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國寺(江蘇省阜寧縣興國寺)

興國寺(江蘇省阜寧縣興國寺)

興國寺,原名真武廟,位於鹽城阜寧縣城以東,射陽河大轉彎的北岸,是阜寧最古老的廟宇。阜寧古稱"廟灣",是因為射陽河流經此處拐了一個大彎,彎北有座真武廟而得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興國寺
  • 地點:江蘇省阜寧縣
  • 原名真武廟
  • 樓高:3.5米
簡介,相關信息,

簡介

興國寺,原名真武廟,位於鹽城阜寧縣城以東,射陽河大轉彎的北岸,
是阜寧最古老的廟宇。阜寧古稱"廟灣",是因為射陽河流經此處拐了一個大彎,彎北有座真武廟而得名。
江蘇省阜寧縣興國寺江蘇省阜寧縣興國寺

相關信息

真武廟始建於北宋景德年間,為四合院古建築,進山門有正殿3間,進深5米,樓高3.5米,供奉真武大帝銅像一尊,金心銀膽,身高7尺余。殿前有雙龍戲珠銅香爐一座,兩廂配殿各3間,供奉諸神,後有僧舍等生活用房16間,建築面積共400平方米。 此廟年深日久,香火漸盛,民間流傳有許多神話。相傳,當年澆鑄真武大帝銅像時,曾有討飯人捐出一枚銅錢,受到匠人嘲笑,並將銅錢摔進陰溝。銅像鑄成後,身上有一銅錢大的圍孔,難於修補。匠人遂想起討飯人捐銅錢之事,從陰溝中取出銅錢放上,恰好不大不小,嚴絲合縫。匠人這才明白,那討飯人本是神仙化身,真武大帝銅像乃神仙相助方才鑄成。 真武廟內有口古井,井有多深,無人知曉。一皮匠出於好奇,用扁擔測試井深,不慎失手,扁擔掉入井中。事隔數日,一漁翁擔魚進城出售,巧遇皮匠,皮匠認出漁翁所用的扁擔,正是自己幾天前在真武廟井中丟失的那根,便問漁翁扁擔何處得之,漁翁說,這扁擔是在海邊打魚時撈上來的。於是人們推斷,真武廟古井是神水,與大海相通,水質甘甜可治病。民國初年有幾次大旱,四周河塘井坑全部乾涸,唯這口古井有水。它解決了全城人的吃水困難,人們稱之為"救命水"。 又傳,很久以前,有一對恩愛夫妻,男的在海上打魚,女的在家操持家務,相聚時間甚少,而立之年,仍膝下無子。夫妻誠心向佛,忽一夜,男的在船上做了一夢,飄然回鄉,與婦人團聚,返回時不慎將菸袋遺落在家中。數月回鄉,男的發現妻子有孕,遂疑其妻不軌。妻拿出菸袋作證,男見之甚驚。不久,其妻果生一子,夫妻二人歡喜不已,方信此乃菩薩顯靈,遂捐財專贈事佛,並央人寫下一副楹聯,上聯曰:"高港廟灣神聖二仙來顯夢";下聯曰:"射湖名地應期十月果生男"。 真武廟前有一根旗桿,高約六、七丈,每夜燃燈懸於桿頂,使出海漁船便於回港停泊,而其它寺廟的旗桿皆為兩根。所以阜寧至今仍流傳著一句歇後語:"真武廟的旗桿一獨一根",比喻獨生子女(獨苗)極為寶貴。 明代,真武廟由邑人劉翰出資重修。清道光二十五年重建正殿,同治初年捻軍復毀。光緒八年劉以雲等又重建。歲修用款,仍由劉氏族眾任之。此廟原由道士住持,後由和尚主持。抗戰爆發後,劉氏後裔將真武大帝銅像和銅香爐運往外地"避難",該廟成了一座空廟。日軍三次侵占阜寧城,弄得古廟彈痕遍體、百孔千瘡。文化大革命期間,紅衛兵多次闖入廟內,殿宇結構牢固,無法砸爛,這才紛紛離去。阜寧境內其它廟宇、庵堂,經歷劫難,皆毀之殆盡,唯獨真武廟仍保存至今。 建國後,真武廟曾由縣房管部門管理,也作過阜城稅務所辦公用房和職工宿舍。1985年,江蘇省人民政府派考古、建築專家到該廟考察論證,確認這座古廟具有保存價值,定為國家三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1993年9月,阜寧縣人民政府決定將此廟產權發還給宗教團體,1994年,阜寧籍的上海寶山寺住持叢達法師,無償捐贈了價值數萬元的三尊佛像和香爐、大木魚等佛用物品,又資助了3千元人民幣。同年,江蘇省宗教事務管理局資助l萬元,使千年古廟,修葺一新。因真武大帝銅像失落已久,無法歸位,按叢達法師建議。改供觀音佛像,更名為"興國寺"。由智靈任住持 (現住持為印志)。不久前,經阜寧縣人民政府批准,興國寺將在原有基礎上再向東擴24米。向北擴60米,新建大雄寶殿、天王殿、舍利塔、忠孝堂、荷葉亭等,屆時,這裡將成為阜寧縣一個旅遊觀光聖地。
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興國寺江蘇省鹽城市阜寧縣興國寺
阜寧興國寺阜寧興國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