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姓氏

苗族姓氏

苗族有兩種姓氏,一種是苗姓,一種是漢姓。苗姓是原本固有的;漢姓是後來輸入的。因為過去苗族沒有文字書寫自己的苗姓,只用漢字書寫漢姓,以致使人誤認為只有漢姓,而不知有苗姓。

漢文獻常載:苗族“有名無姓”、“婚姻不避同姓”。這雖不能說完全是無稽之談,但並不符合苗族的實際情況。因為所謂“姓”,在苗族中既有廣泛使用的漢字姓氏,即所謂“漢姓”,又有淵遠流長的傳統苗語姓氏,稱“苗姓”。

在未使用“漢姓”之前,苗族內部早有自己區分血緣宗親和族系的“苗姓”。歷代漢族文人及其他外族人,往往知其一而不知其二,只以漢族通行的漢字姓氏為準,從而產生錯覺和誤解。

苗族的分布地域廣袤,內部方言土語和支系繁多。各地、各方言區和各支系的苗族,都曾有自己世代相傳的苗語姓氏,而且至今依然在內部流行。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苗族姓氏
  • 外文名:Hmong Family Name
  • 性質:宗支標誌
  • 使用民族:苗族
  • 苗語方言:黔東方言 湘西方言 川黔滇方言
  • 跨越地區:中國 東南亞 歐美
姓氏來歷,苗姓介紹,黔東方言地區,湘西方言地區,川黔滇方言地區,苗族漢姓,主要漢姓,漢姓來歷,苗姓與婚姻,二姓並存,同姓不婚,

姓氏來歷

由於苗族有自己民族語言而民族文字失傳,所有的苗姓均系口耳相傳,沒有文獻記載,因此其最初形成的年代和得姓緣由,當代已無法一一加以考證查實。若依據現有材料作綜合考察,各苗姓的歷史由來大致可分為三大類:
第一類,得姓於遠古氏族部落和首領的名稱。如湘西方言苗族中的“仡濮”一姓,很可能同先秦時代聚居於湘西和武陵五溪地區的古濮人有聯繫;而“仡驩”,則應得姓於被舜放逐於湘西“崇山”的驩兜,這支苗姓至今仍奉驩兜為自己的先祖。據考證,湘西苗族十二姓中,“仡徠”、“仡愷”、“仡軻”、“仡僑”等,均為原遠古苗族首領和氏族部落名稱,後發展為苗族姓氏。又據《苗族史詩溯河兩遷》記載,苗族先們在“方”、“柳”、“恭”(“勾”)、“希”、“福”等祖公率領,西遷到黔東南地區,經殺牛祭祖後分散於劍河、台江、雷山等地定居下來,發展成各個不同的宗支和姓氏。至今仍流傳的“寨方”、“寨柳”、“寨勾”等苗姓,顯然就是得姓於相應的始遷祖公之名。
第二類,源於圖騰崇拜。苗族的某一支系以某種動植物為自己的保護神和圖騰加以崇拜,後即以該動植物之名為姓氏。例如西部方言苗語稱羊和山羊為“雌”,苗姓中的“蒙雌”,以及“卯蚩”、“姆赤”,應與羊有關係。這一姓氏和支系的苗族很可能長期以牧羊為主業,同羊結下不解之緣,故將羊作為圖騰加以崇奉,後遂以羊(雌)為姓,稱“蒙雌”或“卯蚩”、“姆赤”。又如,西部方言苗語叫“龍”為“繞”,苗姓“蒙繞”和“姆繞”、“卯讓”,即源於對“龍”的崇拜。苗族這一支系和姓氏,歷史上曾以“龍”(“繞”、“讓”)作為自己的保護神和圖騰,後遂以“繞”(“讓”)為姓。而他們的子孫後代至今仍保留著“接龍”、“安龍”的傳統,對“龍”十分崇敬。
在黔東南劍河縣中,苗族的姓氏也帶有深深的圖騰烙印,多以動植物為家族標誌。例如劍河縣反迷苗寨的“zaid nail寨乃”家族,就是“魚”的意思。傳說該家族的祖先以打漁為生,有一天打到了一條小魚。小魚對他說:“我是龍的女兒,只要你把我放回去我會讓你天天都能打到魚。然後他就把那條小魚放回清水江里,第二天,第三天真的天天都能打到很多魚”,遂以“nail”為家族姓氏。此外還有laod(竹子)、vib(石頭)、aob(鴿子)、liuf(蝴蝶)等姓氏。
第三類,以祖居地之名為姓。如黔東南福泉等地苗族所流行的“喀編給”、“喀乾打”、”喀編打”、“喀香卡”、“喀往覺”等苗姓,其中“編給”、“乾打”、“編打”、“香卡”、“往覺”等,均為原祖居地的苗語地名,至今依然沿用,但又早已演化成苗族內部的宗支名和苗姓。

苗姓介紹

黔東方言地區

在黔東方言苗族地區,內部流傳的苗姓至今亦大多可考。
黔東方言地區一部分苗族實行父子連名制。凱里市和黃平縣雷山縣丹寨縣境內女孩子苗名多以“阿”開頭,男生以“嗲(dia)”開頭。而劍河縣的父子連名制還要在其後加上苗姓,名前姓後。名字多以十二地支和自然界動植物命名。如:午(Ngux)、未(Mais)、申(Hxenb )、酉(Yul )、亥(Hat )、醜(Hxud )、寅(Yenx )等,自然萬物中如:花(bangx)、草(niangx)、水(eb)、石頭(vib)等,子女的名字與父親的名字構成了完整的家族世系。例如劍河縣南包寨的寨島(zaid daox)家族,漢姓多為楊姓,字輩為“再、政、通、光、昌、勝、秀”。而苗語子孫七代人為:午尹島(ngul yenx daox)——尹久島(yenx jeex daox)——久養島(jeex yangx daox)——養喬島(yangx qiaol daox)——喬波島(qiaol bod daox)等等。構成了一連串的家族系譜。
而在劍河縣南寨鎮的錫繡支系中,在苗姓前面還要加上漢姓。如柳富寨的人名:龍辛布鈕(hxenb bod niel),展留寨的人名:龍尼桑久(nil sanb jeex)。以人名“龍尼桑久”為例,“龍”是漢族姓氏,“尼”是自己的名字,“sanb”是其父親名字,“久”是苗族姓氏。
黔東南歷史上使用漢姓的歷史始於清代中期開闢苗疆以後為了統計戶口而官方指定或者自己選擇,所以漢姓在苗族的使用歷史並不長。而且漢姓與苗姓並不存在嚴格的對應關係,同一個苗姓可能會有多個漢姓,而同一個漢姓往往存在多個苗姓。在家族認同還是在開親往來中多以苗姓為主。例如同為楊姓的兩個家族可以通婚,雖然漢姓一樣,但是苗姓有別。由於史書中不清楚苗族的姓氏,往往認為“婚姻不避同姓”。這完全是錯誤的。
台江縣境內有“寨方”、“寨黎”、“寨向”、“寨勾”、“寨柳”、“寨嗄鬧”等苗姓。其他縣境內都以一字為主:後、花、清、君、文、芸等,各縣盡不相同。
黔東方言苗族姓氏
黔東南苗文姓氏讀音苗族姓氏漢語諧音名字舉例分布地區
daox
尹久島(男)
bif
波尤比(男)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aof
午久熬(男)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jud
發金巨(男)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laod
依喬烙(男)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liul
亥金留(男)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ged
久富構(男)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nail
喬金乃(男)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fad
往久發(男)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sud
波金粟(男)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jux
禮醒舉(男)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jenb
仰波金(女)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mok
尼久莫(女)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xeed
歐金秀(女)
aob
榜久凹(女)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dangk
辛久當(女)
hlub
格波舒(女)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ul
惱桑烏(女)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gus
格金谷(女)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hangl
仰雄行(女)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jox
歐波絞(女)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bob
仰久播(女)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il
窩巨倚(女)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jeel
幼往久(女)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fal
仰久法(女)
貴州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
以上均為黔東南州劍河境內的苗族姓名,一般來說苗族的姓氏多達上百個。很少有同姓的現象,但是名字卻少得多。取名都是在固定的意義中選一個,男女名字加起來不過數十個。所以在苗族社會中重名的機率比較大,但是重名重姓的機會不多見。“姓氏”在苗語中稱為“zaid寨”,意思為“家”或者“家族”之意。比如說“zaid liuf寨留”指的就是“留家族”。在苗族社會,對內基本上用苗名苗姓,對外用漢名漢姓。由於苗族在政治上長期處於流官的統治,使用漢名漢姓已成慣性,再加上苗族的民族心理的自卑,害怕對外說苗名苗姓被人歧視。長期以來官方對苗族的姓名姓氏知之甚少。但是在其內部苗姓漢姓並行不悖。隨著苗族文化教育水平的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增強,對外使用苗名苗姓的現象逐漸增加。

湘西方言地區

湘西方言(即東部方言)地區苗族流傳的《古老話》說,苗族有十二個宗支,即十二大苗姓。據石宗仁先生整理翻譯本,為“仡濮”、“仡樓”、“仡慷”、“仡羋”、“仡驩”、“仡卡”,“仡削”、“仡徠”、“仡侃”、“仡宿”、“仡勞”、“仡雄吾”。龍炳文先生的整理翻譯本有“仡萊”、“仡愷”、“仡盧”、“仡弄”、“仡遼”、“仡羋”等。二者基本相同,只是所用的一些記音的漢字有別。“仡”為語氣詞,有時又可漢譯為“果”、“禾”,加在姓的前面帶有尊重的意思。平常也可稱“代”,而不稱“仡”。
又據20世紀三、四十年代湘西苗族文人石啟貴記載,乾城(今吉首)、鳳凰,永綏(今花垣)等地的苗族,傳說有十二個系別(即苗語姓氏),當時尚保留的有七個。即禾孝、禾羋、禾瓜、禾卡,禾枷、禾列。“禾”,即為“仡”(“果”)的不同漢字的記音。與《古老話》對照,“禾孝”即“仡削”,“禾羋”即“仡羋”,“禾瓜”即“仡驩”,“禾卡”即“仡卡”,“禾列”即“仡徠”,相互可對應,僅漢字記音不同而已。可見,東部方言的幾大苗姓,一直在苗族內部世代相傳。
湘西方言苗族姓氏
苗文拼音漢字諧音姓氏分支主要漢姓
Ghob Xot
仡僑、仡肖、仡削、仡孝
代弄(DebNlongb)
、歐
代削(DebXot)
、洪、滕、劉、賀、譚、賀
Ghob Miel
仡羋、仡梅
代羋、代僚、代隴、代賠、代讓、代召、代貴、代留、代僂、代早等22支
代卞(DebBiant)
、龍、唐、梁、譚
Ghob Ghueas
仡歡(驩)、仡瓜
歡飄(Ghueas Npleut)
、時、易、余、秧、施、、彭
西家(Xid Gad)
Ghob Khad
仡卡,仡佧
卡弄巴
、歐、章、張、符、胡、向、田、王、梁、洪、馮、陳等
卡代釀
卡無(Khad Ub)
Ghob Lel
仡萊、仡列、果呂
徠仁(Lel Renx)
、彭、雷、賴、秧、楊、陽、羊、白等
徠務(Lel Ub)
Ghob kheat
仡慨、仡侃、仡嘎
代慨(Deb Kheat)
代刊(Deb Nkiand)
備註:“ghob”為語氣詞,漢語諧音除了譯為“仡”,也譯為“果”、“禾”、“嘎”等。“代(deb)”為苗語“子輩”之意,表示宗支下的一個分支。
[資料來源於:]

川黔滇方言地區

川黔滇方言(西部方言)苗族地區,次方言和不同土語特別多,所以苗姓比較複雜。
黔西北赫章縣境內西部方言滇東北次方言苗族,有“卯簡”、“卯檔”、“卯漏”、“卯蚩”、“卯遠”、“卯懶”、“卯魯”、“卯讓”等苗姓;川黔滇次方言苗族內部,有“姆嘰”、“姆赤”、“姆吾”、“姆扒”、“姆繞”、“姆隴”、“姆尤”、“姆髦”、“姆低”、“姆舉”等姓。
威寧縣境內滇東北次方言苗族中,至今仍流行的有八大苗姓。即“卯展”、“卯盪”、“卯婁”、“卯蚩”、“卯簡”、“卯魯”、“卯繞”、“卯日”;川黔滇次方言第二土語苗族,有“蒙優”、“蒙兒”、“蒙蚩”、“蒙盪”、“蒙魯”、“蒙嚷”、“給蒙”、“格支”、“格賓浪”、“喀居”、“蒙汪”、“格蔑”等,共12苗姓。
“大花苗”(西部方言苗族的一個主要支系),內部有八大姓(宗支),即“蒙周”、“蒙當”、“蒙階”、“蒙雌”、“蒙繞”、“蒙扎”、“蒙耶”、“蒙竹”。
川南珙縣當地苗族(屆“白苗”支系),內部有28姓。即“夸葉”、“夸卯”、“夸洛”、“夸讓”、“夸擋”、“夸慮”、“夸皆”、“夸槓”、“夸眾”、“夸乃”、“夸兩”、“夸這”、“夸路”、“夸抓”、“夸告”、“夸巴”、“夸暫”、“夸合”、“夸查”、“夸那”、“夸插”、“夸故”、“夸勒”、“夸聳”、“夸乾”、“夸拿”、“夸捏”、“夸策”。
從上述看,“卯”、“姆”、“蒙”,應是西部方言的大多數苗族的自稱“Hmong”的不同漢字記音和諧音。加在姓氏的前面,其意即為“苗族展”、“苗族蚩”、“苗族繞”等。“夸”,相當於東部方言的”仡”,“代”,為語氣詞,同樣有尊重的意思。西部方言地區各次方言和土語的苗族姓氏,各有差異,但相互參照起來看,依然有不少姓氏是共同的。如“蚩”(“雌”、“赤”),“繞”(“讓”、“嚷”),“當”(“擋”),“尤”(“優”),“階”(“皆”、“給”),“葉”(“耶”),“巴”(“扒”)等。顯然是各地方言土語發音的差異,對同一個苗姓使用了不同的漢字記音。
川滇黔方言白苗支系苗族部分姓氏
苗文拼音漢字諧音主要漢姓
Khuat Nyangb
夸遠
Khuat Jait
夸皆
Khuat Vos
夸洛
Khuat Yeus
夸葉
Khuat Dlob
夸多
陶、吳、鄧
Khuat Chib
夸蚩
Khuat Hmaob
夸卯
Khuat Dluas
誇大
侯、徐、蔡
Khuat Rangs
夸讓
Khuat Dangs
夸擋
Khuat Nguk
夸故
古、顧
Khuat Gongt
夸槓
Khuat Bluat
夸巴
康、鄒
Khuat Ndris
夸低
周、張
Khuat Longs
夸隴

苗族漢姓

主要漢姓

中國的苗族,如今已普遍使用漢姓,而且漢族的大多數姓氏在苗族中都可以找到。但不同地區和不同支系的苗族各以某些漢姓為主,相互有些差異。
東部方言地區,湘西鳳凰、花垣吉首等地的苗族,以吳、龍、麻、石、廖為五大姓;黔東松桃,銅仁等地苗族,以吳、龍、麻、石、田(或白)為五大姓。此外,還有楊、張、趙、歐、伍、劉、梁、施、羅、王、鄧,滿、滕、胡、向等姓。據《古老話》記載,苗族共有148個漢姓。可見,東部方言苗族的漢姓相當多,但以“五大姓”為主,其他姓的人數則較少。
中部方言地區,如劍河縣/麻江縣,苗族中有楊、龍、王、李、張,姜、吳、劉、邰、陸、萬、彭、潘、羅、黃、周等數十姓。而其中楊、龍、王、李為四大姓,人口均在1萬人以上;福泉縣,操中部方言的苗族,有吳、潘、文、雷、龍、楊、王、劉、杜、候、宋、江、熊、張、羅、李等,共52個漢姓,其中則以吳、潘、文、雷、龍、楊等姓為主。雷山縣掌背等地苗族,漢姓有張、白、韓、莫、向、蔣等,而以張姓的人數為最多。
西部方言地區,屬滇東北次方言的貴州赫章縣苗族(大花苗),主要有16個漢姓,即李、羅、汪、王、張、安、楊、韓、朱、潘、陶、吳、蘇、馬、龍、陸等;威寧縣的苗族(大花苗),以朱姓為大姓,其他按人數多少分別是張、王、李、雷、韓、龍、吳等姓。屆川黔滇次方言的雲南文山地區的苗族(白苗為多),以楊姓人數最多,其次為馬、李、陶、熊、項、王、吳,人數最少的還有鄧、劉、宋等姓。

漢姓來歷

從歷史情況看,苗族採用漢姓,是隨著漢文化進入苗族地區,以及苗、漢民族之間接觸和交往的增多而逐步實現的,而且各地區和各支系先後不一,時間有早有晚。在某些地區,由於較早接觸漢文化,因而也就較早地採用了漢姓;在愈偏遠、愈閉塞的地區,採用漢姓的時間則愈晚。苗族漢姓的由來大致可歸入以下四種途徑和方式:
一、民間自己改用漢姓。這是苗、漢民族交往交流過程中自然出現的,早在唐宋以前即已開始。如據民間傳說,東漢早期率領“五溪蠻”起義的相單程,他的親族和後代在起義失敗後都改為向姓,至今仍聚居於湖南沅陵縣蓮花池一帶的向姓苗族均為其後裔。在唐代樊綽《蠻書》中記載的苗族楊、雷、向、田、冉等姓;《明實錄》記載的,明初出現的“苗首”廖彪、羅哲、吳者泥、石各野等使用的廖、羅、吳、石、龍等姓氏,都應是在部分地區出族民間自發採用的漢姓。又如據記載,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貴州都勻平浪司苗民起義被鎮壓之後,苗族的一些頭領改用了漢姓,其中“阿四”取漢名叫“王聰”,採用了漢族的“王”姓。
二、由原流行的苗姓或氏族頭領和戶主的名號按漢字譯音而演化成的。這主要是在苗民編戶入籍登造戶口時採用的一種方式,即所謂“各照祖先造冊”。如川黔滇次方言苗族中苗姓有“所古”(或“夸古”),漢字音譯為“古”;還有苗姓“姆尤”漢字音譯為“尤”。這應是現在雲南一些苗族地區仍流行的苗族古、尤等漢字姓氏最初的由來。又如,據民間傳說,貴州雷山—帶姓白的苗族,本無漢字姓氏。其頭人叫“紹白寡”,編戶入籍時就按漢族姓氏改為“白紹寡”,“白”變成了姓,此後這支苗族都姓白。
三、“官為立姓”。明初年,即有個別苗族酋領在歸順朝廷後,由朝廷和官府賜予漢字姓氏的。如募役長官司(治今關嶺自治縣西南),長官原叫阿辭,為“有名無姓”,歸附明王朝後,授長官司職。傳至阿更,朝廷賜姓禮,更名山,即姓禮名山,有了漢姓。在苗族地區“歸流”和“開闢”後,官府在登戶造冊時更普遍地採用這種“賜”姓,即“官為立姓”的方式。但山於年代久遠而又缺乏文獻資料,如今很難作具體考證。
四、山漢人帶入苗區。漢人以各種不同的原因進入苗區定居,後逐步融合於苗族,苗族中就有了相應的姓氏。如貴州中部地區苗族,姓蔡、宋的不少,歷史上稱“蔡家苗”、“宋家苗”。據文獻記載,他們本是春秋時期的蔡國遺民和宋國遺民,被放逐於黔地,“流為南夷”即演化為苗族,故苗中有蔡、宋等姓。又據上世紀30年代,凌純聲芮逸夫石啟貴等人在湘西苗區實地考察,乾城(今吉首)、鳳凰、永綏(今花址)等地出入有“吳、龍、廖、石、麻五姓”,他們稱之為“純苗”。由於一些“外姓人”(多原為漢人),“入贅於苗而習其俗”,即逐步融合於苗,因而“五姓”之外,在苗族中又有“楊、施、彭、張、洪諸姓”。由於近代以來,苗、漢之間通婚的現象日漸增多,其中漢族男子入贅苗家者其子女往往從父姓,苗族小的漢姓也就日益增多。據貴州福泉縣凋查,其境內萱花鄉的柳、陳、何、舒、陸、謝、湯七個姓,翁羊鄉的蘭、劉、羅、唐、廖五姓,均為苗、漢通婚和漢人入贅苗家後,新增加的漢姓

苗姓與婚姻

二姓並存

苗族採用漢姓,無論是通過哪一種方式,都有很大的隨意性,並沒有什麼定則和規律可循。但其傳統流行的苗姓,卻是十分嚴格的,且世代遵循不變。這就造成在苗族中漢姓與苗姓關係的複雜性。由於各種不同的原因,或因時因地而異,本屆一個支系和一個苗姓的成員卻採用了各不相同的漢姓;另一方面,往往又有不同的幾個支系和幾個苗姓的成員採用了同一個漢姓。一個苗姓包括著二個以上的漢姓,一個漢姓為兩個以上的苗姓所採用,在苗族地區都是常見的。
如湘西東部方言苗族,苗姓“禾瓜”,有廖和石兩個漢姓,漢姓石的苗族,又分屬“禾瓜”和“禾卡”(仡侃)兩個不同的苗姓,前者稱大石,後者稱小石(又寫成時);“禾卡”中除石姓外,有一部分還採用了漢姓“麻”;而麻姓苗族有一部分又是屬“禾流”(仡遼)這一支系和苗姓的;“禾孝”(仡削)這一支系和苗姓的苗族,則分成了吳和伍(武)兩個漢姓。
黔東方言地區,漢姓吳,在福泉縣包括:“喀乾打”和“喀編打”兩個不同苗姓的苗族;黃平、福泉等地分屬“喀編給”和“喀香卡”兩個不同苗姓的苗族,如今漢姓都姓楊。滇東北次方言的苗族,苗姓“卯簡”,漢姓分成李、羅二姓;苗姓“卯漏”,漢姓分為張、安二姓;苗姓“卯讓”,有蘇、馬、龍、陸四個漢姓。
川黔滇次方言等二土語區苗族,苗姓“蒙優”漢姓楊,苗姓。“格蒙”漢姓熊,苗姓“蒙魯”漢姓祝、陶,苗姓“蒙盪”漢姓分為張、王。在赫章縣苗族中,漢姓楊,除苗姓“蒙優”採用外,還有屬滇東北次方言支系的“卯蚩”;漢姓羅、既有滇東北次方言支系的“卯簡”,又包括川黔滇次方言支系的“蒙哧”。

同姓不婚

苗族在歷史上與漢族一樣,都奉行“同姓不婚”的婚姻制度。所謂“同姓”則是指苗姓,只要苗姓相同,即同屬一個支系和宗支,無論採用的漢姓是否相同,雙方就不允許締結婚姻關係。由於同苗姓就是同一個祖宗,有血緣關係,苗族先民們在生存鬥爭的實踐中,早已認識到同宗結婚有害於後代的發展。所以對“同姓不婚”十分嚴格。只要同姓,同一個宗支,不管年代已隔多久、血緣關係已經多么疏遠,也不能結婚。漢族也是如此,只是近代以來才逐步有所改變,認為雖然同姓只要出“五服”,男女雙方就可以結婚。如今漢族同姓結婚的已十分普遍了。但各地苗族,只要傳統的苗姓還沒有失傳,同屬一個苗姓的男女,至今仍然不得通婚。因而在苗族內部出現了外人難以理解的“異姓不婚”的特殊現象。即有時漢姓不同也不能結為夫妻。如湘西地區,苗族中石與廖、吳與伍、張與陳等姓均不能通婚。又如雲貴地區滇東北次方言苗族,李與羅、朱與潘、陶與吳、蘇與馬等姓不得通婚。這都是因為他們採用的漢姓雖不同,但同屬一個苗姓,宗支相同。
由於苗族中苗姓與漢姓並存,且二者的關係又頗為複雜,所以在有異姓不婚的同時,又有同姓可婚現象的存在。如湘西地區的苗族,石與石(時)、龍與龍(隆)、張與張(章)等均可婚。因為他們所用的漢姓雖相同,但實際上是分屬於兩個不同的支系和苗姓,不同宗,沒有血緣關係,當然相互可以通婚。外人不了解內情,片面以漢姓為準,故明清以來的一些歷史文獻多有苗族“婚姻不避同姓”之說。這完全是誤解。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