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元吳鎮墨竹冊
- 現狀:台北故宮博物院
- 作者:吳鎮
- 年代:元代
作品介紹,作品賞析,作者簡介,
作品介紹
吳鎮曾說的墨竹之法:“疏不至冷,繁不至亂,翻向正背,轉側低昂,雨打風翻,各有法度”。吳鎮的墨竹把文學意蘊融入到藝術表現手法中,開創了文人畫重意蘊之風,使中國文人畫得到了關鍵性的發展,加深了文人畫的思想內涵和潛在表現力,起到了承前啟後的重要作用。之後的姚綬、文徵明、唐寅等名家均不同程度受到了他的影響。特別是清代後期的蒲華,在繼承了吳鎮墨竹飄逸高傲之氣的同時,又在“形”、“韻”兩方面下功夫,使以竹為題材的藝術創作和審美情趣在清末達到了又一個高峰。明代文學大家陳繼儒在《梅花庵記》中寫道:“先生書仿楊凝式,畫出入荊關董巨,初雖無意於啖名,而品格既真,則身價自不能壓之使下,畫苑推元四大家必屈指先生”,充分說明了吳鎮在畫壇上的公認地位。
作品賞析
吳鎮生於南宋滅亡次年,當時抗元氣氛仍很濃厚,再加上元朝知識分子地位的驟降,使得他只能通過藝術作品來抒發心中的強烈感觸與不平。墨竹是文人畫中的常見題材,吳鎮的墨竹則是中國畫史上的極品,其成就甚至超過他的山水畫,為後人留下了諸多傳世佳作以及豐富的理論論述。
吳鎮的墨竹理論大約可分為三個部分:一是對竹子人格化的認識,這是他創作的原動力;二是畫竹者的心境;三是具體的技法。他認為,畫竹不僅要展現竹子的外在形態,更要顯現其內在風骨和精神,反映更高的旨趣。他將竹子作為自身人格的真實寫照,賦予其虛心勁節、直竿凌雲、高風亮節的深刻寓意;在用筆時不求工細,只講究寫意神似,重在抒發自己的主觀情趣:譬如生長於絕處的竹子,彰顯的是處劣境不改其節,居陋地不擾平淡之心的君子風範;空山野地之竹則如隱士巢父、許由般高潔脫俗,遠離濁世。吳鎮正是將這種種體會與感受,自然而又隨意地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展現出多姿多彩的墨竹神韻。
吳鎮筆下的諸般墨竹姿意瀟灑,可謂極盡竹之生態與情意:春夏秋冬、晴雨風雪、俯仰橫斜皆各不相同。他運用墨的濃淡粗細,將竹的乾、節、枝、葉描繪得繁而不亂、疏密有致;特別是採用濃、淡、破、焦、濕等方法把墨分為七色,將竹子的蕭瑟靈性、遠近枯榮表現得淋漓盡致、層次無窮。除了強調總體法度之外,吳鎮還對細微處的技巧頗有研究。他認為畫墨竹要分為乾、節、枝、葉四個方面:“而疊葉至難,於此不工則不得為佳畫矣”;畫竹時須“下筆要勁,節實按虛起,一抹便過,少遲留則必鈍厚不銛利矣”,畫葉時應竭力避免“精似桃葉,細如柳葉,孤生並立,如又如井,太長太短,蛇形魚腹,手指蜻蜓”等“疏密偏輕,使人厭觀”之病。
作者簡介
吳鎮(1280~1354),字仲圭,號梅花道人,又嘗自署梅沙彌。浙江嘉興魏塘鎮人。工詩文,善草書。擅畫水墨山水,又長墨竹,人物、雜卉隨意點染,亦能超塵出俗。山水師法董巨,墨竹則宗文同,俱能自辟畦徑。與黃公望、倪瓚、王蒙合稱為“元四大家”。 吳鎮一生貧寒,曾賣卜為生。性情孤峭,嘗隱居自適,少與文士縉紳往來,當時鮮有知者。他博學多識,性情孤高,開始不輕易給人畫畫。他說“二十年後不復如此”,後來果然成名。工草書,能詩,擅水墨山水。他的作品較多,有《漁父圖》(故宮博物院藏),《清江春曉圖》,《秋江漁隱圖》,《雙松平遠圖》(在台灣)。《嘉禾八景圖》等作品。其中《漁父圖》,寄寓他嚮往自然,隱遁避世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