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品特點,品質特性,營養價值,產地環境,地形地貌,土質特點,氣候特點,水文情況,歷史淵源,生產情況,產品榮譽,地理標誌,地域保護範圍,質量技術要求,專用標誌使用,
產品特點
品質特性
臨沭花生莢果網紋清晰,果形大而均勻,百果重235克左右,雙仁果平均長度28—40毫米之間;籽仁大而飽滿,種皮紅色或粉紅色,色澤鮮艷;出仁率為71—75%。結果集中,莢果整齊,單株結果數18—36個,雙仁果率90%以上。無不正常外來水分,莢果和籽仁具有該品種的基本特性。無霉變味及其他異味。花生油香味濃郁純正。臨沭花生質地香脆,有甜味,口感好。
營養價值
“臨沭花生”富含多種營養成分,經檢測含蛋白質22—26%、脂肪45—55%、油酸40—45%、亞油酸32—36%,每100克花生仁含鈣65—75毫克、磷430—470毫克。
“臨沭花生”富含多種營養成分,經檢測含蛋白質22—26%、脂肪45—55%、油酸40—45%、亞油酸32—36%,每100克花生仁含鈣65—75毫克、磷430—470毫克。
產地環境
地形地貌
臨沭縣地處魯東丘陵區南部,大部屬五蓮山低山丘陵。地形呈東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傾斜狀態,北部、東部層巒起伏、溝谷縱橫,大小山巒44座,海拔高度一般在60—400米之間,其中蒼山為群巒之冠,海拔高度為394.7米。平原面積占總面積的23.4%,多分布於縣內西部沭河沿岸;丘陵面積占72.8%,分布於平原與山地之間;山地占3.8%。
土質特點
臨沭縣土地總面積為103810公頃。在各種地貌中丘陵4515.30公頃,占地面積4.35%;傾斜洪積低台地50311.86公頃,占地面積48.47%;平坦洪積低台地24382.62公頃,占地面積23.49%;起伏河流高階地9321.24公頃;占地面積8.98%;起伏洪積平原13639.32公頃,占地面積13.14%;河流低階地1629.66公頃;占地面積1.57%。土壤類型可分為:粗骨土、棕壤、褐土、潮土和砂姜黑土五類,十一個亞類。其中,粗骨土面積29014.12公頃,占土壤總面積的27.9%;棕壤53899.03公頃占51.9%;褐土3664.84公頃,占3.5%;潮土8947.57公頃,占8.6%;砂姜黑土8284.44公頃,占8.0%。據2006年全縣土壤普查測定棕壤土中的有機質含量平均13.9毫克/千克、鹼解氮99毫克/千克、有效磷15.4毫克/千克,速效鉀98毫克/千克,pH值6.1左右。土層深厚,土質疏鬆,適合花生生長。
氣候特點
臨沭縣屬暖溫帶季風區半濕潤大陸氣候,寒暑交換,四季分明。春季溫暖,光照充足;夏季濕熱,雨量充沛;秋季清爽;冬季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在12.7攝氏度,極端最高氣溫38.8攝氏度,極端最低氣溫為-19.2攝氏度。初霜期在10月中旬,終霜期在3月下旬,無霜期220天左右。年平均降雨量為861.6毫米。雨量分布的特點是東部、南部多,北部、西部少。全縣降水量月際變化比較明顯,6—9四個月年平均降水量為611.2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1%。4、5月春播期降水量較少,占全年降水量的13.1%。作物生長期的6、7月份平均降水量為356.5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41.4%。8、9月份為254.61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29.6%。7月份雨量最多,歷年平均258.34毫米,12月份最少,月平均降水量12毫米。平均相對濕度為70%。光照資源豐富,日照時間長,光照充足,有利於作物光合作用,常年平均日照時數為2459小時,占全年可照時間的55%。
水文情況
臨沭縣屬淮河流域,境內除玉山鎮鎮武河屬於濱海系外,其餘均屬沭河水系。境內10千米以上的河流就有15條,較大的河流有沭河、蒼源河、穆疃河。境內水利設施配套齊全,地下水源充足,農田排灌設施配套,水質清澈,無污染,達到了旱能澆、澇能排。同時“臨沭花生”種植區內無大型工廠。無“三廢”排放和空氣污染,也沒有重金屬污染歷史。
歷史淵源
臨沭縣花生種植歷史悠久,是中國最早馴化花生野生種的地域之一,已有2000年以上的歷史。有關花生的最早文字記載是在《臨沂地區志》載:“花生歷史上沿種小粒品種。
清光緒年間(1871—1908年),臨沭縣傳入大花生,建國前後即有大鋪秧、大站秧、鐵巴子等品種……”。
2019年,臨沭縣被省農業農村廳認定為山東省區域性花生良種繁育基地。
生產情況
據《臨沭縣誌》記載:“建國以前,全縣每年種植花生在10萬畝以上。
1949年,臨沭花生種植花生11.79萬畝,畝產皮果187斤。
自建國至1985年,臨沭花生播種面積呈遞增之勢。”據《臨沭縣誌(1986-2007)》記載:“1986-1998年,全縣花生播種面積一般在1.6萬—1.8萬公頃。
1999年後,臨沭花生種植面積有所增加,大多在2萬公頃以上。
1993年,臨沭花生平均畝產259千克。
1996年,平均畝產329千克。同年,白旋鎮沙窩百畝花生田畝產平均達368千克,獲臨沂市高產競賽獎,中央電視二台《金土地》欄目曾專門報導。
2006年,臨沭花生平均畝產339千克。
2007年,臨沭花生播種面積28143公頃。
2011年,臨沭花生播種45萬畝以上。臨沭街道花生種植面積達4萬餘畝,僅此一項農民增加收入7000多萬元。
2018年,臨沭街道種植3.5萬畝花生,平均畝產近400公斤。
產品榮譽
2011年12月20日,原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部批准對“臨沭花生”實施農產品地理標誌登記保護。
地理標誌
地域保護範圍
臨沭花生的地域保護範圍為山東省臨沭縣境內。地理坐標為:東經118°26′—118°84′,北緯34°40′—35°06′。
質量技術要求
1、產地選擇與特殊內容規定:臨沭花生的產地選擇旱能澆、澇能排,土壤條件良好、灌溉水無污染,遠離廠礦企業,產地環境質量符合國家衛生標準。
2、品種選擇與特定要求:臨沭花生主栽培品種有魯花3號、臨花6號、豐花1號、山花系列等良種。
3、生產過程管理
種子處理:為增強種皮的通透,打破種子休眠,提高種子發芽率,減輕花生田間發病率,播前7—10天將選好的雙仁種曬2—3天,剝殼後分級粒選。
適期播種:臨沭花生根據播期分為春花生和夏花生,在面積上平分秋色。當5厘米地溫穩定在15攝氏度以上、墒情良好時進行播種,一般在5月1—5日播種,播種深度3—4厘米,播後鎮壓,覆蓋地膜保墒。臨沭縣夏直播花生主要與小麥接茬輪作,實現小麥花生1年2熟。夏花生要在麥收後搶墒早播。
適當增加播種密度:春花生8000—10000墩/畝(雙粒/墩)。夏花生一般要達到10000墩/畝(雙粒/墩)。
施肥深耕:結合增施有機肥進行深耕翻,加厚活土層。花生施肥遵循以下原則,即重視前茬施肥,重施有機肥和磷肥,重施基肥,有機肥、氮、磷、鉀肥配合施用。基肥的2/3結合耕翻施入犁底,1/3的基肥起壟時施用。鉀肥全部施入結果層以下。
適時灌溉及時排澇:花針期和結莢期,如果天氣持續乾旱,應及時適量澆水。飽果期(收穫前1個月左右)遇旱應小水潤澆。結莢後如果雨水較多,應及時排水防澇。
病蟲綜合防治:按照NY/T393 綠色食品農藥使用準則,採用人工、物理、生物措施綜合防控病蟲害,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和使用次數,充分保護利用天敵。嚴禁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推廣使用低毒、低殘留農藥或生物農藥。
防徒長、防早衰:當主莖高度達35厘米左右時,施藥控旺;施藥後10—15天,再噴藥控旺一次。生育中後期植株有早衰現象的,噴施葉面肥,連施2次,間隔7—10天。
收穫與晾曬:當植株主莖剩3—4片綠葉,70%以上莢果果殼硬化,網紋清晰,果殼內壁呈青褐色斑塊時,及時收穫、晾曬,1周內將莢果含水量降到8%以下。
臨沭花生必須達到農業部“無公害食品 花生”的衛生指標(詳見下表)。執行NY 5303-2005無公害農產品標準。有《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第三十三條規定情形的不得上市銷售。
序號
| 項目
| 指標
|
1
| 砷(以As計)(毫克/千克)
| ≤0.7
|
2
| 鉛(以Pb計)(毫克/千克)
| ≤0.4
|
3
| 鎘(以Cd計)(毫克/千克)
| ≤0.05
|
4
| 汞(以Hg計)(毫克/千克)
| ≤0.02
|
5
| 殺螟硫磷(毫克/千克)
| ≤5
|
6
| 倍硫磷(毫克/千克)
| ≤0.05
|
7
| 涕滅威(毫克/千克)
| ≤0.05
|
8
| 克百威(毫克/千克)
| ≤0.5
|
9
| 黃麴黴毒素B1(微克/千克)
| ≤5
|
10
| 黃麴黴毒素B1、B2、G1、G2(微克/千克)
| ≤15
|
註:凡國家規定禁用的農藥,不得檢出。
|
專用標誌使用
1、花生收穫後按標準規定的質量條件挑選分級,包裝。通過無公害農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等認證的花生,註明標誌、產品名稱、產地、商標、日期等,地域保護範圍內的“臨沭花生”生產經營者,在產品或包裝上使用“臨沭花生”農產品地理標誌及圖案,須向臨沭縣植物保護站提出申請,經驗收合格,並按照“臨沭花生”質量控制技術規範的要求進行生產和使用標誌,統一採用產品名稱和農產品地理標誌公共標識相結合的標識標註方法。包裝用材料應符合GB11680規定,包裝儲運圖示標誌應符合GB191規定。
2、運輸:運輸工具應清潔、乾燥、無異味、無污染;運輸時應防潮、防雨;裝卸時輕放輕卸,嚴禁與有毒、有異氣味、易污染的物品混裝混運。
3、貯存:產品應貯於清潔、乾燥、通風、陰涼、無異味的倉庫中,注意防霉、防鼠、防蟲害。倉庫周圍應無異氣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