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品原文
范文正公1文集敘2
慶曆三年,軾始總角3入鄉校4,士有自京師5來者,以魯人石守道6所作《慶曆聖德詩》示鄉先生。軾從旁窺觀,則能誦習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7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先生奇軾言8,盡以告之。且曰:“韓、范、富、歐陽,此四人者,人傑也。”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嘉祐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則范公歿,既葬而墓碑出9,讀之至流涕10,曰:“吾得其為人。”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也歟?
是歲登第,始見知於歐陽公,因公以識韓、富,皆以國士11待軾,曰:“恨子不識范文正公。”其後三年,過許12,始識公之仲子13今丞相堯夫。又六年,始見其叔14彝叟15京師。又十一年,遂與其季德孺16同僚於徐17。皆一見如舊,且以公遺稿見屬為敘。又十三年,乃克為之18。
嗚呼!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敘而傳。然不敢辭者,自以八歲知敬愛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傑者,皆得從之游,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於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願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19、太公20、管仲21、樂毅22之流,其王霸之略,皆素定於畎畝23中,非仕而後學者也。淮陰侯24見高帝25於漢中26,論劉、項短長,畫取三秦27,如指諸掌。及佐帝定天下,漢中之言,無一不酬者。諸葛孔明臥草廬中28,與先主論曹操、孫權,規取劉璋29,因蜀之資,以爭天下,終身不易其言。此豈口傳耳受,嘗試為之,而僥倖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聖中,居太夫人30憂,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故為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誦。至用為將,擢為執政31,考其平生所為,無出此書者。今其集二十卷,為詩賦二百六十八,為文一百六十五。其於仁義禮樂忠信孝悌32,蓋如饑渴之於飲食,欲須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熱,如水之濕,蓋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雖弄翰戲語33,率然而作,必歸於此。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孔子曰:“有德者必有言。”非有言也,德之發於口者也。又曰:“我戰則克,祭則受福。”非能戰也,德之見於怒者也。元祐四年四月十一日。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范文正公:指北宋政治改革家范仲淹。
敘:即序。作者祖父名蘇序,故東坡終生諱用序字,改序為敘。
總角:《禮記·內則》:“男女未冠笄者,總角”。鄭玄註:“總角,收髮結之。”意謂聚束頭髮為兩髻,分列頭上如角。舊時稱童年為“總角”。
鄉校:鄉間的學校。除了教育學生外,也是鄉人聚集的文化場所,鄉間的文化中心。
京師:首都,指汴京(今河南省開封市)。
石守道:即
石介,字守道,充州(今山東省兗州市)人。宋仁宗天聖八年(1030年)中進士,以直集賢院出通判濮州。曾居徂徠山下,人稱“徂徠先生”,有《徂徠集》二十卷。
奇軾言:以軾言為奇,認為蘇軾的話不同凡響。
范公歿,既葬而嘉碑出:范仲淹死於宋仁宗皇祐四年(1052年)五月,十二月一日郭於河南府(今河南省洛陽市)東南四十里的萬安山(一名大石山)。歐陽修為之寫了《資正殿學士戶部侍郎文正范公神道碑銘》。
涕:眼淚。
國士:一國傑出的人物。
許:地名,今河南省許昌市。
仲子:次子。仲:排行第二,范仲淹有四子:純佑、純仁、純禮、純粹。堯夫即次子純仁。
叔:排行第三。
彝(yí)叟:范純禮字。
德孺:范純粹的字。
徐:地名,在今江蘇省銅山縣。
乃克為之:才寫成了這篇序文。
伊尹:商湯大臣。名摯,原是湯妻陪嫁的奴隸,後佐湯伐夏桀,被尊為阿衡。湯孫太甲昏庸,伊尹將他放逐到桐宮,三年後迎之復位。著作《伊尹書》,多為後世偽托。
太公:周初人,姓姜,呂氏,名尚。傳說釣於渭濱,鉤不入水。周文王出獵相遇,與語大悅,文王說:“吾太公望子久矣!”因號為“太公望”,同載而歸。立為師。武王即位,尊為師尚父,佐武王滅殷建立周朝,封於齊,為齊國始祖。俗稱姜太公。
樂毅:戰國政治家和軍事家。燕昭王任用他做上將軍,破齊國七十餘城,還有兩個城未攻下,昭王去世,惠王立,中了齊國的反間計,奪去樂毅兵權,燕敗,齊收復七十餘城。樂毅逃奔趙國,趙王封他為“望諸君”。死後葬於邯鄲市西南。
畎(quǎn)畝:田野之間。
漢中:古郡名,因地處漢水上游而得名,治所在今陝西省漢中市東,轄境約為陝西省秦嶺以南及湖北省西北部。
三秦:秦亡後,項羽三分關中,封秦降將章邯為雍王,司馬欣為塞王,董翳為翟王,合稱三秦。
諸葛孔明臥草廬中:諸葛亮曾居隆中草廬之中。
劉璋:東漢皇族,東漢末年任益州(州治在今四川省成都市)牧,昏庸懦弱,為劉備所滅。
太夫人:范仲淹的母親謝氏,封“吳國夫人”。
擢(zhuó)為執政:范仲淹官至參知政事(副宰相)。擢:提升。
孝悌:孝順父母,順從兄長。
弄翰戲語:玩弄文辭,嬉戲話語。翰:筆,引申為文辭。
白話譯文
慶曆三年,我剛剛童年,進入鄉校,有一位從京師來的讀書人,拿魯地人石守道寫的《慶曆聖德詩》給鄉校的老師看。我從旁邊偷看,就能夠誦讀通曉文中的語句,我拿文中稱頌的十一個人是什麼樣的人這個問題問先生。先生說:“小孩子知道這些有什麼用?”我說:“如果他們是天子,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們也是普通的人,我為什麼就不可以知道他們?”先生認為我說的話奇特,把這十一個人的情況全部告訴了我們,並且說:“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這四個人,是人中豪傑。”當時雖然沒有完全明白這句話,卻已經私下記住他們了。嘉祐二年,我才來參加進士考試到京師,范公卻已經去世了。安葬之後,墓碑立好,我讀碑文以至於流淚,說:“我知道了他的為人。”十五年沒有見到范公一面,難道不是命運的安排嗎?
這一年我考中選士,才被歐陽公所賞識,通過歐陽公認識了韓琦、富弼。他們都用對待國家精英的禮節對待我,說:“遺憾你沒有結識范文正公。”這以後第三年,經過許郡才認識了范公的二兒子現在的丞相范純仁。又過了六年,才在京城見到范公的三兒子范純禮。又過了十一年,就與他的小兒子范德孺一起在徐州當官,都是一見如故,並且把范公的遺稿給我,囑託我作序。又過了十三年,才能夠寫出它來。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靠文章顯揚,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傳。然而我不敢推辭的原因,是自從在八歲知道敬重愛戴范公,到現在已經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傑,都能夠跟從他們交遊,而范文正公唯獨沒有結識,我認為是平生的遺憾,如果能夠在他的文章中掛名,來私自在他的門客的末流託名,難道不也是往昔的願望嗎?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樂毅這些人,他們輔佐人君稱王稱霸的謀略,郡本來在鄉野之中就確立了,不是做官後學習的。淮陰侯在漢中見漢高帝,評論劉邦、項羽的長短,謀劃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劃,等到輔佐漢高帝平定天下,漢中的言論,沒有一樣不得到實現的。諸葛孔明隱居茅廬之中,與先主劉備評論曹操、孫權,謀劃攻取劉璋,依靠蜀地的資本,爭奪天下,終身不改變他的見解。這難道是道聽途說嘗試著做而僥倖成功的?
范文正公在天聖年問,為母親守孝,就已經有了心憂天下實現太平的心愿,所以寫萬言書來送給宰相,天下人都傳誦它。到了他被任用為將領,被提拔為執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沒有超出這本書的。他對於仁義禮樂,忠信孝悌,像饑渴的人對於飲食,想要片刻忘記都不可能。像火的熱,像水的濕,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這樣的地方。即使是執筆戲言,順著本性寫作,一定歸結到這種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誠,爭相師從他、尊崇他。
創作背景
《范文正公文集敘》作於元祐四年(1089年),時作者自翰林學士改任杭州知州,即將離開都城汴京。范仲淹是北宋之初的政治家,從“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精神氣格到參與政治改革和鞏固邊防的事功,都是為後世人所景范的。生於同時代而稍晚的作者,也如是景慕范仲淹的精神品格。這篇文章是應范仲淹之子為範文集所寫的序。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文章開頭敘述了作者在孩童時代就對范公產生的敬仰之情。“慶曆三年,軾始總角,入鄉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所作《慶曆聖德詩》示鄉先生,軾從旁竊觀,……” 從此作者第一次從《慶曆聖德詩》中知道文中所頌揚的十一人中有一位是范仲淹,並從先生那兒得知范公是“四傑”之一。這段“初識范公”的細緻描述,具體而又生動。
作者在孩童時代私下“認識”范公之後,到了嘉祐二年(1057年),進京考進士,得知范公已逝,並看見了歐陽修為之寫的“碑銘”。作者深感悲痛,感慨道:“吾得其為人,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 豈非命也歟!”深深的遺憾及對范公的崇敬同時溢於言表。這是作者第一次表示出遺憾的心情。這一年,作者見到歐陽公及韓琦、富弼之後,這幾個人又一次對作者說:“恨子不識范文正公。”這是文中出現的第二次“遺憾”。作者雖未能見到范公,但有幸見到了范公的兒子堯夫及德孺。作者與范公的兩個兒子“皆一見如舊”,作者受他們的委託,為《范文正公文集》寫序。作者自幼對范公充滿嚮慕之情,但一直沒有機會與范公見面,卻得知范公逝世的訊息,這對作者是莫大的打擊。當作者見到“四傑”之中的其他三人時,他們同樣認為蘇軾未能見到范公,是一件憾事,這更加重了作者遺憾的心情,於是作者發出慨嘆: “嗚呼!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不待序而傳。然不敢辭者, 自以八歲知敬愛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傑者皆得從之游,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於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願也哉。”這段話是作者強烈感情的抒寫,其情之篤,感人肺腑。這裡又一次正面指出自己未能見到范公“為平生之恨”,把情感的波瀾推到了高潮。因為作者對范公異常崇敬,所以能為范公的文集寫序,能把自己的名字排在范公的學生之列的末尾,也算是一種安慰和榮幸了。
文章前三個自然段·,是作者濃重感情的抒發,字裡行間飽蘸著作者對范公的仰慕之情。從幼年對范公的嚮慕到成年之後對范公的崇拜及未能見上一面的遺憾,感情逐漸強烈,讀來感人心切。·
這篇文章在寫法上的另一特點是襯托的筆法。作者不僅從正面抒寫了自己對范公的深情,而且還以古人作比,襯託了范公的功績。作者以商湯的大臣伊尹、周初的姜太公、春秋齊桓公的宰相管仲及戰國中期的樂毅為例,說明他們稱霸的謀略都是在未做官之前就有了,並非做官以後學的。以韓信輔佐劉邦,韓信之言“無一不酬者” 及諸葛亮輔佐劉備“因蜀之資以爭天下,終身不易其言”為例,說明無論韓信還是諸葛亮,他們的智謀、預言沒有不正確的。意思是“古之君子”,無一不靠天賚、 自身的智慧而成功的。言外之意,范公也象這些賢士、智者一樣,既有忠心又有謀略,范公可以與這些“古之君子”相提並論,而范公不僅有謀略,還有表達自己思想的文章,更便於傳於後世。
“公在天聖中,居太夫人憂,則已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故為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頌。” 范公很早就已“有志於天下”,曾寫出萬言書《涑水記聞》,為世人傳播;“今其集二十卷,……其於仁義禮樂忠信孝悌,蓋如饑渴之於飲食,欲須臾忘而不可得,如火之熱,如水之濕。蓋其天性,有不得不然者。雖弄翰戲語,率然而作,必歸於此。”意即范公的文章與范公的品德緊密相聯。他的文章內容總離不開“仁義禮樂忠信孝悌”, “故天下信其誠,爭師尊之。” “非有言,德之發於口者也。”“非能戰也,德之見於怒者也。”及前文說的“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序而傳”都強調了范公有深厚的品德修養。這是這篇文章的靈魂所在。因范公的品德高尚,所以他名揚四海,受到人們的尊重,因而人們也都傳播他的文章;所以說范公的文,也是因為有“德”才得以傳揚。
作者雖然沒有正面寫范公的文治武功,但以“古之君子”與范公作比,范公的謀略、天資也不言而喻;作者雖然未正面論述范公《文集》中的文章如何,但卻說范公的文章每每與其品德相聯,其文的價值又在不言之中言明了。作者在文中用的這些襯托的筆法,既表達了作者對范公品德,功德的讚頌,同時也暗示出范公《文集》的價值。從作者所運用的襯托的筆法來看,這篇文章也圓滿完成了“序言”的任務,稱為序文,當之無愧。
名家點評
清
·孫琮《山曉閣選宋大家蘇東坡全集》卷五:序范公文集,卻從鄉校見聖德詩說起。以至舉進士而范公沒,見知歐陽,因識韓富,看來似覺散漫不切。及讀八歲知敬愛公,而以不識為恨。因欲掛名集中,乃知從前所敘都為這一段地步,殊非散漫。古之君子下,歷引伊尹、太公、管仲、樂毅,以及淮陰、孔明,看來亦覺寬緩欠切。乃讀遺書,宰相生平所為,無出於此,乃知許多稱引亦為這段地步,殊非寬緩。末以德發於口,德見於怒雙收,見范公為能文亦復能軍。則此集真有用之書,可以上媲古人,而為我所原自托者也。前後一氣貫串,非苟作者。
清
·儲欣《唐宋十大家全集錄·東坡先生全集錄》卷三:歷敘因緣慕望處,情文並妙。雙收謹嚴,尤與范公切合。
清
·蔡世遠《古文雅正》卷十二:餘生平最喜諸葛公、范文正公,稱公之文,亦酣玩不置。陳壽上諸葛公文集表,數百讀不厭;蘇長公序范文正公,亦數百讀不厭。固以其文之佳,亦以其人故也。長公文以雄偉閏暢勝,此篇更出以簡勁。
清
·張伯行《唐宋八大家文鈔》卷八:上半篇敘景慕之情,中言公規模先定,末乃言其文集底蘊,要分段落看。
清
·林雲銘《古文析義》二編卷七:文正古今有數人物,序從何處著筆,將此嚮慕不得見處,層層說入作一大段。因提功德與文,錯綜分敘作兩大段。末以功與文皆本於德作結。是善於取格者。
清
·浦起龍《古文眉詮》卷六十九:前幅波瀾,天然助發。入正序,則文與業與德,互相容納,合併雙收,如捨入冶,非精能者難與道此。中間抽舉萬言一書,正以坐言起行,驗其實用或訶其所擬非倫者,慎勿以知文許之。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年),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
蘇軾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著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