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物種學史,分類,主要價值,鑑別,黃花敗醬,白花敗醬,注意事項,
物種學史
據考證,我國古代本草中最早記載的敗醬是黃花敗醬的根。盧寅熹考證,晉、唐、宋、清朝以來,本草所載敗醬之“叢生,花黃,根紫色,似柴胡,作陳敗豆醬氣”的品種與敗醬科植物黃花敗醬Patriniascabiosaefolia Fisch. exLink.相吻合; 《本草綱目》草部第十六卷描述的“巔頂開白花成簇,如芹花、蛇床子花狀。結小實成簇。其根白紫,頗似柴胡,微苦帶甘”的敗醬與白花敗醬Patrinia villosa Juss.基本相符;《植物名實圖考》所載的“黃花龍牙”經考證為黃花敗醬。
苣蕒菜之名最早見於《植物名實圖考》,又名苦蕒菜、野苦蕒等,與苦菜都有“敗醬草”之別稱,為菊科植物苣蕒菜Sonchus arvensis L.的全草。敗醬草與苣蕒菜的混雜由來已久,兩者的幼葉極其相似,均可作食用。北方民間將苣蕒菜稱為“苦菜”,並作為蔬菜食用。《本草綱目》記載敗醬俗稱“苦菜”,是引起混雜的主要原因。全國各地俗稱“苦菜”的植物眾多,經考證認為藥用苦菜為苣蕒菜Sonchus arvensis L.。
菥蓂之名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中品。《本草綱目》記載“薺與菥蓂一物也,但分大小,二中耳。小者為薺,大者為菥蓂,菥蓂有毛……。”為十字花科植物菥蓂Thlaspi arvense L.的種子。《救荒本草》所載的“遏藍菜”和《滇南本草》所載的“甜葶子”(又名麥藍菜),經核對其描述及附圖與菥蓂一致。菥蓂的地上部分或全草在南方地區作為敗醬草入藥,可能源於其果實形狀與敗醬屬多種植物果實相似。從文獻資料記載可知,敗醬草的藥用部位由根部變為全草,名稱由敗醬變為敗醬草,其品種在敗醬科植物黃花敗醬和白花敗醬的基礎上,增加了菊科植物苣蕒菜和十字花科植物菥蓂。
分類
敗醬(黃花敗醬)
多年生草本,高30-100 (-200) 厘米;根狀莖橫臥或斜生,節處生多數細根;莖直立,黃綠色至黃棕色,有時帶淡紫色,下部常被脫落性倒生白色粗毛或幾無毛,上部常近無毛或被倒生稍彎糙毛,或疏被2列縱向短糙毛。基生葉叢生,花時枯落,卵形、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 (1.8-) 3-10.5厘米,寬1.2-3厘米,不分裂或羽狀分裂或全裂,頂端鈍或尖,基部楔形,邊緣具粗鋸齒,上面暗綠色,背面淡綠色,兩面被糙伏毛或幾無毛,具緣毛;葉柄長3-12厘米;莖生葉對生,寬卵形至披針形,長5-15厘米,常羽狀深裂或全裂具2-3 (-5) 對側裂片,頂生裂片卵形、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先端漸尖,具粗鋸齒,兩面密被或疏被白色糙毛,或幾無毛,上部葉漸變窄小,無柄。花序為聚傘花序組成的大型傘房花序,頂生,具5-6 (7) 級分枝;花序梗上方一側被開展白色粗糙毛;總苞線形,甚小;苞片小;花小,萼齒不明顯;花冠鐘形,黃色,冠筒長1.5毫米,上部寬1.5毫米,基部一側囊腫不明顯,內具白色長柔毛,花冠裂片卵形,長1.5毫米,寬1-1.3毫米;雄蕊4,稍超出或幾不超出花冠,花絲不等長,近蜜囊的2枚長3.5毫米,下部被柔毛,另2枚長2.7毫米,無毛,花葯長圓形,長約1毫米;子房橢圓狀長圓形,長約1.5毫米,花柱長2.5毫米,柱頭盾狀或截頭狀,徑0.5-0.6毫米。瘦果長圓形,長3-4毫米,具3棱,2不育子室中央稍隆起成上粗下細的棒槌狀,能育子室略扁平,向兩側延展成窄邊狀,內含1橢圓形、扁平種子。花期7-9月。
分布很廣,除寧夏、青海、新疆、西藏、廣東、海南島外,全國各地均有分布。常生於海拔 (50-) 400-2100 (-2600) 米的山坡林下、林緣和灌叢中以及路邊、田埂邊的草叢中。分布於前蘇聯、蒙古、朝鮮和日本。
攀倒甑(白花敗醬)
1.攀倒甑(原亞種)
多年生草本,高50-100(120) 厘米;地下根狀莖長而橫走,偶在地表匍匐生長;莖密被白色倒生粗毛或僅沿二葉柄相連的側面具縱列倒生短粗伏毛,有時幾無毛。基生葉叢生,葉片卵形、寬卵形或卵狀披針形至長圓狀披針形,長4-10(-25) 厘米,寬2-5(-18) 厘米,先端漸尖,邊緣具粗鈍齒,基部楔形下延,不分裂或大頭羽狀深裂,常有1-2(有3-4)對生裂片,葉柄較葉片稍長;莖生葉對生,與基生葉同形,或菱狀卵形,先端尾狀漸尖或漸尖,基部楔形下延,邊緣具粗齒,上部葉較窄小,常不分裂,上面均鮮綠色或濃綠色,背面綠白色,兩面被糙伏毛或近無毛;葉柄長1-3厘米,上部葉漸近無柄。由聚傘花序組成頂生圓錐花序或傘房花序,分枝達5-6級,花序梗密被長粗糙毛或僅二縱列粗糙毛;總苞葉卵狀披針形至線狀披針形或線形;花萼小,萼齒5,淺波狀或淺鈍裂狀,長0.3-0.5毫米,被短糙毛,有時疏生腺毛;花冠鐘形,白色,5深裂,裂片不等形,卵形、卵狀長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0.75-) 1.25-2毫米,寬1.1-1.65(-1.75) 毫米,蜜囊頂端的裂片常較大,冠筒常比裂片稍長,長1.5-2.25(-2.6) 毫米,寬1.7-2.3毫米,內面有長柔毛,筒基部一側稍囊腫;雄蕊4,伸出;子房下位,花柱較雄蕊稍短。瘦果倒卵形,與宿存增大苞片貼生;果苞倒卵形、卵形、倒卵狀長圓形或橢圓形,有時圓形,長 (2.8-)4-5.5(-6.5) 毫米,寬(2.5-)4-5.5(-8)毫米,頂端鈍圓,不分裂或微3裂,基部楔形或鈍,網脈明顯,具主脈2條,極少有3條的,下面中部2主脈內有微糙毛。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產台灣、江蘇、浙江、江西、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廣西、貴州和四川。生於海拔(50-)400-1500(-2000)米的山地林下、林緣或灌叢中、草叢中。分布於日本。
2.斑葉敗醬(亞種)
subsp. punctifolia H. J. Wang
本亞種與攀倒甑(原亞種)的主要區別在於通常無地下根莖,葉片上面具棕紅色微腺;花序最下分枝處的總苞葉常有1(-2) 對側裂片,果實能育子室上部兩側和邊緣被微糙毛或有時無毛。與斑花敗醬 P. Punctiflora Hsu et H. J. Wang 的葉片上面均具微腺,但後者的花淡黃色且較小,花冠具微腺,花序最下分枝總苞葉不分裂,而易於區別。
產吉林南部以及遼寧東部、東南部和南部。生於海拔800米以下的山坡草叢中、灌叢中、林緣或路旁。模式標本采自遼寧桓仁。
主要價值
全草(藥材名:敗醬草)和根莖及根入藥,民間採摘幼苗嫩葉食用。
鑑別
黃花敗醬
根莖圓柱形,多向一側彎曲,有節,節間不超過2cm,節上有鬚根。莖圓柱形,直徑0.2~0.3cm,黃綠色或黃棕色,節明顯常有倒生粗毛。質脆,斷面中心有髓。葉對生,葉片薄,多皺縮破碎,羽狀深裂或全裂,邊緣由粗鋸齒,綠色或黃棕色,上部葉較小,常3裂,枝端帶有傘房狀圓錐花序。有陳腐豆醬的特殊臭氣。味微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