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興國寺
- 外文名稱:Xingguo temple
- 地理位置:濟南市區的千佛山上
- 所屬國家:中國
- 所屬城市:山東省濟南市
行前必讀,景區動態,景區介紹,關鍵信息,簡介,歷史沿革,建築布局,主要景點,千佛崖·極樂洞,龍泉洞,黔婁洞,“洞天福地”石坊,對華亭,莫向外求,感言,
簡介
自元代始,“三月三”,“九九”重陽節均舉辦廟會。明代寺院擴建,遂成香火勝地。整個寺院殿宇亭廊錯落有致,蒼松翠柏儲綠泄潤,鐘聲盈耳,香菸繚繞,大有深山古剎之妙趣。1983年國務院公布為全國143家重點寺院之一。
每逢九月九重陽節,濟南人民都來千佛山登高賞秋,自然要進廟拜佛、參觀遊覽。另外有一處“齊煙九點”也是人們必游之地。在“齊煙九點”牌坊處眺望四方,視野開闊,北郊平原的臥牛山、華山、鵲山、鳳凰山、標山、藥山、北馬鞍山、粟山、筐山等群山拱衛,盡收眼底。
興國寺
歷史沿革
千佛山風景優美,層巒迭嶂,蒼秀深幽,是濟南市著名的遊覽勝地。它古稱歷山,相傳舜虞曾躬耕於此,故有舜耕山之稱。隋唐時期,山東佛教昌盛,這裡的懸崖峭壁上雕鑿了眾多佛像,又建千佛寺,故稱名“千佛山”。其中唐貞觀年間(公元627—649年)建造的興國禪寺規模最大,被稱為千佛山首剎。
宋代時,興國寺又加擴建。宋末明初,因連年戰亂,寺院“殿堂蓁蕪,無存一磚一瓦”。明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蘇賢捐資重建,大雄寶殿、天王殿及僧寮、庫房等全部予以重修,殿內塑釋迦牟尼、地藏王菩薩、十八羅漢、四大天王等像。明朝劉敕的《詠興國寺》一詩生動描繪山色古寺的優美:“數里城南寺,松深曲徑幽。片湖明落日,孤蜂插清流。雲繞山僧室,苔侵石佛頭。洞中多法水,為客洗煩愁。”清朝嘉慶至鹹豐年間(公元1796一1860年)又加以修葺,並增建觀音殿等建築。現存寺廟主要是明清時格局和規模。
近幾年來,全體僧眾在佛底方丈的帶領下,積極籌款維修寺廟,保護文物古蹟,使這座千年古剎煥發新的生機和活力。1983年,興國寺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84年10月交給僧人管理使用,1985年1月,在這裡成立了濟南市佛教協會籌備辦公室。1月20日,興國禪寺僧人及周圍信徒約六十人在這裡舉行了“文化大革命”後第一次佛教活動,4月20日開始對外開放,接待四方信眾及中外來賓。1987年開始修復鐘、鼓樓及大雄寶殿,現已全部竣工,殿內佛像也得到修整,恢復原貌。寺內還開設了法物流通處、茶水供應處,為廣大民眾和來賓服務,並做到了生活自給有餘。
建築布局
興國寺依山而建,共有7座殿堂,分四個院落,禪院深邃幽靜,殿宇雄偉壯觀,殿堂分布錯落有致。整座寺廟迤邐山腰,古樸莊嚴。
千佛山興國寺這四個禪院習稱“東廟”和“西寺”。東廟原是一個佛、道、儒各教混雜的院落,現為興國禪寺的禪院。院內有大舜廟、文昌閣、魯班詞和碑廊等,反映出我國古代的傳統文化和佛教文化相互交融的特色。西寺是興國禪寺的主要部分。
從西盤路拾級而上,經過古木掩蔭的唐槐亭、齊煙九點坊,穿過“雲徑禪關”坊,迎面就是興國禪寺的山門。山門朝西,門樓上黑色大理石上雕刻著當代中國佛教協會主席、書法家趙朴初先生題寫的“興國禪寺”四個蒼勁端莊的金色大字。大門兩側石刻有一副對聯:“暮鼓晨鐘,驚醒世間名利客;經聲佛號,喚回苦海夢迷人”,為清末秀才楊兆慶書丹。意思是說,人世間追求功名利祿的人會被寺院早晨的鐘聲和晚上的鼓聲所驚醒,拋棄名利慾望,而在人海中苦苦追尋的人也會被驚聲佛號喚回來。這是一幅典型的勸世聯,其中蘊涵的哲理,可謂發人深省,引人深思。
進門兩側,鐘鼓二樓矗立。迎門天王殿,彌勒佛笑迎天下客。二進院落,大雄寶殿在寺內東側,坐東朝西,雄偉壯觀。殿內正中蓮花寶座上,供奉著佛祖釋迦牟尼塑像,兩側菩薩、羅漢侍立,南北側分別塑普賢、文殊菩薩和阿難、迦葉等十大弟子。釋迦牟尼塑像背後,南無觀世音菩薩塑像面東站立,左右侍童子。玉佛殿在大雄寶殿北側,坐北朝南,殿中央佛龕內供釋迦如來坐像,白玉石質,由泰國請來。玉佛西側佛龕內供奉地藏王菩薩。菩薩殿在大雄寶殿南側,坐南朝北,中央佛龕內供觀世音菩薩,東西兩側分別為地藏菩薩、千手觀音菩薩。寺院中央有一座大殿,殿內,彌勒佛塑像迎山門趺坐,其背後,韋馱菩薩面東站立。
殿後北側架長廊,壁嵌國家副主席董必武、詩人郭沫若、書法家趙朴初游千佛山詩刻題記。其中1959年春郭沫若《登歷山》詩曰:“俯瞰齊州煙九點,踏尋崖窟佛多尊。半輪新月天心吐,一片東風掃雪痕。”與長廊相對,南側千佛崖危立,崖上鐫刻隋代佛像多尊。山崖由西向東,依次有龍泉洞、極樂洞、黔婁洞、洞天福地坊、對華亭等古蹟。
寺內最吸引人的是南崖的千佛崖,這裡有9個石窟,是隋開皇七年至二十年間(公元587—600年)劉茂景所造的佛教鑿石造像,還有部分是唐代貞觀年間造像,尚能看出全貌的有130餘尊,鏤刻精湛,是研究隋唐石刻藝術的重要史料。其中極樂洞中的佛像最為宏偉、精湛。極樂洞內有佛像20餘尊,正面石壁上刻有西方三聖,中間阿彌陀佛像高3米,跏趺而坐,左右侍立觀世音、大勢至二大士像,各高2.5米,三聖佛神態安詳自如,雕工精細,線條優美,是隋代石刻精品。
龍泉洞內有水深3米的泉水,洞內有懸岩浮雕佛像20餘尊。另有黔婁洞,是春秋時齊國高士黔婁隱居之所。洞深數丈,曲折迴環,內有一20多平方米的空洞,洞高約2米,中鐫黔婁坐像,洞內的6尊佛像已殘缺不全。相傳黔婁在此隱居居時,魯國、齊國都來相邀,黔堅辭不就。黔滿腹才華,卻一貧如洗,死時人長被短,蓋頭露足,有人要把被子斜過來覆蓋全身,其妻說:“斜之有餘,不如正之不足,先生生前不斜,死後斜者,不是先生之意”。東晉詩人陶淵明讚嘆道:“安貧守賤者,自古有黔婁。好爵吾不榮,弊服仍不周。”
寺內北部有對華亭,建在高出寺院10米的峭壁問,原是僧人坐禪、講經之所,現為興國禪寺的客堂。
主要景點
千佛崖·極樂洞
千佛崖,在興國寺院內南側。崖上有隋開皇七年至開皇十五年(公元587~595年)所鐫刻的佛像,共9窟130餘尊,是濟南地區雕鑿歷史較早的石窟造像群。極樂洞是其中的主窟,有大小佛像87尊。中間一尊為阿彌陀佛,盤膝禪坐,高3米,身後飾佛光,法相端莊。左右為大勢至與觀世音菩薩,侍立,高也近3米。其他各窟,皆散落在洞外石壁上。有的高居壁頂,有的舉手可及,有的一二尊成窟,有的三五尊成區,參差錯落。這些佛像,雕刻精緻,刀法純熟,線條流暢,體態豐腴,栩栩如生。有的身著錦衣,有的手拈蓮花,有的凝神蹙眉,有的結跏趺坐,有的合掌禪定,神態各異,惟妙惟肖。洞內曾嵌清代著名詩人施閏章的碑記。
“文化大革命”中,佛像遭到人為破壞。1979年3月,市政府撥專款,本著“修舊如舊”的原則,組織專業人員按原樣進行修復,再度生輝。
龍泉洞
龍泉洞位於興國寺西門內南側,在高聳的石壁下。壁上翠柏挺拔如蓋,老榆枝柯交葛,山風吹來,呼嘯作響,如龍吼,故名。洞口上方石壁篆書“龍泉洞”三字,為濟南當代已故書法家任曉麓題書,筆勢遒勁,瀟灑俊秀。洞內東側與極樂洞相通。南側石壁鑿有多尊佛像,其中一尊彌勒像,為劉景茂於隋開皇七年(公元587年)正月造,是千佛山年代最早的造像。佛像下面有一小門,門內是一深潭,稱“龍泉”,水清見底。洞內穹窿石壁早先懸有鐘乳,後經開掘,形成現代這種半人工半天然的長方形式。
黔婁洞
黔婁洞在興國寺極樂洞的東側岩壁上。相傳周代黔婁子曾居住於此,故名。岩壁上端,松柏垂蔭,山花爛漫。雨後,洞周壁上,苔衣墨綠,蝸牛布陣,蟬蛻點點,猶如一幅淡雅的水墨畫。洞深10餘米,三折之後呈長方形,為人工開鑿,類似居室,高2米,面積20平方米。洞內溫濕,水珠下滴,擊石有聲,使洞穴越發顯得清幽。清嘉慶年間,洞內尚有黔婁子的坐像,白須方巾,文士打扮,後毀。洞口上端,有石刻一方,大字為“黔婁洞”,小字記載了黔婁子的身世。黔婁子,為周代齊國人,修身清節,不事王侯,隱居在這裡,鑿石為洞,終身不下山,著書四篇,名《黔婁子》(已失傳)。魯恭公聽說他是位有才能的人,便派使節聘請其出仕,卻被他拒絕了。
1980年對洞穴進行了整修,在洞內迎門石壁上鑲嵌石碑一塊,記載了黔婁子的一段故事:黔婁先生死時,給他蓋了一方白布,白布甚小,蓋上頭則露出了腳,蓋上腳則又露出了頭。孔子的弟子曾參之孫曾西說:“把白布斜著蓋不就蓋嚴了嗎?”黔婁的妻子韋叢說:“斜著蓋有餘,不如正著蓋不足。先生在世的時候非常正直,死後卻讓他歪斜,這哪能是先生的本意呢?”
“洞天福地”石坊
“洞天福地”石坊在黔婁洞的東側,橫跨於對華亭西門石級上。坊上匾額書寫“洞天福地”四字。該坊建於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字為護理山東巡撫江蘭所書。石坊雖不算大,但雕刻卻很有特點,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石坊通體用青石仿木結構雕砌而成,形成二柱一樓式,飛檐起脊。石脊兩側,飾有花紋,刀法純熟,線條流暢,頗有韻致。兩端雕有正吻。檐的四角下,原有風鈴各一枚,清風稍吹,鈴聲遠揚。檐上雕有瓦壠,檐下雲頭斗拱承托,拱下額枋分別刻有流雲飾紋和二龍戲珠、獅子滾繡球等浮雕。兩柱下石鼓渾厚。整體結構勻稱協調,構思奇巧,古樸典雅。坊的南側,為懸崖峭壁,蔥鬱的樹叢中,隱有石佛一窟。坊北側有古椿樹垂蔭,將石坊襯托得更富情趣。
對華亭
對華亭在興國寺東南隅小獨院內。該院坐落於峭壁之下10餘米高的平台上,院門懸木刻匾額,上書“對華亭”三字,集於趙孟頫書帖。亭始建於明代,位於院落北側,因遙對“華不注”山而得名。昔日為僧人面壁誦經、修心養性之處。幾經興廢,1995年被改建為藏經樓,二層,朱紅柱,橙黃瓦,雙檐起脊,雕樑畫棟,蔚為大觀。該亭位置奇絕,視野開闊,憑欄遠眺,一覽無餘,可將泉城畫圖盡收眼底。每當陰雨季節,浮雲穿堂而過,飄飄渺渺,朦朦朧朧,堪稱仙境。
院內南側懸崖下臥一石洞,洞上嵌“呂祖洞”石刻匾額。洞內原有呂洞賓石像。洞外石壁間,有記載呂祖的道教傳說、重修千佛山廟記等清朝石刻四方。洞穴上端,柏樹榆樹長勢奇特,其根暴露在外面如龍爪,匍匐於地上似蛇形,其乾挺拔多姿。這裡景色尤以秋日最美麗,山菊開著黃花,藤蔓丹葉如霞。因境界清幽,被明朝人稱作“石洞絕塵”,為古時歷下十六景之一。整個院落,被綠蔭覆蓋,顯得郁森清涼,歷為避暑勝地。因院落幽靜,再加素日常閉,很少有人來此遊覽,故亭曾懸匾額“飛塵不到”。
莫向外求
在千佛山的古禪寺的大殿後方有一個門廊,上面懸掛了一副牌匾上面正書“莫向外求”四個銅字,是書法家劉雯書寫。
感言
興國禪寺是一個歷史的象徵,也是一個千年的古寺,對它而言,從唐代建立到現在的千年過程中,經歷了風風雨雨的變遷,經歷了時代的洗禮,經歷了中修過程中不同的演變,從唐代到現在發展中,佛教在這個階段,從洗禮到心境境界的過程中,需要反覆反覆修養和善道,需要多次演繹才能重新走入觀眾的眼界,佛教的道德,表達了靈魂的心境,心境下來,佛教的輪迴,驗證了六道輪迴,不管你做了什麼事情,人在做,天在看,輪迴對我們來說,是一個修道的過程,你做的事情代表你修行的速度,你做的事情代表你如何實行善道的速度,只有這樣,建古史就是為了給後人修養的階段,為了留給後人提供心境的修養,達到這個階段,脫離輪迴,就可以超度。所以,對它而言,這是一個艱難又不容易超度的階段,這是一個嚴格要求自己達到心境境界而超度的佛教道德品質。只有你親身體驗,才能明白佛教目的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