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台(赤水河航道上最後一個鹽運碼頭)

茅台(赤水河航道上最後一個鹽運碼頭)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7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茅台是赤水河航道上最後一個鹽運碼頭,是重要的食鹽水陸轉運集散地。自貢井鹽未大規模水運至茅台時,此地僅為一個極為普通的村落。是仁岸運鹽的主線之一。

鹽運概況,名字起源,

鹽運概況

據民國《川鹽實況及增產問題》記載,仁岸的具體運輸方式是自貢井鹽在合江換船逆行至赤水,每船可裝鹽150包(一包合計約120斤);再換船至猿厚場,每船載四五十包,至此再換船經土城以達二郎灘,每船僅載二十餘包;自二郎灘至馬桑坪改用人力背運、挑負,馬桑坪至茅台則復水運;抵茅台後,分轉陸運。

名字起源

據查,茅台二字最初出現於元代。據貴州學者柴中先生《關於茅台酒“起源蒟醬說”的質疑》一文的研究,最早記錄“茅台”的是《安氏族譜》,該族譜載:元朝末年,這裡只有仡佬族先民用來祭祀祖宗的一片台地上,長滿鬱鬱蔥蔥的茅草,故人們稱為為茅草台村,簡稱茅台村,並一直沿用了下來。至乾隆十年(1745),經貴州總督張廣泗主持整治赤水河航道後,鹽船乃達茅台。正是從1745年起,茅台村才由窮鄉僻壤逐漸發展成為繁榮的商鎮。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