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門州志

舒成龍(公元1700─1771年), 字御天,清代河北任丘人。20歲在恭王府辦事。雍正九年(1731年)到戶部營田司供職,後為候補知州;先在兵部車駕司實習三年,期滿分發湖北任地方行政長官。先任谷城知縣,乾隆八年(1743年)升任荊門知州。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荊門州志
  • 書 號:ISBN987-7-5043-1253-4/G.1362
  • 出版社中國文史出版社
  • 經 銷:新華書店北京發行所
內容簡介,各家欣賞,毛澤東,來自網友,《荊門州志》,

內容簡介

舒成龍到荊上任後不久,就發現荊門無一部完整的州志。十分重視編史修志的舒公,隨即組織人員徵集史料,勘踏地形,走訪名家,編寫提綱,撰寫文章,經過十年的不懈努力,終於於乾隆十九年(1754年)修成付梓,翌年春發行,為荊門歷史留下濃墨重彩的光輝篇章。
【荊門州志內容簡介】:
《荊門州志》全書約25萬字,圖百餘幅。分歷史沿革、地輿、星野、疆域、形勝、山川、地域、古蹟、文苑等54個欄目,7篇序言,其中明代舊志序言2篇。它縱覽歷史幾千年,橫貫荊門數百里,融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名勝古蹟、風土人情、地理風貌等於一體,全方位、多視角記錄了荊門五千年的文明史,是一部荊門的百科全書。

各家欣賞

毛澤東

舒成龍主編的《荊門州志》曾經得到毛澤東同志的閱讀、收藏和好評。那是1960年10月,時任荊門縣委書記的梅白在武昌向毛主席匯報工作時,毛主席對他說:“領導者要尊重歷史。不懂得歷史的人,就不能理解現實。你當縣委書記,就要知道荊門縣誌。”梅白深知毛主席酷愛志書,精通歷史。於是就派人連夜從荊門找來兩部志書,送給毛主席閱讀,其中一部就是舒成龍所主編的《荊門州志》。三天后,毛主席再次召見梅白,就閱讀《荊門州志》發表感言和重要指示:第一,乾隆年間修的州志是最好的一部,這說明中央政府的好壞,可以影響到地方政府的好壞。乾隆最基本的特色是團結漢人,這反映中央政權有一定的開明性,比同治年間編的好。第二,我發現州志反映一個規律,就是荊門年年有旱,三年一中旱,五年一大旱,你在那裡要注意改變這種狀況,把解決旱災放在重要位置。第三,要科學種田。既要懂得科學,還要懂得歷史。毛澤東同志還風趣地對梅白說,你送我的《荊門州志》是有期徒刑還是無期徒刑?意思是說看完拿走還是永久留下?梅白說當然是“無期徒刑”啦!毛澤東同志對《荊門州志》的這番教誨,不僅為編史修志工作指明方向,而且對各級幹部提出了尊重歷史,以史為鑑,重視科技,全心為民的要求,值得我們深思和牢記。

來自網友

志者,一地之權威史料,不修則湮沒不彰,荊門州志始修於北宋,由王銖編撰,知軍王棨重修,名《荊門志》,計10卷,元朝百年不僅沒有修志,連宋志也失傳了。明太祖朱元璋稱帝後很重視修史,降旨徵集各州縣地方史料,洪武十六年初任荊門知州的潘道享被逼無奈,匆忙編志,聊以應付。繼任知州揚復初見荊門史料殘缺,鼓勵學正葉原瑛重修荊門志,歷經九年,於洪武二十五年(公元1392年)完成,共10卷,名《荊門記》,然而不到50年便失傳了,僅留荊門貢生李克儉所寫之序。明正統十三年戊辰(公元1448年)知州邢寧續修後名《荊門圖志》。弘治十六年(公元1503年)、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又相繼續修,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知府陸垔上任後看到正德版志書散亂在地,痛惜之餘,追問原書,讀後,更為珍惜,捐資校正刊刻後囑咐“但願今後來荊門為官者別再讓這部州志失傳”,可惜此志現今也只遺有編撰者凌雲所寫的序。天啟初年(公元1621年)續修州志共15卷,後只存13卷,為明朝第七次續修。
清朝修志五次,第一次為康熙二至四年(公元1665年),未刊行。乾隆八年河北任丘人舒成龍升任荊門知州,組織專班在明志基礎上對《荊門州志》進行大修,歷時十年,於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完成為一部較為全面的州志。因荊門不久升為直隸州,嘉慶十九年(公元1814年)知府王樹勛續修時改名為《荊門直隸州志》,後又經鹹豐等幾次續修,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知州恩榮組織進行了一次較大規模的重修《荊門直隸州志》活動。這是清代荊門5次修志的最後一次,也是自明洪武版後的第十二次續修。州署先督促所轄當陽、遠安兩縣於同治五年各刊出縣誌。同治七年開始編纂直隸州志,當年八月定稿,刊刻於小南門內孔廟倫堂,故稱為明倫堂刻本。主修者恩榮,滿族漢軍鑲白旗人,襄平進士,曾任吏部考功司主事,同治五年來知州事,十三年離任。他聘請山東寧海州舉人張圻主撰。參加修志的其他26人全是荊門州人;另有參訂、整理資料、編輯、校對等20人;仍由參加鹹豐修志的書吏李長林收掌書版。蒐集了《荊門耆舊》、《荊門舊聞》等有關荊門志書殘篇及家藏充實州志。修志人員中,有候選縣丞、修選訓導,有監生、貢士、廩生、秀才,還有謄抄志稿和安排印刷的州署書吏。另外聘請漢陽人陳登雅刻書版。宣統《湖北通志》著錄這部同治州時指出:荊門 “以前舊志三部各自為書,至是總歸一部。”
同治版《荊門直隸州志》與乾隆版《荊門州志》相比,增加了所轄當陽、遠安二縣誌史,多了從乾隆到同治一百一十餘年歷史記載。併合並了部分章節,特別是更正了一些訛誤,如“文苑”中收錄的《洞庭賦》《大別山賦》《朔漠永清賦有序》等文不屬本境,予以刪除。收錄的詩中有很多牽強附會,如鮑照《春早登荊山》在壽春,江淹《望荊山》在南漳。陳子昂的《望荊門》《度荊門望楚》二詩,李白的《度荊門送別》《秋下荊門》二詩,則皆在宜都。謝眺《漢江別沈約》,沈約《漢江餞別》,孟浩然《漢中漾舟》,王維《漢江臨眺》等詩,並非確在荊門,更有把郭璞《遊仙詩》改作《游青溪寺》,劉禹錫《荊州道懷古》而改作《荊門懷古》,高駢《步虛詞》改作《青溪寺步虛詞》等妄為攀附的詩文予以刪削。
筆者十年前開發聖境山九龍谷,為了查找其歷史資料,以六百元人民幣從友人陳公手中複印乾隆版《荊門州志》一套,放置床頭,每晚必讀,對書中所記山川人文無不神往。閒遐之餘,逐循州志所記,爬山涉水,追溯取證,收穫頗多。為了讓更多人讀到州志,了解本土歷史文化,筆者從二00二便四處遊說出版乾隆版《荊門州志》,二00六年終於得到了時任荊門市委宣傳部部長劉天忠先生支持,促成了乾隆版《荊門州志》於二00七年由市檔案館組織點校出版,其中本人幫助籌資萬餘元,然多有紕漏。速又花千餘元求得同治版《荊門直隸州志》複印本一套,另從北京購得《荊門直隸州志》影印光碟一盤,於是又積極呼籲點校出版同治版《荊門直隸州志》,在眾多有識之士努力下,歷時一年,反覆校對,目前巳將《荊門直隸州志》校勘完畢,即將成書。
新勘《荊門直隸州志》還增補了清同治以前的部分珍貴史料和優秀碑刻。其史料上溯周秦,下至明清,縱橫兩千年,是一部荊門歷史大全,相信它不會再失傳,並成為子孫後代研究荊門歷史,傳承本土文化的精典史料。
來自李勛明,東湖社區

《荊門州志》

【荊門州志重新校注出版發行時間】:2007年9月
中國版本圖書館CIP數據核字(2007)第0327411號
【定 價】:88.00元(平裝) 128.00元(精裝)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