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簡介
相關歷史人物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漢末山東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境)人。他幼年喪父,深受戰亂流離之苦,家禍國難使這位有“少年俊逸之才”的青年在
南陽臥龍崗結廬躬耕,廣交士林,胸懷大志。漢建安十二年(207年),
劉備、
關羽、
張飛三顧茅廬,拜請諸葛亮。自此,二十七歲的諸葛亮離開了躬耕十載的臥龍崗,參加了劉備政治集團。後官拜蜀漢丞相,爵封武鄉侯,死後謚“忠武侯”。因此歷代諸葛亮祠廟稱“武侯祠”。
臥龍崗南濱
南陽白河,北障紫山,名城街區環拱。這裡崗巒起伏,曲折迴旋,勢如臥龍。武侯祠依嶺就勢坐落期間。祠宇坐西向東偏南,現存廊廡一百五十五間,建築布局嚴謹,疏密相宜,殿堂雄嚴,亭台壯觀。主要建築分布在階階抬高的中軸線上,頗具韻律感和節奏感。石坊、仙人橋、山門、大拜殿、茅廬、寧遠樓依次坐落在中軸線上,與兩側的碑廊、古柏亭、野雲庵、老龍洞、半月台、躬耕亭等形成兩進四合院落。與此平行、對稱布列的還有北路三顧祠院,南路臥龍道院。臥龍道院為歷代祠中道士居住的地方。清代中葉,祠中香火極盛,道士多達百餘人。
公元207年,諸葛亮承劉備“
三顧茅廬”之請,出山相助其完成大業,為劉備制定了三分天下的策略。自此劉備與諸葛亮關係之親密,用劉備的話說:“孤之有孔明,猶魚之有水也。”諸葛亮亦開始了他萬古留名的軍事生涯。公元208年由於曹操南征,劉備兵敗逃至夏口,諸葛亮請命前往
東吳求救,並說服了
孫權與劉備聯合抗曹,當時諸葛亮年僅27歲。
《
三國演義》中描寫諸葛亮在東吳經歷了舌戰群儒、草船借箭、七星壇祭風等精彩片段,使得赤壁的漫天飛焰更具傳奇色彩,浩浩
長江也由此成名於歷史舞台。赤壁之役
曹操敗北後,諸葛亮協助劉備占據了長江以南的
荊州諸郡,諸葛亮被任命為軍師
中郎將,小說中諸葛亮“
三氣周瑜”的情節描寫也為諸葛亮的超凡智慧做下了形象生動的描繪。公元214年諸葛亮和張飛、
趙雲等將率兵逆江而上,分頭
平定諸郡,和劉備一起包圍了
成都,成都得以平定。公元221年,劉備在
西川稱帝,封諸葛亮為漢丞相。公元二二三年,劉備為給關羽報仇,出兵伐吳,結果大敗,蜀軍元氣大傷,劉備亦病逝於
白帝城,同時,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政事不分大小,均由諸葛亮決定。期間,諸葛亮致力於平定
益州南部諸郡叛亂,與東吳修好,令西蜀局勢在易主期間得到穩定的發展。公元225年,諸葛亮“五月渡瀘”,率兵南征,同年秋“深入不毛”,平定了南部諸郡叛亂。小說中正是諸葛亮“
七擒孟獲”劇情所在。公元二二七年,諸葛亮上疏
劉禪,要求北伐,那道奏疏便是有名的《出師表》。諸葛亮率各路大軍北上,駐紮
漢中。然街亭一戰,
馬謖違背諸葛亮安排,被
魏軍大敗,這就是小說中的“失街亭”。無奈中的諸葛亮用了古琴一曲,空城一座騙走了
司馬懿,接著大軍急速退回了漢中,這便是萬古留名的“空城計”,但是據正史記載,諸葛亮只是“拔千家還蜀”,並未使用過此計,而且當時魏軍的主力是張郃並非司馬懿。自此,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宣告失敗。其後,諸葛亮又數次出兵北伐,然均未獲得成功。公元二三四年八月,心力交瘁的諸葛亮懷著滿腔的遺憾病逝於
五丈原軍中,享年五十四歲。至此,他依然不忘劉備之囑託。
農曆八月二十八是一代賢相
諸葛亮仙逝紀念日,也是
明世宗欽定的南陽
臥龍崗武侯祠敬拜諸葛亮秋祭日,諸葛亮躬耕地南陽將會舉行盛大秋祭紀念活動。
諸葛亮的一生多付辛勞,然他滿腔的智慧與忠心造就了他萬古留芳的賢相之名。兩千年來,諸葛亮早已成為智慧的化身深入人心,他的存在是
中國歷史與華夏民族共同的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