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福鎮(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下轄鎮)

興福鎮(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下轄鎮)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中國廚都--興福鎮,位於博興縣境東南部,鎮政府駐地興福村距博興縣城16公里,東與東營市廣饒縣相接,北與湖濱鎮交界,西與曹王鎮接壤,南與淄博市臨淄區相連,是黃河三角洲高效生態經濟開發區和山東半島藍色經濟開發區的特色經濟強鎮,也是全國最大的不鏽鋼廚房用品生產基地,長江以北最大的黑白鐵批發加工集散地。民國期間及中華人民共和國初期,興福鎮屬博興縣第四區,1957年劃為興福鄉,1958年為興福公社,1961年改為興福區,1968年復為興福公社,1985年改置興福鎮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興福鎮
  • 外文名稱:Xing Fu Town
  • 所屬地區:山東省濱州市博興縣
  • 下轄地區:興一村、興二村、興三村、義和村、初橋村、王橋村、趙馬村等
  • 政府駐地興福村
  • 電話區號:0543
  • 郵政區碼:256500
  • 地理位置:位於博興縣境東南部
  • 面積:44平方公里
  • 人口:3.5萬
  • 火車站:興福火車站
  • 車牌代碼:魯M
歷史沿革,概況,大事記,地理位置,自然資源,基礎設施,經濟狀況,概況,支柱產業,企業,特色產業,收入,政治,教育,醫療,體育,鄉鎮建設,鎮村建設,組織建設,基層政權建設,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歷史名人,

歷史沿革

概況

據舊《博興縣誌》記載:興福村始建於西漢初,因村南建“洪福寺”故名興福莊,後曾名興福街,清初更名興福鎮。民國期間至五十年代初期,興福鎮屬第四區,1957年劃為興福鄉,1958年為興福公社,1985年改為興福鎮。

大事記

1912年春,土匪猖撅,村民組織起自衛團體紅槍會。領導人王可甲(王海村)、劉常春(邵元村)、孫二寅(東趙村)與土匪武裝崔九部作戰失敗被俘後遭殺害。
1928年,博興縣最早的共產黨員張靜源在興福汾王、城王等村開展革命活動,發展黨員,為建立博興黨組織打下了基礎。
是年,花邊技術從臨淄縣路山村傳入興福鎮。
1930年11月, 土匪崔九搜搶綁架,為害一方。傅園村受害最甚,被殺村民100多人。
1931年,在興福鎮成立博興縣柳業工會,興福鎮成立瑞昌、瑞興祥、同德成、義和隆4個花邊莊,收購花邊,2000多人從事花邊生產。
1932年8月4日夜,在中共山東省軍委書記張鴻禮親臨指揮下,博興縣委領導六區、四區等地農民暴動, 隊伍發展到700多人,襲擊六、四區聯莊會,打垮興福民團24分隊,繳獲大批槍枝彈藥。
1933年,從事柳業的李玉柱(興福村人)、李關庭(城外李村人)等聯合興福鎮周圍20多個村的柳業戶,焚表立誓,反對當地土豪與官府勾結無理向柳業戶徵稅。告到國民黨縣政府, 縣長韓銳在民眾壓力下取消無理稅收,並撥發現洋500塊,作為發展柳業基金。
1941年5月12日, 在王橋村打響了王橋戰鬥。八路軍基幹一營及新區工作團打退敵人數次進攻,擊斃日偽軍100多人。一營教導員岳華等28人壯烈犧牲。為紀念烈士,1946年博興縣政府在王橋修建了王橋戰鬥烈士紀念亭
1951年8月3日夜,“無為金丹道”道首王中篤(汾王村人) ,糾集道徒160多人,在傅園村暴亂。暴眾分兩股:一股搶臨淄縣大柳屯和大夫店供銷社,奪取房家村民兵大槍兩支, 殺死該村幹部及教員各1人;一股奪取駙馬村民兵的槍枝,砸死村長郭景增。縣人民武裝部、公安局聞訊後赴興福鎮剿匪,惠民軍分區與博興縣委組建聯合剿匪指揮部,昌濰、德州兩軍分區各派1個團支援。歷時1月余,將王中篤等暴亂分子一網打盡。經審理,王中篤等參與奪槍殺人的29名暴亂分子被處死,其餘按寬嚴政策進行了處理。
興福鎮農業興福鎮農業
1958年6月,興福鐵木廠合併於縣合作修配廠,後改為博興縣機械廠。
1964年2月,村魏大隊被評為全省先進農業集體。
1972年3月, 土地劃方整平,達到田成方、路成網、水成系、樹成行,實現園田化。
1991年10月,在鎮政府駐地北側建設工業小區,占地面積15公頃,為全區最早的鄉鎮級工業小區。
1993年,為弘揚民族文化,民間集資籌建華東碑林--洪福園,使其成為融傳統文化、民俗文化和書畫藝術文化為一體的民族文化園林。
1994年4月12日,省委副書記、省長趙志浩視察興福鎮博興廚房設備製造廠。
是年5月,新華社《內參》和新華社山東分社《山東內參》推出興福鎮系列調查,推廣興福鎮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成功經驗。
是年10月,山東省副省長王建功在省長助理、省農委主任王渭田的陪同下視察興福鎮。
是年11月9日, 中共濱州地委、濱州地區行署在博興召開興福現象與推進農村經濟市場化研討會,將興福鎮經濟發展稱為“興福現象”。
是年11月,香港《大公報》《文匯報》在國際專版發表報導興福鎮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文章。人民日報社經濟日報社及有關經濟專家對興福鎮經濟發展進行聯合調查。
是年,興福鎮被國家建設部確定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
1996年2月, 興福鎮福旺黑白鐵市場一期擴建工程動工,投資1750萬元,占地14公頃,設計經營攤位196個。
是年5月27日, 省委副書記、省長李春亭視察興福鎮東方廚房設備廠和福旺黑白鐵市場。
是年11月,省委書記趙志浩、副書記李文全分別於13日、29日視察興福鎮福旺黑白鐵市場。12月副省長王玉璽到興福鎮視察指導工作。
興福鎮興福鎮
1997年5月27日, 省委書記吳官正到興福鎮皇冠廚房設備總廠、福旺黑白鐵市場視察工作。
是年11月10日,全省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理論座談會在博興召開。興福鎮黨委、政府作了題為《大膽實踐,科學引導,實現個體私營經濟健康、快速發展》的發言。省委副書記韓喜凱、省委宣傳部副部長陳光林到興福鎮皇冠廚房設備總廠、福旺板材市場、魯寶廚房設備總廠、青龍明膠公司和趙馬村參觀指導工作。
1998年5月20日, 全區民兵帶頭髮展個體私營經濟現場會在興福鎮召開。省軍區副政委李養珍、政治部群聯處處長宋忠厚參加會議。
是年8月24日, 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李文全到興福鎮皇冠廚房設備總廠、趙馬村檢查指導工作。
1999年5月28日,省委常委、省紀委書記趙春蘭到興福鎮趙馬村檢查指導工作。
是年9月4日,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王克玉、省計生委副主任李翰章率領的省人大計畫生育執法檢查組到興福鎮趙馬村、官廠村檢查指導工作。
2000年6月28日,中央政治局委員、省委書記吳官正到興福鎮視察指導工作。
是年12月,興福鎮被中國地區開發促進會命名為“中國不鏽鋼廚房用具第一鎮”“中國明膠生產基地”“中國黑白鐵加工批發市場”。
是年,興福鎮有線電話裝機總量達到6900部,行動電話裝機總量達到5500部,成為全市第一個電話鎮。

地理位置

興福鎮位於博興縣境東南部,鎮政府駐地興福村距博興縣城16公里,東與東營市廣饒縣相接,北與湖濱鎮交界,西與曹王鎮接壤,南與淄博市臨淄區相連。

自然資源

該鎮屬泰沂山區山前沖積平原, 地勢東南高, 西北低。東西最大距離8.5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0.5公里,全鎮占地面積4519.2公頃,其中耕地面積3751公頃。主要河流有興福河、分洪河、魚溝子,流域面積78.3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的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等;經濟作物主要有大豆、棉花、黃煙等。總面積44平方公里,轄36個行政村,3.5萬人口。人口自然增長率6‰。全鎮姓氏有李、趙、付、謝、王等53個姓氏,其中李姓最多。
興福鎮地圖興福鎮地圖

基礎設施

興福鎮交通便利,基礎設施配套齊全,投資環境優越。西距205國道7公里,南距濟青高速路15公里,省道博臨路穿越南北,曹純路橫貫東西,形成了縱橫交錯、四通八達的交通網。電力、通訊事業發展非常迅速,總投資8億元的熱電廠項目已經開工建設,網際網路被普遍套用,交換程控化、傳輸光纖化的現代通訊網路已經形成。小城鎮建設突飛猛進,城鎮功能日臻完善,農村城市化進程進一步加快,總投資4億元的國賓花園住宅小區項目、投資4000萬元的天然氣工程和日處理能力3萬噸的污水處理廠項目即將開工建設,鐵路物流中心項目已進入論證階段。

經濟狀況

概況

興福鎮民營經濟園區輻射相鄰鄉鎮,規劃面積60平方公里,水、電、路、訊等各項配套設施完善,投資政策優惠,已有多家外資企業入駐園區投資置業。廚房設備生產基地 生產系列不鏽鋼餐飲用具,產品有12大系列、130多個品種、300多種規格,廣泛用於各種級別的賓館、飯店、酒店及企事業單位的食堂、家庭廚房,產品遠銷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部分產品出口俄羅斯、韓國、越南、泰國。該產業年創產值8.5億元。——明膠生產基地 生產工業明膠和火柴專用膠,產品廣泛用於化工等行業,銷往全國各地並出口韓國、越南等國家。年產量達2萬噸。——黑白鐵彩塗板加工批發基地 生產經營各種規格、型號的鍍鋅板冷軋板、彩圖板、複合板及鐵製品小件,廣泛用於工業、農業、建築及現代化裝飾等行業,輻射範圍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是長江以北最大的黑白鐵彩塗板專業批發市場。2002年各類板材吞吐量100萬噸,實現交易額55億元。——柳編工藝品加工 產品有8大系列,2000多個花色品種,遠銷美國、法國、德國、義大利等30多個國家和地區。年出口創匯400多萬美元,帶動杞柳種植10000畝,柳編加工戶8000多戶。——有機蔬菜加工 年加工有機蔬菜6000噸,集有機蔬菜種植、速凍、深加工、出口於一體,生產加工的10多種有機蔬菜產品主要出口日本。
建國初期全鎮國民生產總值165萬元,1978年976萬元,2000年14.2億元,2009年19億元。2009年全鎮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70億元,全鎮工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20億元,財政收入1.015億元,農民人均收入9000多元。全鎮銀行儲蓄存款餘額17億元,戶均存款20萬元。

支柱產業

該鎮主要支柱產業為廚房設備加工和黑白鐵交易市場。

企業

截止到2009年,興福鎮共有廚具企業1000餘家,截止2015年,全鎮擁有註冊企業七百餘家,非註冊中小型企業兩千餘家全鎮廚具產業年實現營業收入35億元、利稅3.8億元。被全國工商聯命名為“中國廚都”。板材產業現有經營業戶450多家,年實現吞吐量300萬噸、交易額180億元,彩塗鍍鋅板產量達到600萬噸,位列全國第一,各類板材生產加工企業達到23家,年產鍍鋅板11萬噸、不鏽鋼板10萬噸、彩塗板75.5萬噸、複合板550萬平方米,年營業收入28億元、利稅3億元。2008年被評為“中國縣域產業集群競爭力百強”。2009年濱州博興縣興福鎮黑白鐵市場榮獲“全國十大金屬材料交易市場”稱號,名列第六。 廚具業全年實現總產值75億元。板材企業全年實現總產值81億元。
全年完成板材交易量460萬噸,交易280億元,鋼鐵市場被中國商業聯合會評為“全國十大金屬材料交易市場”。
第一產業
1949年, 全鎮糧食平均畝產45.4公斤,總產227萬公斤。1978年平均畝產290公斤,總產1450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加強農田路域治理和農田水利基本建設,對鎮域內村魏窪、母豬窪、李韓窪進行方田建設,對全鎮農村低壓電網進行改造,加強植樹造林工作,提倡機械化作業,實施科技興農戰略和種子工程, 建立小麥良種繁育基地133公頃,農業的裝備水平不斷提高。 2000年全鎮糧食平均畝產427公斤,總產達到3801.3萬公斤。近年來,結合當地實際, 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 努力發展“三高一優”農業和畜牧規模養殖。2000年全鎮高油玉米達到13公頃, 杞柳種植面積100公頃,創建大蒜、韭菜等無公害蔬菜基地67公頃, 苜蓿43公頃,冬棗33公頃,發展養殖大戶100多戶。2000年底全鎮實現農業總產值1.26億元, 其中種植業總產值9800萬元,林業3600萬元,畜牧業8000萬元。 農作物播種面積3333.3公頃,其中糧食作物播種面積2564公頃,經濟作物769.3公頃。糧經作物種植面積比為1∶0.3。
手工業手工業
第二產業
1928年,花邊手工業開始興起。1931年成立瑞昌、瑞興祥、同德成和義和隆4個花邊莊, 收購花邊,有2000多人從事花邊生產。建國初,大部分手工業作坊停辦。由於交通閉塞、資源匱乏,工業經濟得不到發展。1978年第二產業從業人員僅600多人,實現產值260萬元。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在黨的富民政策的指引下,全鎮傳統的柳編、蒸籠製作、熬膠和黑白鐵加工業得到充分發展。1986年全鎮工業企業534個, 從業人員2630人,年產值1528萬元。之後幾年,集體工業企業發展緩慢,以家庭手工業和前店後廠為主要經營方式的個體私營企業卻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進入90年代,鎮黨委、政府提出“放手發展”的策略,確立了個體私營經濟的主體地位,推動了個體私營經濟的快速發展。1991年通過制定鎮內農轉非政策,籌集社會資金300萬元, 創辦起全區首家鎮級工業小區,制定了優惠政策,吸引個體大戶進區經營,初步形成了廚房設備、制膠、黑白鐵批發加工、建築建材、化工、柳編六大產業。1994年,通過賣、租等多種形式,對鎮屬企業進行了以明晰產權關係為主要內容的改制,確定了“從搞活單個企業向整體搞活全鎮經濟轉變,從適應性調整向戰略性調整轉變,從產品經營向資本運營轉變”的工作思路,推動鎮級資產向支柱行業、優勢行業、重點企業集中,促進了工業的快速發展。1996年建成黑白鐵市場,當年實現交易額16.5億元。工業小區和黑白鐵市場的建立,形成了全鎮的生產、銷售、信息中心,推動了廚房設備、黑白鐵、制膠三大支柱產業的發展。1996年底,全鎮各類企業9 30多家,從業人員11000多人,實現工業總產值67283萬元,創利稅7401萬元。中共十五大提出了發展個體、私營經濟的政策,興福鎮適時提出了“質量興業,創新強鎮,實施二次創業”的口號,大力實施集團化、外向型、科技人才三大戰略,推動個體、私營經濟向更高層次邁進。2000年全鎮第二產業從業人員17000人,實現產值11.3億元,利稅1.4億元。
第三產業
過去由於交通不便,地處偏遠,興福鎮第三產業發展受限,改革開放初期處於落後狀態。 1986年, 第三產業從業人員428人, 年銷售額95萬元,實現利稅4.75萬元。進入90年代後,鎮黨委、政府把發展第三產業作為重點來抓,大力實施資金傾斜、政策優惠等措施,相繼建成了福旺板材市場、李韓掃帚市場、城李毛皮市場、興李蔬菜市場、興合煤炭市場、興福農貿市場等專業市場,促進了全鎮第三產業的迅猛發展。 2000年全鎮共有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等各類服務網點1065戶,從業人員3076人,年創產值15680萬元,利稅1900萬元。
興福鎮興福鎮

特色產業

經過多年的發展,興福鎮形成了廚房設備、明膠、黑白鐵批發加工三大特色產業。 全鎮廚房設備生產企業130多家,從業人員8000多人,產品有12大系列、130多個品種、300多種規格,產品遠銷全國28個省、市、自治區,部分產品出口俄羅斯、 韓國、越南、泰國,年創產值8.5億元。全鎮現有明膠生產企業近百家,主要生產食用明膠工業明膠、火柴專用膠和醫用明膠,年產量達2萬多噸,銷往全國各地並出口美、 英、越南等國家。全鎮現有黑白鐵批發加工業戶130多戶,從業人員2500多人,主要經營各種規格、型號的鍍鋅板冷軋板彩塗板、複合板及各種鐵製品小件。2000年吞吐各類黑白鐵80多萬噸,實現交易額40億元,業務範圍遍及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

收入

人民生活建國前,人均純收入不到20元,年人均糧食97公斤,人民民眾生活貧困,素有“興福人民不幸福”之說。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人民民眾的生產熱情得到了極大發揮,迅速摘掉了貧窮帽子。進入90年代以來,全鎮上下解放思想,大膽實踐,集中力量發展個體、私營經濟,使興福人民走上了一條富裕之路。 2000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3688元。全鎮個體、私營大戶資產過5 0萬元的600多戶, 過百萬元的210戶, 過千萬元的10戶。 全鎮私人轎車412輛,機車5200輛,程控電話7600部,行動電話5500部,電腦375台,上網240戶,3000多戶農民通了有線電視。 全鎮860多戶農民住上了小康樓。1997年,該鎮被評為全市首批小康鎮。

政治

姓 名 趙秀民 職 務 黨委書記
分 工 主持黨委全面工作,負責經濟、財稅工作
姓 名 許傑 職 務 黨委副書記、鎮長
分 工 主持政府全面工作,協管計生、財稅工作
姓 名 袁俊英 職 務 黨委副書記、人大主席
分 工 主持機關日常工作,主管人大工作
姓 名 苗旺 職 務 民營經濟園區辦公室主任
分 工 負責民營經濟園區各項工作
姓 名 周晉良 職 務 黨委委員、紀委書記,綜治辦主任
分 工 負責紀委工作、社會穩定工作
姓 名 張振罡 職 務 黨委委員、副鎮長
分 工 分管建委、安監、工商所等工作
姓 名 王康常 職 務 黨委宣傳委員
分 工 主持宣傳工作
姓 名 徐福中 職 務 黨委組織委員
分 工 負責組織、黨建工作
姓 名 安志軍 職 務 黨委委員
分 工 主持人武部工作
姓 名 高樹軍 職 務 黨委統戰委員
分 工 負責統戰工作
姓 名 夏升國 職 務 人大副主席
分 工 協助做好人大工作
姓 名 王金濤 職 務 副鎮長
分 工 分管農林水工作
姓 名 張學敏 職 務 副鎮長
分 工 分管醫療衛生、勞保所工作
姓 名 張紅麗 職 務 民營經濟園區辦公室副主任
分 工 協助做好民營經濟園區工作
姓 名 魏法水 職 務 信訪助理
分 工 負責信訪工作
姓 名 張強 職 務 民營經濟園區辦公室副主任
分 工 協助做好民營經濟園區工作
姓 名 曹中華 職 務 計生辦主任
分 工 負責計生工作

教育

文教科技 清乾隆年間創辦義學,1840年益家莊(今興福鎮興益村) 義學以廟田8畝為學田,在縣內影響較大。1931年各村辦起了學校,私塾被查禁。至1949年,境內有國小17處,在校生205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55.6%。建國後,教育事業得到了空前發展。1958年在興福鎮建立了博興第四中學,招收國中生4個班,226人。1986年全鎮中學2處, 國小42處,在校生512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71%,學生畢業率86%。1989年開始合班並校,博興縣第四中學撤銷,國中部與鎮中學合併,全鎮中國小布局日趨合理。 1991-1996年,實施掃盲,掃盲人數1165人,掃盲率100%。1995年籌資650萬元建成鎮第二中學。是年,建成省級規範化的成人教育中心學校,年底順利通過省“雙基” 驗收。2000年,全鎮共設有中學2處,國小14處,學前班21個,在校生5950人,適齡兒童入學率100%,在校生鞏固率98%,學生畢業率100%。近三年來,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生242名,其中大本61名,大專97名。

醫療

建國前後,境內醫療條件較差。1987年博興縣人民醫院興福分院放歸興福鎮管理。1994年,投資50萬元建成1204平方米衛生大樓,購置X光機、B超、電腦治療儀等先進設備,全院固定資產80萬元,醫務人員35人。2000年,村級衛生室68處,鄉村醫生75名。
建國後,隨著科學技術事業的發展,鎮內科技隊伍不斷壯大,科技人員素質不斷提高。近年來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的意識進一步提高,依靠科技進步促進經濟發展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成立了科技領導小組,建立了科委,村村配備了科技副主任,鎮政府選聘了科技副鎮長,科技投入持續增加,科技實力不斷增強。有12個民營企業、8個村、 38戶分別榮獲市級科技示範企業、科技示範村、科技示範戶稱號,鎮被評為市級星火示範鄉鎮,全鎮取得了30多項科技成果獎,申請國家專利近10項。科技進步對經濟成長的貢獻份額達到65%。

體育

隨著民眾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近年來全民健身活動蓬勃開展,健身方式多種多樣,籃球、桌球、拔河、象棋、羽毛球、老年門球等民眾性體育活動開展的紅紅火火。數次獲全縣農民運動會總分第一名,農民籃球隊連續四屆獲全縣農民運動會冠軍,老年門球隊曾獲全省老年人門球比賽冠軍。
興福鎮興福鎮

鄉鎮建設

鎮村建設

1986年全鎮36個村建設規劃編制完成。1990年以來,村鎮建設緊緊圍繞經濟建設這箇中心,按照“政府創造環境,社會發展經濟”的思路,把小城鎮建設作為農村工作的重點來抓,使小城鎮的載體功能得到了充分發揮。1992年實現了“四通”(村村通柏油路、 通電話,戶戶通電、通自來水) ,1994年該鎮被國家建設部確定為“全國小城鎮建設試點鎮”,王旺村被確定為省級“小康村”試點單位。近幾年,在鎮村建設上,該鎮堅持走統一規劃、綜合開發、配套建設的路子,加強了對小城鎮容貌、基礎設施、建築市場和工程質量的監督檢查,並引入市場經濟機制,使鎮村建設走上了快速健康發展的軌道。先後投資2300多萬元用於鎮村公路建設;投資300萬元,建成了萬門電話交換機組; 投資250萬元,建成了35萬千伏變電站;投資1100萬元,建成全市一流鎮教育中心;投資300萬元,建成了洪福園華東碑林;投資100多萬元,建成了省級模範敬老院。鎮屬32個村規劃建設了小康樓區。經過近20年的發展,興福鎮已成為一個街道整齊,樓房林立,路燈、電話、自來水、綠化等公共設施齊全,商場、旅館、學校、幼稚園設施一流,鎮容鎮貌較為現代化的新型城鎮。

組織建設

中共地方組織建設 1932年4月官廠村建立了興福鎮第一個黨支部。 1949年底,全鎮共有黨員360多人, 建黨支部23個。近年來,該鎮黨委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放在重要位置來抓,大力加強農村黨員幹部隊伍建設,使黨組織的戰鬥保壘作用和先鋒模範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2000年底,全鎮黨員人數發展到1203人,黨支部58個,其中私營企業黨支部8個。1999年、2000年鎮黨委連續兩年被市委命名為“六好”鄉鎮黨委,2000年12月鎮黨校被評為“山東省先進基層黨校”。

基層政權建設

1941年四區抗日民主政府成立。1958年11月成立興福人民公社,實行政社合一的體制。1961年改為興福區,1968年復為興福公社,稱管理委員會。“文化大革命”期間,改為黨政合一的革命委員會,1980年恢復公社管理委員會。1985年建立興福鎮人民政府至今。

中共領導下的民眾組織

1931年2月成立柳業工會,1940年解體。1945年8月建立工會。建國後建立興福工會聯合會,簡稱工會。農民團體在土地革命時期有興福農民協會, 抗戰時期稱興福農民抗日救國會,簡稱農救會,1945年8月抗戰勝利後農救會改稱農會,1964年成立興福貧下中農協會,簡稱貧協。婦女團體在抗戰時期有興福婦女抗日救國會,簡稱婦救會,1949年10月改為民主婦女聯合會,1957年改為婦女聯合會,簡稱婦聯。青年團體在抗戰時期稱興福青年抗日救國會,簡稱青救會,抗戰勝利後改稱青年救國聯合會, 1957年成立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興福公社委員會。1954年3月成立博興縣工商業聯合委員會興福辦事處。 1983年3月成立興福公社科學技術協會,簡稱科協。1985年成立博興縣個體勞動者協會興福分會。近年成立了興福鎮計畫生育協會。
現任黨委書記:常萬城
現任鎮長:牟元強領導信息

歷史名人

魏休庵(?~?) 生卒年月不詳,號方石,明朝隱逸者。“因懷志不遇而去為書劍之游,以求天下之奇聞壯觀”。善書法,“揮翰似風起雲湧,驚雷奔電”。足之所跡各地,年高而隱居於三家村(今興福鎮福旺村),“結茅耕耘,琴書自怡,研周易,誦莊老,超然游於方外”。因“靜者能見微而知著”,故陰晴雨雪、農時收成,每每被之言中,因而在當地競相傳奇。相傳著有《嘮叨集》等勸世俚歌數冊,現已不見於世。後人“飲其風節,感其惠澤”而於1994年在福旺村東建“魏休庵祠”為記。
劉順元(1903.10~1996.2) 原名王學博,字浦泉,城王村人,1931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日戰爭前,先後任中共濟寧特別支部書記、江蘇省委滬西巡視員、陝南特委書記等職,此期間三次被捕入獄,與敵人進行了頑強機智的鬥爭,表現了堅貞不屈的革命氣節。抗日戰爭期間,先後任中共代表團幹部審查組組長,安徽工委組織部長、書記,皖東工委書記、蘇皖省委書記、淮南津浦路西省委書記、路東省委書記、淮南區黨委副書記等職,為建立、鞏固和壯大淮南抗日根據地作出了突出貢獻。解放戰爭時期,先後任中共遼東省委副書記、旅大地委第二書記、濟南特別市市委書記等職,為建立鞏固東北根據地,接管全國第一個獲解放的大城市濟南,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建國後,任華東軍政委員會副秘書長、人事部副部長,華東局宣傳部副部長。1954至1966年,歷任中共江蘇省委副書記、書記處書記、常務書記、代理第一書記、華東局委員。“文化大革命”中,遭受殘酷迫害,與林彪、“四人幫”及其爪牙進行了不屈不撓的鬥爭。恢復工作後,先後任第五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副書記、浙江省委顧問,在撥亂反正、平反冤錯案和黨的建設工作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中共十二大當選為中央顧問委員會委員。他是中共八大、十二大、十三大代表和十四大列席代表。1982年退居二線,1996年2月逝世。
任學和(1934.3~2000.10) 中共黨員,興三村人。歌唱家、聲樂教育家、副教授,曾任曲阜師範大學藝術系副主任暨校教學委員會委員。系中國音樂家協會會員、山東省音樂家協會理事、 北京聲樂研究所學術委員、 濱州教育學院音樂系客座教授。 1951年參加志願軍, 1953年回國,後入64軍文工團任獨唱演員。1958年入大連歌舞團任獨唱、歌劇演員,兼任聲樂隊隊長、教員、合唱指導。1961年考入上海聲樂研究所,從師於林俊卿教授。經常參加上海民族樂團、上海管弦樂團、上海電視台舉辦的獨唱獨奏音樂會。1962年,參加上海市音樂家協會舉辦的上海市青年歌手演唱會,被評為優秀青年歌手, 同才旦卓瑪靳小才張映哲等在上海音樂廳舉辦了獨唱音樂會。1963年畢業,在大連首次舉辦了個人獨唱音樂會,演唱了《曲曼地,我站在鐵索橋上》《星光燦爛》等歌曲及中外歌劇選段20餘首獲得成功。曾參加瀋陽軍區赴海島慰問團、中央文化部赴雲南慰問團等演出活動。曾主演《柯山紅日》《收租院》等歌劇和《偉大的史詩》等大型歌舞及鋼琴伴唱《紅燈記》等。曾多次為毛澤東朱德陳毅葉劍英胡志明等我國和外國國家領導人演唱。其演唱的《我趕著大車跑的歡》《鹽工的歌》《我一高興唱一通》等代表性曲目,由中國唱片社錄製唱片發行。其演唱音色甜美,具有鮮明的民族風格。同時,發表有《裝卸突擊隊之歌》《棉鄉四季調》《我愛沸騰的油田》等詞、曲作品。發表有《繼承民族聲樂傳統》《從孔尚任的“嗓子內唱”談起》《內唱、內里聲、兩口論》等論文。1979年,調曲阜師範大學藝術系任教,2000年10月逝世。
郭維祥 1952年11月生,中共黨員,駙馬村人,國小高級教師,歷任學區校長、教研組長等職。撰寫的教育教學論文多次獲省、市、縣獎勵,多次被評為縣級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1989年9月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
李新鄉1958年1月生, 中共黨員,李韓村人。1982年畢業於曲阜師範大學物理系並留校任教至今,1996年晉升教授。現任曲阜師範大學物理系副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教育學會物理教學專業委員會理事、山東省教育學會中學物理教學研究專業委員會常務理事。主持和參加國家教委、高等教育出版社、山東省社科聯、山東省教育廳和學校教學研究項目6項; 在高等教育等出版社出版《物理課堂教學評價》等專著和教材20多部,發表《論中學生學習物理的思維障礙》等論文40餘篇,曾獲省級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曾憲梓教育基金會1993年高等師範院校教師獎三等獎等多種獎勵。多次受聘擔任省市教學能手和優質成果評選、物理教育研究項目鑑定會的成員。
范曰光 1959年5月生, 中共黨員,趙趙村人,歷任鎮經委副主任、科技副鎮長、黨委委員、人大副主席等職。1981年創辦私營企業紅星炊具廠,成為全鎮廚房設備產業的創始人,帶動了全鎮廚房設備產業的發展。1994年,研製的蒸飯車世界博覽會金獎,1995年生產的“魯寶”牌系列廚房設備產品獲省“名牌產品”稱號。他致富心繫百姓和社會,先後為村、鎮公益事業捐款20多萬元。由於成績突出,多次被市、縣授予“優秀農民企業家” 稱號。1994年5月被團省委授予“新長征突擊手”稱號、10月被授予“山東省十佳非公有制經濟界優秀青年標兵”稱號、11月被國家農業部評為全國鄉鎮企業供銷系統優秀供銷員。1998年5月被評為全省勞動模範、7月被評為全國優秀鄉鎮企業家。吳官正姜春雲趙志浩等省領導多次到廠指導工作,對他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
趙向忠 1966年6月生, 中共黨員,趙趙村人,博興縣皇冠集團總裁,濱州地區第四屆十大傑出青年。他白手起家,經過不懈努力,創辦了全區第一個私營企業集團,走出了一條個體、私營經濟“高起點、大市場”的發展新路子。先後被評為全省優秀青年廠長、全區勞動模範、全區優秀農民企業家等。吳官正李春亭陳建國等省領導先後到皇冠集團視察,對趙向忠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