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山東大學

1945年8月,為培養建設人才,中共山東省政府決定在解放區首府臨沂成立山東大學,校駐臨沂城關經文書院內,校長李澄之。1946年1月5日,山東大學舉行開學典禮。首期學員約200人,設政治、經濟、教育、醫藥、文藝5個系。1947年春內戰,山東大學隨黨政機關撤出臨沂,師生投入解放戰爭

臨沂山東大學,是在革命戰爭的炮火中誕生的。它的創辦過程,可大體分為三個階段:以政治思想教育為主的預科階段;設立本科,逐步轉入業務教學的階段;在長途轉移中堅持教學的階段。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臨沂山東大學
  • 創辦時間:1945年8月
  • 所屬地區:山東
  • 類別:公立大學
校史沿革,詳細階段,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第三階段,相關院校,華中建設大學,華東大學,貢獻評價,

校史沿革

1945年8月,山東抗日人民政府在解放區首府臨沂,創辦了山東大學(為了區別國立山東大學,稱臨沂山東大學),由李澄之田佩之任正、副校長。設預科部,招收知識青年,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1946年初,華中建設大學校長彭康,率領該校師生400餘人北上,併入臨沂山東大學。師資力量得到充實,學校規模有所擴大,設立政治、經濟、教育、文藝四系,轉入以專業為主的學習,解放區教育界的知名人士何封、薛暮橋李仲融王淑明孫克定、劉力行、胡考宋日昌尚鉞宋之的等在校執教。
1948年夏,因國共內戰,遷址濰縣,改為華東大學
1951年3月,華東大學併入山東大學,仍名為山東大學。

詳細階段

第一階段

以政治思想教育為主的預科階段。時間從1945年9月至1946年3月。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軍投降,中國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為了適應抗戰勝利的大好形勢,根據革命發展的需要,山東省抗日政府於8月22日作出決定:(一)在臨沂成立山東大學,由李澄之任校長,田佩之任副校長,仲星帆任秘書長,立即籌劃建校招生工作。(二)設立山東大學管理委員會,由黎玉、李澄之、田佩之、楊希文、陳沂、孫陶林、薛暮橋、仲星帆、張凌青、劉導生、白備五、張立吾十二人任委員。接著調來一批教師和幹部,選用臨沂城東教會的經文書院作校舍,學校宣告成立。當時抗戰剛勝利,百廢待興。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根據地創辦大學,發展高等教育,培養建設人才,這和國民黨在它的統治區內,窮兵黷武,忙於內戰,鎮壓民主運動,物價飛漲,民不聊生,恰成鮮明的對照。
校長李澄之,抗戰前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曾在北平女子大學任教,是著名的進步人士。副校長田佩之,抗戰前曾任北平民國大學教育系主任,抗戰後任山東省抗日政府文教處處長,在山東教育界較有聲望。秘書長仲星帆,抗戰前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史地系,曾在中學、專科學校任教,抗戰後任解放區《大眾日報》社秘書長,對學校工作有一定經驗。當時學校的教授有省民政廳副廳長宋日昌,省實業廳廳長薛暮橋,省教育廳廳長楊希文、副廳長孫陶林,省軍區宣傳部長陳沂,文學家錢杏屯阝(阿英)和省文協主任張凌青、副主任陸萬美等等。學校雖系初建,但在領導幹部和教師陣容方面,已經薈萃當時山東抗日根據地文學、社會科學和教育界一批知名人士。
當時黨的組織尚未公開,秘書長仲星帆兼任學校黨組織的書記,並在校長領導下,主持學校的教學和行政工作。行政機構在秘書長下設秘書股,王劍鳴任股長,總務股楊在之任股長,會計股房金堂任股長。教務部門,設教務科盛震叔任科長,輔導科梁唐晉任科長,圖書館劉偉任主任,暫時也由秘書長領導。學校還有附設中學一所,由張立吾任校長。全校幹部不足一百人,機構簡單,人員精幹,而工作卻井井有條,效率很高。廣大幹部在工作中根本沒有上班下班、分內分外的界限,都以高度的負責精神完成任務。如在迎接新生到校中,從校長、秘書長到各科科長,都為學生背行李,掃宿舍,送飯送水,問寒問曖,使學生剛進校門,就接受了為人民服務的實際教育。
學校的教學組織先設預科,招收高中程度的學生,經過半年至一年的學習,打好基礎,再升入本科繼續深造。此外,學校尚有速成性質的會計訓練班、合作社訓練班、郵電訓練班、文化訓練班等等。當時這些訓練班多為接受在職幹部和高小程度的青年,經過三個月至半年的學習後,分配到各地各業務部門工作。
學校籌備就緒後,立即進行招生工作,分別在當時的《大眾日報》和膠東《大眾報》上登出招生簡章。初步確定招收預科班學生300人,報考條件為高中畢業或肄業及同等學力的青年,年齡為十八至三十歲,待遇實行供給制。招生對象以新解放區為重點,並吸收從敵占區過來的青年學生。結果共招收學生688人,成立六個預科隊。至1946年初華中建設大學420名學生北上併入,臨沂山大的預科部增加至十個隊。
這一時期,學校的教學以政治思想教育為主,做到積極轉變學生思想,樹立為人民服務的觀點,同時也開展業務教學,提高科學文化水平,培養學以致用的人才。預科的教學計畫是,開設《社會發展史》、《中國革命史》、《論聯合政府》、《論人生觀》等課程,並有文史方面的業務課。在教學中以社會前進的動力、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前途、改造世界觀等為主要內容,劃分幾個單元(或專題),先由教師作啟發報告,再由學生閱讀檔案,進行準備,教師給予輔導和指導,開展討論,然後進行學習總結。教師在講課中注意理論聯繫實際,結合國內外形勢,結合學生思想,做到有的放矢。討論中讓學生充分發揮自己思想,展開爭論,辨明真理。總結由教師和學生共同進行,進一步解決理論上和思想上存在的問題,鞏固學習收穫。這種把轉變學生思想放在首位的教學計畫,在當時歷史條件下,不但是必要的和行之有效的,而且很受學生歡迎。他們把報告、討論、總結稱之為三個環節,環環扣緊,打開了思想窗戶,認識了時代真理,提高了政治理論水平。

第二階段

設立本科,逐步轉入業務教學的階段,時間從1946年3月至8月。
為了適應革命和建設的需要,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水平,培養更多的人才,臨沂山東大學亟需充實師資力量。為此山東省政府商請蘇皖邊區政府,對臨沂山東大學的師資給予支援,後經華中局決定,將設在蘇北解放區淮陰縣的華中建設大學的一部分教師學生,併入臨沂山大。1946年初由華中局宣傳部長兼校長彭康同志率領華中建設大學一批教師、幹部和學生,動身北上,三月到達魯南併入臨沂山大。彭康同志旋即調任華東局宣傳部長。華中建大北上的教師有李仲融、何封、王淑明、孫克定、劉力行等教授,北上的領導幹部有朱達章、姚耐、方向明等同志,北上的學生420人編入預科部,成立四個隊。
華中建大北上師生併入後,學校的師資力量得到壯大,水平得到提高。如經濟學家何封、薛暮橋,哲學家李仲融,文學家王淑明,數學家孫克定,歷史學家劉力行,畫家胡考等教授,都是解放區文教界的知名人士。此外還有一批兼職教授,如華東局宣傳部長彭康,省教育廳長楊希文、副廳長孫陶林,省民政廳長宋日昌,省文協副主任陸萬美等等。教師陣容齊整,各有專長,學校形成向新型正規化大學發展的有利條件。在這種情況下,學校決定對學校的行政組織和教學組織進行調整。決定行政機構的總務、會計、秘書三個股均改為科,仍由秘書長領導。教務部門的教務科、輔導科、圖書館、改由教育長領導。教學組織成立政治、經濟、教育、文藝四個本科系,另有預科部、專科部和附屬中學。政治系由省民政廳副廳長宋日昌兼主任、何封任副主任,經濟系由省實業廳廳長薛暮橋兼主任、陳智方任副主任,教育系由教育廳廳長楊希文兼主任、王淑明任副主任,文藝系由李仲融、陸萬美分任正副主任。設數學、歷史兩個教學組,由孫克定、劉力行分任主任。預科部學生經過考試,合格者編入本科各系,成績較差者仍留預科部繼續學習。
當時預科部十個班共有學生1088人,編入政治系124人,編入經濟系175人,編入教育系104人,編入文藝系323人;尚餘362人,編為四個預科。預科部主任李迪生調教務處工作,由方向明接任。另將會計、合作、郵電、文化訓練班合併為專科部,學生322人分為四個班,由周抗任部主任。附屬中學仍由張立吾任校長。
在此期間,學校有所發展,圖書已增加到二萬餘冊,新建宿舍也次第竣工。全校學生已達1,410人,其中本科學生726人,預科學生362人,專科學生322人。1946年5月31日省府根據學校管理委員會的委員變動情況,作了適當的調整,由黎玉、李澄之、郭子化、薛暮橋、彭康、楊希文、孫陶林、田佩之、朱達章、張凌青、白備五、張立吾十二人為委員。
本科各系組建後,各系立即擬訂教學計畫和教學大綱等等,除繼續加強政治思想教育外,隨即轉入以專業理論教學為重點,增設基礎理論課程,為學生獲得專業知識和技能打好基礎。共同必修課有:《辯證唯物主義》、《數學》、《中國歷史》等等。專業課政治系開設《共產黨宣言》、《國家與革命》、《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解放區政治建設》等課程。經濟系開設《政治經濟學》、《中國農村經濟》、《解放區經濟政策》等課程。教育系開設《教育概論》、《教育思潮》、《教育行政》、《鄉村教育》等課程。文藝系開設《文藝理論》、《文藝創作》、《文藝政策》、《戲劇表演藝術》等課程。教學方法主要是上課和自學討論結合,老師及時給予指導;同時在教學中堅持理論聯繫實際的方法,規定政治、經濟系組織學生進行社會調查,教育系、文藝系組織學生參加實踐活動,做到以理論指導實踐,以實踐加深理論,使之相輔相成,鞏固學習成果。此外,還注意對學生嚴格要求,加強輔導,定期考試考查。由於廣大學生經過預科階段的政治思想教育,階級覺悟得到提高,轉入專業學習後學習態度端正,加之課程內容充實,教學方法得當,因之大家熱情高漲,勤奮探索,出現了刻苦砥礪、勇於向上的學習風氣。
1946年在紀念“五·四”運動二十七周年時,學校舉行歡迎華中建大和本科建系的大會。當時華東局已來山東,黨政軍領導同志均在臨沂,除全校1600人參加外,華東軍區陳毅司令員、華東局宣傳部彭康部長、華東軍區政治部舒同主任、山東省各廳領導及各地區代表近300人出席這次盛會。田佩之副校長(李澄之校長已當選為山東解放區各界人民代表,去延安開會)代表學校首先歡迎華中建大同志來到山大,然後扼要介紹了學校建立本科各系的經過。提出學校的辦學方針,是理論聯繫實際,政治教育和專業教育並重,培養學生既樹立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又具有業務專長,使學校發展成為造就致用人才的“重工業基地”。
陳毅司令員在大會上也發表了長篇講話。大意是:除同意山東大學的教育方針外,他強調指出要辦好學校,特別是辦好大學必須堅持民主的方針,有了民主才能發現真理,促進科學的發展,要求山大以民主的精神辦學。由於部分學生對學校的前途認識不足,陳毅同志還就這一問題對臨沂山東大學的現在和將來作了精闢論證。他認為,臨沂山東大學今天雖然規模不大,設備不足,課程不全,校舍簡陋,但是我們是革命大學,是新生事物,代表著前進方向。有黨的領導,有人民的支持,有正確的教育方針,有全校同志的努力,前途是光明的,無可限量的,必然能夠戰勝各種困難,成為一所新型的正規化的大學。他勉勵全體同學為建立獨立、富強、自由、民主的新中國而刻苦學習,並學有所成,擔當歷史的重任。
會後,制訂各種制度,建立教學秩序。按照教學計畫教師進行備課、寫講稿,開展業務課教學。廣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和幫助下,對業務學習信心較足,積極性較高,學習氣氛甚為濃郁。這一階段是臨沂山東大學設立本科、逐步轉入業務教學的階段,也是學校創建後穩定中前進的階段。

第三階段

在長途轉移中堅持教學工作的階段,時間從1946年8月至1947年底。
1946年7月,正當臨沂山東大學經過調整充實、穩步前進的時候,國民黨反動派撕毀“雙十協定”和政協決議,再次發動內戰,瘋狂地向解放區進攻,敵機已竄入臨沂上空騷擾。為了確保全全,學校於1946年8月沿臨(沂)青(島)公路轉移到莒南縣汀水鎮(附屬中學留在臨沂,劃歸地方建制),繼續進行教學工作。這時國民黨統治區的反美、反內戰、反迫害的學生運動風起雲湧,日益高漲。學校又增加一批從平津、京滬等地轉來的學生參加學習,尚鉞宋之的兩位知名教授也先後到校。學校在轉移過程中,不但堅持正常的教學工作,而且得到發展和提高。尚鋮教授主講中國歷史,宋之的教授在文藝系主講文藝理論。他們在講課中聯繫現實的革命鬥爭,深入淺出,使學生大開眼界,大受教益。宋之的教授是劇作家,他突擊寫出了揭露國民黨反動派爾虞我詐、爭權奪利的諷刺劇《群猴》,文藝系趕排公演,久演不衰,在民眾中產生了極大的影響。
1946年10月,國民黨反動派依恃其軍事上的暫時優勢,妄圖在短期內取得戰爭的勝利,山東解放區已成為主要戰場。學校根據戰局的發展,由汀水沿臨青公路再行北上,轉移到日照縣坪上,繼續堅持教學工作。本科各系仍按教學計畫的要求,在加強基礎課的同時,做到以專業教學為主,力爭學生儘快掌握本專業的理論和技能,隨時可以走上工作崗位。預科教學計畫進行了調整,把半年的學習時間分為三個階段,以利實施。第一階段以政治理論教育為主,約三個月左右;第二階段以社會調查為主,約一個月左右;第三階段以思想教育為主,約兩個月左右。學生結業後除少數進入本科各系學習外,大部分分配到地方或擔任支援前線的工作。同時學校研究決定,結束專科部的財會、合作、郵電、文化四個訓練班的學習,學員回原地區或原單位工作,不再續辦。在此期間由於戰爭緊張,前線和後方急需有文化水平和工作經驗的幹部。學校根據這一實際情況,陸續抽調政治覺悟較高的本科學生252人、預科學生76人參加支援前線工作。至此全校尚有本科學生474人,預科學生286人,雖然處於戰爭環境,而又不斷行軍,但教學工作卻從未中斷。
學校在坪上時,國民黨反動派已從江蘇北部沿運河線進窺魯南,山東正處於大戰的前夜。學校為了能夠在戰爭環境中堅持辦學,輸送各部門急需的幹部,對學生來源和教育計畫作了縝密研究,決定本科政治、經濟、教育三系主要招收在職幹部,通過學習提高理論水平和工作能力;文藝系招收新解放區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青年,為部隊和地方培養文藝骨幹。預科招收具有國中文化程度的青年,經過政治思想教育樹立革命人生觀,結業後參加工作。據此學校對教學組織作了進一步的調整和加強,政治系下設行政科,經濟系下設農林、合作、會計三個科,教育系與藝術系合併為文教系,下設教育、文史、數理、藝術四個科,採取分科教學的方式,並擬訂了《山東大學教學方針和實施要點》,後因學校又向膠東轉移,未能全部付諸實施。
1947年初,中國人民解放軍在魯南蘭陵地區一舉殲滅前來進犯的國民黨快速縱隊,接著又在隴海路東段消滅敵軍徐州綏署司令部郝鵬舉部隊,兩役共俘敵軍官兵近二萬人。上級指示學校選派一批文化水平高、富有工作經驗的學員參加被俘官兵的甄別和教育工作,學校即從本科抽調符合條件的學員前去。當時廣大學生政治覺悟不斷提高,又受到勝利的鼓舞,紛紛要求參戰支前,為解放戰爭作出貢獻。這說明人民解放戰爭保衛了學校,學校也把支援戰爭當成已任。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學校辦學方針從實際出發,堅持為政治服務,為戰爭服務,是黨所領導的革命大學最鮮明的特色。
1947年2月,國民黨反動派為了挽回它的失敗殘局,竟孤注一擲,對我陝北和山東兩個解放區採取重點進攻。魯中南已是劍拔弩張,急風驟雨的大戰迫在眉睫。學校為了避開正面戰場,決定向膠東後方轉移,二月底到達日照縣的兩城鎮,在此進行輕裝簡從,抽調一部分幹部奔赴前線,老弱及家屬先去膠東,全部圖書及不便攜帶的器材分別暫存在兩城鎮周圍的村莊內。當時我軍正在準備進行萊蕪戰役,以消滅由膠濟鐵路南犯的李仙洲兵團。前線的政工和後勤部門都需充實力量。學校經過研究並報請上級批准,將預科學生全部、本科學生大部提前結業,支援戰爭。學生對此歡欣鼓舞,都興高采烈地走上了工作崗位。此時學校決定繼續興辦,招收在職幹部和新解放區的青年學生,實行在坪上制訂的以提高在職幹部為主要內容的教學計畫。
1947年3月底,學校從膠縣附近穿過膠濟鐵路,4月初到達海陽的徽村。這時秘書長王眾音調走,由丁夢蓀繼任。學校本擬在膠東地區招生和開展教學工作,但因從蘇北、魯南等地撤到膠東的人員甚多,壓力較大,又有華東建設大學已在海陽縣磐石店進行了招生,且青島反動派正糾集兵力有蠢蠢欲動之勢,故學校不得久留,決定再向渤海地區轉移。四月底沿萊(陽)濰(縣)公路西行,經平度、昌邑、廣饒等縣,由博興縣道旭鎮渡過黃河,五月底到達渤海地區陽信縣欽風鎮,稍事休整安排後,立即進行招生工作。這一期共招收國小教師和青年學生300餘人。他們文化水平雖然不高,但要求進步,生活樸素,肯於吃苦。他們入學後,分編為預科四個隊,開始以政治思想為內容的教學工作。這一期的各項工作都順利。學生結業後,本計畫在穩定的環境中繼續招生,殊料窮途末路的國民黨反動派不甘心自己的失敗,竟然糾集殘餘兵力封鎖膠濟路,再作垂死掙扎。上級為了保證當時解放區為數不多的高級知識分子的安全,決定把教授及其家屬和少數老弱幹部乘船渡海送去大連暫避。學生則提前結業分配支前工作。幹部就地組成土改工作隊,由姚耐教育長率領參加土改運動。剩餘人員同田佩之副校長轉移到無棣縣新華書店待命。五個多月以後,到1948年初夏,我軍打通了膠濟鐵路,解放了敵人長期盤據的設有鞏固工事的濰縣城。臨沂山東大學留守人員奉命赴至濰縣,和華東局派來的幹部一起籌辦建立華東大學,不久去大連的教師(包括華中建大的教師)也渡海返回。以臨沂山東大學和華中建大為基礎的華東大學在1948年6月宣告正式建立。

相關院校

華中建設大學

1944年中共華中局決定,在華中黨校基礎上,創辦華中建設大學。校址設於蘇皖邊區的旰眙縣新埔,由華中局宣傳部長彭康兼任校長。設民政、財政、文藝三系和一個高幹班。1945年5月4日,正式開學。8月份,首屆學生結業,學校遷清江市。1946年初,校長彭康率領部分幹部教師和學員北上併入臨沂山東大學,華中建設大學校長由李亞農繼任,解放區知名人士賀希明張勁夫張茜夏征農、戴白韜、阿英孫冶方、范長江、車載、朱維基、黎冰鴻黃源、陶官雲等在校工作和執教。學校擬辦成一所正規大學,設工、農、文、醫、師範、社會科學等六個學院和預科。

華東大學

1948年夏,中共華東局決定,以原臨沂山東大學渤海地區的部分留守人員為基礎,並集中原來的一些教師,會同華中建設大學的部分幹部教師,在濰縣組建成立華東大學,同年9月4日開學。韋愨任校長,張勃川李宇超任副校長。濟南解放後,於11月遷入濟南。遷濟後成立文學、社會科學、教育三個學院和一個研究部。另設附屬中學。
1949年5月,韋愨調任上海市副市長,彭康接任校長,學校向正規化大學過渡。11月,教育學院劃出,後成為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交濟南市領導,改為實驗中學。
1950年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後,學校調整為政治、文學、史地、藝術、俄文五系,轉入正規化的業務學習。1950年冬奉命遷青島,1951年在青島與國立山東大學合校。

貢獻評價

臨沂山東大學、華中建設大學、華東大學,都是短期訓練班式的政治大學,在戰火紛飛的年代,為國家培養了近一萬名幹部,為革命戰爭和建設作出了積極的貢獻。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