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林寺鎮,是湖北省宜昌市遠安縣下轄鎮,地處湖北的西北部,東臨南漳,南接當陽,西連宜昌,北望保康,擁有一萬八千優秀兒女,轄17個村居,全鎮版圖面積219平方公里。是世界水電名城——宜昌的後花園,素有三峽明珠之稱。二00三年底,鎮政府駐地順利實現遷址,現已以全新的面貌屹立於遠安南大門。這裡山清水秀、氣候宜人、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軒轅黃帝正妃嫘祖的故里。
花林寺鎮地處山區、丘陵及河谷平畈地帶,鎮內地勢西高東低,最高處羅家院標池崗海拔1297米,最低
處雷電村雷打岩海拔76米。氣候四季分明,年降水量900—1200mm,年平均降水量1000mm,年平均氣溫16.4℃,年最高氣溫38℃,最低氣溫—1℃,全年無霜期220天。鎮內自然資源較為豐富,有林地面積171401畝,活立木蓄積268376立方米,天然草場27518畝,煤炭儲量達780萬噸,年開採量5萬噸,硫磺、鐵砂石、石灰石、石膏礦等也有較高的開採價值,有風景秀麗的龍潭河、金家灣、三道河、觀音洞、百里荒等風景名勝。
花林,林木繁茂,花開四季,通信發達,交通便利,自然環境優美,基礎設施完備。國防一級公路橫貫南北,充足水電能源覆蓋全鎮,獨具特色的丹霞地貌似詩如畫,神秘莫測的地下溶洞充滿玄機,更有那紅崖丹壁下貌似仙境的金家灣,白雲深處的世外桃源“天然氧吧”百里荒,還有那妙趣橫生的觀音洞,千姿百態的小桂林……組合構築成為一道又一道亮麗的風景,讓人留連忘返,樂不思歸。
花林寺鎮的人們真誠守信,勤勞智慧,不僅民風純樸,治安良好,而且資源豐富,物華天寶。鎮內擁有豐富的矽、煤礦藏和桑、菇、茶、粟等多種名優特產。尤其是三處大型軍工企業調遷後的閒置廠房獨具優勢,為全鎮經濟的發展提供動力,促其揚帆遠航。
一是積極組織市縣鎮三級代表開展調研視察活動。組織對花林寺集鎮防洪設施建設和土門埡水毀工程、花太路鄉道建設情況、花林水泥廠區建設等課題進行廣泛調研和視察,使全體代表進一步了解全鎮的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並對進一步加快和促進全鎮經濟社會發展達成一致共識。二是抽調一名主席團成員和部分人大代表組建人大代表調解員隊伍。
為充分發揮人大代表聯繫民眾比較緊密和工作能力強、民眾基礎好、威信高的優勢,加大對各種社會矛盾糾紛調處工作力度,今年年初,鎮人大成立了一支由主席團成員為組長、鎮部分人大代表為成員的調解員隊伍,配合鎮矛盾糾紛調處中心及時調處各類疑難矛盾糾紛,為全鎮經濟社會建設保駕護航。
今年以來,在花林水泥廠區和礦區建設協調工作中,人大代表積極參與協調工作,使整個工作任務圓滿超前完成任務。三是積極推進黨委中心工作、重點工作。在全鎮公路硬化建設、防洪設施建設、招商企業項目落戶、集鎮亮點工程建設等工作中,張文寶、李治新、羅勇等許多人大代表及時化解一系列矛盾糾紛,營造了良好的社會氛圍,有序地推進了全年重點工作的順利開展。
改革開放以來,花林寺鎮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與時俱進,艱苦創業,經濟社會
長足發展。2003年全鎮完成工農業總產值17956萬元,其中工業總產值14210萬元,農業總產值3746萬元,完成財政收入356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達2459元。11月6日,鎮政府駐地由花林寺集鎮順利搬遷到石頭店集鎮。
2004年全鎮工作的總體思路是“強化第一要務,實施兩大工程,抓好三大關鍵,健全四大體系,嚴格五項紀律”。主要經濟指標是:工農業總產值增長10%,達19751.6萬元,完成財政收入375萬元,農民人平純收入達2859元,較2003年增長200元。
嫘祖,一作“累祖”。傳為西陵氏之女,是傳說中的北方部落首領黃帝軒轅氏的元妃。她生了玄囂,昌意二子。玄囂之子蟜極,之孫為五帝之一的帝嚳;昌意娶蜀山氏女為妻,生高陽,繼承天下,這就五帝之一的“顓頊帝”。《史記》提到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她發明了養蠶,為“嫘祖始蠶”。
《史記》載:“黃帝居軒轅之丘,而娶於西陵之女,是為嫘祖。嫘祖為黃帝正妃。”神話傳說中把她說成養蠶治絲方法的創造者。北周以後被祀為“先蠶”(蠶神)。唐代著名韜略家、《長短經》作者、大詩人李白的老師趙蕤所題唐《嫘祖聖地》碑文稱:“嫘祖首創種桑養蠶之法,抽絲編絹之術,諫諍黃帝,旨定農桑,法製衣裳,興嫁娶,尚禮儀,架宮室,奠國基,統一中原,弼政之功,歿世不忘。是以尊為先蠶。”
觀音洞位於龍泉山半腰三百多米,龍泉山屬荊山山脈東南邊緣的延伸部分,山巒重疊,陡峭險峻,優美如畫的山麓和巍峨壯觀的山,把觀音襯托得更加美麗奇妙和富有靈。呈“八”字形,頂窄底面寬,高約二十米,底面寬約五米,深不可測。中參差不齊的鐘倒垂,從鐘石滴下晶瑩透亮的珠,這個是典型的石灰岩溶。進入中,伏天酷暑難擋和山揮汗如雨的疲乏頓消。涼風習習,清爽宜,恐怕安裝世界最好的空調也難有這樣好的效果。
進十米,只見慈目善眉的觀世音菩薩端坐在蓮花台之,等待大千世界的芸芸眾生前來朝拜。觀音,梵語本譯音作“觀世音”,因唐朝避“世”字諱,故簡稱為觀音。乃佛教大乘菩薩。佛教說她大慈大悲、救苦救難、有求必應。為此,千百年來信徒們用綾絹麻布或用木雕泥塑出相、女相、千手、送子等多種形態的觀音菩薩,供奉在廟觀寺院,世世代代享受著崇拜者的香火。然而,斗轉星移,時過境遷,千百年來觀世音菩薩像依舊,而們思想觀念已變。不再靠神仙菩薩保佑,致富靠勤勞雙手,求子靠現代科學,居安靠和家。如今山旅遊觀光者甚多,而求仙拜佛者卻少了。
倡導積善修行,普度眾生,由“自覺”至“他覺”達到“行覺圓滿”佛的境界。又講忠孝仁義,因果報應,用巫祝術數救苦難,治病驅鬼、修仙道。實際是道佛合一,洋為中用,互補共榮。因而佛家的觀世音菩薩為道教所共用,也就不足為奇了。
龍泉山高也高,暗河伏流從觀音中奔涌而出,經年不斷,泉甘冽,純淨透亮。“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活來”。據說中之是與四川岷江相通連,遇到雨洪季節,中之也隨著漲漫,當地山民就用背簍在外接到許多江中魚,變為他們餐桌的美味佳肴。遇天大旱,中之仍汨汨流出,是附近民世世代代受惠無窮的生命之源泉,如今仍舊是花林寺鎮萬民眾的飲用自來的源。
觀音周圍長有罕見的百餘棵棗皮樹,枝繁葉茂,小小卵形果實由綠變紅,其功用遠遠勝於枸杞子,滋補腎、潤肺養肝,相傳觀音菩薩在這裡採集棗皮樹果,將其煉神裝在瓶中,及時給芸芸眾生治病送子,解救苦難,十分靈驗。為此,觀音菩薩在們心中形象越來越高大,觀音也因此名越來越大。棗皮樹林中有一個巨大石屏,面刻有清代文所題“雲印月”四個雄渾瀟灑的篆體大字,是對龍泉山中瑰麗奇妙的景真實描寫和讚譽。
龍泉山海拔約千餘米,系亞帶大陸季風候,候和,四季分明。白天山民們根據觀音前變幻的雲霧來判斷天好壞。當地農顏曰:“雲朝東,一陣風;雲朝南,雨團;雲朝北,雨沒得;雲朝西,放牛娃兒披蓑衣”。夏季晚,群星燦爛,浩月中天,一縷縷白雲悠然飄浮在山腰觀音前匯聚團,蘊著夢幻般的白與亮麗。山隱雲,雲吞月,月增輝,雲月輝映得山更加朦朧寧靜和柔深邃。神奇美麗的觀音仙境,與杭州西湖的“三潭印月”有異曲同工之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