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茶概述
茶是指
茶樹的葉加工製成的茶葉及其泡出的汁液,即
茶湯。是一種源於
中國的飲料。中國自古有
神農發現茶葉的傳說,成書於前公元2世紀《
神農本草經》記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相傳神農嘗百草後感到不適,躺於樹下。
見到一種開白花的植物,便摘下嫩葉咀嚼而治好。在
浙江餘姚田螺山遺址還出土了公元前4000年的古茶樹。到殷周時,茶不僅用作藥物,而且開始成為飲料,因此後人便開始喝茶的習慣。成書於公元前8世紀的《
詩經》中亦有“誰謂茶苦,其甘如薺”。據
陸羽《
茶經》有“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聞於魯周公。”的記載。
茶的種類
茶的種類有兩種見解
第一種是行業標準制定是六大類、分別是黑茶、紅茶、綠茶、白茶、黃茶、青茶。
第二種認為分為七大類,黑茶、紅茶、綠茶、白茶、黃茶、青茶、普洱茶(普洱茶業內普遍認為從製作工藝以及茶葉的特點普洱茶應該獨成一類、)、 綠茶中國的綠茶的極品是在清明前採摘的茶,稱為“明前茶”,只是剛抽出尚未打開的嫩芽尖,叫做“蓮心”,因為產量低,所以價格昂貴;
穀雨採摘的茶,為“雨前茶”,已經打開一片嫩葉和抽出的另一個新芽,叫“旗槍”,形狀類似一支槍和一面旗;
立夏採摘的茶叫“三春茶”,由於有兩面小葉和中間一個嫩芽,所以叫“雀舌”;立夏以後一個月內採摘的茶質量較差,是“四春茶”也叫“梗片”,一般用於製作較低級的加工茶。再以後茶葉老化,不能用於製作飲用茶。
制茶過程圖
茶可以依照加工方式略分為:
再加工茶
近幾年來,出現了為符合現代人消費習慣製成的再加工茶,可以用上述任何種類的茶製作。如
袋茶、速溶茶、液體罐裝茶等。
我國的茶區分布
西南茶區
位於中國西南部包括雲 南貴州、四川三省以及西藏東南部,是中 圃最古老的荼匾,茶樹品種資源豐富,生產 紅茶綠茶、沱荼、緊壓茶和普洱茶等,是 中國發展大葉種紅碎茶的主要基地之一。 雲貴高原為茶樹原產地中心。地形複雜, 有些同緯度地區海拔高低懸殊,氣候差 別很大,大部分地區均屬於熱帶季風氣候, 冬不寒冷,夏不炎熟,茶區土壤:四川、貴 州和西藏東南部以黃壤為主,有少量棕壤; 雲南主要為赤紅壤和山地紅壤。土壤有機質 含量一般比其他茶區豐富。
華南茶區
位於中國南部包括廣 東、廣西、福建、台灣、海南等省(區), 為中國最適宜茶樹生長的地區。品種資源豐 富,有喬木、小喬木、灌木等各種類型的茶 樹品種,生產紅茶、烏龍茶、花茶、白茶和 六堡茶等,所產大葉種紅碎茶,茶湯濃度 好。除閩北、粵北和桂北等少數地區外,年 平均氣溫高達攝氏19—22度,最低月(一 月)平均氣溫為7—14度,茶樹年生長期10 個月以上,年降水量是中國茶區之最,一般 為1200—2000毫米,其中台灣省雨量特別 充沛,年降水量常超過2000毫米。茶區土 壤以磚紅壤為主,部分地區也有紅壤和黃壤 分布,土層深厚,有機質含量豐富。
江南茶區
位於中國長江中、下游南 部包括浙江、湖南、江西等省和皖南、蘇 南、鄂南等地,為中國茶葉主要產區,年產 量約占總產量的三分之二。主要生產荼類有 綠茶、紅茶、黑茶、花茶,以及品質各異的 特種名茶,諸如西湖龍井、黃山毛峯、洞庭 碧螺、君山銀針、廬山雲霧等。茶園主要分布在丘陵地帶,少數在海挾 較高的山區。氣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氣溫 15—18度,冬季絕對最低氣溫一般在一8度 左右。年降水量1400—1600毫米,春夏季 雨水最多,約占全年降水量的60—80%, 秋季乾旱。茶區土壤主要為紅壤,部分為黃壤或棕黃壤,少數為沖積土。
江北茶區
位於長江中、下游北部包括河南、陝西、甘肅、山東等省和皖北、 蘇北、鄂北等地,為中國北部茶區。主要生 產綠茶。茶區年平均氣溫為15—16度,冬季絕 對最低氣溫一般為一10度左右。年降水量 較少,約為700—1000毫米,分布不勻, 常使茶樹受旱。茶區土壤多屬黃棕壤或棕 壤,是中國南北土壤的過渡類型,但少數山 區,有良好的微域氣候,故產品質量亦不亞於其他茶區,如六安瓜片、信陽毛尖等。
中國茶文化
在悠長喝茶的歷史中,中國發展出獨特的喝茶文化。古有唐代茶聖
陸羽所寫的《
茶經》,
康熙所命名的碧螺春等。除了講究茶葉收成季節、出產地,如
雨前龍井,
中國茶藝也注重水源、水溫以及
茶具的選擇,如
紫砂壺等。
中國各地由於
氣候、
地理、
人文環境不同,風俗習慣不同,喝茶的方式也有很大的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