舂陵水

舂陵水

舂陵水,俗稱茭河,又名菱源河。上游又名鐘水,湘江支流。源出臨武縣西山瑤族鄉石溝沖,是舂陵水的上游,由稱鐘水,流經藍山、嘉禾、新田、桂陽、耒陽常寧衡南等縣市,於衡陽常寧市與衡陽衡南縣交界的菱河口注入湘江。全長302公里,流域面積6623平方公里。

嘉禾縣境內河段稱鐘水,以下始稱舂陵水。是為了紀念溺死在此水的深得民心的光武帝祖先舂陵侯劉買

基本介紹

舂陵水簡介,名稱由來,幹流概況,河源段,鐘水段,舂陵水段,舂陵文明,東漢王朝龍興之地,工人運動,碼頭密布商賈雲集,商周江州城址,主要支流,水利工程,水路航道,由來,相關史料,歐陽海拱壩,

舂陵水簡介

舂陵河又名舂陵水,亦稱菱源河,全長302公里,流域面積6623平方公里,源出藍山縣人形嶺,流經嘉禾、新田、桂陽、耒陽常寧衡南等縣市,於衡陽常寧市和衡陽衡南縣茭河口注入湘江。
舂陵河為衡陽市下屬縣級市常寧耒陽的界河,流過白沙、蔭田、煙洲,從水口山匯入滔滔湘江。舂陵河流經常寧市,在東漢王朝時期被視為“龍興之地”,因其貫通而建的碼頭曾經商賈雲集。2014年,在舂陵河畔水口山鎮小洲村發現商周“江洲城址”,將改寫湖湘“南蠻之地”的歷史,極大促進對歷史悠久的湘江流域文化的研究。
衡陽常寧市舂陵河畔衡陽常寧市舂陵河畔

名稱由來

最早記載舂水的是東漢班固《漢書》(成書於漢章帝建初年中 【公元76-84年】):“南平,耒陽,舂山,舂水所出,北至入湖,過郡二,行七百八十里”。舂山指舂陵山,它位於新田縣西北部,與寧遠縣交界。酃即今衡陽,西漢至東晉時曾於今衡陽珠暉區衡陽郡酃縣。《漢書》把發源於舂陵山至桂陽以下的水系稱舂水,舂山是舂水的源頭,而其它相關水系未記,主要與漢代的舂陵縣、舂陵候、東漢王朝以及當時的科技手段有關,是為了紀念溺死在此水的深得民心的光武帝祖先舂陵侯劉買。把鐘水稱為舂陵河,是20世紀中葉以後舂陵江流域大興水利時,認為鐘水是舂陵江主源,有的人把鐘水歸入舂陵水系,稱鐘水為舂陵水。其實,桂陽段稱舂陵河是對先賢的敬重,把嘉禾、藍山段稱舂陵河是對歷史文化的遺棄,值得商榷。

幹流概況

發源於藍山縣的人形山,經嘉禾、桂陽,於常寧縣及耒陽市交界處菱河口匯入湘江,流域面積6623平方公里,幹流長度223公里,河床平均坡降0.8‰,流域控制郴州市臨武、嘉禾、桂陽三個縣的大部地區,郴州市集雨面積3326.5平方公里。

河源段

鐘水又名舂陵水,系湘江支流。由舜水、俊水匯合而成,到嘉禾縣稱鐘水。起源於毛俊鎮井灣村江口,流經毛俊鎮、太平圩鄉、土市鄉,入經嘉禾、桂陽、耒陽常寧衡南注入湘江。沿途匯納有涵江水、水源宅水、塔溪水、薛家水、澀源水、藍溪水、詹溪水、月溪水、梅溪水等,全長27.5公里。
舂陵水
舂陵水發源於藍山縣,上游有兩支,東為舜水,西為俊水,一般以舜水為正源。
舜水,又名巋水。系湘江支流一舂陵水的主要源頭。發源於所城鎮人形山麓。由南向北,流經所城、塔峰、毛俊三個鄉鎮,在毛俊鎮井灣村的兩河口與俊水匯合流入鐘水。沿途有橫江水、羅家洞水、沙坪水、紫良源水、高良源水、仙姑岩水、團園水、上洞水、錫坑水、排田水、都漯廟水、流沙河水、英溪水、朦溪水等注入。全長53公里,流域面積486平方公里。傳為舜帝南巡沿河經過之地,因名“舜水”。
俊水,又名毛俊水。系舂陵水源頭之一。發源於都龐嶺,銀蓋窩嶺、刀金塘大山、臨武縣西山山麓,由南向北,流經漿洞瑤族鄉到毛俊鎮井灣村的兩河口匯合舜水入鐘水,沿途有塊塘水、苦竹沖水、魯田水、東河水、漕溪水、李子河水、軍田水、華陰水等注入。全長37公里,流域面積314平方公里。因支流魯田河、李子口河、軍田河匯集於毛俊得名“俊水”。
舂陵水位置及走向舂陵水位置及走向

鐘水段

嘉禾縣境內,稱鐘水,河段為永州市藍山縣中和圩附近的俊水和舜水交匯處至桂陽縣舂陵江鎮形子山下附近的新田河注入處。我縣境內以藍山馬裊入境,至車頭橋12公里,經石橋鎮石鼓元源灘出境桂陽,全長46.9公里。匯入鐘水的大小河溪,分別有下車河、甫口溪、花溪水、荊林溪、潮泥河、道人嶺兩澗水、白石溪、南里雲溪、楊梅溪、馬托溪、石燕河、西車溪、大成河、石門溪、村尾溪、翰石溪、歧峰木牛溪、石鼓元溪。鐘水河,從南至北流經嘉禾縣境內車頭鎮、珠泉鎮、田心鄉、坦坪鄉、石橋鎮,長46.9千米,流域面積407.43平方千米,年均流量2537.1立方米/秒,主要支流有百泉溪、黃獅江、石燕河、大成河、陶家河等。

舂陵水段

舂陵水發源於藍山縣大麻鄉人形山,自縣西的嘉禾縣與桂陽縣交界的源潭河壩入桂陽。 經兩江口、龍泉灣、飛仙橋、岩口、何家渡、上汾渡、七拱橋、長江圩至舍人渡折向北流,過 成仙橋、黃田、十八灘,入衡陽市下屬常寧市耒陽市境內,主流長115公里,年均徑流量14.9億立方米, 流域面積2244.38平方公里,占全縣總面積75.5%。其主要支流有新田河、灌水、黃獅江、錦 里河、舍市水、樟市水、洋市水、野鹿河等153條。舂陵水平均坡降為2.5%,河床多泥沙、 卵石,局部見岩石底層。上中游為丘崗平地,銀河鄉境為低岸平原,下游為山地。由於河床 低,河水利用困難。縣解放前。該水為桂陽主要出境航道,大部分物資從此道進出縣內外。新 中國建立後,60年代末,其上游建有飛仙河壩、余田河壩,水上運輸逐漸減少。1970年歐陽 海水庫大壩建成後,出境航道被截斷。
舂陵水 俗稱茭河,發源於藍山縣南部人形地區,流經嘉禾、桂陽,注入歐陽海水庫,然後繼續北流,於耒陽市羅渡鄉黨田村入境,自南向北,沿羅渡、仁義、南京、集賢、壇雅江6鄉邊界流去,成為衡陽耒陽市與衡陽常寧市的天然界河,與耒水平行則下,至雅江鄉愛群村出境,再經衡南縣黃獅鄉河口村茭河口匯入湘江。全長223公里,流經耒陽66公里。全流域坡降0.76‰,衡陽耒陽市境內坡降為0.34‰,河面平均寬度200米。全流域面積6623平方公里,耒陽市內占627.9平方公里,為全流域的9.5%。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59秒立米,耒陽境內平均流量130.85秒立方米。年徑流總量為50.15億立方米。舂陵水原來常年可通航,自1966年起,上游多處築壩,引水灌田,枯水期下泄流量少,只能季節性通航。
又名茭源河,湘江一級支流。出藍山縣萌諸嶺南風坳,從衡南縣向陽黃獅鄉黃石村牌樓邊入境,到河口村菱河口匯入湘江。流境長僅7.5公里,為衡陽衡南縣衡陽常寧市的天然界河,年均流量為130立方米/秒。1966年始,上游多處築壩、尤以歐陽海大壩修築之後,灌區需引水溉田,枯水期無下泄水流。現只能季節性通航。

舂陵文明

東漢王朝龍興之地

追溯舂陵河歷史之源,有文字可考證,據《衡州志》記載,“因舜南巡崩於蒼梧之野,後聞九疑大阜之中有鐘自舂,覓之,得韶樂遺器自舂擊於陵,故名郡為舂陵。”似乎是九嶷群山之中,某座“大阜”曾覓得一隻自鳴鐘一般的樂器,能夠自己發出舂米般的聲音,故當地得名舂陵。又《漢書·地理志》記載,“衡陽郡,高帝置。莽曰南平……舂山舂水所出……”這應是歷史上第一次出現舂陵河的記載。
“八仙”之一的鐵拐李雲遊訪道至舂陵河,見兩岸沃野千里,“風吹草低見牛羊”,非常適合人們集居耕作,可舂陵河從中流過,把好端端一片好地一分為二。他突發奇思,為何不讓河流傍山而流呢?於是,雲遊名山大川,突見兩座石山相望而立,很適攔河之用,便用鐵拐鑿石而過,擔起兩座石山便走。走至耒陽羅渡鳳凰山時,不成想,驚飛一對在此地棲息五百年的鳳凰,一驚一乍間,石山落地。他想:此乃天意!便騰雲駕霧上了天界。從此,舂陵河伴山而流,騰出了一塊錦秀田園。據說現在兩座石山,一座在羅渡村,一座在楊卡山,甚至還可看到石山上鐵拐鑿穿而過的兩個石孔。
讓人們記住舂陵河這個名字卻是一個叫劉買的人。《漢書》記載,一天晚上,漢景帝酒後點名要妃子程姬侍寢,程姬恰逢例假,不得已把婢女唐兒妝扮冒名頂替,唐兒身孕,生下劉發。因婢女所生,劉發被分封到南陲做長沙定王,其子劉買被分封到衡陽郡與零陵郡交界處舂陵做了舂陵侯,吃苦耐勞,性勤稼穡,勵精圖治,教民蠶桑耕作,深得民心。劉買代孫劉秀,在西漢王朝業已崩潰、王莽篡位後,糾集八千舂陵子弟,組建“舂陵軍”,乘綠林、赤眉農民起義之際,奪回傳國玉璽,恢復漢室江山,史稱“光武中興”,是為東漢。東漢王朝視舂陵為“龍興之地”,從建武十九年(公元43年)春起,大修祠廟祭祀舂陵節侯,把從舂陵鄉流出的河定為舂陵河。
俯瞰舂陵河俯瞰舂陵河

工人運動

舂陵河注入湘江處叫茭河口,地處世界鉛都水口山,是中國近代革命搖籃。1922年4月底,毛澤東在夏曦、彭平陪同下,由衡陽常寧水口山,點燃了水口山工人運動烽火,發動了震驚中外的水口山工人大罷工,把湖南第一次工人運動推到最高潮。水口山工人在廣泛開展農民運動的同時,建立了湖南最早的工農聯盟戰線,組建了湖南第一支工農武裝——中國工農紅軍獨立團。1928年,宋喬生率800 工人在耒陽與朱德、陳毅率領的南昌起義部隊會師,奔向井岡山。水口山工人武裝被編為紅四軍軍部直屬營,成為紅軍歷史上第一個特務營,也是後來中央警備團的前身。《毛澤東選集》第一卷“井岡山鬥爭”中記載:“邊界紅軍的來源,有湘南的農民和水口山的工人,水口山工人武裝是紅軍的中堅力量。”

碼頭密布商賈雲集

舂陵河貫穿衡陽市下屬常寧市耒陽市南北,早在秦漢時期,就被開發利用。史籍記載,由長江發舟入洞庭,沿湘江再上溯舂陵江,可直抵古南平。至漢代,南海、桂林、零陵各郡的貢品、商品北運,長江流域的絲綢和土產品南輸,皆通過舂陵水船運。隋唐時期,舂陵水已經成為南方水陸重要的交通樞紐之一。宋至明清諸代,湖廣之間的商務茂盛,舂陵水的交通運輸更加頻繁。鴉片戰爭以後,湖廣等地的土特產品、海貨、粵鹽,均由舂陵水運轉。歷史把舂陵河畔變成肥沃富饒的魚米之鄉,舂陵河無疑給了兩岸人們無限福祉。
秦時,始皇帝派兵五十萬兵將戍五嶺,主要依賴水域的古老船筏,被利用的水流自然包括當時較大的舂陵水了。東漢延熹年間,周憬任衡陽太守,為破解舂陵水道灘多險要,令縣吏、將士、壯夫、百姓等開鑿鐫石,排頹盤石,鏟高填低,鑿截回曲,弼水之邪性,順導其經脈,航道乃得改善。據史載,舂陵下衡湘之十八灘,為當時開鑿。舂陵水的開通,沿河兩岸慢慢形成了一個個船運碼頭,使原本荒涼的僻壤,逐漸有了一處處小小的鬧市,白沙、蔭田、水口山古碼頭商賈雲集,為衡陽重要的水運碼頭,才有了如今的白沙鎮蔭田鎮水口山鎮
白沙古街始建於明末清初,迄今600餘年。歷經數百年風雨剝蝕,目前仍保留古商鋪98家,古巷道32條,古道1條、民宅125棟,建築面積達90000多平方米。白沙古街不僅具有清代中期建築特色、民國時期歐式建築風格,還融入了湘南地區本土建築元素。白沙古街時代特徵鮮明,商貿氣息濃厚,商貿、居家、休閒構架布局明晰,各時代的人文歷史遺存豐富,具有較高的歷史研究價值。
舂陵河白沙古街複式樓舂陵河白沙古街複式樓
隨著水路暢通,朝庭便在舂陵水下游西岸央田古碼頭設立驛站。清乾隆年間,為堵截粵鹽私販,官府曾設水陸巡檢於此,派兵駐守。民主革命時期,湘南地下黨組織在這一帶活動。新中國成立後,歷為區、鄉政府駐地。1995年5月撤區並鄉,將原蔭田區的蔭田鎮、龍門鄉、頭鄉合併為蔭田鎮。相傳央田古碼頭周邊原為荒洲,唯一古樟樹下有口井泉,冬暖夏涼,四季長流,鄉人以為神仙所送“陰水”,遂開荒造田造林,油茶漫山,四季常青,田壟開闊,秧肥禾壯,遂呼地名央田(秧田),雅稱“蔭田”,譽為“福蔭德田”。又地居水陸口岸,鄰近衡、耒、常、桂,商賈雲集,形成了央田墟場,繁華熱鬧,其仔豬、耕牛交易,名冠一方。
舂陵河兩岸不但擁有許多停泊船隻的碼頭,還催生了一些便於百姓交通的橋樑。蔭田鎮東側大石橋,又名福蔭橋,始建於清宣統二年(公元1910年)。由鄉紳徐玉陔四處募資修建,長172.3米,寬7.4米,高11.6米,橋身為石拱建築,每拱跨度為10米。次年,就遭洪水沖毀。徐玉陔再度募捐,力圖重修,卻不幸因勞累過度離世。此事感動縣衙,知縣親督賀、羅二鄉紳募資修復,終於民國11年(公元1922年)修成。1944年,衡陽保衛戰爆發,日軍迫於太平洋戰爭的壓力,兵分幾路向華南、西南方向挺進,必經舂陵河上福蔭橋。為了阻止鬼子長驅直入,當地百姓幫助中央軍挖戰壕、築堡壘,在橋頭構築兩道防線。經過兩天兩夜激戰,日軍突破橋頭堡,一路燒殺搶掠,百姓紛紛逃亡。蔭田橋於1947年重修,1967年又整修加固,2000年在蔭田橋下游300米處修建一座現代化鋼筋水泥大橋,貫通常寧國道,來往人車絡繹不絕。
舂陵河蔭田橋舂陵河蔭田橋
從我國唐代到解放前的1300多年間,舂陵河也曾經流淌著百姓的憂傷與哀愁,平均5年要發一次大水災,吞噬著老百姓的田土、屋房、莊稼和牲畜,不少人不得不強忍淚水,背井離鄉,四處逃荒乞討。新中國成立後,在舂陵河兩岸興修水利,讓舂陵河造福百姓。1969-1972年,在舂陵水上游桂陽縣境內修建歐陽海水庫大壩,左乾渠54.4公里伸入常寧市境內東部有效灌溉面積及14.6萬畝。1972-1978年,在舂陵水下游,煙洲、親仁兩公社交界處修建親仁水輪泵水電站,亦名親仁河壩。
從舂陵河順流而下,一些歷史遺存星羅棋布,如同一顆顆璀璨明珠,散布在舂陵河兩岸。煙洲古戲台始建於明嘉靖年間。相傳戲台所在地為虎心,煞氣太重,不利於一方平安,故修建一座戲台予以鎮壓。戲台為半磚半土木結構,台上繪有“八仙過海”等精美圖案,寓意吉祥。戲檯曆經滄桑,抗戰期間被炸毀,1947年被修復,後又遭到多方損壞,直至1984年戲台得以重新復原,2014年煙洲戲台得以真正復原加固,成為常寧市的一個地標式的古老文化符號。
舂陵水煙洲古戲台舂陵水煙洲古戲台

商周江州城址

2014年底,在舂陵河畔水口山鎮小洲村,省考古研究所副所長吳順東發現了“江洲城址”歷史遺蹟,遺蹟中地下文化堆積豐富,從舊石器時代,到商、周時期,再到唐宋及近古三代,均有人類生產活動痕跡。遺存的古城牆、護城河等遺蹟規模宏大,城牆寬處10餘米,足以並駕行駛馬車,高度約10米,城內面積18萬平方米,基本確定是商周時期一座大城池,是當時湘南乃至中南地區政治、經濟、文化中心。遺存的商周窯址、冶煉遺址、鑄造加工等遺蹟,把水口山採礦和冶煉歷史提早了2000餘年,獲取了湖南商周青銅器之迷實物證據。出土的印文硬陶紋飾種類、數量眾多,涵蓋了我國迄今為止已知所有紋飾類型,還有從未發現的紋飾出土,可了解該地區在商周時期高度發達的經濟和文化水準。
舂陵水江州城青銅冶鑄遺址舂陵水江州城青銅冶鑄遺址
在古代中國,對吳越之地歷來都有“蠻族”之稱。早在商周時期,長江中下游及以南地區的土著原居民被稱之為“越族”,“越”是眾多族群的泛稱,故又稱“百越”,而“江洲城址”的締造者很可能是百越中的一支。
隨著對“江洲城址”發現與挖掘的深入,或許會有更多新發現浮出水面,無疑填補了常寧、衡陽和湖南歷史的一段空白,極大地促進對歷史悠久的湘江流域文化的研究,將改寫“南蠻之地”的歷史。

主要支流

水系構成及支流表
河流流域

km2
河流
長度
km
坡降
自然
落差
m

流量
m3/s
發源地
舂陵水幹流
6623
223
1.1
128.6
72.65
藍山人形
常寧菱河口
新田河
車溪河
702.1
65
3.69
239.9
15.3
桂陽大嶺上
桂陽沙冒嶺
饒家河
214.3
42
6.35
266.7
4.6
桂陽花老山
桂陽芹溪胡家
小江
114.5
30
3.15
94.5
2.5
桂陽大山坪
桂陽小江村
阝見田河
129
31
1.49
461.9
2.8
桂陽蛇子形
桂陽江背村
黃獅江
592.3
59
4.77
281.4
12.9
臨武大棒山
桂陽江口嶺
陶家河
271.5
37
9.26
342.6
5.93
臨武三谷老
嘉禾陶家
老村河
197
43
85.2
366.4
4.3
臨武金雞山
嘉禾李家
高坪河
144.9
24
5.7
114
2.58
寧遠穿山腳
嘉禾秀溪
黃家河
102
17
19.5
331.5
2.22
桂陽天子地北
桂陽黃家
朦溪河,系舜水一大支流。朦溪河有兩源,一源發源於楠市上下村;一源發源於竹管寺鎮源桐村,流經竹管寺鎮、塔峰鎮至雷家嶺注入舜水。沿途有五指、冷口源、龍沖廟、白躍洞、廖芙蓉、隔河、老婆洞諸溪水匯入。全長26.6公里。因眾多的溪流匯集形成而得名。田心河又名華陰水。系俊水主要支流。發源於臨武縣的華陰山,流經新圩、毛俊兩鎮至大漢口村西北面注入舜水。沿途有毛江水、上源洞水匯入,全長22公里。以河流經過的主要所在地取名。
臭水,又名魯田水,系俊水主要支流。發源於葫蘆嶺北麓,流經漿洞瑤族鄉,至楓木山村注入俊水,沿途有車線坪水和小洞水匯入,全長21.5公里。
漿洞河,又名漕溪水。系俊水主要支流。發源於漿洞瑤族鄉西峰嶺北麓,流經漿洞瑤族鄉、毛俊鎮至漕溪河村注入俊水。沿途有石家沖水注入,全長26.5公里。因發源所在地的主要河流而取名。
軍田河,系俊水主要支流。發源於漿洞水杉林村的石板頭、炭龍嶺,流經漿洞瑤族鄉、毛俊鎮至俊溪村西南面注入俊水,沿途有鹿溪水、漕洞水匯入。全長12.5公里。因水源集中流向軍田而得名。大壩口河又名高良源水。系舜水主要支流。發源於香爐石東麓,流經紫良瑤族鄉、所城鎮,注入舜水,全長14公里。因河水集中在大壩口附近而得名。
新村河,發源於楠市鎮盤石村的鳥仔嶺。鐘水主要支流,流經楠市鎮、土市鄉至新村注入鐘水,全長18公里。以下流入水口地名取名。
排田河,系舜水的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塔峰鎮與漿洞瑤族鄉交界處的箭嶺,流經塔峰鎮注入舜水,全長16公里。以河水經過的主要地段取名。
新圩河,發源於臨武縣萬水鄉。流經新圩鎮、太平圩鄉至小佳田村附近的滴水龍注入鐘水,全長15公里。以主要流經地取名。
新田河,是湘江支流舂陵水的一級支流,由日西河和日東河匯合而成。發源於新田縣林家源的林坑坳,流向自西北向東南經新田火燒鋪、黃公塘、驥村,新田縣城、道塘、新圩、新隆,至馬鞍坪匯人舂陵水,全長70公里,流域面積1668平方公里,坡降1.78‰,多年平均流量35.7立方粑秒,多年平均徑流量11.3億立方米。
象江,又稱南京河,源出於耒陽市南長坪鄉三多亭,流經石梘、磨形,至南京鄉象江口注和舂陵水。全長43.5公里,河面平均寬度22.2米,流域面積175平方公里,坡降5.2%,落差464.66米。
橋邊村河,又稱壇下河,源出於花石鄉後嶺山,向西北流經哲橋,至壇下鄉橋邊村趙家灣注入舂陵水。全長35.02公里,河面平均寬度15.6米,流域面積170平方公里,幹流坡降1.05‰,落差80.5米。
黃獅江,燕塘的芹溪與嘉禾的泮水,在觀音山匯合而成。由南向北,過調塘、橋下、史家橋、下橋等村莊,在江口嶺匯入舂陵江。漲洪水時,水流下這些階梯,響聲如獅吼,其勢如獅猛,故名。黃獅江在江口嶺匯入舂陵江。雖然水量並不亞於主流,也只能是支流。關鍵就是河道中的階梯,船在江口嶺就上不了黃獅江。人們把既不能灌溉又不能行船的河叫做無義河。
湖屯水,位於縣東南部,發源於桂陽縣清和鄉羅漢澗。清康熙至乾隆時,名屯湖水,同 治時正名湖屯水,民國時又稱西水。民間習慣以河段稱呼,從發源地至東莊稱芙蓉河。下游 稱官溪河,極樂至郴縣界~段稱西河。.該水集大小支流32條,境內幹流長4l公里,流域面 積408.97平方公里,年徑流量2.84億立方米。
白水,發源於白水鄉清溪村毛洞蛇子形。有支流10條,集雨面積75平方公里,境內千 流長23.9公里,年徑流量0.64億立方米。至楊柳民族鄉石東坑枇杷山入常寧市西江口,匯祁 陽白水。
神堂水,又名荷葉水,發源於金仙寨,屬北江武水支流。境內幹流長8.6公里,集雨面 積35.5平方公里。年徑流量0.26億立方米,至自家嶺入臨武縣水東,是桂陽唯一流入南海的河流。
宜水,主體在常寧市。上游水源有二,均在桂陽境內。其一,發源於白水鄉洋泉村上塘 土陂頭,由雙棗窩入常寧市黃桐宜水,桂陽境內名洋泉溪。其二,發源於歐陽海鄉增元村三角寨,桂陽名東山水,北流10公里至天蒼岩伏流出黃泥塘入常寧市潭水,再匯入宜水。兩水總 支流長57.7公里,集水面積214 7平方公里.年徑流量1.691億立方米。

水利工程

甘竹山水庫,位於新圩鎮竹山村,屬舂陵水系。庫容465萬立方米,可灌溉3個鄉鎮面積1千公頃。1956年10月動工,1957年4月竣工,工程含一座大壩(高17米),五座副壩、引水渠一條、灌溉渠道乾渠三條,支渠14條。兼有灌溉、養殖等功能。以所在地取名。
藍嘉水庫,位於新圩鎮株木水、上清水兩村與嘉禾縣上邊洞村的交界之間,距甘竹山水庫1.2公里,屬舂陵水系。庫容420萬立方米,可灌溉面積666公頃。1955年11月動工,1956年4月建成,有灌溉乾渠兩條,支渠七條。兼有灌溉、養殖等功能。因水庫是由藍山、嘉禾兩縣共同興建,特命名“藍嘉水庫”。
白鳲洞水庫,位於竹管寺鎮界頭村,屬舂陵水系。水庫庫容325萬立方米,可灌溉面積800公頃。1959年10月動工興建,1960年冬竣工。工程含一座大壩(高16米),兩座副壩,灌溉乾渠三條,支渠24條。兼有灌溉、發電、養殖等功能。以當地自然地取名。
上下村水庫,位於楠市鎮上下村,屬舂陵水系。水庫庫容225萬立方米,可灌溉面積330公頃。1971年11月動工,1972年2月建成。有灌溉渠道三條,兼有灌溉、養殖等功能。因水庫所在地取名。
毛江水庫,工程位於藍山縣西北部,壩址坐落在新圩鎮田心辦事處大塘村,屬湘江水域舂陵水一級支流鐘水河的小支流俊水河上游毛江水。水庫控制流域面積17.4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1333.9mm,多年平均徑流總量2281萬方,本身灌溉面積為22860畝。水庫工程原設計最大壩高48.0m,壩頂高程為365.00m,正常蓄水位為363.00m,正常庫容515.0萬方。由於資金原因,建成後最大壩高30.0m,正常蓄水位為363.00m,正常庫容155.3萬方,無法滿足下游灌溉需要,必須進行毛江水庫擴建才能增加灌溉面積。我縣擬在壩址下游新建一座高63米的大壩,將毛江水庫擴建,新增庫容784萬方,並對灌溉渠系實施續建配套和加固,工程總投資12073.5萬元。毛江水庫擴建後,壩址控制集雨面積17.4平方公里,壩型為混凝土拱壩,總容庫950萬方。該水庫建成後可與下游附近的甘竹山水庫、藍嘉水庫、龍井頭水庫、夾板沖水庫及骨幹山塘連通補水,使5座水庫灌區連為一體。覆蓋田心、早禾、新圩、大洞、太平、火市、毛俊等7個鄉鎮52個行政村,灌溉水田約3.78萬餘畝。
歐陽海水庫,從1966年10月動工修建(中途因“文化大革命”極左思想影響停工,1969年復工),1970年8月,樞紐工程建成受益,到1981年配套完成,衡陽市耒陽縣共投資 2679.89萬元,投勞動工日2122.16萬個,完成土方1623.77萬立方米,石方218.78萬立方米,乾、漿砌石17.43萬立方米,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3.14萬立方米。
耒陽灌區渠道工程,是歐陽海水庫工程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境內乾渠總長124公里,占該庫乾渠總長的42.55%,占右乾渠總長的51.94%。其中:右總乾渠從水庫出口,經羅渡、仁義、南京、餘慶、灶市、哲橋、至三架的大塘村,全長66公里。從大塘村起,右總乾渠又分東、西支幹渠。東支幹渠經大市鄉、高爐鄉、洲陂鄉,從大和圩鄉的陡嶺村出境,全長17公里。境內建有灌溉500畝以上的支渠66條,長720公里;灌溉500畝以下的支、斗渠161條。渠系附屬工程有:渡槽136處,總長17996米;倒虹吸管25處,總長3235米;隧洞83處,總長8350米;暗涵129處,總長7357米。渠系引水串灌小(一)型水庫8座,小(二)型水庫104座,塘10590口,堰273處。灌溉受益的有羅渡、仁義、南京、餘慶、磨形、花石、小水、泗門洲(設計外增加)、哲橋、集賢、壇下、大和圩、雅江、三架、高爐、芭蕉、大市、遙田、肥田、永濟、馬水、洲陂、新市共23個鄉(鎮)和灶市街、蔡子池2個辦事處的258個村,2911個組。設計灌溉面積27.23萬畝。1984提灌溉24.89萬畝,1988年為23.27萬畝。1990年,省水利廳決定興建歐陽海水庫擴灌工程,經省水電勘測設計院勘測設計,耒陽灌區擴灌面積13.17萬畝,新增受益的有東灣、竹市鄉和水東江街道辦事處的10個村。擴灌工程已於當動工。

水路航道

舂陵水,俗稱幸茭河,流經耒陽市境內66公里,河面寬80~200米,枯水期河寬10~20米,水深0.4~0.6米,原可常年通航。自196年起,上游多處築壩,特別是1970年歐陽海水庫建成後、中、下游缺水,只能季節性通航。

由來

舂陵水原名桂水。西漢時,在附近封了個舂陵侯劉買。傳說這位劉侯爺為百姓做了不少好事,為紀念他,故改桂水為舂陵水(桂陽這個地名出現在劉買之前,因在桂水之南,故名桂陽,可為佐證)。劉買何人?他是長沙定王劉發的第十三子,漢景帝的孫子。漢制,皇子凡未立太子者都封王,封國一般數郡;王的兒子封侯,封國一般一個縣。劉買的孫子劉仁襲位舂陵侯後,奏請漢元帝恩準後,遷到了長江以北的南陽白水鄉(治所在今湖北省棗陽市南),在這裡置縣並重建舂陵城池,仍為舂陵侯。劉買的五世孫劉秀即東漢光武帝就起兵於此,其軍隊亦名為“舂陵軍”。他推翻了王莽篡位後所建的新朝,重開劉漢196年的基業。
那么舂陵侯劉買的封國又在哪兒?據《水經注》載,舂陵故城在今寧遠縣北30公里的柏家坪與柏家之間。漢制,封王封侯後治所都要建立城池。舂陵故城為長方形長184米,寬123米,城牆均為黃土築成,殘牆高4至6米,國周城牆清晰可辨。現 在,故址內及城牆上均已闢為耕地。附近原有舂陵廟、舂陵侯墓,今均毀。但州志有記載:“其冢在舂陵故城東北,而世莫能辨。清嘉慶中,邑令曾鈺遂為樹碣。”
寧遠乃人文薈萃之地,以舜文化為中心的名勝古蹟、文化遺產十分豐厚,如舜帝陵、玉琯岩、紫霞岩及岩內大型詩壁、三分石、文廟等都聞名遐爾,而舂陵故城是湘南最早的城池遺址之一,距今已2100多年,對湖南的考古發掘,研究當時湖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有著重要價值。

相關史料

水經注·鐘水篇》考述:鐘水出桂陽郡南平縣(今藍山縣)都龐嶺。漼水,即桂水也。漼、桂相近,故字隨讀變。桂水出桂陽縣(今連州)北界山,北逕南平縣於鐘亭會鐘水後,通稱桂水。《水經注·鐘水篇》的上述記載,並不完全與現狀相符。從名稱上看桂水似為漼水,從路徑上看桂水更似巋水,即毛俊水。但無論漼、巋何水為桂水,它們與鐘水合流後通稱桂水。故東漢應劭注《漢書·地理志》云:“桂水所出,東北入湘”, 說的就是舂陵水。

歐陽海拱壩

歐陽海拱壩位於湖南省桂陽縣湘江支流舂陵水上。樞紐工程是—個以灌溉為主,兼有發電、航運等效益的綜合利用工程,其主要建築物有:混凝土雙曲拱壩、下游砌石二道拱壩、左右乾渠渠首建築物,斜面升船機、電站廠房和引水系統等。壩體混凝土工程量約6.4萬m3。該拱壩工程曾榮獲一九八二年國家優質工程銀質獎、七十年代國家優秀設計獎和湖南省科技大會獎,是我國第一座大孔口泄流雙曲拱壩工程。
舂陵水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