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況
臨汝鎮位於汝州市西北部。轄臨南、臨北、臨東、臨西、郝寨、菜園、西營、白土泉、營河、西馬莊、馮樓、北王莊、北紙坊、北李莊、關廟、坡池、小山溝、東馬莊、武莊、廟張、北孫莊、獅子張、東營、彥張24個行政村。焦(作)枝(城)鐵路、洛(陽)界(首)公路、洛(陽)南(陽)公路過境。
[代碼]410482103:~201臨南村 ~202臨北村 ~203臨東村 ~204臨西村 ~205郝寨村 ~206菜園村 ~207西營村 ~208白土泉村 ~209營河村 ~210西馬莊村 ~211馮樓村 ~212北王莊村 ~213北紙坊村 ~214北李莊村 ~215關廟村 ~216坡池村 ~217小山溝村 ~218東馬莊村 ~219武莊村 ~220廟張村 ~221北孫莊村 ~222獅子張村 ~223東營村 ~224彥張村
沿革
1958年設臨汝鎮公社,1984年改鄉,1993年建鎮。1997年,面積126.6平方千米,人口.1萬,轄臨東、臨西、臨南、臨北、郝寨、菜園、西營、東營、白土泉、彥張、側崆莊、趙莊、東程莊、馮店、大窪、榆樹園、鄧禹、營河、東唐、西唐、連莊、東車坊、南王莊、武莊、小山溝、馮樓、獅子張、北孫莊、廟張、楊寨、連圪瘩、坡池、關廟、北李莊、北紙坊、北王店、西馬莊等38個行政村。2005年,將臨汝鎮的東程莊、馮店、大窪、榆樹園、鄧禹、西唐溝、東唐溝、高水泉、連莊、連圪檔、東車坊、南工寨、側崆莊、趙莊15個村委會,整建制劃歸溫泉鎮管轄。
城鎮概況
臨汝鎮地處
汝州、汝陽、伊川三縣(市)交界,素有汝州市“西大門”之稱。歷代為豫西地區交通和商貿重鎮。近年來,由於種種原因,致使公路兩側私搭亂建、占道經營、亂擺亂放、交通堵塞等不良現象時有發生,嚴重影響了地方形象,制約了地方經濟的發展。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自2002年5月份開始,該鎮對照問題找差距,圍繞癥結謀發展,確定了龍泉工貿新區開發、洛界路鎮區段治理等項創建龍頭工程。在硬起手腕抓治理的同時,投入資金30多萬元,拓寬道路,開挖排水邊溝,設定人車隔離帶等。
組建了鎮管中隊和環衛隊,對鎮區衛生、交通進行統一疏導和治理,改變了鎮區“髒、亂、差”的老大難現象。在抓好鎮區管理的同時,鎮裡實施“經營城鎮”新舉措,依據鎮區規劃,在鎮財政沒有投入分文的情況下,以地生財,以財建鎮,籌資1000餘萬元,在鎮政府南側建成了排水、道路、路燈、綠化等配套設施完備、功能齊全、外觀新穎的“龍泉”工貿新區,拉大了鎮區框架,探索出了加快城鎮化建設步伐的成功之路,使該鎮迅速綠起來、美起來、亮起來。
地理資源
境內有古蹟
黃帝問道廣成子的崆峒山、廣成閣遺址(即為
廣成子修道之處),正在開發的白雲山莊旅遊景區已初具規模。
溫泉
地熱資源已經立項。境內有牛皮洞水庫、小山溝小水庫2座。礦產資源主要有煤、
鋁礦石、石灰石等。
臨汝鎮位於
汝州城西約30公里處,因臨近
北汝河而得名。總面積94平方千米,人口59910人(2017),下轄24個行政村,全境屬半丘陵地區,地勢北高南低,歷來被稱為豫西的商埠重鎮。
交通便利。
焦柳鐵路橫貫東西,平臨高速公路、省道洛界線穿境而過,縣道臨坡(臨汝鎮至坡池)路、臨木(臨汝鎮至木札嶺)路貫穿南北,形成城與鎮及鎮與村之間的公路網路。
資源豐富。境內有古蹟崆峒山、廣成閣遺址(即為
廣成子修道之處),正在開發的白雲山莊旅遊景區已初具規模,準備開發的溫泉
地熱資源已經立項。境內有牛皮洞水庫小水庫2座。礦產資源主要有煤、鋁礦石、石灰石等。
工業經濟發展迅速。境內有著名民營企業
天瑞集團鑄造公司、水泥公司和國家大型企業平頂山煤業集團長虹礦、洛陽煤炭供銷公司坡池聯營礦;鎮村經濟有煤礦、貨運站、石料廠、建材加工、鋁礬土礦等;臨汝鎮集貿市場輻射三縣,是汝州市鄉鎮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妙水寺位於汝州市西部臨汝鎮關廟村南白雲山下。妙水寺的
泉水宛若玉帶,飛馳南下,灌溉良田萬畝。這裡土地肥沃,從古至今是
汝州的糧棉主產地。《補修妙水寺碑記》中稱讚她“南襟
汝水,霧露之所涌濡。北負邛陵,鬥牛之所磅礴。東望汝城,百雉槍羅。西瞻伊闕,千峰屏列。”“松竹外環,泉流內涌”。史稱“洛南之勝景”。
經濟發展
2010全年完成財政收入5377萬元,比上年增長4.9%;固定資產投資9.9億元,增長28.6%;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19.1億元,增長11%;
限額以上批發零售總額5078萬元,增長12.3%;糧食總產值34917噸,增長9.7%;畜牧業肉類總產值4926噸,增長13.6%;農民人均純收入7136元,增長9.8%。財政收入是產煤鄉鎮中唯一完成目標任務的鄉鎮,經濟排序在平頂山92個鄉鎮中位居第四位,繼續保持了穩步增長、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一)項目建設步伐加快。全年新上和續建百萬元以上項目22個,其中,千萬元以上項目9個。投資2.4億元的長虹礦90萬噸升級改造工程,井下系統基本完工,綜采設備正在安裝,投資1.1億元的天瑞鑄鋼鋁合金生產線,主體工程已經完工,設備安裝正在加緊進行;
益永泰繡品公司織布生產線,設備安裝全部到位,2010年底全面投產見效。湘汝食品廠二期擴建、國鑫新型建材廠、雪蓮麵粉廠掛麵及麵粉加工等一批項目建成或正在建設。廣東客商投資2億元的2000萬平米
牆地磚項目,長虹礦投資近億元的配煤中心,天澤公司投資8000萬元的
洗煤工業園,福建廈門客商投資5000萬元的
生物質能項目,
臨南村引資2000萬元的大千元超市項目,正在做前期工作。臨汝鎮機械製造工業園區,已獲省發改委批准備案,並列入汝州市“43210”承載體系和十大產業園區規劃,為產業集聚發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二)農業生產持續穩定。落實強農惠農政策,對6.3萬畝玉米、棉花種植及5.6萬畝小麥良種綜合直補55萬元,兌現農機補貼22萬元,退耕還林補貼80萬元。郝寨、西營、彥張、東馬莊等10個行政村,通過一事一議,籌資籌勞,圍繞農田水利、道路硬化、安全飲水等安排項目18個,目前已完成7項,投資總額1103萬元。2010年,全鎮累計投資120萬元,新打機井30眼,新修灌渠3000米,鋪設地埋管500米,整修提灌站2座,新增灌溉面積1500畝,旱澇保收田1000畝,新修村道5公里,橋涵2座,廊道綠化36公里,農業基礎地位得到有效鞏固。
(三)鎮村建設穩步提升。2010年,是鎮區建設突破的一年,改觀的一年,提升的一年。投資1126萬元,完成了洛界路北側臨東段商貿中心的拆遷和建設;機關大樓改造全面完工,後院改造和遊園工程正在建設;投資490萬元的鎮區集中供水項目正在做前期工作;暴雨河治理工程完成了500米的河床清淤和護坡砌建;投資150萬元的衛生院病房大樓建成使用,投資80萬元的
垃圾中轉站投入運營,投資40萬元的鎮區電子監控系統正在規劃安裝;投資20萬元的2座歐式公廁和投資3000萬元的集貿市場開始啟動,目前正在做前期工作,鎮區品位得到提升。新農村建設,完成了9個
中心村的兩個規劃,基礎設施建設,正在穩步推進。
東營村投資30萬元的大型電子螢幕安裝使用,新居建設基礎工作已經完成,
近期將開工建設,投資100萬元的西大街拓寬改造工程接近尾聲,投資50萬元的監控設施已經安裝到位,投資80萬元的東營衛生所建成投用。關廟村投資800萬元的文化大院、國小搬遷、辦公樓、衛生室、暴雨河橋、商業街開發、一期新居民30戶建設基本完工。
臨東村占地20畝的文化大院和
郝寨村文化廣場工程正在規劃建設。小山溝投資150萬元的一期20戶新居主體工程基本完工,投資100萬元的路網、護坡、路燈工程正在加緊進行。
文化遺產
妙水寺古建築
妙水寺為
汝州現存、保護較好的第三大古建築群,僅次於
汝州風穴寺、
汝州學宮,占地面積約9900平方米。它是典型的北方古代建築結構,有明顯的中軸線,講究鋪排、對稱和陪襯。現存主要古代建築由南向北依次為天王殿、中佛殿、
毗盧殿(大雄寶殿)、東西廊房等。主體建築兩側各有一個跨院,西跨院謂方丈院,有方丈殿五間,
伽藍殿三間。東跨院有
祖師殿五間。
妙水寺坐北面南,地勢北高南低,依山勢而建,整個建築群營造方式簡約而不簡單。寺內現存古代房舍43間。寺內現存的建築為明清和民國時期。
天王殿為單檐硬山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一丈六,梁架簡潔,無斗拱裝飾。柱礎呈扁鼓狀,殿頂飾簡瓦板瓦合用,正脊採用陶質間有堆塑花卉等圖案。
中佛殿位於天王殿之後,系單檐硬山式建築。面闊三間,進深二丈四尺。殿頂採用灰筒板瓦組成,正飾為陶質,間飾堆塑花卉,脊吻齊全,殿內
梁架足材,下設兩楹柱作支撐。
大雄寶殿:又稱
毗盧殿,該殿是
妙水寺最大建築,位於中佛殿之後,殿前有二方形妙水泉池,殿台高築,系單檐
懸山式建築,面闊五間,進深二丈六尺,柱礎石均雕刻成蓮花盆狀,殿內梁架碩大,梁下附四根楹柱,結構嚴謹。其前檐斗拱上的龍首雙昂、雕刻工藝精細,形態逼真、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為中原古建築所少見。
植棉歷史
一千多年來,妙水寺幾經廢興,遺留許多有價值的文物。今年67歲、畢業於
鄭州大學歷史系的
王禮賓先生多年來一直
致力於
妙水寺文物的蒐集、整理和保護工作。1989年,在臨汝鎮高中任教的王禮賓被調到妙水寺中學工作。一次偶然的機會,他在大雄寶殿前的妙水池邊發現了一塊殘碑。碑上記載有“妙水寺其來遠矣,肇自漢明帝。”身為歷史教師的他被妙水寺的悠久歷史所震撼,當即將殘碑打了拓片。從此,他開始了蒐集妙水寺文物的工作。
1992年,繼在寺內發現多通古碑後,他又在寺南的
朱莊村發現了一個
石槽。石槽長1.65米,寬0.8米,高0.6米,重約1300公斤。石槽上刻有“至治三年”(1323年)的字樣。石槽上還刻有棉葉、棉花、棉蕾等圖案。
據考證,
元英宗時期,
妙水寺周圍的東馬莊、朱莊一帶土地肥沃,均為妙水寺的
寺產。當時周圍的百姓靠給寺內的和尚種地生活,石槽則是當年和尚們用來拌棉種的。由此可以推斷,在元英宗時期,棉花已由南方傳到了黃淮流域。
在過去的歷史教科書里,說棉花是明朝初年才傳入黃淮流域的。為此,王禮賓立即將發現石槽的情況報告給了中國歷史研究所。拌種石槽的發現為棉花傳入黃淮流域找到了實物證據,將棉花傳入黃淮流域的時間向前推了近百年。
1957年,
妙水寺西側盆窯村村民馮夠山在自家房后土崖上破土時發掘出了俑、豬、狗等彩陶。1977年附近民眾在修築大寨田時發掘出大量的斧、錛等
磨製石器。據有關人士認證,此地應屬
仰韶文化遺址。1992年5月4日,在妙水寺大佛殿前淘井時,又發掘出了青花瓷殘盤一件,上有
蒙古文。
妙水春耕
古時的
妙水寺一帶植被繁茂,古木參天。妙水寺北枕
白雲山,南俯崆峒山,這裡半山半水,流若銀帶,環山而下,灌田育地,綠野蕩漾。明代汝州進士
張政(字維新)遊玩妙水寺後寫詩讚道:“春滿乾坤水滿田,一犁耕進雨和煙。待看秋後黃雲熟,共聽民歌大有年。”大自然的景色和詩人的讚美勾勒出了一幅瑰麗多彩的“妙水春耕圖”。 “妙水春耕”是汝州著名的八景之一。
除了劉邦尋水傳說之外,這裡還有許多美麗的傳說。據傳緊靠
白雲山的銀洞山懸崖峭壁上有個銀洞,內有水潭深不可測,有人把棒槌丟入潭內,第二天卻在妙水寺內的清水池中發現,由此得名妙水寺。
巍巍白雲不足貴,天賜妙水一
湧泉。妙水很早就受到世人的崇愛,僅據妙水寺殘碑記載,東漢時期重視興修水利,先人遂鑿渠導水,灌田千頃;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佛門大興,妙水因水而建寺;
唐憲宗年間,
妙水寺大盛,主殿、陪殿、
鐘樓、
鼓樓、
碑林、
塔林、園林等林立,規模可觀。後宋、元、明、清各朝均加重修。
如今,妙水寺年久失修,白雲山上的採石場和附近煤礦的開採使妙水寺的泉水斷流,“妙水春耕”的美景已蕩然無存。
所獲榮譽
2017年6月6日,汝州市臨汝鎮入選2017年全國重點鎮入選名單。
上榜“2018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
2019年10月,臨汝鎮入選“2019年度全國綜合實力千強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