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關董巨

荊關董巨

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公元960年),政權統治時間非常短,但在繪畫創作方面仍然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發展。荊浩關仝兩人屬北方畫派,作品沉鬱雄渾,氣勢宏大,盡顯北方山河的雄奇;董源巨然屬南方畫派,筆法細膩,寫盡江南風景的秀美。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荊關董巨
  • 國籍:五代十國時期
  • 出生日期:公元907
  • 逝世日期:960年
介紹,藝術特點,意趣的轉變,山水畫分流,四人介紹,荊浩,關仝,董源,巨然,

介紹

中原地區的戰亂,並沒有使繪畫的創作陷入停頓。
五代時,人物畫的題材內容逐漸寬泛,宗教神話、歷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為畫家描繪的題材。很多畫家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寫,傳神寫照的能力又有提高。在技法風格上向兩大方向發展:工筆設色用筆更加多變,色調比唐代有所豐富;水墨除了變形發展以外,還出現了水墨大寫意的畫法。山水畫在此時的變化是最大的,從選材到技法,都有了一個飛躍,山水被作為環境藝術加以描繪。
"荊關董巨"四大家的出現,成為中國山水畫發展史的里程碑。荊浩關仝代表的北方山水畫派,開創了獨特的構圖形式,善於描寫雄偉壯美的全景式山水。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江南山水畫派,善於表現江南景色,體現風雨的變化。作為中國山水畫重要技法之一的"皴法",在此時得到了很大發展,墨法逐漸豐富,水墨和水墨著色的山水畫已發展成熟。
南北方風格的對立,引發了中國文人對詩、文、書法等其它藝術門類的興趣,從唐代的司空圖,到宋代的嚴羽,再到明代的徐渭胡應麟,都與南方畫派的藝術境界有密切的聯繫,並影響後世清代三百年。至明末,睢州的袁樞(袁可立子)稱為收藏荊、關、董、巨作品的集大成者,藏品之盛超過董其昌。明王時敏在《煙客題跋》中有《題自畫關使君袁環中》中對袁樞讚賞道:“環翁使君,既工盤礴,又富收藏。李營丘為士大夫之宗,米南宮乃精鑒之祖,故使荊、關、董、巨真名跡歸其家。”張庚《國朝畫征錄》:“樞博學好古,精鑑賞,家富收藏,工書畫,為華亭董宗伯,孟津王覺斯所推許。山水出入董(董源)、巨(巨然)、子久(黃公望)間。”明亡,樞絕食憂鬱而死,作品流散。

藝術特點

荊浩關仝兩人屬北方畫派,作品沉鬱雄渾,氣勢宏大,盡顯北方山河的雄奇;董源巨然屬南方畫派,筆法細膩,寫盡江南風景的秀美。

意趣的轉變

從“荊關董巨”到元四家山水畫中點景人物意趣有所轉變。五代北宋時的山水畫中點景人物有世俗生活氣息,從北宋發展到南宋時,點景人物出現新的內容,如攜琴訪友等。元四家畫中的點景人物已成為畫家自己的化身,這種創作形式為後世畫家所借鑑,成為他們學習的楷模。
山水畫從五代十國時逐漸走向成熟,經歷兩宋再到元代,是山水畫變法和最終成熟的標誌。而畫中的點景人物也隨著繪畫風格的變化而轉變,北宋時的山水畫中點景人物帶有明顯的生活氣息。元代畫家由於社會心理的變化,在繪畫上轉向了自我宣洩和抒情寫意,山水畫成了畫家平衡現實與心理差距的主要創作對象。
五代時出現了描繪太行山為主的山水畫家荊浩,以及表現關陝一帶風物景致的畫家關同,近於同時,董源的畫中開始較細緻的描繪江南山水的平林遠淡,一片天真。效法董源的畫家巨然畫中既有南方山水的溫潤秀麗,也有北方山水的高大奇古。這個時候的山水畫在反映自然方面已經走向成熟,這幾位畫家的畫中無一例外都有點景人物。從荊關董巨的代表作品中分析,可以發現大多數畫中有人物出沒,有的還通過山水來渲染人物的活動。後來出現的以李成為宗師的院體山水畫,其中點景人物在表現的內容和題材上世俗生活氣息更加濃烈。師法郭熙一系的王詵,在其帶表作《漁村小雪圖》中描繪的人物仍帶有世俗生活情趣,畫中人物較多,他的作品中並不是像蘇軾、米芾的畫一樣,僅是一種筆墨遊戲。荊浩的《匡廬圖》畫面右側山路小道上,有一人正趕著毛驢在行路。關仝的《關山行旅圖》畫面下方描繪村落中來來往往的人群,道路上有匆忙忙趕路的行人和驢馬。范寬的《溪山行旅圖》畫面右下側也是畫一隊遠行人趕驢前行;董源的《龍袖驕民圖》數十人著白衣聯臂列立,仿佛載歌載舞,船上和岸上都有擂鼓者,路徑上也有行人往來。以上所舉的都是這些畫家的代表作品,可見,點景人物在山水畫中的重要作用。巨然的畫趣味與眾不同,畫中的點景人物與其它作品的不同處,在於人物似乎遠離世俗,隱逸思想較濃,如《秋山問道圖》、《萬壑松風圖》。這種趣味與元代士大夫山水畫中點景人物的行蹤更加相似。
由此看出,點景人物只是畫家用來作為反映現實生活的一個畫面組成部分。北宋韓拙的《山水純全集》中說道:“凡畫人物,不可粗俗,歸純雅而出閒,其隱居傲逸之士,村居耕叟漁父輩體貌不同……”。其中的“隱居傲逸之士”與“村居耕叟漁父輩”在處理刻畫上要求的不同,表明畫家在山水畫創作中要求反映真實的現實生活。郭熙在《林泉高志集》中說道“春山煙雲連綿人欣欣,夏山嘉木繁蔭人坦坦,秋山明淨搖落人肅肅,冬山昏翳瘞塞人寂寂”。他們所要在山水畫中表達的意趣是對現實生活的深入觀察,使作品在內容和主題上達到完美統一。
南宋最具代表的“馬一角、夏半邊”風格的作品中,點景人物既有漁父、耕叟、行旅者,也有文人雅士,或遠觀、納涼、暢遊山林者。馬遠的《踏歌圖》中人物有老有少,作載歌歡笑之狀,這件作品其實和作者生活的時期相符,因為此時南宋已經出現了短暫的復興,畫中除了對太平的歌頌之外,也可看作是作者對繁華和盛世的嚮往。與之前的行旅圖相比,這時“攜琴訪友”經常出現在作品中,這也說明南宋時期的畫家們的思想已從對現實的觀察在向表現自我悄悄轉變。整個南宋的主流畫風中,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相比北宋時期已經發生了巨大的轉變,而且人物主要是為了作秀美山川的陪襯,行旅的人物與靜穆的山川形成一靜一動的對比,畫家通過創作山水畫來滿足自己對山林的嚮往,山水皆作可行、可望、可游、可居之景,延續自五代起的風尚。但是這種山林之氣是畫家對自我不自覺的描繪的產物,與元代山水畫家所具有的山野之氣不同。 元代對士人影響最大的是蒙古統治者取消了科舉取士,士人普遍產生一種信仰危機感,最終他們的內心轉向閒雅、超逸、苦悶、悲涼,對社會現實缺少關心,他們轉向自我關照,這種關照的具體表現就是隱居,元代文人士大夫的隱居是一種徹底的社會性的退避。
在趙孟頫的引領下,元代繪畫走向了徹底的抒情寫意。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在題材、筆墨和意趣上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大多為僧道隱士。而趙孟頫思想的實踐者和集大成者是“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在他們的畫作中,點景人物已居非常主要的地位。但倪瓚的作品除合作之外一概不作人物,這也符合他超逸脫俗的性情,畫面中的世界清靜到連人的足跡都已斷絕。吳鎮畫中有點景人物的幾乎都為《漁父圖》,漁父成了畫家本人的化身,在畫中是一個特殊的符號。元四家中,王蒙畫中人物表現最豐富,他的山水畫場面宏大,點景人物較多,如《葛稚川移居圖》中,近景遠景中都有人物,在主題上,即便是表現“移居”,人物的動態也輕鬆閒適,這和作者的隱居心態有關。
山水畫中的點景人物,從李成范寬到“李劉馬夏”再到“元四家”的延續及變化,從畫面中匆忙的行旅者,捕魚的漁父到攜琴訪友者和優遊于山林的士大夫,再到放浪江湖的隱士,畫家在審美趣味上逐漸走向抒情達意的自我宣洩,和心理上對悠閒安定生活的嚮往,這也成了明清兩代主流畫家普遍追求的目標和滿足自我的精神支柱。

山水畫分流

中國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公元960年),政權統治時間非常短,但在繪畫創作方面仍然在前人的基礎上繼續發展。無論是人物、山水,還是花鳥,都在前代的基礎上有了新的變化。中原地區的戰亂,並沒有使繪畫的創作陷入停頓。五代時,人物畫的題材內容逐漸寬泛,宗教神話、歷史故事、文人生活等都成為畫家描繪的題材。很多畫家注重人物神情和心理的描寫,傳神寫照的能力又有提高。在技法風格上向兩大方向發展:工筆設色用筆更加多變,色調比唐代有所豐富;水墨除了變形發展以外,還出現了水墨大寫意的畫法。山水畫在此時的變化是最大的,從選材到技法,都有了一個飛躍,山水被作為環境藝術加以描繪。"荊關董巨"四大家的出現,成為中國山水畫發展史的里程碑。荊浩和關仝代表的北方山水畫派,開創了獨特的構圖形式,善於描寫雄偉壯美的全景式山水。以董源、巨然為代表的江南山水畫派,善於表現江南景色,體現風雨的變化。作為中國山水畫重要技法之一的"皴法",在此時得到了很大發展,墨法逐漸豐富,水墨和水墨著色的山水畫已發展成熟。 南北方風格的對立,引發了中國文人對詩、文、書法等其它藝術門類的興趣,從唐代的司空圖,到宋代的嚴羽,再到明代的徐渭、胡應麟,都與南方畫派的藝術境界有密切的聯繫,並影響後世清代三百年。
巨然 《山水圖》巨然 《山水圖》

四人介紹

荊浩

荊浩,人名,中國五代後梁畫家,博通經史,並長於文章。字浩然,沁水(今屬山西)人,生於唐朝末年,大約卒於五代後唐(923-936)年間。出生地過去一直誤為是山西沁水,實為河南濟源。士大夫出身,後梁時期因避戰亂,曾隱居於太行山洪谷,故自號“洪谷子”。擅畫山水,常攜筆摹寫山中古松。所作雲中山頂,能畫出四面峰巒的雄偉氣勢。自稱兼得吳道子用筆及項容用墨之長,創造水暈墨章的表現技法。

關仝

關仝tong(約907-960間),長安(今陝西西安)人。五代後梁畫家。一作關同、關穜。生卒年不詳。
畫山水早年師法荊浩,刻意學習,幾至廢寢忘食。他所畫山水頗能表現出關陝一帶山川的特點和雄偉氣勢。
北宋米芾說他“工關河之勢,峰巒少秀氣”。關仝在山水畫的立意造境上能超出荊浩的格局,而顯露出自己獨具的風貌,被稱之為關家山水。他的畫風樸素,形象鮮明突出,簡括動人,被譽為“筆愈簡而氣愈壯,景愈少而意愈長”。

董源

董源 (?-約 962 年)中國五代南唐畫家。一作董元,字叔達,江西鐘陵(今江西南昌市進賢縣)人,自稱“江南人”。生卒年不詳,主要活動在南唐中主(934~960)時期。事南唐主李璟時任北苑副使,故又稱“董北苑”,南唐亡後入宋,被看作是南派山水畫的開山大師。畫史上把董源、范寬、李成,稱為北宋初年的三大家。
董源不僅以畫山水見長,也能畫牛、虎、龍及人物。作為山水畫家,董源也是不專一體的。宋人稱許其大設色山水景物富麗,宛有李思訓風格。但其最有獨創性而且成就最高的是水墨山水。他運用披麻皴和點苔法來表現江南一帶的自然面貌,神妙地傳寫出峰巒晦明、洲渚掩映、林麓煙霏的江南景色。他用筆甚草草,近視幾不類物象,遠觀則景物粲然,在技巧上富有創造性。他的名作《夏景山口待渡圖》和《瀟湘圖》,將夏天江南的丘陵,江湖間草木暢茂、雲氣滃鬱的特定景色表現得淋漓盡致。其筆墨技法是與他所表現的特定景色充分適應的。
宋代沈括稱他“多寫江南真山,不為奇峭之筆”。所畫山形,多是長江中下游一帶的丘陵,大都為坡陀起伏,土山戴石,很少作陡峭嶄絕之狀。這與較早於他的荊浩所表現的氣勢雄偉的北方山形正好成為鮮明的對比。董源很重視對山水畫中點景人物的刻畫,每每都帶有風俗畫的情節性,有時實為全畫的題旨所系。雖形體細小,簡而實精,人物皆設青、紅、白等重色,與水墨皴點相襯托,別饒一種穠古之趣。其傳世作品還有《龍宿郊民圖》等。

巨然

巨然,中國五代南唐、北宋畫家,僧人。原姓名不詳,生卒年不詳,漢族,鐘陵(今江西進賢縣)人,一說江寧(今 江蘇南京)人。早年在江寧開元寺出家,南唐降宋後,隨後主李煜來到開封,居開寶寺。擅山水,師法董源,專畫江南山水,所畫峰巒 ,山頂多作礬頭,林麓間多卵石,並掩映以疏筠蔓草,置之細徑危橋茅屋,得野逸清靜之趣,深受文人喜愛。以長披麻皴畫山石,筆墨秀潤,為董源畫風之嫡傳,並稱董巨,對元明清以至近代的山水畫發展有極大影響。有《萬壑松風圖》、《秋山問道圖》、《山居圖》等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