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廬對策

草廬對策

《草廬對策》選自《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作者陳壽,西晉史學家

東漢末年,劉備三顧茅廬拜訪諸葛亮,他們的談話內容即《草廬對策》(三分天下的戰略決策)。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河南南陽新野縣)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襄陽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為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為家,再取益州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草廬對策》被譽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戰略構想之一,在政治謀略和戰略學上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草廬對策
  • 別名:草廬對
  • 作者:諸葛亮
  • 誕生時間:東漢末年
  • 發生地:襄陽隆中
  • 事件:劉備三顧茅廬
草廬對策原文,草廬對策譯文,草廬對策的戰略思想,草廬對策的發生地—襄陽諸葛廬(隆中),

草廬對策原文

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長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時先主屯新野。徐庶見先主,先主器之,謂先主曰:“諸葛孔明者,臥龍也,將軍豈願見之乎?”先主曰:“君與俱來。”庶曰:“此人可就見,不可屈致也。將軍宜枉駕顧之。”
由是先主遂詣亮,凡三往,乃見。因屏人曰:“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君謂計將安出?”
臥龍崗內的《草廬對策》碑帖臥龍崗內的《草廬對策》碑帖
亮答曰:"自董卓已來,豪傑並起,跨州連郡者不可勝數。曹操比於袁紹,則名微而眾寡,然操遂能克紹,以弱為強者,非惟天時,抑亦人謀也。今操已擁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此誠不可與爭鋒。孫權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此可以為援而不可圖也。荊州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國,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資將軍,將軍豈有意乎?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劉璋暗弱,張魯在北,民殷國富而不知存恤,智慧型之士思得明君。將軍既帝室之胄,信義著於四海,總攬英雄,思賢如渴,若跨有荊、益,保其岩阻,西和諸戎,南撫夷越,外結好孫權,內修政理;天下有變,則命一上將將荊州之軍以向、洛,將軍身率益州之眾出於秦川,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誠如是,則霸業可成,漢室可興矣。"

草廬對策譯文

諸葛亮親自在田地中耕種,喜愛吟唱《梁父吟》。他身高八尺,常常把自己比作管仲、樂毅,當時的人都不承認這件事。只有博陵崔州平,潁川的徐庶與諸葛亮友善,說是確實這樣。
當時先主劉備駐紮在新野。徐庶拜見劉備,劉備很器重他,徐庶對劉備說:“諸葛孔明,是臥龍,將軍是否願意見他?”劉備說:“你和他一起來。”徐庶說:“這個人你可以到他那裡去拜訪,但不可以委屈他,召他上門來,將軍應該親自去拜訪他。”
因此劉備就去拜訪諸葛亮,總共去了三次,才見到。於是劉備叫旁邊的人避開,說:“漢朝的統治崩潰,董卓、曹操先後專權,皇室遭難出奔。我不能衡量自己的德行能否服人,估計自己的力量能否勝人,想要為天下人伸張正義,然而智謀淺短、辦法很少,就因此失敗,弄到今天這個局面。然而我的志向到現在還沒有罷休,我應當怎么辦呢?”
諸葛亮回答道:“自董卓篡權以來,中土各地豪傑紛紛起兵,占據州郡的數不勝數。曹操袁紹相比,名聲小,兵力少,但是曹操能夠戰勝袁紹,從弱小變為強大,不僅是時機好,而且也是人的謀劃得當。現在曹操已擁有百萬大軍,挾制皇帝來號令諸侯,這的確不能與他較量。孫權占據江東,已經經歷了三代,地勢險要,民眾歸附,有才能的人被他重用,孫權這方面只可以以他為外援,而不可謀取他。荊州的北面控制漢、沔二水,一直到南海的物資都能得到,東面連線吳郡和會稽郡,西邊連通巴、蜀二郡,這是兵家必爭的地方,但是他的主人劉表不能守住,這地方大概是老天用來資助將軍的,將軍難道沒有占領的意思嗎?益州有險要的關塞,有廣闊肥沃的土地,是自然條件優越,物產豐饒,形勢險固的地方,漢高祖憑著這個地方而成就帝王業績的。益州劉璋昏庸懦弱,張魯在北面占據漢中,人民興旺富裕、國家強盛,但他不知道愛惜人民。有智謀才能的人都想得到賢明的君主。將軍您既然是漢朝皇帝的後代,威信和義氣聞名於天下,廣泛地羅致英雄,想得到賢能的人如同口渴一般,如果占據了荊州益州,憑藉兩州險要的地勢,西面和各族和好,南面安撫各族,對外跟孫權結成聯盟,對內改善國家政治;天下形勢如果發生了變化,就派一名上等的將軍率領荊州的軍隊向南陽、洛陽進軍,將軍您親自率領益州的軍隊出擊秦川,老百姓誰敢不用竹籃盛著飯食,用壺裝著酒來歡迎您呢?如果真的做到這樣,那么漢朝的政權就可以復興了。”

草廬對策的戰略思想

三國的管理思想,首先值得總結的是戰略。三方,在戰略思想上各有獨到之處。作為繼春秋戰國之後中國的第二個歷史大動盪時期,縱橫捭闔的你爭我奪,翻雲覆雨的聯盟拆解,變化莫測的戰略重組,戰亂蹂躪下的民生困頓,似乎進入了歷史的輪迴。與春秋戰國不同的是,兩漢帝國的參照系和漢代社會形成的獨特背景,使三國的戰略不同於先秦而有了質的提升。如果說,春秋戰國的百家爭鳴,奠定了中國古代哲學思想、政治思想乃至社會思想的根基。
那么,漢晉之間的群雄紛爭,則孕育了戰略思想的空前進展。此後中國歷史上的戰略構思和設計,基本上再未能超出三國的模式和框架。《三國演義》作為小說的名氣,與三國時期的謀略思想發達緊密相關。滿族興起創建後金政權時,遠離中原,文化不足,就以《三國演義》作為治國打仗的教材,竟然屢獲奇效。所謂“少不讀《水滸》,老不讀《三國》”云云,正是民間口碑對它們的定位。今天,由小說回歸史實,考察這一時期的戰略思想,或許是一件有意思的工作。探討三國戰略對世道人心的影響,挖掘三國戰略的文化積澱及其在國人競爭行為中的觀念濡染,推究本土戰略思想的歷史淵源,則可能更有意義。
諸葛亮的管理思想,首先體現在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的”草廬對“戰略構思上。他在登上政治舞台之初,就以”草廬對“的方式為劉備描述出一個戰略遠景。這一古文名篇,許多人能夠倒背如流。在中國古代的戰略思想中,“草廬對”具有典範價值。
諸葛亮為劉備描繪的戰略使命,是順著劉備“欲信大義於天下”的興復漢室旗號,寄託重建統一王朝的理想;能夠看得見的願景,是“跨有荊益”造成鼎立之勢;攻守策略,是利用劉表的見識淺薄和魄力不足,先取“北據漢沔,利盡南海,東連吳會,西通巴蜀”的荊州,占據“用武之國”的地利;再取“沃野千里天府之土”的益州作為後盾,呼應四戰之地的荊州;面對北方擁有百萬之眾、挾天子而令諸侯,“誠不可與爭鋒”的曹操,據有江東、已歷三世,“國險而民附,賢能為之用”的孫權,內修政理,外結孫權,待機而起,以宛洛為主攻方向,以秦川為側翼呼應,進取天下。這一構想如果完全實現,確實可以做到“霸業可成,漢室可興”。所以,這一構思打動了劉備。
任何戰略,都離不開對自身實力和所處情境的分析論證。戰略研究中各種模型,不外是提供一個分析框架而已。”草廬對“在事實論證上,對大局的判斷是符合實際的。曹操已經成為當時最大的勢力而不可主動對抗,東吳已經有了穩固的基礎只能結盟,只有長江中上游的荊州益州由於劉表劉璋的短見和失策能夠為劉備提供可乘之機,這一分析正是”草廬對“能夠成立的關鍵。即便當代人用SWOT法來套,多數也超不過諸葛亮的水平,這正是”草廬對“的過人之處。但是也要看到,在戰略分析層面,”草廬對“在實力和使命的關係上打了馬虎眼,埋下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伏筆。而”草廬對“的缺陷,恰恰彰顯了諸葛亮的偉大。

草廬對策的發生地—襄陽諸葛廬(隆中)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即赤壁之戰的前一年,劉備往請諸葛亮出山,在隆中草堂長談,此隆中只能是在襄陽城西二十里之隆中不會是別的地方,更決不會是遠在數百里外、已在曹操占據下的南陽。如諸葛亮是在南陽,劉備決不敢去自找殺頭之禍。曹操也決不會放諸葛亮去幫自己的敵人劉備的。
隆中隆中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