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茶多糖
- 外文名:Tea Polysaccharide
- 性質:酸性糖蛋白
- 全稱:茶葉多糖複合物
生理功效,研究現狀,含量比較,理化性質,製備工藝,主要方法,
生理功效
茶多糖作為一種極具開發潛力的夭然活性物質,其功能性研究一直是研究者關注的重點。日本學者清水岑夫報導茶多糖具有生物活性功能以來,大量茶多糖功能性研究實驗證實,茶多糖具有以下多種生物活性:(1)降血糖;(2)降血脂;(3)調節免疫;(4)抗凝血,抗血栓;(5)抗氧化等。
此外茶多糖還能減慢心率、增加冠脈流量和耐缺氧等作用,近些年來發現茶多糖還具有治療糖尿病的功效。
研究現狀
中國對多糖的研究始於20世紀70年代,且發展很快。由於多糖多種多樣的生物活性功能以及在功能食品和臨床上廣泛使用,使多糖生物資源的開發利用和研究日益活躍,成為天然藥物、生物化學、生命科學的研究熱點。茶多糖是茶葉複合多糖的簡稱,由糖類、果膠、蛋白質等組成,其中多糖部分包括阿拉伯糖、木糖、葡萄糖、半乳糖、半乳葡聚等水溶性多糖。近些年來發現茶多糖還具有治療糖尿病的功效[4]。清水岑夫(1987)研究發現,服用茶多糖鏈脲佐菌素誘發的高血糖小鼠血糖明顯下降,最高下降率達40%;對正常小鼠腹腔注射茶多糖500mg/kg,給藥7h後出現降血糖效果。王小剛等(1991)報導,分別給正常小鼠灌胃50mg/kg和100mg/kg的茶多糖,小鼠血糖濃度分別下降了14%和17%;而分別給正常小鼠腹腔注射25mg/kg和100mg/kg的茶多糖,其血糖濃度分別下降48%和52%,因此,不同給藥方式降血糖的效果不同。Isiguki k.等(1992)發現腹腔注射茶多糖可使大鼠的血糖下降;將茶多糖用於糖尿病的輔助治療,所有患者的症狀均有好轉。Tadadazu T.等(1998)對鏈脲佐菌素誘導發的高血糖模型大鼠用茶多糖灌胃,發現有明顯的降血糖用用。據江和源等(2004)報導,茶多糖對正常小鼠及四氧嘧啶必糖尿病小鼠具有降血糖作用,這可能與茶多糖能減弱四氧嘧啶對胰島β細胞的損傷或改善受損傷的β細胞的功能有關。
含量比較
從原料老嫩看,老葉含量比嫩葉多。同種茶類級別低原料老,含量相對高。
不同茶類間,烏龍茶2-3%>綠茶1-1.5%>紅茶0.5-0.1%(百分比含量是指占乾茶重量的比例)
理化性質
1.溶解性
2.熱穩定性
茶多糖對熱穩定性較差,表現在其水溶液隨乾燥溫度增高,色澤變深,其中部分成分在高溫下發生氧化。而且在熱的作用下,糖類物質會發生降解,使多糖含量降低。
3.酸鹼穩定性
在鹼性條件下,茶多糖水溶液顏色加深且隨鹼性提高而加劇,並有絲狀沉澱產生。
在酸性條件下,無此現象。但隨酸性增強,茶多糖發生降解,含量下降。
製備工藝
主要方法
3.樹脂法 茶多糖是一種酸性多糖,而酸性多糖一般都能被相關樹脂吸附,如DEAE-纖維樹脂。然後通過不同的洗脫液可將茶多糖與其他成分分開。
茶多糖的純化還可用其它方法,如製備性高效液相色譜、製備性區帶電泳和親和層析等等。這些方法有時對製備一些小量純品供分析用是很有好處的。
綜上所述,僅用一種分離純化技術難以獲得組分較單純、專用性較強的茶多糖產品。將兩種或多種分離技術有機串聯在一起,充分利用每種分離方法的優勢,達到茶多糖組分高純度、快速、高效的分離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