隸屬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張(鐵)集鄉,該村位於張鐵集村的北面,原名北張集。1958年分為三個村,該村在中部,故稱中張。2005年底166戶,776人,耕地1671畝,糧食總產631噸,花生總產247噸,人均收入2100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中張村
- 外文名稱:The country of Zhong zhang
- 別名:北張集
- 行政區類別: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張集鄉中張村
- 所屬地區:中國華北
- 政府駐地:中張村村委會
- 電話區號:0310
- 郵政區碼:056903
- 地理位置:河北省大名縣張集鄉正北
- 人口:1508人
- 方言:冀魯豫方言融合
- 氣候條件:溫帶氣候
- 著名景點:西大寺
- 機場:邯鄲機場
- 火車站:邯鄲市火車站
- 車牌代碼:冀D
- 耕地面積:1600畝
- 編制:吳新強
文化教育,建制沿革,地理環境,歷史文化,古代沙麓山文化,春秋時期五鹿城,沙麓山崩塌,殷商文化發祥地,旅遊景點,東土山奶奶廟,普庵寺(西大寺),馬文操神道碑,
文化教育
該村小學生就讀於本村張集鄉中心國小,中學生就讀到張集鄉中學。目前該村義務教育在校學生52人,其中小學生20人,中學生32 人。近幾年該村大學畢業的人數開始增多。
建制沿革
中張村又稱北張集,在張集鄉張集村正北,解放以後張集鄉於1961年建張集公社1984年改鄉。轄張集、后庄、甘露、東小灘、白果、東張、中張、西張、東孟、前官、後官、翟灘、固城、前寺、後寺、西孟、勸善、東勁善、西勸善、前普明灘、後普明灘、小古灘、南莊、南劉店、司莊、賈莊、石莊、北劉店28個村委會。
地理環境
大名縣張集(又稱張鐵集)鄉中張村位於大名縣城東20公里處,叢峰公路東西穿過,農業主產小麥、玉米、花生,近幾年村里開始發展大蒜、大蔥、山藥等其他經濟作物。張集鄉是國家級花生種植基地,素有“花生之鄉”之稱。
中張村地圖位置
歷史文化
古代沙麓山文化
沙麓山起自大名縣東北部,向東南綿延伸展,五道近似平行起伏的山樑婀娜多姿,酷似五隻梅花鹿,因而得名。中張村處於三省交界之地的廣袤平原上,與山東省冠縣、莘縣、河南省南樂縣接壤。幾十年之前,大名縣東半部有很多起伏連綿、大大小小的土丘,有的高達數丈,現在均為平整的田地,土丘已無蹤影。然而二千六百多年之前歷史上著名的沙麓山曾經在這裡巍峨矗立。
春秋時期五鹿城
《春秋公羊傳.僖公十四年》記載:“沙麓者何?沙上之邑也。”《管子小匡第二十》記載:“齊桓公築五鹿、中牟、鄴蓋與杜丘、以衛諸夏之地,所以示權於中國也。”沙麓山的神奇全在於其地理位置,沙麓山聳立於太行山之東,恰如北方部落民族與中原活動區域的門戶和咽喉。齊桓公看重沙麓山,在此築五鹿城(今天的大名縣東部有前後現城周邊)。
沙麓山崩塌
與別的山嶺不同,沙麓山不是石山而是土山,不斷出現山體滑坡。僖公十四年(公元前646年)農曆八月的一天,沙麓山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一道道山峰突然崩塌,地面抖動塌陷,五鹿城全部陷進地下,最後沙麓山竟變成了土丘雜亂,溝壑縱橫的沙麓墟,大名縣東部有前後現城,當地“現”與“陷”同音,傳說原五鹿城就在這裡,距大名縣城東約45華里。因沙麓墟是東西必經之路,所以就在原五鹿城西北重建。
殷商文化發祥地
4000多年前,商王朝的興起正是得益於河北的地理形勢。那時漳河從太行山和沙麓山對峙的夾谷中自南向北流過。據成安縣水利志有關資料,漳河在今成安縣漳河店之西轉而東流,在漳河店之東旋而向北。古代視東西流向為橫流,便把漳河店一帶稱為衡(橫)漳。古代,“商”字通“章”。對於商的地望,北京大學教授孫淼在1987年出版的《夏商史稿》中作了透徹的考察分析。他認為,商是滳的同音字,商在滳水流域。他從滳水的流向等特點出發,斷定滳水就是漳水。甲骨文中有“滳水”而無“漳水”,現在有“漳水”而無“滳水”。滳水之名廢,漳水之名興,“滳”字被“漳”字代替了。今天的漳河,古名就是滳水。既然商地之名本於漳河,則商在漳河岸邊。孫淼說:“無論從天文學、考古學和文獻記載幾方面進行考查,情況都是一致的,所以把商的起源地定在漳水流域,還是比較合適的。”
戰國時期,戰爭連續不斷,沙麓墟的戰略地位仍然相當重要。公元前439年,魏文侯得到這塊寶地。魏武侯在位期間,封其子公子元食邑於此,五鹿城更名為元城。到了魏惠王,著名的齊魏馬陵之戰就發生在這一帶。由於沙麓墟逐漸被填為平地,後來人看不到山陵也看不到深溝,難免產生懷疑。《東周列國志》的作者好像意識到這一點,所以在生動描繪馬陵之戰時,寫明了沙麓山。
商地的中心在何處?因無史證,不能妄下結論。疑是“衡漳”,即今漳河店一帶。僅從石家莊台西殷商貴族遺址發掘判斷,在整個商代,今石家莊、邢台、邯鄲沿太行山麓一帶經濟發達,技術先進,是商朝的貴族居住區。當然,對此尚未進行全面發掘。需要指出的是,對於先商的生活區域究竟在哪裡,在秦之前的文獻中並沒有明確記載。司馬遷在《史記》中說契“封於商”,也未說明商在何地。到了東漢,鄭玄說“契本封商,國在太華之陽”。太華之陽指今陝西省商縣一帶。這個說法,長時期得到廣泛認可。
20世紀70年代末,對商縣一帶的古文化遺址進行了發掘考古,證明陝西地區的古文化和商文化根本不是一個系統。於是商族起源陝西說被否定了。商族的起源地還有東北說,說在遼水流域。對其文化遺址進行鑑定,證明並非商文化遺址,東北說也被否定。有人以為商就是今河南省商丘市。實際上,在西周之前,直至西周初年,商丘市一帶從來不稱商,史籍上都稱其為“宋”。西周初年,把微子啟封在宋地,今商丘市才成為殷商一支的活動中心。
早在東漢時期,賈逵就反對商在今商丘市的觀點,說:“商丘在漳南”。但賈逵並未具體指出商到底在何處。到了現代,史學界越來越多的人認為先商生活在太行山的東麓。1935年,丁山提出“契居蕃”之蕃就是河北省平山縣的蒲吾村。郭沫若則考證,昭明所居之“砥石”在汦水流域,即今石家莊市元氏縣境內。除了孫淼的闡述,更有力的證明,是最近在石家莊、邢台、邯鄲一帶越來越多地發現了一些古文化遺址都屬於商文化。看來,商族起源於太行山東麓(今河北南部)是可信的。研究分析一下沙麓山崩塌之前的地理形勢,對於商族興於河北就更容易理解了。
旅遊景點
東土山奶奶廟
奶奶廟位於現在的大名縣金灘鎮石家寨村,此廟被當地人稱為東土山奶奶廟,兩千多年香火不斷,吸引著周圍數百公里的遊客慕名而至。相傳,周朝時大名府城東10多公里的地方是黃河,天長日久,黃河淤積,便出現了似沙龍形狀的沙丘堰。其中有一較大的沙丘,形似一座山,人稱東土山,山上和周圍長滿了奇花異草,周穆王女隨周穆王到此遊覽,留戀東土山景色美好,就經周穆王批准在此地建宮殿常住。她一生常住東土山,一日三餐愛佐以土山種植的花生果,活到了一百餘歲,百姓為紀念她捐款修建了東土山奶奶廟。雖然東土山奶奶廟的古蹟已被戰火毀掉,但公主吃花生果長命百歲的佳話世代流傳,並且把花生果稱為長生果,意思是吃花生能長生。
普庵寺(西大寺)
唐貞觀六年,魏州(今邯鄲市大名縣)的一個邊鎮張德集(今大名縣張(鐵)集鄉)附近的十個大村集資捐款修建了一座巨佛寺稱普庵寺,以求一方太平。
1945年張鐵集高小(今河北省邯鄲市大名縣張集鄉張集中學)在張鐵集村普庵寺(西大寺)內固定下來(至今),自此普庵寺結束了善男信女的朝拜,變成了一個孕育祖國棟樑的地方。在現今的張集鄉中學內仍有廢棄的石碑存於學校南側,於2004年由當地學生宮某和教師田某發現。
馬文操神道碑
立於後晉天福六年(941年),原位於河北省邯鄲大名縣張鐵集鄉寺莊村西,後移於大名縣石刻博物館內。青石質地,碑首、身為一體,原座已失。現通高3.40米,寬1米,厚0.36米,為龍首碑。碑首高1.17米,寬1米,厚0.36米。碑首陽面題額篆刻“大晉故贈秘書兼馬公神道碑”,3行4字排列。碑身陽面行書碑文,總計3390餘字,為晉高祖石敬瑭令賈緯為馬文操撰文,高廷矩書丹立碑,主要刻記馬文操生平、家世及大晉對其家庭後人的冊封,碑文字型如行雲流水,有很高的書法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