霖蒼甘雨

“霖蒼甘雨”為荊門古城八景之一。《荊門州志》記載:“霖蒼甘雨”在霖蒼觀又名白龍觀,在州西北三里,白龍山上山前有峰稍低,曰雨山,下有潭名白龍潭,相傳有白龍出潭內,旱則為霖雨以濟蒼生,霖蒼觀名以此,又天每欲雨,必白龍山先現雲,至雲垂雨山,則大雨立降。每禱雨皆遙拜潭下,靡弗應焉,觀之立至。自宋崇宗薨,會棟虔奉諸神,凡禱立應,故遠近奔謁,元、明豐碑林立,盛甲一州,壬午之變,勝績遂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霖蒼甘雨
  • 地理位置:湖北荊門
  • 開放時間:常年
  • 著名景點:風雨白龍觀
風雨白龍觀,歷史簡介,神話傳說,文人題詩,

風雨白龍觀

位居荊門 “三台八景”之首的白龍觀,並不是一座單純的宗教建築,而是古代歷屆州府祈雨祭龍神的重要場所。另外,由於白龍觀所坐之山白龍山乃荊門古城西北屏障聖境山脈繫結穴之山,其地理位置 “前踞虎牙,後倚鳳石,右挽象嶺,左盤龍岡。仰護一州,壯闔郡之形勢,俯鎮四野,引通國之朝參”,因而白龍觀也是古荊門州治一座鎮城市地脈的重要建築。遺留在白龍觀山門 “甲戌(公元1794年)秋日,州牧舒成龍立” 的碑額文字定意,舒成龍當時為一州之長,題名落款用“立”字,其意在向世人宣示修建白龍觀為官府所重視,應認真保護。值得慶幸的是,白龍觀雖然倒塌了半個多世紀,但是由於有宗教人士田道長(名演道)等熱心歷史文化人的保護,廟址殘垣沒有再遭到人為的破壞,特別是遺留的大量碑碣對研究荊門歷史文化具有重要意義。
“縹緲西山上,霖蒼景最奇”。白龍觀始建於宋代,原名“霖蒼觀”,清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募修白龍山霖蒼觀碑記》:“郡城西山白龍觀者,古顯靈朝拜之香火也。昔緣白龍出自山下,旱則為雨,救濟蒼生,此間山靈顯聚,雲動雨隨,故前人在此開廟基……古名之曰:‘白龍山霖蒼觀’”。元、明、清三朝,白龍觀香客雲集,不論遠近,都來參拜,先後樹立了許多歌頌龍神功德無量的碑記,白龍觀遂成為荊門地域最大的廟觀,史書多有記載。可惜明朝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攻克荊門,白龍觀建築大部分被戰火燒毀。清朝順治年間 (公元1644-1662年),有道清、德慧師徒二僧募捐重修,也只恢復了原貌的一半。清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夏天,久旱不雨,據說州府組織在白龍觀祈雨,解除了旱象,於是知州舒成龍主持大規模修建這座龍神廟。同時舒成龍根據荊門城市四象分布,左青龍(東寶山),右白虎(西寶山),將霖蒼觀改名為白龍觀。又在白龍山北峰築“霖蒼閣”,在雨山東坡築“甘雨亭”。把雨山和白龍山景色點綴得更加妖嬈,民間稱之為“霖蒼甘雨”。清朝蔚柱作荊門三台八景歌曰:“八景首屬白龍觀,甘雨霖蒼亭閣煥。山上垂雲山下雨,從此蒼生不憂旱”。由於香火旺盛,白龍觀又隨之增建了玉皇殿、三教殿、真武殿等宗教祭祀建築。後在抗戰期間,白龍觀被日軍飛機徹底炸毀。
由於白龍觀具有深厚的歷史淵源和“仰護一州”的地理建築作用,在社會文明高度發展的今天,我們仍責任和義務維護老祖宗留給我們這筆文化遺產。
原載2004年4月26日<<荊門日報>>

歷史簡介

南宋時期,荊門古城西郊白龍山上,蓋了一座供奉龍神的廟宇——白龍觀(又名霖蒼觀)。在白龍山的南邊,有座稍為低些的山,稱雨山。幾百年前,人們觀察到一種奇特的現象,每逢荊門城下雨的時候,雲霧總是先在白龍山頭聚集,越積越厚,等到雲霧罩到雨山,則荊門城便開始落雨了,這就是雨山山名的由來。雨山的南坡相當陡峭,坡底有個深潭,叫白龍潭。古時候,白龍潭邊有泉有亭。亭叫寒亭,相傳潭裡有一條能呼風喚雨的白色蛟龍潛伏著。因丘陵地帶的荊門州經常遇旱,每逢久晴不雨的時節,人們就跑到雨山下,朝著白龍潭跪拜,把老虎的骨頭等拋進潭裡,這條龍就施降及時雨。據說靈驗得很。?又有傳說白龍山底有白龍的巢穴,就是龍宮的所在,白龍出宮降雨,便經白龍潭這道龍門。
宋、元、明時期,白龍觀的香火越來越旺,不論遠近,都來參拜,先後樹立了許多歌頌龍神功德無量的廟碑,整個荊門地域的許多廟宇就數白龍觀最具規模了。明朝晚期的崇禎十五年(公元1642年),李自成農民起義軍攻克荊門城的一次戰役中,死心塌地效忠於明王朝的州官和守軍負隅頑抗七日,戰鬥十分激烈。這座宏偉的寺觀便在這場戰火中被燒得一乾二淨,清朝初年,有道清、德慧二僧募捐重修,也只恢復了原來的一半規模。後來,不知什麼原因,白龍觀又塌毀。到了乾隆年間,連和尚也跑光了,神像也拋露在山野,廟址更是荊棘叢生。
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夏天,雨水不足,州官市民們多次求雨,旱情才得以緩解。荊門知州舒成龍因而主持大規模修建這座龍神觀,並把白雲觀改稱為霖蒼觀。同時,在白龍山的北峰築起一座霖蒼閣,在南邊的雨山東坡築了一座甘雨亭;又書寫了“白龍神潭”四個大字鑿在白龍潭邊的崖石上。當時這些古建築同時落成,紅牆碧瓦,雕樑畫棟,把雨山和白龍山本來十分秀麗的景色點綴得越發妖嬈。傍晚,夕陽的餘輝映照在這些巍峨的廟宇亭閣,浮雲飛度其間,令人如見仙山瓊閣。所以把這個景色美其名日“霖蒼甘雨”,列為荊門八 景之一。?現在這些古建築已不復存在,白龍潭也被皂當公路的路基填了大半,只有白龍潭邊的山崖上那“白龍神潭”四個大字還清晰可見。

神話傳說

相傳在大禹治水之時,荊門就盤踞著兩條小龍,一條是東海龍王之子青龍,一條是西海龍王之女白龍,它倆乘全國水路暢通之機,相約私奔,來到荊門,將荊門變成一片澤國。鬧得這裡的山神土地無法安身,大家於是聯合起來向玉皇大帝奏了一本,玉帝看了奏章,拍案大怒,立即傳旨命呂洞賓前往荊門降伏雙龍,令其退走洪水返回龍宮,並賜呂洞賓上方寶劍一把,準其先斬後奏,全權處理。
呂洞賓立即駕著白鶴,來到荊門上空,向二龍喝道:“青白二龍聽旨:玉帝命你二龍,立退洪水,返回龍宮,不得拖延,違令者斬!”
誰知青白二龍不但不聽聖旨,反而火冒三丈,大聲呵斥道:呂洞賓!你這專門討好賣乖的卑鄙小人,有什麼資格在你龍太子面前發號施令,難道我青龍怕了你不成?有本事你就下水來與我大戰一場,否則你就跪下請龍太子回宮,不要在我面前作威作福。
呂洞賓也大喝道:你這不知天高地厚的無知小輩,在本仙面前也敢張牙舞爪,狂妄自大膽敢不聽聖旨,違抗玉帝命令,若非看在老龍份上,定斬不饒。
青龍聞言,更是暴跳如雷,躍出水面,與呂洞賓大戰起來,誰知打不到三個回合,他的青龍寶劍,就被呂洞賓斬為兩段,接著呂洞賓又一劍將其龍角斬斷一隻,青龍這才嚇得魂飛魄散,跪在水面求饒,呂洞賓本極仁慈,念其年幼而且對地方無害,於是給他戴罪立功,改過自新的機會,下令道:“從今以後,你就住青龍山下不準東遊西逛,將水患治好,讓百姓安居樂業,眾山神土地各就各位,只準你造福地方,不準危害百姓,如不遵命後果自負,我將住山下常年監視你的行動。”白龍在青龍受制之後,逃往西寶山,呂洞賓處理好青龍後,立即趕到西寶山,白龍早已嚇得魂不附體,見呂洞賓趕來,立即跪下求情道:“請大仙饒命,小龍一切聽從處置,絕不違抗。”呂洞賓見龍女嚇得面色煞白,撫慰道:公主莫怕!我不會傷害你,青龍我已寬怒了,讓他在青龍山下戴罪立功,為民造福不回龍宮了。對你要求也一樣,就住在白龍觀下,為民造福,不要帶水行動闖禍,將來一定得到善報。二龍從此就在荊門定居下來。
果然呂洞賓住於青龍山下,監視二龍,數年之後,水患平息,荊門從此興盛發達起來,百姓越來越多,由小小的村落,漸漸發展成繁華的鬧市,每遇天旱白龍和青龍都要作法降雨,別處天干,荊門卻雨水常降,人民都豐衣足食,於是當地民眾為了感謝二龍,在青龍山修建了青龍觀,在西寶山修建“霖蒼觀”,年年這兩處的廟會都非常熱鬧,而且豐碑林立,為呂洞賓降龍有功,人們也在青龍山下為他修造十分華麗的呂祖廟。
特別是白龍功勞最大,人們除了為她修霖蒼觀外,在山坡下還建有“甘雨亭”以紀念她的功績,後又建“寒亭”於其山上(白龍山又稱雨山)。

文人題詩

明代詩人方華山詠“寒亭”詩曰:“朔風凜凜雪漫漫,未是寒亭分外寒;六月火雲天不雨,請君來此依欄桿。”
清代詩人詠白龍潭詩云:“神龍飛何所,澄浤水一潭,有時虔應禱,霖雨自分甘。鱗屋虛翻影,晴天映蔚藍,靈家知有本,引脈到南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