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普庵寺
- 地理位置:湖北省荊門市掇刀區團林鎮普庵村
- 現在稱呼:普庵寺國小
- 創建時間:宋仁宗年代
普庵寺歷史,傳說與興衰,普庵寺的古樹,普庵寺國小,普庵寺現狀,
普庵寺歷史
相傳宋仁宗年間,先有佛門名尼普慧,選中此地,結廬為庵,修身養性,後有佛門名僧普靜,相中此處,建塔為寺,爾後寺庵合一。從此這裡香客絡繹不絕,瑞煙繚繞,長盛不衰。廟中香火興旺時,僧眾達百餘人。普庵寺在歷史上位於荊門城南古當陽至沙洋的東西陸路通道線上,東距荊襄古道岳飛城不到十華里,商賈和遊客往來頻繁,對帶動普庵寺的香火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查乾隆、同治版《荊門州志》和相關史料,古當陽至沙洋這條東西通道線上的集鎮分布為:當陽――小煙墩集――官土當――蘇場――趙廟――普庵寺――蔣集――岳飛城――老上凹――沙洋和後港。這條東西通道一直沿襲到上世紀六十年代末期。
普庵寺東二里外有條名叫“孟子港” 的小河,據清乾隆版《荊門州志》記載:“孟子港,州西南五十里,唐孟浩然往來於此,故名” 。查孟浩然年譜:“.....孟浩然.... 途經玉泉寺時,有和張九齡詩。浩然在荊州一帶多所遊覽,後世有以浩然姓命名的「孟子港」和「孟亭」。...”。孟浩然為襄陽人,與唐著名宰相張九齡私交頗深,四十九歲時,張九齡被貶荊州長史,辟孟浩然為從事,兩人曾經游於荊襄一帶,並由荊襄古道經孟子港、普庵寺(當時為龍泉寺)這條東西通道至玉泉寺遊玩,途中,可能在孟子港、普庵寺一帶作短暫停留,後人用孟浩然的名字命名“孟子港”,大概由此而來。可惜普庵寺原有的幾十塊古碑己散落民間或埋入地中,對我們今天研究普庵寺的歷史和孟浩然是否到過普庵寺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
直至19世紀末葉,普庵寺仍與當陽玉泉寺齊名。20世紀初葉,國運多舛,生靈塗炭,寺內回祿驟臨,廟宇幾乎全部化為灰燼。
普庵寺地址
傳說與興衰
荊門往南六十里,一道山樑如游龍般自北而南逶迤而來,“龍頭”處,青松翠竹蔥蔥蘢蘢,古木奇花郁郁青青,其兩邊各有一眼古泉井,泉水清澈明淨,甘淳可口。人們說,這是一對“龍眼”。相傳,不知哪朝哪年,有一個遊方和尚,背負一尊泥菩薩,經過此地,無意中發現了這塊寶地,嘆道:“如此寶地,世人不識,荒廢於此,痛哉、惜哉!”於是他便在此結草為廬,青燈侍佛,普度眾生,廣結善緣。據說有一年乾旱,周圍農家無水播種稻穀,眼看季節已過,農家心急如焚,卻又無可奈何。
那時,“龍眼”尚未睜開,和尚經過細心觀察,發現到處草木枯萎,而龍頭兩邊低洼之處的雜草卻生長旺盛。撥開草叢,發現土地濕潤,似有水珠滲出。於是他請來附近的農戶掘井取水,想不到,那地下泉水竟翻著水花,奔涌而出。和尚口誦佛號告訴人們:佛法無邊,這是我佛慈悲,命神龍用淚液拯救萬民。於是,人們奔走相告,遠近聞名。富戶貧民、善男信女紛紛捐錢捐物,修建廟堂,香火大盛。經過幾代和尚的不懈努力後,普安寺終於形成了較大的規模。據古碑文記載:古寺自上而下共有九重殿堂,由於歷史變故,社會變革,又經戰火焚燒、人為毀壞,到解放前夕,古寺僅剩三重殿,且年久失修,搖搖欲墜。
全國解放後,人們為破除迷信,撞倒了天神,砸爛了菩薩,在此辦了一所國小。如今廟宇已面目全非,但大致痕跡卻依稀可辨:廟門不大,抬頭向上看,一方石刻“普庵寺”三個大字嵌入門楣上方。進門來,是一間小殿堂。左右各有一間大房,磚木結構,不知為何用。聽父輩說,小殿兩邊排有八大天神,皆泥塑,彩繪金身。當門的上位供奉著關羽大將軍,左關平,右周倉,朝拜的人進寺廟求神拜佛,必須在此一拜,上香磕頭,方可入內。想來這該是所謂的第一重殿了。
出後門是一條長廊,由粗大的木柱支撐,上蓋琉璃瓦,飛檐斗角,兩邊有雕欄,上有橫樑圍欄,雕繪花鳥人物,只是年代久遠,油漆斑駁,看不分明。走廊盡頭是一所小院落,其四周全是木結構房屋,雕樑畫棟,古色古香。右手一間較寬大,屬藏經閣之類房屋。左手是一棟小閣樓,似只一層,下面卻又離地三尺,用木板鋪就,想必是當年主持的居住之所吧!上面兩間房屋也很寬闊,當年供奉的可能是文殊和觀世音菩薩。二重殿指的該是這。
繼續向後走,跨上一個五級台階,進入一個大殿,這裡青磚鋪地,八根大柱撐住房頂,顯得高大寬敞,聽說這裡是“大雄寶殿”,供奉著慈眉善目的如來佛祖和居高臨下的大小諸神。站在這裡,遙想當年帷幕垂掛、香菸繚繞、莊嚴肅穆的情景,會使你產生敬畏之情。寺中本來有很多古碑刻,除了功德碑,有些石碑還記敘了重大的歷史變故,但後來在不斷地進行房屋改造中被埋入地下,有的甚至被運到別處鋪路搭橋,再也無法找回。現存的兩塊石碑,只能證明這裡曾經是一座廟宇。
普庵寺的古樹
“天下名山廟占盡”,普庵寺山環水抱,林壑優美,山巒向北連綿百里接荊山主脈,廟宇背倚層巒疊翠的“羅金山”,左擁“撒石嶺”迴環相朝,右抱白虎崗盤桓拱衛,不愧是一處千年吉地。廟中有一塊清道光年間的碑刻對普庵寺環境有一段生動描述:“君不見寺後之嵐光兮,山疊疊;寺前之潭影兮,泉潺潺。君不見寺左之游龍兮,松冉冉;寺右之瀠洄兮,水悠悠。又況羅金山可賞其翥軒,撒石嶺更增其磊落,何在非勝概有如此叢林?”
走進普庵寺,你會感覺這裡的環境格外清幽,空氣特別清新,景色分外迷人,那高高低低、密密層層的各種樹木,掩映著房屋,遮蓋著場地,編織著走道;那滿眼的綠色,嬌艷的花朵,醉人的清香,總會讓你心曠神怡,流連忘返。
普庵寺黃連木的樹齡大都在二三百年之間,最大的一棵大概有五百年歷史了。
普庵寺的紫薇樹原有兩棵,相傳是宋朝年間寺內方丈惠明大師所植。如果確實的話,此樹當有七百歲以上高齡了。
普庵寺國小
一九四六年,抗戰勝利,荊門縣政府著手恢復和發展教育,設鄉鎮中心國民學校42所。普庵寺便在其中,曰“楊溪鄉中心國民學校”,校長劉五垓,主任李兆奎,學校設大、小兩個教學班,學生四十餘人。
全國解放後,中國共產黨更加重視發展教育事業。一九五二年,學校更名為趙廟國小,是當時全縣32所公辦國小中規模較大的學校。
文化大革命之間,學校更名為趙廟中學,一九七五年,趙廟中學被定為重點中學,始設高中班,吞併蔣集中學的高中班,學校由6個班增加到12個班,這一時期是趙廟中學的鼎盛時期。她造就了一大批才子佳人,像任大力、廖發良等載入《荊門教育志》的為數不多的碩士生都是這一時期趙廟中學的驕驕者。
一九八七年,撤區並鄉,趙廟中學落下帷幕。名下言順的普庵寺國小又開始了她新的旅程。一九九五年,是普庵寺感到驕傲的日子,延續了上千年的平房換成了樓房。
如今,因生源減少,普庵寺國小已經荒廢,廖文生已是這裡的最後一任(第二十七任)校長。
普庵寺現狀
作為在普庵寺腳下生長的普庵人,我見證了普庵寺的變化。兒時的普庵寺不復存在,昔日的建築在幾十年的學校改建中被折除殆盡,如今只剩下一些殘基和碑石。這些年由於農民紛紛進城,加上實行人口計畫生育,學校學生也逐漸減少,現在只有二十多名在讀生,龐大的院校顯得冷冷清清。我們望著那些掩映在林木叢中空蕩的校舍,在懷舊的同時也難免感到幾分悲涼。
“陽春留勝事,千載有遺風”。隨著社會的進步,各級政府會越來越重視保護文化遺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普庵寺會重現昔日香菸繚繞的輝煌。
“陽春留勝事,千載有遺風”。隨著社會的進步,各級政府會越來越重視保護文化遺產,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普庵寺會重現昔日香菸繚繞的輝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