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成龍(清代官員)

舒成龍(清代官員)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舒成龍是荊門歷代137位知州中政績卓著的一個,他在荊門主持州事十二年(1743-1755年),修州志、建學校、立三倉、創二閘、四起堤工,為解除百姓疾苦,成年累月“俗吏勞勞,日無寧晷”。然這位“大德知州”的生平事跡考證者甚少,或僅止於他在荊門的政績。筆者權且以此文拋磚引玉,以求教於方家

基本介紹

  • 本名:舒成龍
  • 字號:御天
  • 所處時代:清朝
  • 出生地:河北
  • 出生時間:公元1700
  • 去世時間:公元1771
人物履歷,人物生平,

人物履歷

舒成龍(公元1700─1771年) 字御天,清代河北任丘人。20歲在怡王府辦事。

人物生平

雍正九年(1731年)到戶部營田司供職,後為候補知州;先在兵部車駕司實習三年,期滿分發湖北任地方行政長官。先任谷城知縣,乾隆八年(1743年)升任荊門知州。
舒成龍來到荊門,首先改革田賦政令,廢除原有的包攬徵收田糧的里書制,印刷的應交納的《易知由單》,分發農產,既通俗易懂,又避免農產上當受騙和被勒索。設立正副鄉約和地保,褒揚好人好事,打擊鄉霸刁民,宣講鄉規民約,使社會風氣和習俗漸有好轉。
在舒成龍到任前一年,漢江荊門段的鄭家潭河堤被洪水衝垮,沙洋地段上上下下全部遭災,民不聊生。舒成龍一到任,便集全州之力,將沙洋官堤築高加固,另新增小江湖月堤一道,石磯十座和排水閘兩座。還將白鶴寺舊堤與青冢村的民堤統一加固合修,提高抗洪能力。鄭家潭決口淹沒民田七十餘頃,舒成龍請求朝廷永遠免徵淹田稅賦每年白銀319兩,南漕米156擔,解除民困。舒成龍上任伊始,發現荊門無一部完整州志,迅即組織人員修荊門州志,以供後世查閱。
舒成龍治理荊門州,正值康、乾盛世,國家太平,農業豐收,物資充裕,百姓安居樂業。他抓住有利時機,興辦公益事業。首先,興建龍泉書院,重建州署、荊門驛站、陸夫子祠、南門文運橋、西門來龍橋、後港聚仙橋等。還設立育嬰堂和養濟院,在沙洋碼頭置救生渡船;維修荊門城垣,修葺城隍廟,興築社稷壇、先農壇,重修孔廟學宮等,深得民眾擁護。舒成龍為此奔波忙碌,沒有一天空閒。
乾隆十五年(1750年),由於舒成龍治理荊門州政績卓著,乾隆皇帝兩次召見,升任廣西平樂府同知。荊門民眾聯名稟呈,請求留任;加之《荊門州志》編纂未果,朝廷內閣同意舒成龍僅在吏部掛同知官銜,繼續留在荊門州治事。舒成龍還將治事重點放在啟迪民智方面。他認為官員效忠國家,民眾孝順父母,是“天人之道”。為弘揚先賢,尊重賢能,培育人才,他帶頭斥資在荊門城西修建老萊山莊、孝隱亭,以紀念著名道教創始人之一、二十四孝之首老萊子;擴建陸文安公祠、講經台,以紀念南宋理學家、教育家、荊門知軍陸九淵;評選鄉賢,祀奉歷代名儒,如荊門“三孫”、“二朱”、楚國名相孫叔敖等。他先後在荊門州城、沙洋鎮馬良山修建龍泉、漢上、內方三書院,選送優秀子弟課讀。在龍泉書院東側修築荊園和方塘,引龍泉、蒙泉惠泉之水穿越九曲橋、書齋、講堂,注入文明湖,湖畔亭台樓閣,美不勝收。
乾隆二十年(1755年),吏部升任他為湖南衡州知府。離荊赴任時,荊門士民沿途擺設香案餞行,官轎停停走走,走走停停,三天后才在依依不合的人群中離開荊門地界。荊門民眾為紀念這位大德州牧,為其建立紀念祠堂。
乾隆三十五年(1771),舒成龍卒於故里,終年71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