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瓜(中藥)

苦瓜(中藥)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3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苦瓜,中藥名。為葫蘆科植物苦瓜Momordica charantia L.的果實。我國南北均普遍栽培。具有祛暑滌熱,明目,解毒之功效。常用於暑熱煩渴,消渴,赤眼疼痛,痢疾,瘡癰腫毒。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苦瓜
  • 別稱:錦荔枝、癩葡萄、紅姑娘、涼瓜、癩瓜、紅羊
  • :植物界
  • :被子植物門
  • :雙子葉植物綱
  • :葫蘆目
  • :葫蘆科
  • :苦瓜屬
  • :苦瓜
  • 分布區域:我國南北均普遍栽培
  • 採收時間:秋季
  • 毒性:無毒 《綱目》
  • 貯藏:置陰涼、乾燥、通風處保存
入藥部位,性味,歸經,功效,主治,相關配伍,用法用量,使用注意,採集加工,形態特徵,生長環境,性狀鑑別,藥理作用,現代套用,相關論述,

入藥部位

果實。

性味

味苦,性寒。

歸經

歸心、脾、肺經。

功效

祛暑滌熱,明目,解毒。

主治

暑熱煩渴,消渴,赤眼疼痛,痢疾,瘡癰腫毒。

相關配伍

1、治中暑暑熱:鮮苦瓜截斷去瓤,納好茶葉再合起,懸掛陰乾。用時取6-9g煎湯,或切片泡開水代茶服。(《泉州本草》)
2、治煩熱消渴引飲:苦瓜絞汁調蜜冷服。(《泉州本草》)
3、治汗斑:鮮苦瓜去瓤及種子,用砒霜0.6g,研末,納入瓜內,以物蓋口,用火烤出汁,取汁塗患處。(《福建藥物志》)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6-15g,鮮品30-60g;或煅存性研末。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取汁塗。

使用注意

脾胃虛寒者慎服。
《本草求原》:“火盛翳脹及噎膈病癒後均忌。”
苦瓜含奎寧,會刺激子宮收縮,引起流產,孕婦慎食。

採集加工

秋季採收果實,切片曬乾或鮮用。

形態特徵

一年生攀援草本,多分枝,有細柔毛,卷鬚不分枝。葉大,腎狀圓形,長寬各約5-12cm,通常5-7深裂,裂片卵狀橢圓形,基部收縮,邊緣具波狀齒,兩面近於光滑或有毛;葉柄長3-6cm。花雌雄同株。雄花單生,有柄,長5-15cm,中部或基部有苞片,苞片腎狀圓心形,寬5-15mm,全緣;萼鐘形,5裂,裂片卵狀披針形,先端短尖,長4-6mm;花冠黃色,5裂,裂片卵狀橢圓形,長1.5-2cm,先端鈍圓或微凹;雄蕊3,貼生於萼筒喉部。雌花單生,有柄,長5-10cm,基部有苞片;子房紡錘形,具刺瘤,先端有喙,花柱細長,柱頭3枚,胚珠多數。果實長橢圓形,卵形或兩端均狹窄,長8-30cm,全體具鈍圓不整齊的瘤狀突起,成熟時橘黃色,自頂端3瓣開裂。種子橢圓形,扁平,長10-15mm,兩端均具角狀齒,兩面均有凹凸不平的條紋,包於紅色肉質的假種皮內。花期6-7月。果期9-10月。

生長環境

廣泛栽培於世界熱帶到溫帶地區。我國南北均普遍栽培。

性狀鑑別

乾燥的苦瓜片呈橢圓形或矩圓形,厚約2-8mm,長3-15cm,寬0.4-2cm,全體皺縮,彎曲,果皮淺灰棕色,粗糙,有縱皺或瘤狀突起。中間有時夾有種子或種子脫落後留下的孔洞,質脆,易斷,氣微味苦。
以青邊、肉質、片薄、子少者為佳。

藥理作用

1、降血糖作用。
2、抗癌作用。
3、抗病毒作用。
4、對免疫功能的影響:可延遲同種移植的皮膚排斥反應;消除T細胞依賴性抗原引起的空斑形成細胞反應等。
5、抗生育作用、抗寄生蟲作用。

現代套用

治療糖尿病。

相關論述

論苦瓜之色有生青熟赤之分,其性有生寒熟溫之別:張石頑:“錦荔枝,有長短二種。生青熟赤,生則性寒,熟則性溫。閩、粵人以長者去子,但取青皮煮肉充蔬,為除熱解煩,清心明目之品。短者性溫,其子苦甘,內藏真火,故能壯陽益氣,然須熟赤,方有殊功。”(《本經逢原》)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