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介紹
作品原文
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⑶。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⑵遷客:被貶謫之人。作者自比,一說指史郎中。去長沙:用漢代賈誼事。《史記·屈原賈生列傳》載:賈誼因受權臣讒毀,被貶為長沙王太傅,曾寫《吊屈原賦》以自傷。
⑶江城:指江夏(今湖北武漢武昌),因在長江、漢水濱,故稱江城。落梅花:即古代笛曲名《梅花落》,此因押韻倒置,亦含有笛聲因風散落之意。
白話譯文
黃鶴樓中傳來陣陣《梅花落》笛聲,如怨如訴,仿佛五月江城落滿梅花,令人倍感淒涼。
創作背景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詩人巧借笛聲來渲染愁情。王琦注引郭茂倩《樂府詩集》對此調的題解說:“《梅花落》本笛中曲也。”江城五月,正當初夏,當然是沒有梅花的,但由於《梅花落》笛曲吹得非常動聽,使詩人仿佛看到了梅花滿天飄落的景象。梅花是寒冬開放的,景象雖美,卻不免給人以凜然生寒的感覺,這正是詩人冷落心情的寫照。同時使詩人聯想到鄒衍下獄、六月飛霜的歷史傳說。由樂聲聯想到音樂形象的表現手法,就是詩論家所說的“通感”。詩人由笛聲想到梅花,由聽覺訴諸視覺,通感交織,描繪出與冷落的心境相吻合的蒼涼景色,從而有力地烘託了去國懷鄉的悲愁情緒。清代沈德潛說:“七言絕句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為貴,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使人神遠,太白有焉。”(《唐詩別裁》卷二十)這首七言絕句,正是以“語近情遙、含吐不露”見長,使讀者從“吹玉笛”、“落梅花”這些眼前景、口頭語,聽到了詩人的弦外之音。
此外,這首詩還好在其獨特的藝術結構。詩寫聽笛之感,卻並沒按聞笛生情的順序去寫,而是先有情而後聞笛。前半捕捉了“西望”的典型動作加以描寫,傳神地表達了懷念帝都之情和“望”而“不見”的愁苦;後半部分才點出聞笛,從笛聲化出“江城五月落梅花”的蒼涼景象,借景抒情,使前後情景相生,妙合無垠。
名家點評
謝榛《四溟詩話》:作詩有三等語,堂上語、堂下語、階下語,知此三者可以言詩矣。凡上官臨下官,動有昂然氣象,開口自別。若李太白“黃鶴樓上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此堂上語也。
凌宏憲《唐詩廣選》:蔣仲舒曰:無限羈情,笛里吹來,詩中寫出。
黃生《唐詩摘鈔》:前思家,後聞笛,前後兩截,不相照顧,而因聞笛益動鄉思,意自聯絡於言外。意與《洛城下》同,此首點題在後,法較老。
清高宗敕編《唐宋詩醇》:淒切之情,見於言外,有含蓄不盡之致。至於《落梅》笛曲,點用入化,論者乃紛紛爭梅之落與不落,豈非痴人前不得說夢耶?
高步瀛《唐宋詩舉要》:因笛中《落梅花》曲而聯想及真梅之落,本無不可。然意謂吹笛則梅落,亦傅會也。復齋說雖稍泥,然考核物理自應有此,不當竟斥為妄。
朱寶瑩《詩式》:首句直敘;二句轉,旅思悽然,於此可見。三句入吹笛;四句說落梅,以承三句。若非三句將“吹節笛”三字先見,則四句“落梅花”三字無根矣。且“江城落梅花”,足見笛聲從樓上傳出,“聽”字之神,現於紙上。(品)悲慨。
近藤元粹《李太白詩醇》:嚴滄浪曰:淒遠,堪墮淚。潘稼堂曰:登黃鶴樓,初欲望家,而家不見;不期聞笛,而笛忽聞;總是思歸之情,以厚而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