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派

自然派

最早的希臘哲學家被稱為“自然派哲學家”,因為他們關切的問題是大自然與它的循環變化。自然派是哲學脫離宗教範疇,哲學家朝科學推理的方向邁出的第一步,成為了科學的先驅。代表人物有:泰利斯安納克西曼德、安納西美尼斯、帕梅尼德斯赫拉克里特斯德謨克里特斯。同時,自然派也是19世紀40年代俄羅斯文學流派。該流派在文學上追隨果戈里,在政治上反對農奴制。力求真實地反映社會現實生活。代表作家有屠格涅夫赫爾岑涅克拉索夫岡察洛夫陀斯妥耶夫斯基等。該派領導者是別林斯基,他於1848年逝世,自然派隨之終止活動。

自然派也是指結合中國傳統文化的以激發人們自主學習、自立成長的一種學習、教育理念。源自於《道德經》中“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哲學思想,簡單闡釋為:一切教學行為需遵循學員的成長天性,一切學習行為需遵循少兒學習規律。少兒學習規律又稱為“產生學習勢能的標準路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自然派
  • 外文名:Natural School
  • 漢語拼音:zìránpài
  • 屬性:文學流派
  • 代表人物:屠格涅夫等
文學範疇,發展,代表人物,哲學範疇,歷史,代表人物,一種教育理念,

文學範疇

發展

自然派(Natural School)是19世紀40年代初在俄國形成的以別林斯基美學思想為指導、以果戈理創作為方向、以反農奴制為共同思想基礎的批判現實主義文學流派。包括一大批具有各種世界觀的作家。主要創作園地為《祖國紀事》和《現代人》兩雜誌,以及由涅克拉索夫主持的叢刊《彼得堡風貌素描》和《彼得堡文集》。這派的代表作有格里戈羅維奇的《苦命人安東》、屠格涅夫的《獵人筆記》、赫爾岑的《誰之罪?》、謝德林的《錯綜複雜的事件》、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窮人》、涅克拉索夫的詩和特寫等等。
別林斯基在《1846年俄國文學一瞥》 和《1847年俄國文學一瞥》兩篇論文中闡明了自然派的特徵和創作原則,主張作家應學習果戈理那樣 “ 完全使藝術面向現實 ” 、著重“描寫普通人”。他認為,自然派的特點就是真實地描寫和批判農奴制社會的黑暗面,以下層社會的人物為作品的主人公,反映人民的疾苦,這恰好是俄國社會迫切需要的文字。他又在《答〈莫斯科人〉》等文章中反駁了對自然派的攻擊,肯定了這一派作家“無情地揭開現實的外衣”的功績,並對這派的作家赫爾岑屠格涅夫、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作了精 辟的分析 ,給予高度的評價,稱讚他們“站在俄國文學的最前哨”。
19世紀40年代上半期,自然派作家的人數還不多,主要使用特寫的體裁。下半期隊伍擴大,佳篇相繼問世,在短短數年間掀起俄羅斯文學史上第一個創作高潮,小說在其中占壓倒優勢。
1848年別林斯基去世後,“自然派”這一名稱曾遭禁用。隨著政局的逆轉,內部逐漸露出分化的徵兆。19世紀50年代開始以“果戈理方向”代指批判現實主義。這一派作家的世界觀各有差異,但其作品大都真實地反映了社會現實,抨擊農奴制度和專制制度,同情被壓迫的人民。到19世紀50年代後期,由於在農奴制改革的方法和途徑問題上意見分歧,更演變成為互相對立的革命民主派和自由派。

代表人物

別林斯基
別林斯基(1811—1848)是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哲學家、文學評論家。曾主持《祖國紀事》雜誌的文藝批評欄,為《現代人》雜誌工作過。早期受黑格爾唯心主義哲學影響,後在反對俄國和西歐反動思想的鬥爭中逐漸轉變成為唯物主義者。他主張心理的東西與物質不可分,是人腦的產物,但又不能完全歸結為生理的東西,兩者有本質的區別,是“對立的統一”。他把個性理解為“理性意識的情感形式”,它在人的全部心理過程(智慧、情感、意志)上打下不同的烙印,使每個人具有自己固有的個別性。鮮明的個性特徵表現為一定的傾向性,外部環境在個性形成過程中起主導作用,人的個體性在社會土壤上發展起來,並反映著他賴以生長發展的社會環境;但人不是環境的奴隸,偉大人物的突出特徵就是他們能夠“把握環境”。他還指出,心理的發展是一個人運動中由低級階段向高級階段不斷發展的過程。他特別重視情感問題,把情感解釋為“我們的有機體,我們的肉體,我們的血液的屬性”,情感還賦予了思想以信念的力量,理性和情感是兩種互相同樣需要的力量,情感是“真理的直觀”,而“理性是有意識的情感”,二者之間具有辯證關係。果戈里
別林斯基別林斯基
果戈里(1809--1852)果戈里生於烏克蘭的一個地主家族。受父親影響,自幼喜愛文學和戲劇。中學時受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影響。中學畢業後,在彼得堡當一名薪俸微薄的小公務員。1831年結識了普希金,在創作上思想上受到重大影響。開始出版一些短篇、中篇小說集。1836年,諷刺喜劇《欽差大臣》首次在彼得堡公演,獲得驚人成功,但遭到俄國官僚社會的攻擊和誹謗,果戈里被迫出國。五年後回國,於1842年發表了長篇小說《死魂靈》,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專制農奴制社會。繼《欽差大臣》之後,《死魂靈》再次震撼了俄羅斯。果戈里再次出國。由於長期脫離俄國現實,果戈里後來的思想發生了激烈的變化,1847年發表了為專制制度辯護的《與友人書信選集》,引起了俄國先進知識分子的反對和批判。
果戈里果戈里
屠格涅夫(1818~1883),俄國作家。生於貴族家庭。早期寫詩(《帕拉莎》《地主》等)。1847~1852年發表《獵人日記》,揭露農奴主的殘暴,農奴的悲慘生活,因此被放逐。在監禁中寫成中篇小說《木木》,對農奴制表示抗議。以後又發表長篇小說《羅亭》(1856年)、《貴族之家》(1859年),中篇小說《阿霞》、《多餘人的日記》等,描寫貴族地主出身的知識分子好發議論而缺少鬥爭精神的性格。在長篇小說《前夜》(1860年)中,塑造出保加利亞革命者英沙羅夫的形象。後來發表長篇小說《父與子》,刻畫貴族自由主義者同平民知識分子之間的思想衝突。後期長篇小說《煙》(1867年)和《處女地》(1877年),否定貴族反動派和貴族自由主義者,批評不徹底的民粹派,但流露悲觀情緒。此外,還寫有劇本《村居一月》和散文詩等。
屠格涅夫屠格涅夫
赫爾岑(1812~1870)俄國作家。1812年4月出生在莫斯科一個貴族家庭。自幼深受十二月黨人的影響。1829年進莫斯科大學學習,與奧加遼夫組織政治小組,研究和宣傳空想社會主義思想。1834年被捕入獄,後被流放。長達6年的流放生活使他更加深刻地了解俄國社會。1842年回到莫斯科,隨即開始從事政治活動,撰寫了大量哲學論著和文學作品,很快成為俄國進步思想界的領袖人物之一。赫爾岑在19世紀40年代發表的文學作品主要有:長篇小說《誰之罪?》(1841~1846)、中篇小說《克魯波夫醫生》(1847)和《偷東西的喜鵲》(1848)等。這些作品以生動的藝術形象反映了當時俄國面臨的迫切的社會問題,深刻揭露和抨擊了專制農奴制度的黑暗,並對小人物的不幸遭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這些小說都具有心理分析細膩、政治色彩濃厚、諷刺大膽辛辣的特色。1847年赫爾岑攜全家離開俄國,長期僑居西歐。1848年歐洲革命的失敗曾使他一度感到悲觀,但不久他又投入了反對俄國專制制度的鬥爭,在國外創辦了影響很大的《北極星》叢刊和《鐘聲》報,堅決站在革命民主派一邊。晚年,他受馬克思領導的第一國際的影響,寄希望於“勞工世界”。赫爾岑在國外寫的最重要的作品是《往事與隨想》(1852~1868),這是一部包括日記、書信、散文、隨筆、雜感和政論的巨型回憶錄。1870年1月,赫爾岑因患肺炎在巴黎去世。
赫爾岑赫爾岑

哲學範疇

歷史

最早的希臘哲學家被稱為“自然派哲學家”,因為他們關切的問題是大自然與它的循環變化。新世紀有許多人認為萬物必定是在某個特定時期無中生有的,但是古希臘人持有這種想法的並不多,由於某種理由,他們認定有“一種東西”是一直存在的。因此對於他們而言,萬物是如何從無到有並非重要的問題。他們驚嘆的是水中如何會有活魚、貧土裡如何會長出高大的樹木與色彩鮮麗的花朵,女人的子宮居然會長出嬰兒,正因為這些疑問,哲學的範疇逐漸脫離了宗教,自然派是哲學家朝科學推理的方向邁出的第一步,成為了科學的先驅。

代表人物

泰利斯,古希臘米利都學派的創始人,西方哲學史上第一位哲學家。出身
於米利都的名門望族。據說他最早研究天文學,曾預言過公元前585年5月25日的一次日食。他被認為是第一個把埃及的丈量土地的方法引入希臘的人,奠定了希臘幾何學基礎
自然派
泰利斯認為水是萬物之源。我們並不清楚這話的意思。或許他相信所有的生命源自於水,所有的生命在消融後也將變為水。並且,泰利斯曾宣稱:“萬物中皆有神在”,此話的含義如何,我們依然只能猜測,但是有一件事情可以肯定:他所謂的“神”並非指荷馬神話中的天神。
亞里士多德的記載:“泰利斯所以把水當作萬物的本原,也許是由於觀察到萬物都以濕的東西為養料,生命所需的許多因素都含有水分;熱本身是從濕氣中產生,並且靠濕氣來保持的;萬物的種子就其本性來說是潮濕的。他從具體事物中尋找自然萬物的統一性,具有樸素唯物主義觀點。但又認為萬物都有靈魂,具有物活論思想。”
安納克西曼德
安納克西曼德(Anaximander)認為我們的世界只是他所謂的“無限定者”(註:世界由無限定者元素所構成)中無數個生生滅滅的世界之一。要解釋他所謂“無限”的意思並不容易,但很明顯的他並不像泰利斯一樣認為世界是由一種物質所造成的。也許他的意思是形成萬物的物質不一定不是這些已經被創造出來的事物。因此這種基本物質不可能是像水這樣平常的東西,而是某種無以名之的物質。
安那西梅尼斯(Anaximenes)他認為萬物之源必定是“空氣”或“氣體”。安那西梅尼斯熟知泰利斯有關水的理論。然而水從何來? 安那西梅尼斯認為水是空氣凝結後形成的。安那西梅尼斯認為當水再進一步受到擠壓時,就會變成泥土。他可能曾經注意到冰雪融解時,會有泥土、沙石出現。他並認為火是比較精純的空氣。  因此他主張空氣是泥土、水、火的源頭。 這與“水是萬物生長之源”的理論相去不遠。也許安那西梅尼斯認為泥土、空氣與火都是創造生命的必要條件,但“空氣”或“氣體”才是萬物之源。因此,他和泰利斯一樣,認為自然界的一切事物必定是由一種基本物質造成的。
帕梅尼德斯
帕梅尼德斯認為現有的萬物是一直都存在的。這個觀念對希臘人並不陌生,他們多少認為世上的萬物是亘古長存的。在帕梅尼德斯的想法中,沒有任何事物會來自虛無,而已經存在的事物中也不會消失於無形。
自然派
不過,帕梅尼德斯的思想比其他大多數人更加深入。他認為世上根本沒有真正的變化,沒有任何事物可以變成另外一種事物。 當然,帕梅尼德斯也體認到大自然恆常變遷的事實。透過感官,他察覺到事物的確會發生變化,不過他無法將這個現象與他的理智思考畫上等號。當他不得不在依賴感官和依賴理智之間做一個選擇時,他選擇了理智。帕梅尼德斯甚至在親眼見到後仍不相信。他認為我們的感官使我們對世界有不正確的認識,這種認識與我們的理智不符。身為一個哲學家,他認為他的使命就是要揭穿各種式的“感官幻象”。 這裡堅決相信人的理智的態度被稱為理性主義。
所謂理性主義者就是百分之百相信人類的理智是世間所有知識泉源的人。
赫拉克里特斯認為所有·事物都是流動。他認為恆常變化(或流動)事實上正是大自然的最基本特徵。赫拉克里特斯對於自己眼見的事物要比帕梅尼德斯更有信心。 赫拉克里特斯說:“所有事物都是流動的。”每一件事物都在不停變化、移動,沒有任何事物是靜止不變的,因此我們不可能“在同一條河流中涉水兩次”。當我第二次涉水時,無論是我還是河流都已經與從前不同了。
自然派
赫拉克里特斯指出,時間的事物都是相對的。如果我們從未生病,就不會知道健康的滋味。如果我們從未飢餓,就不會在飽足後感到愉悅,如果從未有戰爭,就不會珍惜和平。
赫拉克里特斯相信,在事物的秩序中,好與壞、善與惡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好壞善惡兩極之間沒有不停的互動作用,則世界將不再存在。 他說:“神是白天也是黑夜,是冬天也是夏天,是戰爭也是和平,是飢餓也是飽足。”這裡他提到的“神”所指的顯然不是神話中的神。對赫拉克里特斯而言,神是涵蓋整個世界的事物。
赫拉克里特斯經常用logos(意為“理性”)這個希臘字來替代“神”一詞。他相信,人類雖然思想不見得永遠一致,理性也不一定同樣發達,但世上一定有一種“普遍的理性”指導大自然所發生的每一件事。“普遍的理性”或“普遍法則”是所有人都具備,而且以之做為行事準則的。不過,赫拉克里特斯認為,大多數人還是依照個人的理性來生活。
赫拉克里特斯在大自然不斷地變遷與對比的現象中看出了一個“一致性”。他認為這就是萬物之源,他稱之為“上帝”或“理性”。
德謨克里特斯首先提出了原子(atom)。德謨克里特斯認為,證明組成各種事物的單位不可能被無限制分割成更小的單位是很重要的。因為如果每一個組成各種事物的單位都可以被分割成更小的單位,則大自然將開始像不斷被稀釋的湯一般消失了。
自然派
更重要的是,大自然的原子是永恆的,因為沒有一件事物會來自虛無,他認為,如果所有原子都一樣,則我們將無法圓滿解釋它們何以能夠聚合成像罌粟花、橄欖樹、羊皮、人發等各種不同的東西,所以大自然是由無數形狀各異的原子組成的。其中有些是平滑的圓形,有些是不規則的鋸齒形。正因為它們形狀如此不同,才可以組合在一起,成為各種不同的物體。然而,無論它們的數量和形狀多么無窮無盡,它們都是永恆不變、不可被分割的。當一個物體,如一棵樹或一隻動物死亡並分解時,原子就分散各處並可用來組成新的物體。這些原子在空間中到處移動,但因為它們有“鉤”與“刺”,因此可以組成我們周遭所見的事物。
他既然接受沒有任何事物會改變、沒有任何事物來自虛無、沒有任何事物會消失的說法,那么大自然必定是由可以一再聚散的無限小單位組成的。德謨克里特斯並不相信有任何“力量”或“靈魂”介入大自然的變化過程。他認為世間存在的東西就只有原子與虛空。由於只相信物質的東西,因此我們稱他為唯物論者。
德謨克里特斯認為,原子的移動並沒有任何刻意的“設計”。在自然界中,每一件事物的發生都是相當機械化的。這並不是說每一件事都是偶然發生的,因為萬事萬物都遵從必要的“必然法則”。每一件事之所以發生都有一個自然的原因,這個原因原本即存在於事物的本身。德謨克里特斯認為,原予理論同時也解釋了我們的感官何以會有知覺。我們之所以會感覺到某樣東西,是因為原子在空間中移動的緣故,我們之所以能看到月亮,是因為“月亮原子”穿透了我們的眼睛。
有關“靈魂”又怎么說呢?德謨克里特斯認為,靈魂是由一種既圓又平滑的特別的“靈魂原子”組成。人死時,靈魂原子四處飛散,然後可能變成另一個新靈魂的一部分。這表示人類並沒有不朽的靈魂。許多人都持有這種想法。他像德謨克里特斯一樣,相信“靈魂”與腦子連在一起,腦子分解之後,我們就沒有任何知覺意識了。

一種教育理念

自然派泛指自然教育理念的所有傳播者和實踐者。
自然教育理念是來這學綜合了教育學、心理學、哲學三大領域,進行了長達五年的探索實踐,最終所形成的研究成果。該理念領先於現有的教育理論,注重教學系統化、遊戲化、自然化,強調學習的自發性、邏輯性、科學性。自然教育理念體系包含兩套培訓系統,第一套是針對講師的步入學習軌道的標準程式,通過分析、調配、運行和維護的教學程式,快速科學地因材施教;第二套是針對學員的產生學習勢能的標準法則,通過接納、簡易、興趣、探索、方法、慣性的學習程式,輕鬆掌握某類學科的知識體系。
自然教育理念適應各個國家的教育發展狀況,在國內,保證學員成績提升的同時,還可以完善學員的綜合素質,諸如思維、性格、心態、體能等。最終輔助學員成長為適應性人才,不僅要在學校成為學霸,更要在走向社會之後成為強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