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起源
可以
溯源於12世紀。最早的
戲劇多為
宗教劇。也有一些世俗劇,其中有一種叫“阿貝爾”(意為“優美”)
的藝術劇,又稱“巧劇”,主題多描寫愛情與婚姻,每出劇里都穿插一場笑劇,表現人民愉快的日常生活。15世紀,市民積極參與
戲劇創作與演出活動,神秘劇、奇蹟劇和道德劇(又稱寓意劇)相繼出現。當時的神秘劇主要是描寫聖母瑪利亞,如《瑪利亞的第一件樂事》(1448)等;奇蹟劇有J.斯麥肯所寫的《紐維法爾特的聖餐禮》(1500)等;道德劇有彼特魯斯·凡·狄斯特所寫的《每一個人》(1495)等。到了16世紀,布魯日的著名
詩人科納柳斯·艾弗法爾特(1485~1556)創作了不少優秀的笑劇和道德劇。
17世紀
17世紀初葉,
荷蘭擺脫了
西班牙統治,贏得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勝利,科學技術、經濟
貿易和
文學藝術包括
戲劇都趨向繁榮。劇壇上先後出現了C.霍夫特(1581~1647)、G.A.布雷德羅(1585~1618)和J.馮德爾等優秀劇作家。霍夫特是
荷蘭文藝復興的典型代表,他受古羅馬
悲劇作家
塞內加和義大利文藝復興的影響,寫了一些悲劇和田園
詩劇。他的劇作多取材於
西班牙騎士的傳奇故事,充滿現實主義喜劇色彩。作品有《牛的喜劇》(1612)、《風車的喜劇》(1613)、《小摩爾姑娘》(1616)與《
西班牙的布拉邦特人》(1617)等。被譽為“
荷蘭黃金世紀最偉大
詩人”的
馮德爾,以聖經故事或民族史為題材,創作了24部詩體
悲劇,其中比較優秀的是描寫天使們反對上帝的《琉西發》(1653)和《流放中的亞當》(1664)。人們常常把《琉西發》與英國
詩人密爾頓的《失樂園》(1667)相比。此外,劇作家T.阿斯倫(1620~1701)因寫了取笑貴格會教徒的喜劇《J.克萊斯》(1682)而聞名於劇壇。
18世紀
18世紀的
荷蘭劇作家大都模仿
馮德爾等先輩,尤其是模仿法國的古典主義。彼得·蘭亨代克(1683~1756) 受
莫里哀的影響創作了喜劇《互相騙婚》(1714)、《不名譽的投機商》(1720)等。19世紀初,被稱為“
荷蘭19世紀初葉文藝復興新紀元先驅者”的著名
詩人W.比爾德狄克(1756~1831)創作了《弗羅里斯五世》(1808)和《第一個世界的末日》(1810)等詩體
悲劇,標誌著
荷蘭文學與
戲劇開始從古典主義轉向浪漫主義。到19世紀中葉,E.D.戴克爾(1820~1887)用浪漫主義筆調寫出劇本《出色的新娘》(1864)和無韻
詩劇《皇家學校》(1872)。19世紀80年代,
荷蘭年輕
詩人和作家掀起“為藝術而藝術”的“1880年代
文學運動”。其倡導者之一M.艾芒特斯(1848~1923)創作了注重心理描述的歷史
詩劇《赫爾勒的阿道夫》(1888)和《為了人類》(1916)等。運動的主要人物 F.W.van靄覃(1860~1932)先後寫了詩體
悲劇《兄弟們》(1894)、童話劇《理亞波》(1897)、以及社會諷刺劇《希望的土地》(1907)、《西爾斯宮殿》(1910)等。
19世紀末葉至20世紀初葉
荷蘭的第一個社會民主主義劇作家H.海厄曼斯(1864~1924)在阿姆斯特丹親自領導“荷蘭劇團”,並從事
戲劇創作。他的劇本譴責資產階級道德,具有深刻的社會內容。
處女作是1893年發表和上演的
獨幕劇《亞哈綏魯》,後來又陸續創作了《猶太人區》(1898)和《好望號漁船》(1900)等30餘部劇本。這個時期也出現了一批關心社會問題的現實主義劇作家,如伊娜·包迪·巴克爾(1875~1966)、J.西門斯-梅斯 (1863~1948)、W.舒爾曼(1879~1915)、赫爾曼·魯爾芬克(1883~1957)、伊·威·施密特(1886~1937)、H.特爾林克(1879~1967)等。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荷蘭被納粹德國占領,
戲劇活動處於低潮,只有個別劇作家還從事
戲劇創作。戰後,
荷蘭戲劇活動日漸活躍,一些劇作家根據第二次世界大戰和荷蘭對印尼發動殖民戰爭的經歷創作了反對法西斯主義、反對戰爭和殖民主義的劇本,比較著名的有愛德華·霍爾尼克(1910~1970)的《訪客》(1952)、《水》(1957)和《倖存者》(1968);T.布魯林(1926~)的《消失了的村莊》(1958);M.戴克爾(1896~1962)的《行動起來》(1919)。《行動起來》出版後不到一年就演出100多場,後又在瑞典、丹麥、以色列等國演出。此外還有J.斯塔爾(1925~)的《最後一個隱退者》(1958)等等。奧托·狄克(1925~)寫了7部反殖民主義的
獨幕劇,後於1966年匯集出版了名為《殖民主義者的末日》的劇作集。荷蘭戲劇
19世紀50~60年代
戲劇創作中還出現了不少取材於古代神話、宗教或歷史的作品,例如:馬克斯·克洛塞(1912~)的《俄狄浦斯和他的母親》(1951)、斯蓋克·威陵(1895~)的
詩劇《奧德修斯哭泣》(1953)、赫拉·斯·哈斯(1919~)的
神話劇《黑暗中的一根線》(1964)、貝爾特·謝爾貝克(1918~)的神話詩劇《一頭死去的巨獸》(1963)、范·德·赫拉夫特(1920~)的
宗教劇《通向月亮的梯子》(1954)等。此外,還有托尼·布魯林的荒誕劇《粉筆的眼睛》(1963)、J.沃克爾斯(1926~)的荒誕劇《沒有建成的通天塔》(1963)、安東·柯爾哈斯(1912~)的歷史劇《白雪公主,別這樣乾》(1966)等。70年代後,
戲劇界比較突出的劇作家是 H.克勞斯(1929~),他創作了從《早晨的新娘》(1955)到《拉達柯斯的房子》(1977)等27部劇本。重要劇作家還有哈利·穆里斯、威·弗·赫爾曼斯、Y.克爾斯(1931~)、G.赫林迦(1937~)等。
較為成功的劇團有1971年成立的“
荷蘭戲劇團”,由於1980年創作和上演《允許送入醫院》而獲得“義大利獎”;1972年成立於
鹿特丹的“品塔劇團”,專門表演芭蕾舞與
啞劇相結合的幽默啞劇,並經常赴國外演出。
80年代
荷蘭劇壇持續活躍。1980年
荷蘭戲劇研究所和荷蘭廣播基金會聯合出版了《1980年荷蘭戲劇與電視年鑑》。一些劇團繼續上演保留劇目,如名劇作家海厄曼斯的《鏈環》和《養子》等,同時也上演了不少新劇目。
荷蘭劇作家
馮德爾,J. Joost van den Vondel
(1587~1679)
荷蘭劇作家、
詩人。生於
科隆一小
商人家庭。1610年開始
文學創作,1612年發表第一部劇 作
《逾越節》。他善於把抒情詩和
悲劇結合起來創作
詩劇,題材多取自聖經故事或民族史。他一生共創作24部劇本,其中最優秀的是兩部詩體
悲劇,即描寫天使們反對上帝的《琉西發》(1654)和《亞當在流放中》(1664)。還翻譯了8部希臘
悲劇。
馮德爾還創作了大量詩歌以及
散文。有“
荷蘭黃金世紀最偉大的詩人”和“
寫悲劇的詩人”之稱。
海厄曼斯,H. Herman Heijermans
(1864~1924) 荷蘭劇作家、
小說家。生於
鹿特丹。
猶太血統。歷任
雜誌編輯、
新聞記者、劇團領導人等職。1893年發表
處女作──自然主義
小說《復活主日》和描寫猶太難民的
獨幕劇劇本《亞哈綏魯》。後來創作了一系列寫實主義的具有社會主義傾向的劇本《猶太人區》(1898)、《第七誡》(1899)、《好望號漁船》(1901)、《萬聖節》(1904)和《睡美人》(1909)等,共30餘部。另著有長篇小
說多部。最著名的劇本
《好望號漁船》描寫
荷蘭的捕魚船主波士為了獲取巨額
保險賠償金,強使貧苦漁民巴倫兄弟駕駛漏船出海,致使二人喪命。巴倫的母親為此先後失去了丈夫和4個兒子,只好盼望兒媳婦能生個孫子。劇作通過漁民的悲慘遭遇控訴了資本主義社會。《萬聖節》則以南生神父誘姦年輕姑娘麗塔的罪行揭露了
教會的偽善和黑暗。他的劇本都有較深刻的社會內容,表現出對
荷蘭工農大眾的同情,作者因而被譽為“
荷蘭第一個社會民主主義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