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製造工程手冊:通用基礎

航空製造工程手冊:通用基礎

《航空製造工程手冊:通用基礎》是1993年06月航空工業出版社出版的圖書,作者是程志遠;《航空製造工程手冊》總編委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航空製造工程手冊:通用基礎 
  • 作者:程志遠;《航空製造工程手冊》總編委會 
  • 出版社航空工業出版社 
  • 出版時間:1993年06月 
  • ISBN:7-80046-488-1 
圖書簡介,目錄,

圖書簡介

《通用基礎》分冊是大型工具叢書《航空製造工程手冊》系列的組成部分,是機械設計和製造人員的通用參考工具書。本分冊包括常用資料及數據、機械加工件的結構要素、鈑金件和衝壓件的結構要素、管型件及其結構要素、鑄鍛件的結構要素、技術製圖、航空產品的圖樣簡化及圖形符號、尺寸公差、形位公差、表面粗糙度、螺紋與螺紋聯接、螺紋緊固件、鉚釘聯接、鍵銷聯接、彈簧、滾動軸承、常用密封件、標記與標誌、人機工效和作業環境、製造工程中的管理與效益等20章正文,以及角度與弧度對照表、漸開線函式表、空間角度計算、常用縮略語等4個附錄。 本分冊取材於航空製造工程的實際,編寫中選用了目前最新的國標、國軍標、航標等標準規範和國外有關新資料。為了便於使用,各章均以表格、圖樣、公式、參數及結論性文字敘述為主要表達方式。 本分冊兼容航空工程與機械工程、製造與設計的基礎知識,但以航空和製造的基礎知識為主。 本分冊具有較強的實用性,主要供從事航空製造工程的科技人員使用,也可供航空院校師生及從事一般機械製造工作的科技人員參考。

目錄

第1章 常用資料及數據
1.1 常用計量單位及換算
1.1.1 我國法定計量單位
1.1.1.1 SI基本單位及其定義
1.1.1.2 SI輔助單位
1.1.1.4 國家選定的非SI單位
1.1.1.5 SI單位的倍數單位
1.1.1.6 組合單位
1.1.1.7 SI單位的十進倍數單位以及可並用的其他單位
1.1.2 常用計量單位的換算
1.1.2.1 長度單位換算
1.1.2.2 面積單位換算
1.1.2.3 體積和容積單位換算
1.1.2.4 平面角單位換算
1.1.2.5 時間單位換算
1.1.2.6 線速度單位換算
1.1.2.7 角速度單位換算
1.1.2.8 加速度單位換算
1.1.2.9 質量單位換算
1.1.2.10 線密度單位換算
1.1.2.11 面密度單位換算
1.1.2.12 密度單位換算
1.1.2.13 質量流量單位換算
1.1.2.14 體積流量單位換算
1.1.2.15 力單位換算
1.1.2.16 力矩單位換算
1.1.2.17 轉動慣量單位換算
1.1.2.18 運動粘度單位換算
1.1.2.19 動力粘度單位換算
1.1.2.20 壓力和應力單位換算
1.1.2.21 功能和熱量單位換算
1.1.2.22 功率單位換算
1.1.2.23 比內能、比焓單位換算
1.1.2.24 比熱容和比熵單位換算
1.1.2.25 熱流密度單位換算
1.1.2.26 熱導率(導熱係數)單位換算
1.1.2.27 傳熱係數單位換算
1.1.2.28 熱絕緣係數單位換算
1.1.2.29 溫度換算
1.1.3 計量單位的換算規則和方法
1.1.3.1 換算原則
1.1.3.2 換算精度
1.1.3.3 換算程式和方法
1.1.3.4 換算示例
1.1.3.5 航標關於公、英制尺寸的相互換算
1.1.3.6 麥道公司關於公、英制尺寸相互換算的規定和方法
1.2 技術標準代號及名稱
1.2.1 國內部分標準代號
1.2.2 常用國外標準代號
1.3 常用材料的物理和機械性能
1.3.1 密度
1.3.1.1 常用材料的比重
1.3.1.2 液體物質的密度
1.3.1.3 氣體物質的密度
1.3.2 物質的熔點和沸點
1.3.3 導熱係數
1.3.3.1 固體和液體的導熱係數
1.3.3.2 氣體的導熱係數
1.3.4 膨脹係數
1.3.4.1 固體的線膨脹係數
1.3.4.2 液體的體膨脹係數
1.3.4.3 氣體的體膨脹係數
1.3.5 彈性模量及泊松比
1.3.6 摩擦係數
1.3.6.1 材料的滑動摩擦係數
1.3.6.2 物體滾動摩擦係數
1.3.6.3 軸承的摩擦係數
1.4 常用通用標準
1.4.1 標準線規
1.4.2 優先數及優先數系
1.4.3 標準尺寸
1.4.4 標準錐度和標準角度
1.4.4.1 圓錐錐度與錐角系列
1.4.4.2 稜體的角度與斜度系列
1.4.5 莫氏錐體的錐度及專用錐度
1.4.6 工具圓錐尺寸
1.4.6.1 工具圓錐尺寸標準
1.4.6.2 短工具錐體
1.4.6.3 短莫氏錐體
1.4.6.4 1∶30工具錐體
1.4.6.5 量規用1∶50的錐體
1.4.6.6 布朗—沙比(Brown & Sharpe)錐體
1.4.6.7 銑刀主軸用7∶24錐體
第2章 機械加工件的結構要素
2.1 中心孔
2.2 砂輪越程槽
2.2.1 磨削圓柱面及端面的砂輪越程槽
2.2.2 磨削燕尾導軌和矩形導軌的砂輪越程槽
2.3 T型槽
2.4 燕尾槽
2.5 零件倒角和倒圓
2.6 滾花
2.7 讀數計刻線
2.8 軸伸
2.8.1 圓柱形軸伸
2.8.2 圓錐形軸伸
2.8.3 電機圓柱形軸伸
2.8.4 電機圓錐形軸伸
2.9 軸孔和鍵槽
2.9.1 圓柱形軸孔和鍵槽
2.9.2 圓錐形軸孔和鍵槽
2.10 退刀與空刀槽
2.10.1 插齒空刀槽
2.10.2 滾人字齒輪退刀槽
2.11 潤滑槽
2.11.1 滑動軸承潤滑槽
2.11.2 平面潤滑槽
第3章 鈑金件、衝壓件的結構要素
3.1 鈑金件的結構要素
3.1.1 板材最小彎曲半徑
3.1.2 板材彎曲件展開圖中的圓角
3.1.3 鈑金件展開長度計算
3.1.4 鈑金件加強窩
3.1.5 鈑金件加強槽
3.1.6 鈑金件減輕孔
3.1.6.1 金屬結構減輕孔
3.1.6.2 彎邊減輕孔
3.1.6.3 用橡膠模壓制的60°彎邊減輕孔
3.1.6.4 直角減輕孔
3.1.7 鈑金件彎邊
3.1.7.1 開口彎邊
3.1.7.2 皺紋彎邊
3.1.8 鈑金件彎邊高度
3.1.8.1 橡膠壓制凸彎邊的高度
3.1.8.2 橡膠壓制凹彎邊的高度
3.1.9 鈑金件下陷
3.1.9.1 板材零件下陷
3.1.9.2 擠壓型材下陷
3.1.10 型材桁條的缺口
3.1.10.1 型材桁條的缺口分類
3.1.10.2 角形型材桁條的缺口
3.1.10.3 丁字型材桁條的缺口
3.1.10.4 槽形型材桁條的缺口
3.1.10.5 Z字型材桁條的缺口
3.1.11 鈑金件止裂孔
3.1.12 擠壓型材傾斜角度極限值
3.1.13 鈑金件的公差
3.1.13.1 平板件和毛料的加工偏差
3.1.13.2 板彎零件的公差
3.1.13.3 蒙皮零件的公差
3.1.13.4 立體零件的公差
3.1.13.5 擠壓型材零件的偏差
3.1.13.6 焊接半管零件的公差
3.1.13.7 邊緣切割允許偏差
3.1.13.8 制孔的公差
3.1.13.9 零件材料的允許變薄量
3.2 衝壓件的結構要素
3.2.1 衝壓件的內、外圓角,沖剪斜度和間隙
3.2.1.1 普通沖裁件和精沖件轉角處的最小圓角半徑
3.2.1.2 彎曲件的最小圓角半徑
3.2.1.3 引伸件的圓角半徑
3.2.1.4 衝壓件的沖剪斜度
3.2.1.5 間隙
3.2.2 衝壓件的精度等級和毛刺
3.2.2.1 衝壓件的精度等級
3.2.2.2 衝壓件的毛刺
3.2.2.3 彎曲件的精度
3.2.2.4 拉深件、翻邊件的精度
3.2.3 衝壓件的尺寸公差
3.2.3.1 圓孔D、圓軸d及長度L的極限偏差
3.2.3.2 沖切
3.2.3.3 彎曲、下陷和拉深
3.2.3.4 冷衝壓零件的形狀公差規定
3.2.3.5 對特殊情況下的圓度公差規定
第4章 管型件及其結構要素
4.1 管材的尺寸及其公差
4.1.1 金屬管的尺寸及其公差
4.1.2 橡膠管的尺寸及其公差
4.1.3 聚四氟乙烯管尺寸及其公差
4.2 導管的最小彎曲半徑
4.2.1 彎曲半徑規定值
4.2.2 彎曲部位的外形條件及限定尺寸
4.3 管端結構形式及限定尺寸
4.4 管路連線及管路附屬檔案
4.4.1 管路連線的類型
4.4.1.1 硬管連線的類型
4.4.1.2 軟管連線的類型
4.4.2 用錐面連線的管接頭
4.4.2.1 航空用擴口管路及無擴口管路管接頭種類
4.4.2.2 導管與管接頭的裝配示例
4.4.2.3 擴口管路連線用管接頭及配套連線件尺寸
4.4.2.4 無擴口管路連線用管接頭及配套連線件尺寸
4.4.2.5 擴口組合導管與無擴口組合導管
4.4.3 用柱面及球面連線的管接頭
4.4.3.1 航空用柱面型及球面型管路連線件種類
4.4.3.2 球面型與柱面型管接頭裝配示例
4.4.3.3 球面接嘴與柱面接嘴尺寸
4.4.4 管路配件及附屬檔案
4.4.4.1 常用管路配件
4.4.4.2 常用卡箍
4.5 管路連線試驗
4.5.1 擴口與無擴口導管連線擰緊力矩
4.5.2 組合導管的工作壓力及爆破壓力
4.5.3 導管的試驗
4.5.4 管件及管路連線試驗
第5章 鑄、鍛件的結構要素
5.1 鑄件的結構要素
5.1.1 鑄件的外部壁、內部壁和加強肋
5.1.1.1 鑄件的外部壁、內部壁厚度
5.1.1.2 鑄件的加強肋厚度
5.1.2 鑄件的圓角和鑄造斜度
5.1.2.1 鑄件的圓角
5.1.2.2 鑄造斜度(拔模斜度)
5.1.3 鑄件的機械加工餘量
5.1.3.1 鑄件機械加工餘量基本概念
5.1.3.2 鑄件機械加工餘量基本規定
5.1.3.3 鑄件機械加工餘量
5.1.3.4 鑄件加工餘量在圖樣上的標註方法
5.1.3.5 各種鑄造方法推薦使用的加工餘量
5.1.3.6 鑄件選取加工餘量的圖例
5.1.4 鑄件的尺寸公差
5.1.4.1 鑄件尺寸公差的基本規定
5.1.4.2 鑄件的基準
5.1.4.3 鑄件生產中推薦使用的圖樣
5.1.4.4 鑄件圖樣尺寸解釋
5.1.5 鑄件公差等級及其對應的鑄造方法
5.1.5.1 影響鑄造工藝過程的精確程度的因素
5.1.5.2 成批生產的鑄件尺寸公差等級
5.1.5.3 單件生產的鑄件尺寸公差等級
5.1.6 麥道飛機公司規定的鑄件結構要素
5.2 模鍛件的結構要素
5.2.1 模鍛件結構要素的有關因素
5.2.1.1 模鍛件材質因素
5.2.1.2 模鍛件尺寸因素
5.2.1.3 模鍛件形狀複雜因素
5.2.1.4 模鍛件分模線形狀
5.2.1.5 模鍛件尺寸類型
5.2.1.6 模鍛件精密等級
5.2.2 模鍛件的分模線和模鍛斜度
5.2.2.1 模鍛件分模線
5.2.2.2 模鍛斜度
5.2.3 模鍛件的腹板、肋和加強肋、側壁、凸台、壓窩和通孔
5.2.3.1 模鍛件腹板
5.2.3.2 模鍛件肋和加強肋
5.2.3.3 模鍛件側壁
5.2.3.4 模鍛件凸台
5.2.3.5 模鍛件壓窩和通孔
5.2.4 模鍛件的圓角
5.2.4.1 與分模平面垂直的剖面或視圖上的最小圓角半徑
5.2.4.2 平行於分模平面方向上的最小圓角半徑
5.2.5 模鍛件的加工餘量和尺寸公差
5.2.5.1 模鍛件的機械加工餘量
5.2.5.2 模鍛件公差
5.2.6 鍛件的機械加工後表面至非加工表面之間的尺寸公差
5.2.7 麥道飛機公司規定的鍛件結構要素
第6章 技術製圖
6.1 機械製圖
6.1.1 機械製圖國家標準
6.1.2 機械製圖的基本規定
6.1.2.1 圖幅
6.1.2.2 圖框格式
6.1.2.3 標題欄的方位
6.1.2.4 繪圖比例
6.1.2.5 字型
6.1.2.6 圖線
6.1.2.7 剖面符號
6.1.3 機械製圖的圖樣畫法
6.1.4 機械製圖的尺寸注法
6.1.5 螺紋、齒輪、彈簧的畫法
6.1.5.1 螺紋畫法
6.1.5.2 齒輪畫法
6.1.5.3 彈簧畫法
6.2 電氣製圖
6.2.1 電氣製圖的表達形式
6.2.2 電氣製圖簡圖中元件的表示方法
6.2.3 電氣製圖簡圖中連線線的表示方法
6.2.3.1 多線表示法
6.2.3.2 單線表示法
6.2.4 電氣製圖的分類
6.2.5 電氣製圖的一般規定
6.2.6 電氣製圖的系統圖(框圖)
6.2.6.1 分層
6.2.6.2 符號
6.2.7 電氣製圖的電路圖
6.2.7.1 一般規則
6.2.7.2 圖形符號的布置
6.2.7.3 電路的表示方法
6.2.7.4 元件表
6.3 飛機專業製圖
6.3.1 飛機專業製圖的一般規定
6.3.2 鈑金件的畫法
6.3.3 焊接件的畫法
6.3.4 非金屬件畫法
6.3.5 膠接件畫法
6.3.6 表格件圖畫法示例
6.3.7 局部圖畫法示例
6.3.8 飛機專業裝配圖畫法
6.3.9 飛機專業安裝圖畫法示例
6.4 毛坯圖
6.5 複合材料製圖
6.5.1 概述
6.5.2 複合材料製圖的表達方法與規定
6.5.3 複合材料製圖的圖樣畫法
6.5.3.1 剖面符號
6.5.3.2 複合材料結構圖
6.5.3.3 複合材料鋪層圖
6.5.4 鋪層表
6.5.5 複合材料製圖舉例
6.6 計算機製圖
6.6.1 計算機製圖的圖幅、比例和字型
6.6.2 計算機繪圖的圖線
6.6.3 計算機繪圖的剖面符號
6.6.4 計算機繪圖中的圖樣畫法
6.6.5 裝配圖中各組成部分代(序)號的標註
6.6.6 計算機繪圖中的尺寸標註
6.7 國外製圖簡介
6.7.1 第三角投影法及其轉換
6.7.2 美、日、英、德等製圖標準簡介
6.7.2.1 比例及線型
6.7.2.2 視圖表達
6.7.2.3 尺寸標註
第7章 航空產品的圖樣簡化及圖形符號
7.1 航空產品及工藝裝備圖樣的簡化
7.1.1 航空工業標準《飛機圖樣簡化規定》
7.1.1.1 飛機零件圖樣的一般簡化規定
7.1.1.2 螺旋彈簧的簡化畫法
7.1.1.3 滾動軸承在裝配圖中的簡化畫法
7.1.1.4 密封件在裝配圖中的簡化畫法
7.1.1.5 螺紋緊固件在裝配圖中的簡化規定
7.1.1.6 鉚接件在裝配圖中的簡化規定
7.1.1.7 飛機鈑金件圖樣的簡化規定
7.1.1.8 管子及管件圖樣的簡化規定
7.1.1.9 飛機零件上細齒結構的簡化表示法
7.1.1.10 拉鏈的簡化畫法
7.1.1.11 飛機裝配圖樣的簡化規定
7.1.1.12 圖樣中的英文縮寫代號
7.1.2 航空工業標準《工藝裝備圖樣簡化規定》
7.1.2.1 零件圖樣的一般簡化規定
7.1.2.2 裝配圖樣的一般簡化規定
7.1.2.3 刀具、夾具等圖樣的簡化
7.2 航空產品及工藝裝備用圖形符號
7.2.1 國外圖形符號概況
7.2.1.1 國外圖形符號狀況
7.2.1.2 國外圖形符號索引
7.2.2 國內圖形符號現狀
7.2.2.1 國內圖形符號情況
7.2.2.2 航標中圖形符號標準
7.2.2.3 國家標準中的圖形符號標準
7.2.3 航空圖形符號介紹
7.2.3.1 航空產品圖樣用圖形符號
7.2.3.2 航空產品圖樣用圖形符號標註示例
7.2.3.3 飛機圖樣簡化規定中的縫製符號
7.2.3.4 工藝裝備圖樣簡化規定中的部分符號
7.2.3.5 美國波音飛機識圖指南中的圖形符號
第8章 尺寸公差
8.1 線性尺寸的公差與配合
8.1.1 標準公差與基本偏差
8.1.1.1 標準公差
8.1.1.2 基本偏差
8.1.2 孔、軸公差帶
8.1.2.1 尺寸公差帶(簡稱公差帶)
8.1.2.2 優先、常用和一般用途公差帶
8.1.3 優先和常用配合
8.1.3.1 優先配合
8.1.3.2 常用配合
8.1.3.3 配合組合
8.1.3.4 基孔制與基軸制的優先、常用配合
8.1.4 公差與配合的選擇原則
8.1.4.1 基準制選擇原則
8.1.4.2 公差等級選擇原則
8.1.4.3 配合選擇原則
8.1.5 一般機械行業用未注公差
8.2 圓錐和角度的公差
8.2.1 圓錐的公差
8.2.2 角度的公差
8.2.2.1 未注公差角度的極限偏差
8.2.2.2 未注公差角度的公差等級的標註
8.3 不同形面各級精度所對應的加方法
8.3.1 圓柱孔加工的精度等級
8.3.2 圓錐孔加工的精度等級
8.3.3 圓柱形深孔加工的精度等級
8.3.4 外圓柱表面加工的精度等級
8.3.5 端面加工的精度等級
8.3.6 用成形銑刀加工的精度等級
8.3.7 同時加工平行表面的精度等級
8.3.8 平面加工的精度等級
8.4 新、舊國標對照及其過渡
8.4.1 新、舊國標對照
8.4.1.1 新、舊國標公差等級對照
8.4.1.2 新、舊國標軸公差、孔公差對照
8.4.2 新、舊國標的過渡
8.4.2.1 用對照法直接代換過渡
8.4.2.2 按極限偏差和配合的極限間隙或極限過盈進行對照代換過渡
8.4.2.3 用計算法選擇代換配合過渡
8.4.3 舊國標D4孔的過渡方法
8.5 一般尺寸公差
8.5.1 一般尺寸公差的總則
8.5.2 切削加工件
8.5.2.1 線性尺寸公差
8.5.2.2 角度尺寸公差
8.5.3 小於1mm尺寸的一般公差
8.6 鍍前尺寸的確定
8.6.1 鍍覆前加工尺寸公差及極限偏差的確定
8.6.1.1 鍍覆前加工尺寸公差的確定
8.6.1.2 鍍覆前加工極限偏差的確定
8.6.2 計算方法
8.6.3 檢驗規則
8.7 尺寸鏈的計算
8.7.1 正算問題的解法
8.7.1.1 極大極小法
8.7.1.2 機率法
8.7.2 反算問題的解法
8.7.2.1 等公差法
8.7.2.2 等精度法
8.7.2.3 修配法
8.7.2.4 調整法
8.7.2.5 選配法
8.7.3 尺寸鏈的計算示例
8.8 尺寸公差的檢測
8.8.1 光滑工件尺寸的檢驗
8.8.1.1 適用範圍
8.8.1.2 驗收極限
8.8.2 計量器具的選擇
8.8.3 確定驗收極限及選擇計量器具示例
第9章 形位公差
9.1 形位公差代號、符號
9.1.1 形位公差代號、符號的規定
9.1.2 形位公差符號的尺寸和比例
9.2 形位公差公差帶的定義、示例和說明
9.2.1 形狀公差
9.2.2 位置公差
9.2.3 延伸公差帶
9.2.3.1 延伸公差帶的定義
9.2.3.2 延伸公差帶的類型
9.3 形狀和位置公差的標註
9.3.1 公差框格
9.3.2 被測要素的標註方法
9.3.3 基準要素的標註方法
9.3.4 公差數值的標註
9.3.5 標註的簡化方法
9.3.6 標註示例
9.4 基準與基準體系
9.4.1 定義
9.4.2 基準的建立和體現
9.4.2.1 基準的建立
9.4.2.2 基準的體現
9.4.3 基準的選擇和套用
9.4.3.1 基準的選擇原則
9.4.3.2 基準在形位公差項目上的套用
9.4.3.3 基準的選擇圖例和套用
9.5 公差原則
9.5.1 三項公差原則之間的關係
9.5.2 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各項目的關係
9.5.3 公差原則的套用
9.5.3.1 獨立原則的套用
9.5.3.2 相關原則的套用
9.6 形位公差數值
9.6.1 圖樣上注出公差值的規定
9.6.1.1 公差值的選用原則
9.6.1.2 圖樣上給出的公差值
9.6.2 圖樣上未注形位公差值
9.6.2.1 直線度、平面度未注公差值
9.6.2.2 同軸度、對稱度未注公差值
9.6.2.3 其他形位公差項目未注公差值
9.6.3 緊固件連線孔軸線位置度公差
9.6.3.1 緊固件連線的類型
9.6.3.2 緊固件連線孔軸線位置度公差
9.6.3.3 孔的軸線位置度公差與位置尺寸公差的關係
9.6.4 螺紋緊固件通過孔位置度公差
9.6.4.1 保證配合時的位置度公差
9.6.4.2 間隙用位置度公差
9.6.5 形位公差與尺寸公差等級間的關係
9.6.6 形位公差等級的套用
9.7 形位公差的檢測
9.7.1 檢測原則
9.7.2 形位公差項目的檢測方案
9.8 生產方式、加工方法與形位公差的關係
第10章 表面粗糙度
10.1 表面粗糙度的基本概念
10.1.1 表面粗糙度用術語、參數及數值
10.1.1.1 表面粗糙度用術語
10.1.1.2 表面粗糙度常用參數及數值
10.1.2 表面粗糙度與加工方法、精度、零件性能的關係
10.1.2.1 表面粗糙度與加工方法的關係
10.1.2.2 表面粗糙度與加工精度的關係
10.1.2.3 表面粗糙度與零件性能的關係
10.2 表面粗糙度代(符)號及其注法
10.2.1 表面粗糙度代(符)號
10.2.2 表面粗糙度代(符)號在圖樣上的標註方法
10.2.3 表面粗糙度標註方法示例
10.3 表面粗糙度參數的確定
10.3.1 用類比法確定
10.3.2 根據加工方法確定
10.3.3 根據零件功能確定
10.4 表面粗糙度的檢測
10.5 表面粗糙度與光潔度標準對照
10.5.1 兩標準中代(符)號的差別
10.5.2 兩標準中參數的差別
10.5.3 兩標準中Ra、Rz數值的對應關係
10.6 國外表面粗糙度情況簡介
10.6.1 國外表面粗糙度標準中常用的參數
10.6.2 國外表面特徵的各項規定在符號上注寫位置
10.6.3 國外表面粗糙度參數值
第11章 螺紋與螺紋連線
11.1 螺紋的種類、特點和套用
11.2 普通螺紋
11.2.1 普通螺紋的基本牙型、直徑和螺距系列
11.2.1.1 普通螺紋的基本牙型
11.2.1.2 普通螺紋的直徑和螺距系列
11.2.2 普通螺紋的基本尺寸
11.2.3 普通螺紋的公差與配合
11.2.4 普通螺紋的標記
11.2.5 普通螺紋的極限偏差
11.3 MJ螺紋
11.3.1 MJ螺紋的基本牙型
11.3.2 MJ螺紋的實體牙型
11.3.2.1 MJ外螺紋的最大和最小實體牙型
11.3.2.2 MJ外螺紋的實際牙型
11.3.2.3 MJ內螺紋的最大和最小實體牙型
11.3.3 MJ螺紋的公稱直徑與螺距
11.3.4 MJ螺紋的公差帶
11.3.5 MJ螺紋的極限尺寸
11.3.5.1 MJ外螺紋的極限尺寸
11.3.5.2 MJ內螺紋的極限尺寸
11.3.6 MJ螺紋的標記
11.3.6.1 MJ螺紋的基本標記
11.3.6.2 MJ特殊螺紋的標記
11.3.6.3 MJ左旋螺紋的標記
11.4 梯形螺紋
11.4.1 梯形螺紋的基本牙型
11.4.2 梯形螺紋的最大實體牙型
11.4.3 梯形螺紋的直徑與螺距
11.4.4 梯形螺紋的公差
11.4.4.1 梯形螺紋的公差帶位置與基本偏差
11.4.4.2 梯形螺紋的公差等級及公差值
11.4.4.3 梯形螺紋的旋合長度
11.4.4.4 梯形螺紋的精度、公差帶的選用及標註
11.5 管螺紋
11.5.1 非螺紋密封的管螺紋
11.5.2 用螺紋密封的管螺紋
11.5.3 60°圓錐螺紋
11.5.4 米制錐螺紋
11.5.5 航空氣瓶專用錐螺紋
11.6 過盈螺紋
11.6.1 過盈螺紋的基本概念
11.6.2 過盈螺紋的牙型、直徑與螺距系列
11.6.3 過盈螺紋的旋合長度
11.6.4 過盈螺紋的公差
11.6.4.1 過盈螺紋的公差帶
11.6.4.2 過盈螺紋的公差等級及公差值
11.6.4.3 過盈螺紋中徑公差帶的分組
11.6.4.4 過盈螺紋的幾何形狀公差
11.6.4.5 過盈螺紋的鍍層
11.6.5 過盈螺紋零件技術質量要求
11.6.5.1 過盈螺紋零件製造技術質量要求
11.6.5.2 過盈螺紋零件裝配技術質量要求
11.6.6 過盈螺紋零件的裝配扭矩
11.6.7 過盈螺紋的標記
11.7 絲套螺紋
11.8 UN、UNJ螺紋
11.8.1 UN螺紋
11.8.1.1 UN螺紋的牙型
11.8.1.2 UN螺紋系列 
11.8.1.3 UN螺紋等級
11.8.1.4 UN螺紋系列的極限尺寸
11.8.2 UNJ螺紋
11.8.2.1 UNJ螺紋的牙型
11.8.2.2 UNJ螺紋等級
11.8.2.3 UNJ螺紋系列的極限尺寸
11.9 航空航天產品用MJ螺紋和普通螺紋的首尾
11.9.1 術語
11.9.2 要求
11.10 螺紋檢測
11.10.1 螺紋合格性的判斷
11.10.1.1 螺距誤差的中徑當量
11.10.1.2 牙型半角誤差的中徑當量
11.10.1.3 單一中徑與作用中徑
11.10.1.4 螺紋中徑合格性判斷原則
11.10.2 普通螺紋檢測方法
11.10.2.1 普通螺紋的綜合檢測
11.10.2.2 普通螺紋的單項檢測(主要指外螺紋)
11.11 螺紋連線的擰緊力矩
11.11.1 螺栓連線最大擰緊力矩
11.11.2 航空發動機螺紋緊固件擰緊力矩
11.12 螺紋連線的防松方法
第12章 螺紋緊固件
12.1 螺紋緊固件的主要類型
12.1.1 螺栓
12.1.1.1 螺栓的主要類型
12.1.1.2 螺栓的標記
12.1.2 螺釘
12.1.2.1 螺釘的主要類型
12.1.2.2 螺釘的標記
12.1.3 雙頭螺柱(螺樁)
12.1.3.1 螺樁的主要類型
12.1.3.2 螺樁的標記
12.1.4 螺母
12.1.4.1 螺母的主要類型
12.1.4.2 螺母的標記
12.2 螺栓、螺釘、螺樁的結構要素
12.2.1 頭部結構
12.2.1.1 螺栓頭部的形狀、特點和套用
12.2.1.2 航空六角零件的保險孔
12.2.1.3 一般機械螺栓和螺釘頭下圓角半徑
12.2.1.4 螺栓和螺釘用十字槽
12.2.1.5 緊固件的內扳擰六角花形—T型
12.2.2 末端結構
12.2.2.1 螺栓、螺樁及螺釘的末端結構
12.2.2.2 緊定螺釘末端結構
12.2.3 桿部結構
12.2.3.1 螺栓、螺釘桿部結構
12.2.3.2 配合螺栓桿部結構
12.2.3.3 螺樁桿部結構
12.3 螺紋緊固件裝配結構要素
12.3.1 扳手口和被扳處尺寸與公差
12.3.1.1 航空用扳手口和被扳處尺寸與公差
12.3.1.2 一般機械六角產品的對邊寬度
12.3.2 扳手空間
12.3.3 螺栓、螺釘和螺樁用通孔尺寸
12.3.4 螺栓和螺釘用的沉孔
12.3.4.1 航空螺栓和螺釘用的沉孔
12.3.4.2 一般機械用沉孔
12.3.5 螺栓的螺紋部分在螺母及夾層中的位置
12.3.5.1 螺栓螺紋旋入端露出螺母長度
12.3.5.2 螺栓螺紋部分在夾層中的位置
12.3.6 通孔螺孔結構
12.3.7 不通孔螺孔結構
12.4 螺紋緊固件的強度分級
12.4.1 一般機械螺栓、螺釘和螺樁的性能等級
12.4.2 航空螺栓和螺釘的強度數據
12.4.3 粗牙螺紋螺母的性能等級
12.4.4 細牙螺紋螺母的性能等級
12.4.5 緊定螺釘的性能等級
12.4.6 自攻螺釘的機械性能和材料
12.4.7 不鏽鋼螺紋緊固件的性能等級
12.4.8 扭剪型高強度螺栓強度數據
12.5 螺紋緊固件工藝尺寸的確定
12.5.1 普通螺紋滾制前毛坯直徑
12.5.1.1 普通螺紋滾制方式
12.5.1.2 毛坯直徑公差等級
12.5.1.3 毛坯直徑公差
12.5.1.4 毛坯直徑計算
12.5.2 內螺紋底孔基本尺寸
12.5.2.1 切制普通內螺紋工藝底孔基本尺寸及偏差
12.5.2.2 切制MJ內螺紋工藝底孔基本尺寸
12.6.1 鋼絲螺套的主要類型和參數
12.6.2 鋼絲螺套的標記
12.7 新型螺紋緊固件
12.7.1 高鎖螺栓和高鎖螺母
12.7.2 抗剪型高強度螺栓
12.7.3 鈦合金螺栓
12.8 螺紋緊固件的試驗項目
12.8.1 航空螺紋緊固件的試驗項目
12.8.2 一般機械螺紋緊固件的試驗項目
第13章 鉚釘連線
13.1 常用鉚釘的分類及用途
13.1.1 鉚釘按材料分類及用途
13.1.2 鉚釘按結構分類及用途
13.2 鉚釘的結構要素
13.2.1 鉚釘頭型結構
13.2.2 鉚釘桿部結構
13.3 鉚釘裝配的結構要素
13.3.1 鉚釘的間距、邊距和排距
13.3.2 鉚釘釘孔直徑和鐓頭尺寸
13.4 新型鉚釘連線件
13.4.1 無頭鉚釘
13.4.2 冠頭鉚釘
13.4.3 鐓沉頭鉚釘
13.4.4 平頭大圓角鉚釘
13.4.5 鈦合金鉚釘
13.4.6 環槽鉚釘
13.4.7 拉絲型抽心鉚釘
13.4.8 鈮鈦合金鉚釘
13.4.9 雙金屬鉚釘
13.4.10 形狀記憶鉚釘
13.5 鉚釘的試驗
13.5.1 鉚釘質量試驗
13.5.1.1 剪下強度試驗
13.5.1.2 鉚接性能試驗
13.5.2 鉚接連線性能質量的試驗
13.5.2.1 安裝成型鉚釘的預緊力試驗
13.5.2.2 鉚釘安裝後密封性能試驗
13.5.2.3 抗拉強度試驗
13.5.2.4 鉚接連線件抗剪接頭疲勞試驗
13.6 國外鉚釘連線的標註方法
13.6.1 美國航空產品鉚釘連線在圖樣中的標註方法
13.6.1.1 十字坐標標註法
13.6.1.2 標記示例
13.6.2 法國航空產品鉚釘連線在圖樣中的標註方法
第14章 鍵、銷連線
14.1 平鍵及半圓鍵連線
14.1.1 平鍵鍵槽的剖面尺寸及公差
14.1.2 平鍵的型式和尺寸
14.1.3 半圓鍵的尺寸、鍵槽剖面尺寸及公差
14.2 矩形花鍵連線
14.2.1 矩形花鍵尺寸、公差和檢驗
14.2.1.1 圓柱軸小徑定心矩形花鍵的基本尺寸
14.2.1.2 矩形花鍵鍵槽截面形狀和尺寸
14.2.1.3 內外花鍵的尺寸公差
14.2.1.4 矩形花鍵的檢驗
14.2.1.5 矩形花鍵的標記
14.2.2 矩形花鍵的表面粗糙度
14.3 漸開線花鍵
14.3.1 漸開線花鍵的基準齒形及基本參數
14.3.2 漸開線花鍵(齒側配合)的術語與尺寸計算
14.3.3 漸開線花鍵尺寸系列
14.3.4 漸開線花鍵的公差和配合
14.3.4.1 漸開線花鍵的公差
14.3.4.2 漸開線花鍵的配合
14.3.5 漸開線花鍵的檢驗
14.3.6 內花鍵齒形為直線的漸開線花鍵
14.3.7 輔助檢驗尺寸計算及有關公差
14.3.8 漸開線花鍵參數計算示例
14.3.9 漸開線花鍵的標註方法
14.4 英寸制花鍵
14.4.1 ANSI B92.1—1970齒形尺寸、符號及計算公式
14.4.2 ANSI B92.1—1970花鍵齒數
14.5 英制國家模數制花鍵
14.6 銷連線
14.6.1 國家標準規定的銷
14.6.1.1 圓錐銷
14.6.1.2 圓柱銷
14.6.1.3 軸銷
14.6.1.4 帶孔銷
14.6.1.5 開口銷
14.6.1.6 安全銷
14.6.2 航空工業用銷
14.6.2.1 帶30°導錐圓柱銷
14.6.2.2 帶擋圈槽圓柱銷
14.6.2.3 平頭軸
14.6.2.4 快卸止動銷
14.6.2.5 環圈
14.6.2.6 快卸彈簧銷
14.6.2.7 彈簧止動銷
14.6.2.8 快速止動銷
14.6.2.9 空心圓柱銷
第15章 彈簧
15.1 彈簧的種類
15.2 圓柱螺旋彈簧
15.2.1 圓柱螺旋彈簧的材料與許用應力
15.2.2.1 壓縮彈簧的結構尺寸及系列
15.2.2.2 壓縮彈簧的設計計算
15.2.3 圓柱螺旋拉伸彈簧
15.2.3.1 拉伸彈簧的結構尺寸及系列
15.2.3.2 拉伸彈簧的設計計算
15.2.4.1 扭轉彈簧的結構尺寸
15.2.4.2 扭轉彈簧的設計計算
15.2.5 圓柱螺旋彈簧的特殊處理
15.2.6 圓柱螺旋彈簧的技術要求
15.2.6.1 圓柱螺旋彈簧的製造公差
15.2.6.2 圓柱螺旋彈簧的其他要求
15.3.1 截錐螺旋彈簧的種類及特點
15.3.2 截錐螺旋彈簧的計算公式
15.3.3 截錐螺旋彈簧的設計計算
15.4 碟形彈簧
15.4.1 碟形彈簧的組合形式、特點及用途
15.4.2 單片碟形彈簧的結構形式及尺寸
15.4.3 碟形彈簧的技術要求
15.4.4 碟形彈簧的設計計算
15.4.5 碟形彈簧的工作圖
15.5 環形彈簧
15.5.1 環形彈簧的結構、特點和用途
15.5.2 環形彈簧的技術要求
15.5.3 環形彈簧的設計計算
15.5.4 環形彈簧的工作圖
第16章 滾動軸承
16.1 滾動軸承的類型
16.1.1 滾動軸承常用結構類型
16.1.2 滾動元件類型與規格
16.2 滾動軸承代號
16.2.1 滾動軸承前置代號
16.2.1.1 滾動軸承游隙代號
16.2.1.2 滾動軸承公差等級代號
16.2.2 滾動軸承基本代號
16.2.2.1 軸承內徑代號
16.2.2.2 軸承尺寸系列代號
16.2.2.3 軸承類型代號
16.2.2.4 軸承結構形式代號
16.2.3 滾動軸承補充代號
16.2.4 航空滾動軸承分組
16.3 滾動軸承公差等級與游隙
16.3.1 滾動軸承公差等級
16.3.2 滾動軸承公差等級的選用
16.3.3 滾動軸承的游隙
16.3.4 航空滾動軸承的游隙
16.4 滾動軸承的配合
16.4.1 滾動軸承配合特點
16.4.2 軸孔公差帶及其與滾動軸承的配合
16.4.3 配合表面的形狀和位置公差
16.4.4 配合表面的粗糙度
16.5 滾動軸承的潤滑與密封
16.5.1 滾動軸承的潤滑
16.5.1.1 潤滑劑的選擇
16.5.1.2 脂潤滑
16.5.1.3 油潤滑
16.5.2 滾動軸承的密封
16.6 高速高溫滾動軸承
16.6.1 高速滾動軸承
16.6.2 高溫滾動軸承
16.7 滾動軸承的規格尺寸與性能參數
16.7.1.1 說明
16.7.1.2 深溝球軸承規格尺寸與性能參數
16.7.2.1 說明
16.7.2.2 調心球軸承規格尺寸與性能參數
16.7.3 圓柱滾子軸承
16.7.3.1 說明
16.7.3.2 圓柱滾子軸承規格尺寸與性能參數
16.7.4.1 說明
16.7.4.2 滾針軸承規格尺寸與性能參數
16.7.5 角接觸球軸承
16.7.5.1 說明
16.7.5.2 角接觸球軸承規格尺寸與性能參數
16.7.6 圓錐滾子軸承
16.7.6.1 說明
16.7.6.2 圓錐滾子軸承規格尺寸與性能參數
16.7.7.1 說明
16.7.7.2 推力球軸承規格尺寸與性能參數
16.8.1 關節軸承類型
16.8.2 關節軸承代號
16.8.3 關節軸承的配合
16.8.4 關節軸承外形尺寸
16.8.4.1 向心關節軸承
16.9 滾動軸承標準目錄
第17章 常用密封件
17.1 常用密封件的種類和用途
17.2 O形橡膠密封圈及其密封結構
17.2.1 O形橡膠密封圈密封結構形式
17.2.2 O形橡膠密封圈(O形密封圈)
17.2.2.1 O形密封圈的形式與材料
17.2.2.2 O形密封圈的尺寸公差與技術要求
17.2.3 O形密封圈密封的筒、軸與安裝槽
17.2.3.1 O形密封圈安裝槽形式
17.2.3.2 O形密封圈密封的筒、軸、安裝槽的尺寸公差和表面粗糙度
17.2.3.3 O形密封圈密封的筒與軸的配合間隙
17.2.4 O形密封圈的尺寸及標註
17.2.4.1 O形密封圈的尺寸
17.2.4.2 O形密封圈的標註方法
17.2.5 O形密封圈用保護圈
17.2.5.1 保護圈的形式和用途
17.2.5.2 保護圈尺寸公差
17.2.5.3 保護圈尺寸規格
17.2.5.4 保護圈的標註方法
17.2.6 O形密封圈裝配要求
17.2.7 O形密封圈密封結構的計算及設計程式
17.2.7.1 O形密封圈密封結構尺寸的計算
17.2.7.2 O形密封圈密封結構的設計程式
17.3 螺紋連線密封結構
17.3.1 螺紋連線密封結構形式
17.3.2 安裝槽的尺寸及公差
17.4 柱面型管路密封結構
17.4.1 柱面型管路密封結構形式
17.4.2 密封結構的尺寸及公差
17.4.3 密封圈的材料和標註
17.5 包復氟塑膠橡膠密封圈
17.5.1 包氟膠圈結構形式與材料
17.5.2 包氟膠圈的尺寸、公差及標記
17.5.3 包氟膠圈的技術要求
17.6 耐磷酸酯密封圈及其密封結構
17.6.1 耐磷酸酯密封圈密封結構形式
17.6.2 耐磷酸酯密封圈和檔圈的形式與材料
17.6.3 耐磷酸酯密封圈密封結構尺寸及公差
17.7 橡膠皮碗密封
17.7.1 橡膠皮碗的類型
17.7.2 橡膠皮碗密封的技術要求
17.7.3 橡膠皮碗的結構及尺寸
17.7.3.1 橡膠皮碗的結構尺寸及公差
17.7.3.2 加強橡膠皮碗的結構尺寸及公差
17.7.3.3 環形螺旋彈簧的結構尺寸及公差
17.7.3.4 支撐圈的結構尺寸及公差
17.7.4 橡膠皮碗的標記方法
17.8 同軸密封圈及其密封結構
17.8.1 同軸密封圈的結構及特點
17.8.2 同軸密封圈的材料
17.8.3 同軸密封結構及尺寸
17.8.4 同軸密封的裝配
17.9.1 組合密封墊圈的結構及特點
17.9.2 組合密封墊圈尺寸規格
17.10 包銅密封墊
17.10.1 包銅密封墊的結構及尺寸
17.10.2 包銅密封墊的技術要求
17.11 金屬O形密封環及其密封結構
17.11.1 金屬O形密封環的密封結構及特點
17.11.2 金屬O形密封環
17.11.3 金屬O形密封環的安裝槽
17.12 環槽形工藝堵頭及其密封結構
17.12.1 環槽形工藝堵頭的密封結構及特點
17.12.2 工藝孔與堵頭的尺寸及公差
17.12.3 工藝堵頭密封的技術要求
第18章 標記與標誌
18.1 標記與標誌的作用及內容
18.2 標記的分類
18.2.1 永久性標記
18.2.2 半永久性標記
18.2.3 臨時性標記
18.3 標記的要求與選擇原則
18.3.1 標記的一般要求
18.3.2 標記的特殊要求
18.3.2.1 對外購器材標記的要求
18.3.2.2 對生產過程產品質量標記的要求
18.3.2.3 對產品出廠質量標記的要求
18.3.2.4 對產品加工過程標記的要求
18.3.3 標記的選擇原則
18.3.3.1 標記位置的選擇
19.3.3.2 標記方法的選擇
18.4 標記方法及其標註
18.4.1 標記方法
18.4.2 標記方法的分類代號及其標註
18.4.2.1 標記方法的分類代號
18.4.2.2 標記位置和標記方法的標註示例
18.5 航空導管識別標誌
18.6 航空用螺紋緊固件的標誌
18.6.1 螺紋緊固件材料牌號標誌
18.6.2 螺栓光桿直徑差等級標誌
18.7 產品認證標誌
18.7.1 我國的產品質量認證標誌
18.7.2 世界各國產品認證標誌
18.8 飛機維護及警告標誌
18.8.1 飛機統一標誌
18.8.2 飛機非統一標誌
18.8.3 飛機標誌的尺寸
18.8.4 飛機標誌的顏色
18.8.5 飛機標誌的位置
18.9 安全標誌
18.9.1 禁止標誌
18.9.2 警告標誌
18.9.3 命令標誌
18.9.4 提示標誌
18.10 包裝儲運標誌
18.10.1 包裝儲運標誌的圖形和名稱
18.10.2 包裝儲運標誌的顏色
18.10.3 包裝儲運標誌的尺寸
18.10.4 危險貨物包裝標誌
第19章 人機工效和作業環境
19.1 生產作業空間
19.1.1 人體測量與作業空間
19.1.2 生產作業方式
19.1.3 生產作業範圍
19.1.3.1 水平作業範圍
19.1.3.2 垂直作業範圍
19.1.3.3 立體作業範圍
19.1.4 作業空間的布局
19.2 生產作業中的人機關係和建築環境
19.2.1 人與機器的特性和功能
19.2.2 人與機器的分工和相互適應
19.2.3 人與機器間的信息交往
19.2.4 人與建築環境
19.3 視聽特性和色彩要求
19.3.1 人的視覺特性
19.3.2 人的聽覺特性
19.3.3 色彩要求
19.3.3.1 色彩對人的生理和心理的作用
19.3.3.2 色彩配色的一般原則
19.3.3.3 機器設備的色彩要求
19.4 人與環境因素
19.4.1 環境溫、濕度和調節
19.4.1.1 環境溫度和人體體溫調節
19.4.1.2 舒適區和有限耐受區及空氣調節
19.4.2 空氣清潔度
19.4.3 照明環境與調節
19.4.3.1 天然採光
19.4.3.2 各種作業和場所對照明的要求
19.4.3.3 人工照明的光源
19.4.3.4 人工照明方法和要求
19.4.3.5 顯示器照明
19.4.4 振動及其防治
19.4.4.1 振動對人的作用和振動允許界限
19.4.4.2 防治振動的措施
19.4.5 環境噪聲及其防治
第20章 製造工程中的管理與效益
20.1 製造工程管理的基本概念
20.1.1 製造工程管理的內容
20.1.2 製造工藝系統和工藝管理系統
20.1.2.1 製造工藝系統
20.1.2.2 工藝管理系統
20.1.3 工藝管理水平的評價
20.1.3.1 衡量工藝管理水平的主要標誌
20.1.3.2 評價工藝管理水平的指標體系
20.1.3.3 工藝管理水平的評價方法
20.2 生產技術準備過程中的工管理
20.2.1 工藝的調查研究工作
20.2.2 產品結構工藝性評價
20.2.3 工藝方案的設計與評價
20.2.4 工藝路線的設計與最佳化
20.2.5 工藝規程的設計與評審
20.2.6 定額的制訂與管理
20.2.6.1 勞動定額
20.2.6.2 物資消耗定額
20.2.7 工藝裝備的選擇與設計程式
20.2.8 工藝技術引進中的消化與吸收
20.2.9 工藝準備的計畫與控制
20.3 製造工程中的工藝最佳化技術
20.3.1.1 指標、因素和位級
20.3.1.2 正交表
20.3.1.3 試驗計畫的安排
20.3.2 價值工程
20.3.2.1 價值工程的主要工作內容與實施步驟
20.3.2.2 開展價值工程的具體步驟
20.4 製造成本的分析與計算
20.4.1 製造成本的結構
20.4.2 可變成本的變化趨勢
20.4.3 固定成本的影響因素
20.4.4 質量成本構成、分析與控制
20.4.4.1 質量成本的構成
20.4.4.3 質量成本控制
20.5 制訂工藝過程與工藝裝備設計中的經濟分析與計算
20.5.1 工藝過程的經濟分析與計算
20.5.2 工藝裝備的經濟分析與計算
20.5.2.1 不同工藝裝備設計方的經濟分析
20.5.2.2 採用專用工藝裝備的經濟分析
20.6 設備更新的技術經濟分析
20.6.1 設備更新及其經濟分析
20.6.1.1 無新設備出現時的更新
20.6.1.2 收益率法
20.6.2 設備現代化改裝的技術經濟分析
20.6.2.1 最低總成本法
20.6.2.2 追加投資回收期法
20.6.2.3 改裝效果係數法
附錄
附錄1 角度與弧度對照表
附錄2 漸開線函式表
附錄3 空間角度計算
附錄4 英語常用縮略語
參考文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