動工建設,大橋全長1.2公里,為雙向8車道,項目總投資3.08億元。
因寧海新橋荔城段主、引橋銜接處距離地面5.85米,為儘快實現該橋通車,部門在主橋與引橋連線處臨時新建鋼筋混凝土引橋,並與舊的涵黃公路相連線。
引橋全長255米、寬9米,投資約700萬元,2015年11月動工建設,原定今年6月竣工通車。不過昨日上午,海都記者在現場看到,
莆田市交通局工程股有關負責人表示,工程已經停了幾個多月了,該負責人說,寧海新橋引橋何時通車還是未知數。
市民:“國保橋”要儘快甩掉負擔
按照2010年規劃,原定2016年8月寧海新橋建成後,黃石到涵江的距離不僅將縮短一半,舊的寧海古橋也將不再作為交通要道,改為遊覽景點。
“國保級的寧海古橋每天還要承受重負,實在不應該。”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名單,寧海古橋有著重要而深遠的意義,讓新橋通車,為古橋“解壓”迫不及待。同時,寧海古橋也無法滿足市民出行需求,尤其是在高峰期常造成擁堵,新橋及時通車也關乎民生。
新橋主體結構2015年已完成,而如今荔城段引橋進展緩慢,肯定會影響整體竣工時間,不少市民認為,辦法總比困難多,希望政府通力協作,儘快讓“國保橋”甩掉負擔。
荔城交通局稱,樁機停在路旁 ,寧海新橋臨時引橋未能按照原工期完工。
荔城區交通局交通股相關人士說,工程又受影響。
在主橋與引橋銜接段工地內,臨時引橋的橋身依然擺放在工地上,
荔城交通局交管股相關人士表示,按照原先制定的工作時間表,從2016年7月15日起,施工隊進駐,並用樁機對路邊的路基進行施工,以保障橋墩建設,但施工僅兩天,就停工了
荔城區區政府的工作人員說,寧海新橋臨時引橋項目由黃石鎮鎮政府負責處理,可向他們諮詢。
鎮政府工作人員說,對於荔城區交通局所反映的某些工程的情況,他們並不知情。
寧海新橋臨時引橋工程施工時間為7個月,本應於2016年6月竣工通車,之後因問題,導致計畫竣工時間推遲至2016年11月。
寧海新橋臨時引橋何時能夠竣工,成了未知。
梅妃故里
梅妃故里位於莆田市荔城區黃石鎮江東村,其地南朝壺山,北依蘭水,東憑興化海灣,西接南塘抗倭古戰場。
梅妃,姓江名采苹,唐開元中選入宮,侍奉唐玄宗,封東宮正一品皇妃,因酷愛梅花而得名。梅妃工文辭,以《樓東賦》及《一斛珠》最膾炙人口,是福建第一個女詩人。梅妃心繫庶民,志節清高。天寶十五年(755)安祿山兵陷長安,梅妃不屈亂賊以身殉國,其高風亮節代代褒揚。
梅妃進宮後,莆田諸女盡封孺人,嫁娶俱乘鑾轎。當年應梅妃之請敕賜給家鄉父老的梨園戲班演化為至今被封為“活化石”的“莆仙戲”,浦口宮旁有“飛雲廟”,祀奉戲神雷海青神像。當稱“莆陽戲神第一廟”。千百年來,梅妃被莆田人引以為榮,明時興化府衙門就有“荔子甲天下,梅妃是部民”的對聯。郭沫若游莆田時留下了“梅妃生里傳猶在”的詩句。莆田歷代地方志均把她列在《名人》之首。
浦口宮系御賜梅妃春秋二祭之宮宇,建於唐至德元年(756),按帝王后妃的規格,集“古”、“大”、“美”於一體,被譽為“莆陽第一宮”。宮內還有歷代名賢劉克莊、周瑛、郭尚先,江春霖、伊秉綬、郭沫若、張群等人墨跡題匾。該宮1981年列為莆田縣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列為福建省文物保護單位,2009年由莆田市人民政府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梅妃故里還有許多景點:如詩情畫意《南塘》梅妃亭,風光婍妮美人湖,田園雅趣牧鵝地,憑弔懷古抬頭石,壯懷激烈戚公祠,長虹臥波寧海橋……
梅妃故里蜚聲海內外。1997年入選“全國300家著名風景名用旅遊景區”。《莆田縣誌》、《莆田市志》都將其列為重要旅遊資源並載入莆田市旅遊局繪製的《體育界就點分布圖》。著名作家楊金遠的長篇小說《大唐梅妃》已由“中國文聯出版社”出版,並將由“上海影視集團”拍成電視劇。還有市方誌辦蔡國耀出版《江梅妃》資料與在社會上下部。
莆田三十六景之一:工藝之都
莆田工藝美術城與湄洲島是莆田市僅有的兩個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坐落於瀋海高速公路莆田站出口處,占地460畝,總體建築風格源自閩中特有的紅磚文化,朱瓦青石,高牆翹檐,締造出莆田古民居建築的經典之作,城內四周環繞著的2000多平方米的立體浮雕群,號稱“中國最大的浮雕群”;同時巨資營造的瑰麗夜景工程,堪稱我市最美的一道“黑夜彩虹”;城內萬商雲集,精品薈萃,客迎四方賓朋,藝滿中華神州!
地理位置
位置境域
黃石鎮位於東經119°4′,北緯25°22′,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地處木蘭溪下游,是莆田市
城廂區、
涵江、秀嶼的交通樞紐,
涵港大道、
福廈高速公路、莆笏路、福建
202省道涵黃公路段、荔秀路、黃北交戰公路貫穿境內。
莆田是省級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遺產、名勝古蹟星羅棋布。四年前, 國務院核定、公布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莆田的
寧海橋、平海天后宮、仙遊文廟、龍華雙塔4處古建築成了國家級重點文保單位的新成員,截至四年前莆田市“國保”單位已經增至11處。
經濟發展
綜述
2001年,黃石鎮社會總產值39.8億元,財政收入2638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3788元,分別比2000年增9.8%,308%,2%。
2009年,黃石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70億元,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2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20.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入6120元。
木蘭溪邊上的黃石鎮橋兜村 對岸的
鎮前村和
白塘湖公園有發往涵江火車站的212早班和212路夜班公車,票價都是僅2元錢, 還有發往涵江區城區的211路公車、途徑涵江區城區往
梧塘鎮、
白沙鎮等的215路公車。
2014年,黃石鎮全鎮農林牧漁業實現總產值9.02億元,完成年計畫的100.5%,同比2013年增長5.52%;規模以上工業產值達164.51億元,完成區年度調度計畫,同比2013年增長17.51%;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達到56億元,完成上級下達的年度任務,同比2013年增長21.48%;財政稅收達到5.15億元,歷史上首次突破5億元大關,完成年計畫4.65億元的110.71%,同比2013年增長39.19% ;限上商貿產業銷售額達到25.19億元,完成年計畫20億元的125.95%,同比2013年增長50%。
2015年,黃石鎮農林牧漁業總產值完成11.7億元,完成年計畫9.34億元的125.27%,比增29.71%;規上工業產值完成201.62億元,完成年計畫196億元的102.55%,比增22.56%,完成情況為全區最好;固定資產投資完成60.28億元,完成年計畫60億元的100.47%;財政收入完成4.88億元;限上商貿業銷售額(含工藝城、鞋服城)完成55.33億元,完成年計畫48.5億元的114.08%,比增119.65%。
第一產業
做實水稻、蔬菜等特色農業基地建設,近3年平均每年實施2-3個農業綜合開發項目,農業綜合開發面積達3.5萬畝,百畝蔬菜種植專業戶有55戶,萬畝土地整理項目進入第四期施工階段,清前蔬菜市場規劃建設中。
2013年,黃石鎮農作物總播種面積10.9萬畝;水稻全程機械化規模2.2萬畝,水稻畝均產量達到465公斤。
黃石鎮完成早稻全程機械化生產技術示範片1300畝,早稻工廠化育秧技術1000畝,新農藥示範片4000畝。以華龍、溝邊等農機合作社為龍頭,推進全省農機推廣示範鎮建設,服務能力顯著增強。完善土地流轉平台,完成土地流轉登記10500多畝,促進集約化規模經營。
第二產業
黃石鎮有大中小企業2000多家,有鞋業服裝、石材石雕、機械、印刷包裝、食品加工等特色支柱產業,已初步形成集群優勢化發展。黃石工業園區作為工業發展平台,重點發展鞋服業、機械設備製造、包裝印刷業、工藝品業,形成“布局科學、結構最佳化、主題突出、特色鮮明”的園區產業鏈,呈現明顯的
產業集聚效應,現已入園企業有12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76家,2009年創稅收5400萬元。
黃石工業園區在全市首家獲得“省級標準化示範園區”稱號。鑫龍鞋業、東方獵狼、鵬飛包裝等3家公司被授予“莆田市和諧企業”稱號。工業企業稅收實現持續增長,經濟支撐效應日益增強。
2010年,黃石鎮工業產值完成75.23億元,同比2009年增長34.94%。
第三產業
發揮黃石區位優勢,推動物流業和電商業共興、共榮。網貿倉儲物流基地配套設施更加完善,吸引4家快遞公司和36家電商企業入駐,聚集自創品牌11個,扶持雙贏等物流企業做大做強。加快推動文化產業與旅遊產業融合發展,以工藝城為依託,聚集傳統工藝、人才技術、資源品牌等優勢,結合黃石木雕、石雕、玉雕、根雕、貝雕等特色產業和人文底蘊,積極推進發展文化創意項目。
把握海西建設契機,依託福廈鐵路、
向莆高速鐵路、
福泉高速公路拓寬、商貿物流園區、
黃石工業園區、
疏港大道等重點項目建設,黃石鎮功能定位為“區域工商貿一體化物流中心”。銜接荔城新區南進,黃石鎮力爭用十年時間,分三個階段,打造以現代服務業為主,集工業、行政商務、商貿金融、休閒服務和生活居住等功能為一體的荔城區中心經濟板塊。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截至2010年,黃石鎮轄區內現有2所完全中學(莆田八中和田家炳中學),3所獨立國中校(清江、東洋、沙堤中學),1所職業中學(海峽職校),33所國小(其中5所中心校),基本能滿足適齡兒童就近入學和普及九年義務教育需要,商貿物流園、新鎮政中心、七境片區、院前片區布等國小和幼稚園規劃建設中。
文化事業
截至2010年,黃石鎮有惠洋“十音”、澄雲柴腳(高蹺)、和平弄九鯉、沙坂舞獅、江東男女舞龍等特色民間藝術,節日踩街民俗活動的彩車、彩架、男女
車鼓隊、十音八樂隊、腰鼓隊、
採茶舞、傘舞等民間藝術表演隊達100多支。2007年,惠洋“十音”和溝邊“
九鯉舞”申報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5年,黃石鎮獲得“市級宣傳思想文化示範鎮”稱號。
醫療衛生
有荔城區醫院、黃石衛生院二所醫院,醫療技術和設備先進,2009年全鎮
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參保率達95%。
基礎建設
鎮舊街自明代倭亂後重建,長2公里,寬不足7米。沿街多土木結構平房,商店只50多家。鎮內有古代建築物
寧海橋、
浦口宮、
紅泉宮。
建國後,建有鎮政府綜合樓、公安派出所、法庭、稅務、郵電、銀行和鎮辦企業等單位辦公樓、住宅,建築總面積21683.76平方米;文教衛生區,建有三層磚混結構,跨度23米,1616個座位的影劇院,圖書館閱覽室、文化中心站各—座,建築面積4537平方米;
黃石一中、黃石鎮中學的教學樓、實驗室、教學園地,建築面積15810.37平方米;鎮衛生院占地3公頃,精神病院和福利院占地1.09公頃。
1985年,在安興頭路新建商業街,長350米,寬16米,路面鋪棋格石,路旁建有3層磚混結構樓房150幢,底層為店房,2、3層為住房,建築面積10326平方米。1986年由民眾集資興建汀壇新街,有磚混結構的3層樓房82幢,建築面積9764.42平方米。1989年建四腳亭至度尾新街,寬16米,路旁建3~4層磚混結構樓房,建築面積3959.52平方米,自來水廠建築面積822平方米,與供電、給排水、泄防工程相配套。
設立了全市第一個寬頻網
視頻監控系統。投資150萬元建設15個治安崗亭,投資202萬元安裝202個視頻探頭。
獲得榮譽
1995年被確認為國民生產總值上10億元的全省10個鄉鎮之一,並被省科委評為“科技示範建設達標鄉鎮”,1998年被省政府評為“全省鄉鎮企業百強鎮”,1999年被省政府評為“全省鄉鎮企業工作先進鎮”,2003、2004連續兩年被市委、市政府評為“經濟工作先進鄉鎮”,2005、2006年兩年被區政府評為“
荔城區經濟工作第一名”。 2007年被省經貿委評為“福建省商業重鎮”,被市委、市政府評為“經濟工作先進單位”。
2012年3月,黃石鎮被列為第三批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建設試點,也是莆田市目前唯一的國家級小城鎮建設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