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經歷
接受教育經歷
1930年3月13日生於黑龍江省綏稜縣的上集鎮
1939~1946雙河鎮國小
1946~1947綏化縣一中學
1949~1959畢業後分配到雙河區政府工作隊
1961~1964雙河鎮中心國小任教
1964~1968雙河鎮農業中學任教
1968~1982雙河鎮中學任教農業、水稻技術
早年勵志
1942年 日寇侵占東北,不讓中國人吃大米,決心讓中國人想什麼時間吃就什麼時間吃,而且要吃最好的大米。
1977年 看到家鄉雙河鎮因稻瘟病使水稻產區卻吃上了國家返銷糧,內心十分不安,勵志用自己積累的技術經驗,培育出高產、早熟、抗病蟲害的水稻良種。
早期重大發現
1968~1982年:在雙河鎮中學擔任農業基礎知識和
水稻栽培技術課程,根據上級指示搞教學、科研、生產、“三結合”,帶領學生“學農基地”積累了大量技術經驗和資料,被評為綏化地區“三結合”先進積極分子,並根據氣象資料編制《雙溫曲線交圖》。
1978年:從雲南、陝西、湖南等地引進黑稻,香稻品種,開始在世界上最高緯度北緯47的寒地黑土雙河鎮進行研發,並注重收集水稻栽培方面的資料,與當地的粳稻和糯稻雜交,按排列組合選取。
1982年:呼蘭河與諾敏河之間的雙河鎮大旱,河水幾近乾涸,試驗田用機井水灌溉,因水涼而使稻秧莖葉發紅不出穗,在機井進水口處突然發現一奇異單株,綠油油挺立並將要秀穗,經細心觀察與護理,秋後收到了3穗總計100多粒飽滿稻穀。
教師步入稻田
1984年,從中學教師崗位上退下來的苗永增,聽說泰國、日本香米的價格是普通大米的4~5倍,於是萌生了寒地香稻育種夢,並堅信世界三大
黑土地之一的家鄉雙河鎮一定會長出香稻,時年從湖南引進香稻品種,與當地及雲南的黑稻和吉林的黏稻雜交香稻收穫成熟香稻品種僅三粒,為之珍藏一冬。
1985年,將上年三粒香稻與當地粳稻再次雜交後,喜獲一株獨苗,觀察發現植株變矮分櫱多穗,秋後收到近千粒香稻。
1986~1987年,再次與雲南黑稻和吉林糯稻雜交,品種逐步成型,呈現出明顯的抗凍、抗鹼、抗旱較強的抗逆性。
1987年9月,雙河突降大雪,大片水稻被雪壓倒,唯有一株水稻傲雪挺立,其抗倒伏性抗嚴寒能力令人驚喜,它就是後來的“綏粳1號”。
1987年11月,“綏粳1號”被國家列為省級科研項目。
1987~1991年4月,該品種與綏化地區農科所聯合進行異地試驗,均有良好表現,均產量9000kg/公頃,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20%,綏化市紅旗鄉引種試驗點,產量10000kg/公頃。
1992年,黑龍江省有關部門組織專家鑑定,綏粳一號六項主要技術指標均達到並超過全省大面積栽種的優良品種,被命名為“綏粳1號”,因此創“綏”字號水稻品種先河。
1992~1998年,“綏粳2號”與“綏引1號”等品種相繼經國家審定推廣。在與黑稻、糯稻反覆組合雜交後,
綏粳4號經分離、變異、譜選整理,漸趨定型穩定,為我省此後的系列香稻提供了種質資源。
1999年,在綏化地區科研所合作下,“
綏粳4號”被省水稻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推廣,至此結束了黑龍江沒有香稻的歷史,“綏粳4號”填補了這個空白並成為世界上緯度最高的香粳稻品種。
2000年,與
袁隆平先生聯繫構想搞雜交稻,袁隆平先生很重視,委託其瀋陽
蘇家屯課題組提供研究材料,此課題在本地連續研試5年後,因條件不宜放棄,但此前卻在他們的指導下,找到了秈粳之間雜交的橋樑本親,解決了秈稻與粳稻交源太遠不親和的重大難題。
2006年7月,由宋亞東先生將苗香粳1號(苗系918-4號)送到三亞實驗基地袁隆平處,袁先生親自蒸飯品嘗後稱讚不止。
2010年1月,苗系918-4號經國家水稻品種審核認定為“苗香粳1號”同年該米被第五屆
全國粳稻米產業大會組委會評為“優質食味粳米”。
2013年1月,
苗稻1號(苗系918-16)經國家審定推廣。
2014年1月,
苗稻2號(苗系918-20)經國家審定推廣。
主要成就
1987~1991年4月,綏粳1號與綏化地區農科所聯合進行異地試驗,均有良好表現,均產量9000kg/公頃,比當地主栽品種增產20%,綏化市紅旗鄉引種試驗點,產量10000kg/公頃。
1992年,黑龍江省專家鑑定,綏粳1號六項主要技術指標均達到並超過全省大面積栽種的優良品種,被命名為“綏粳1號”,因此創“綏”字號水稻品種先河。
1992~1998年,“綏粳2號”與“綏引1號”等品種相繼經國家審定推廣。在與黑稻、糯稻反覆組合雜交後,綏粳4號經分離、變異、譜選整理,漸趨定型穩定,為我省此後的系列香稻提供了種質資源。
1999年,在綏化地區科研所合作下,“綏粳4號”被省水稻品種審定委員會審定推廣,至此結束了黑龍江沒有香稻的歷史,“綏粳4號”填補了這個空白並成為世界上緯度最高的香粳稻品種,媒體和同行將苗永增譽為“寒地香稻之父”。
2000年,與袁隆平先生聯繫構想搞雜交稻,袁隆平先生很重視,委託其瀋陽蘇家屯課題組提供研究材料,此課題在本地連續研試5年後,因條件不宜放棄,但此前卻在他們的指導下,找到了秈粳之間雜交的橋樑本親,解決了秈稻與粳稻交源太遠不親和的重大難題。
2006年7月,經宋亞東先生將三亞試驗基地的苗香粳1號(苗系918-4號)米送至袁隆平處,先生親自淘米做飯,吃在口裡,讚不絕口說:“我研究的水稻增產幅度很大,但沒有這種米好吃”;
2010年1月,苗系918-4號經國家水稻品種審核認定為“苗香粳1號”同年該米被第五屆全國粳稻米大會組委會評為“優質食味粳米”。
2013年1月,苗稻1號(苗系918-16)經國家審定推廣。
2014年1月,苗稻2號(苗系918-20)經國家審定推廣。
獲獎記錄
2005年,綏粳4號獲省政府二等獎,科技進步一等獎;
2006年,在台商對黑龍江省優質稻米評比中,綏粳4號排名第一;
2007年,8月份舉辦的“全國優質粳稻食味品評會”上,綏粳4號與世界知名品牌日本新瀉縣的“越光”米得分相同(47.14分);
2008年,苗永增獲農業部2008年度“全國糧食生產大戶”獎勵證書;
2009年,經國內外17位著名專家,其中由育種專家周毓敏等十三名專家和
日本香川大學教授稻米食味品評專家楠谷彰人等四位專家組成,評比對照結果是綏粳4號與日本魚沼和新瀉縣“越光”米得分相同且優於美國加州和台灣“越光”米,成為A級;
人物評價
苗永增致力於寒地香稻的培育已有30多年,已培育出世界最高緯度上的香稻品種、我省第一個香稻品種綏粳4號,填補了我國高緯度地區無香稻品種的空白,創出了嚴寒高緯度地帶也能種植優質香稻的奇蹟。
黑龍江省綏化市退休高級農藝師苗永增,30多年來一直潛心研究香稻新品種,他在育種田裡保有1100多個水稻品系,成為全國規模比較大的民間水稻基因庫。由於品系多,可以根據市場不同需求,隨意與其它品系交配,從而獲得不同品種。
香米在市場深受老百姓喜愛,但加工中添加香料的假香米一時衝擊市場,去年
徐偉法得知北方出了一個有“香稻之父”的苗永增。他培育的綏粳4號在評比中可以和日本越光大米媲美甚至超過其口感,2013年春節剛過,徐偉法立馬趕過去,開始在高緯度區域用活水技術、內生菌技術和苗永增“做加法”,種植“北苗”的新型“苗氏香稻”。徐偉法說,種田一定要相信科學。
新中國成立後,素有“南袁北苗”之稱的著名水稻專家苗永增老師從湖南引進雜交後的
稻田村香稻稻種並在東北展開
雜交育種試驗,最終於2007年培育出高緯度優質香米稻種。稻田村香稻歷時千年,終於在苗老師的努力下再放異彩,成為我國緯度最高的高品質香米品種。
1992年,同袁隆平院士共享“南袁北苗”盛譽的農藝專家苗永增老師培育出我國首例高緯度寒地香稻品種--綏粳1號,創造了世界最高緯度寒地黑土也能種植香稻的神話。隨後,綏粳4號、苗香粳1號等高緯度寒地香米品種相繼問世。在多次國際優質香稻品評會中,以綏粳4號為代表的高緯度寒地香米多次征服大會評審,“其食味和營養成分完全可以與日本‘越光’米媲美”。
2015年10月,四季味道總裁張文遠黑龍江綏化之行如此描述:拜訪86歲的我國香稻育種專家,“寒地香稻之父”苗永增,一位清瘦、矍鑠的老人。短暫的接觸交往中帶給我的啟示: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
南袁北苗”,兩位都是1930年出生的同齡育種專家,“雜交水稻之父”
袁隆平解決水稻產量,“寒地香稻之父”苗永增解決水稻質量,讓中國人吃飽吃好,都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貢獻,也是對人類社會進步的貢獻,在人類發展史上留下重要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