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貢井鹽》是1938年,中國教育電影協會、金陵大學和四川鹽務管理局合作拍攝的紀錄片。
1938年4月底5月初,孫明經在自貢鹽場完成了紀錄影片素材的拍攝。第二年,用這批素材剪輯製作的紀錄片《自貢井鹽》。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貢井鹽
- 拍攝單位:中國教育電影協會、金陵大學和四川鹽務管理局
《自貢井鹽》是1938年,中國教育電影協會、金陵大學和四川鹽務管理局合作拍攝的紀錄片。
1938年4月底5月初,孫明經在自貢鹽場完成了紀錄影片素材的拍攝。第二年,用這批素材剪輯製作的紀錄片《自貢井鹽》。
自貢井鹽,指的是從自貢地區開採的地下液體鹽礦,經高溫提取後生產的食用鹽,自貢井鹽因品質卓越而聞名,井礦鹽原料均采自千米深井以下侏羅紀地質年代的天然滷水和岩鹽礦床,富含各類天然礦物元素,雜質少且遠離污染,更純淨,品質好。其...
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四川省自貢市、大英縣的地方傳統技藝,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工序繁雜,包括鑽井設計程式、鑽前準備、鑽井、修治、打撈、氣鹵鑑別和鑽井中氣鹵資源顯示前兆等,最終形成一口深鹽井。2006年5月20日,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經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
自貢鹽礦,位於自貢市的鹽礦。井鹽資源賦存於地殼不同的深處。井鹽生產區別于海鹽、湖鹽的主要之處是在於需開採深埋地下的天然滷水或岩鹽。當岩鹽礦的主要成分石鹽及伴生鹽類礦物溶於地表水體海水和內陸湖水中,碰巧又遇上了乾燥的氣候、封閉或半封閉的地形、適宜的沉降運動以及成礦後的保護層等等,它們就會蒸發、濃縮...
自貢井鹽》是1938年,中國教育電影協會、金陵大學和四川鹽務管理局合作拍攝的紀錄片。1938年4月底5月初,孫明經在自貢鹽場完成了紀錄影片素材的拍攝。第二年,用這批素材剪輯製作的紀錄片《自貢井鹽》。影片評價 這部紀錄片裡的每一個鏡頭,都是鹽都自貢可觀看的歷史,是我們這座名城彌足珍貴的財富。(陳星生 評)
鹽幫菜是四川省唯一一個由地級市擁有的自成體系的菜系,是川菜的一顆明珠,也是自貢井鹽文化的獨特符號。井鹽文化,鐫刻著自貢這座古城的歷史,同時塑造自貢人自強不息的堅韌品格,成為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一朵奇葩。井鹽文化是自貢的靈魂,從千年之前延續至今,記錄時代的變遷與發展,見證歲月的絢爛與平淡,構築起一...
自貢井鹽生產歷史,指的是自貢地區井鹽的生產歷史。自貢井鹽生產歷史悠久,最早開採是在公元前250年的周秦時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歷史。第一口鹽井鑿於雙流縣境,是由秦蜀郡守李冰主持進行的,人們把他稱為“井鹽之父”。到西漢中期,四川井鹽產地達14處之多,左思《蜀都賦》在描寫井鹽生產景象時說:四川“家有鹽泉...
自貢井鹽產業園坐落於自貢市榮縣來牟鎮,規劃面積4.6平方公里,空間布局為“一園五區”,園區建成後,將形成集製鹽、物流、包裝、技術研發、食品精深加工等產值達百億元的全產業集群。“五區”即鹽業生產核心區、鹽業產品加工區、鹽業陶品拓展區、鹽業輻射帶動區、鹽業商務服務區。其中,鹽業生產核心區將以食鹽及鹽...
2020年5月,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推出一場以“會館藏古今,鹽韻傳天下”為主題的線上直播,這是鹽博館首次舉行直播活動。2023年6月,開展“童聲說鹽”小小講解員社會實踐活動,6月22日至24日小小講解員將為全國各地的遊客免費講解自貢井鹽文化歷史。2023年12月30日,自貢市鹽業歷史博物館將推出茶藝體驗親子活動。
該井仍可日產2000立方米天然氣,並以38.15米的“身高”位居自貢市現有天車第二高度。天福井 貢井區艾葉鎮大碼頭社區4組天福井原址之上,按“修舊如舊”原則復建了一座高18.1米的四腳天車。這是國家級非遺“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 保護傳承史上的又一標誌性事件。小橋井 位於自流井區同興路與石缸井路交接處...
自貢井鹽節慶文化活動,自貢市的民俗活動,是自貢民俗的組成部分。是在近兩千年的井鹽生產歷史過程中,鹽都自貢逐步產生的與井鹽文化相關的節慶文化活動。具有城市凝聚人心、弘揚城市文化的作用。具有代表性的是自貢燈會。表現形式 因井鹽生產銷售而富甲一方的自貢先民為慶祝豐收、彰顯富裕,在唐宋時就已逐步形成了新年燃燈...
自貢鹽運道路,是自貢市運鹽的道路,主要由水路和陸路組成。其中水路是主要通道,大部分的鹽通過水路運到川、鄂、湘、黔、滇各省,而各縣區鄉之間密布石板道是陸路的代表,是水路運輸的重要補充。釜溪鹽運水道是自貢井鹽生產運輸的主動脈。兩千年來,自貢先民在鹽業生產、運輸過程中,不斷對河道加以利用和改造,留...
自貢鹽業不可移動文物 自貢鹽業不可移動文物,是自貢井鹽遺產資源的一種,分布於四川省自貢市境內。自貢鹽業不可移動文物,主要有鹽業生產、運輸、管理遺址及鹽商寨堡、宅邸。在井鹽生產技藝遺址方面,現保存有燊海井、東源井、吉成井鹽作坊遺址(國保單位),及大公井遺址、源通井、通虹井天車、金流井天車等。
燊海井位於大安區大安街,是清道光十五年(1835)鑿成的世界第一口超千米深井,兼產天然氣和黑鹵。其先進的鑿井技術開創了現代鑽探技術的先河,是人類鑽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2006年以燊海井為代表的“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入選中國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吉成井鹽業遺址...
博覽園的開發堅持健康環保理念,突出山水園林特色,體現川南民居風情;做到與文物保護相結合,與自貢世界地質公園建設相結合,與自貢井鹽歷史文化相結合。建設內容 中華井鹽文化博覽園主要包含以下項目:(一)鹽都風情區 以燊海井為中心向兩翼和向燊海公園方向縱深拓展,集中展示鹽場、鹽市特色風情。具體項目內容有:1、...
擦街而過的釜溪河,是當時自貢井鹽出挽的主要通道。河中常常停泊上百隻鹽船。鹽從張家沱、五十梯、沿灘碼頭沿河運來。這條河河縱坡陡,節節淺灘,行船較難。道光元年(1821年), 在緊鄰街不遠的老鴿灘修築石堰,從此每年到了枯水季節,往來鹽船便在堰上,由人工盤灘過坳。太源井有個財主“阮十萬”,隔河...
《自貢鹽井口簿》是楊源編撰的圖書,記錄了涼高山段(屬於涼高山產區)有據可查的30口鹽井。《自貢鹽井口簿》分上下兩卷、近百萬字,為研究自貢井鹽歷史必備的工具書。該書資料主要來源於自貢市檔案館鹽井檔案文書,包括《自貢鹽場歷代鹵井(包括鹵火井)資料調查表》《西南地質調查所鹽場鹽井調查表》《自貢鹽務局...
自貢井鹽契約在我國契約史上有著重要地位。其時間跨度近250年,存世量多達3萬餘卷,全面記錄了自貢地區井鹽生產過程中的各種社會活動,具有豐富的內涵。根據契約的內容將其分為四種類型,即開鑿鹽井約、井灶租佃約、井灶買賣契約以及包括借貸契約在內的其他類型的契約。依照對自貢井鹽契約的分類,對自貢井鹽契約中的...
艾葉古鎮,位於四川省自貢市貢井區艾葉灘,為國家AA級旅遊景區,艾葉古鎮因鹽而名,因灘而盛,是自貢井鹽發端之一,是自貢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組成部分和公井古城重要區域,也是自貢世界地質公園構成區,素有鹽運第一灘、“八里秦淮”發端處的美譽。艾葉鎮是川鹽東運水路第一鎮,也是巴鹽西運的陸路啟運地,為富榮西...
蜀鹽,讀音shǔ yán,漢語詞語,意思是四川所產的食鹽。“蜀鹽”主要是指四川的自貢井鹽。解釋 四川所產的食鹽。打井汲水製成。出處 清·陳祥裔《蜀都碎事》卷一:“蜀鹽與天下異:鑿井得泉,深數十尋,徑廣數寸……以竹作雲梯十數丈於井口,復以一竹筒長丈,為汲水之具。旁設灶,煮一晝夜,始成鹽塊。
鹽多多是指燊海井(shen)與成都好贊科技有限公司聯合推出的中國唯一一款手工井鹽,其古法製鹽技藝(自貢井鹽深鑽汲制技藝)被列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其形狀為雪花狀,顏色呈乳白色,含大量微量元素和常量元素,營養豐富。源自清代兩百年品牌名井——燊(shen)海井,是世界第一口超千米的深井,天然無污染。“多多...
釜溪鹽運水道由全長73公里的釜溪河和艾葉灘至雙河口的旭水河段組成。這一水道上尚存有堰閘10座、古橋7座、鹽碼頭遺址6處。這些歷史建築體絕大多數保存完好。釜溪鹽運水道是自貢井鹽生產運輸的主動脈。至1943年,自貢河道歷經千餘年,因為鹽業生產運輸的需要,不斷得到改造、改建,歷經四個歷史階段,終於形成布於...
茅台是赤水河航道上最後一個鹽運碼頭,是重要的食鹽水陸轉運集散地。自貢井鹽未大規模水運至茅台時,此地僅為一個極為普通的村落。是仁岸運鹽的主線之一。鹽運概況 據民國《川鹽實況及增產問題》記載,仁岸的具體運輸方式是自貢井鹽在合江換船逆行至赤水,每船可裝鹽150包(一包合計約120斤);再換船至猿厚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