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私識范仲淹

蘇軾私識范仲淹

《蘇軾私識范仲淹》是北宋文學家蘇軾所寫的一篇散文。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蘇軾私識范仲淹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出處:《范文正公文集敘》
  • 文學體裁:散文
  • 作者:蘇軾
作品原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作者簡介,文化常識,

作品原文

慶曆三年①,軾始總角②,入鄉校。士有自京師來者,以魯人石守道作《慶曆聖德詩》示鄉先生③,軾從旁竊觀,則能誦習其詞,問先生以所頌十一人者何人也。先生曰:“童子何用知之?”軾曰:“此天人也耶?則不敢知;若亦人耳,何為其不可?”先生奇軾言,盡以告之。且曰:“韓、范、富、歐陽④,此四人者,人傑也。”時雖未盡了,則已私識之矣。嘉祜二年⑤,始舉進士⑥,至京師則范公歿⑦。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為人,蓋十有⑧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也歟?”
嘉佑二年,始舉進士,至京師,則范公歿。既葬,而墓碑出,讀之至流涕,曰:“吾得其為人,蓋十有五年,而不一見其面,豈非命也歟!”是歲登第,始見知於歐陽公,因公以識韓、富,皆以國士待軾,曰:“恨子不識范文正公。”其後三年,或許,始識公子仲子今丞相堯夫。又六年,始見其叔彝叟京師。又十一年,遂與其季德孺同僚於徐,皆一見如舊,且以公遺稿見屬為敘。又十三年,乃克為之。
嗚呼!公之功德,蓋不待文而顯,其文,亦不待敘而傳。然不敢辭者,以八歲知敬愛公,今四十七年矣。彼三傑者皆得從之游,而公獨不識,以為平生之恨;若獲掛名其文字中,以自托門下士之末,豈非疇昔之願也哉!
古之君子,如伊尹、太公、管仲樂毅之流,其王霸之略,皆定於畎畝中,非仕而後學者也。淮陰侯見高帝於漢中,論劉、項長短,畫取三秦,如指誅掌,及佐帝定天下,漢中之言,無一不酬者。諸葛孔明臥草廬中,與先主策曹操、孫權,規取劉璋,因蜀之資,以爭天下,終生不易其言。此豈口傳耳受,嘗試為之,而僥倖其或成者哉?
公在天聖中,局太夫人憂,則己有憂天下、致太平之意,故為萬言書以遺宰相,天下傳誦。至用為將,擢為執政,考其平生所為,無出此書者。

詞句注釋

①慶曆三年:公元1042年。宋仁宗年號。
總角:指八歲到十四歲的少年。
③鄉先生:鄉里的私塾先生。
④韓、范、富、歐陽:分別指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
⑤嘉祜二年:公元1057年。嘉祜:宋仁宗的另一個年號。
⑥舉進士:考中進士。
⑦歿(mò):死。
⑧有:通“又”。
⑨蓋:原來。
⑩奇:認為···奇特
⑪舉:考中
⑫涕:流淚

白話譯文

慶曆三年,蘇軾正是十二三歲的年齡,進入鄉下的私塾學習,有一位從京師來的讀書人,拿魯地人石守道寫的《慶曆聖德詩》給私塾的老師看。蘇軾在旁邊偷看,就能夠誦讀通曉文中的語句,蘇軾問先生其中讚頌的那十一個人都是誰,先生說:“小孩子知道這些有什麼用?”蘇軾說:“(如果)他們是神仙,(我)就不敢知道;如果(他們)也是普通的人,我為什麼就不可以知道他們?”先生對蘇軾說的話感到驚奇,把這十一個人的情況全部告訴了蘇軾,並且說:“韓琦、范仲淹、富弼、歐陽修,這四個人,是人中豪傑。”當時雖然沒有完全明白(這句話),卻已經私下記住他們了。嘉祐二年,蘇軾中了進士,到了京城,正趕上范仲淹逝世。安葬之後,墓碑立好,蘇軾讀碑文以至於流淚,說:“我知道了他的為人已經十五年了,卻沒有見到他一面,難道是命中注定的嗎?”
這一年(我)考中選士,才被歐陽公所賞識,通過歐陽公認識了韓琦、富弼。他們都用對待國家精英的禮節對待我,說:“遺憾你沒有結識范文正公。”這以後第三年,經過許郡才認識了范公的二兒子現在的丞相范純仁。又過了六年,才在京城見到范公的三兒子范純禮。又過了十一年,就與他的小兒子范德孺一起在徐州當官,都是一見如故,並且把范公的遺稿(給我),囑託我作序。又過了十三年,才能夠寫出它來。
唉!范文正公的功德,不需要文靠文章顯揚,他的文章也不需要靠序而留傳。然而(我)不敢推辭的原因,(是)自從在八歲知道敬重愛戴范公,到現在已經四十七年了。那三位豪傑,都能夠跟從他們交遊,而范文正公唯獨沒有結識,我認為是平生的遺憾,如果能夠在他的文章中掛名,來私自在他的門客的末流託名,難道不也是往昔的願望嗎?
古代的君子,像伊尹、太公、管仲、樂毅這些人,他們輔佐人君稱王稱霸的謀略,郡本來在鄉野之中就確立了,不是做官後學習的。淮陰侯在漢中見漢高帝,評論劉邦、項羽的長短,謀劃取得三秦,像在手掌上比劃,等到輔佐漢高帝平定天下,漢中的言論,沒有一樣不得到實現的。諸葛孔明隱居茅廬之中,與先主(劉備)評論曹操、孫權,謀劃攻取劉璋,依靠蜀地的資本,爭奪天下,終身不改變他的見解。這難道是道聽途說嘗試著做而僥倖成功的?范文正公在天聖年問,為母親守孝,就已經有了心憂天下實現太平的心愿,所以寫萬言書來送給宰相,天下人都傳誦它。到了他被任用為將領,被提拔為執政,考查他一生所做的事情,沒有超出這本書的。他對於仁義禮樂,忠信孝悌,像饑渴的人對於飲食,想要片刻忘記都不可能。像火的熱,像水的濕,是他的天性有不得不這樣的地方。即使是執筆戲言,順著本性寫作,一定歸結到這種天性。所以天下人相信他的真誠,爭相師從他、尊崇他。
(選自宋蘇軾《范文正公文集敘》)

作者簡介

蘇軾(1037~1101),宋代文學家。字子瞻,一字和仲,號東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屬四川)人。蘇洵長子。嘉祐二年(1057年)進士。累除中書舍人、翰林學士、端明殿學士、禮部尚書。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穎州等。元豐三年(1080年)以謗新法貶謫黃州。後又貶謫惠州、儋州。宋徽宗立,赦還。卒於常州。追諡文忠。博學多才,善文,工詩詞,書畫俱佳。於詞“豪放,不喜剪裁以就聲律”,題材豐富,意境開闊,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來“詞為艷科”的傳統樊籬,以詩為詞,開創豪放清曠一派,對後世產生巨大影響。有《東坡七集》《東坡詞》《東坡易傳》《東坡樂府》等。

文化常識

總角”及其他。古人在說到年齡的時候,常常不用數字直接表達,而以某種稱謂來代替。一、垂髫(tiáo)。它指三四歲到八九歲的孩子,男女不分。《桃花源記》:“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二、總角。它指八九歲到十三四歲的少年。上文“軾始總角”,意為蘇軾才十來歲。三、豆蔻。指十三四歲的少女。四、束髮。指男子十五歲。五、弱冠。指男子二十歲。六、而立。指男子三十歲。七、不惑。指男子四十歲。其他還有“知命”、“花甲”、“古稀”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