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面花

膠東面花

面花(又稱禮花、禮模、麵塑)是民間風俗文化之一,歷史悠久,至今不衰。面花在膠東極其流行,曾多次參加各級展覽,深受專家學者好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膠東面花
  • 別稱:禮花
  • 類型:民間風俗文化之一
  • 流行地區:膠東
簡介,面花種類,

簡介

面花(又稱禮花、禮模、麵塑)是民間風俗文化之一,歷史悠久,至今不衰。它與當地生活習俗相關,純屬來自民間,用於民間,美在民間,自做自用的工藝美術食品。這種面花主要用於歲時節令,喜慶禮儀。它給人以幸福的象徵,美好的嚮往,精神的寄託,又是藝術的享受。歷史上膠東捏面花的習俗盛行於登州府、萊州府小麥高產區地帶,主要原料是小麥精粉,通過發麵、捏塑、鍋蒸、彩繪而成。
膠東製做面花的時節很多,民間俗稱:“清明燕,端午蛋,正月十五捏豆面”;“做春燕,捏龍鳳,描花畫葉歡吉慶”。也有“三月三,燕一千,不送三月三,死了丈夫塌了天”的謎信傳說。膠東面花藝術,造型生動可愛,色彩鮮艷奪目,出自鄉民巧婦之手,不僅可供藝術欣賞,又可食用

面花種類

面花有以下幾種:
神蟲(剩蟲、盛蟲、勝蟲)。是春節面花大件之一。此外,還有“團圓餅”、“錢龍”、“棗餑餑”等,作為吉祥物擺到台桌上,以求平安、年豐,蒸蒸日上,歲歲有餘。最大的“神蟲”、“團圓餅”直徑約50厘米左右;小“神蟲”、“錢龍”約5厘米至10厘米左右,造型不一,神態各異,分別放入糧囤、升斗、鍋灶、水缸、炕櫃之中,以求豐衣足食,吉祥如意。膠東鄉民,一般在農曆臘月二十三之後開始忙年,家家戶戶貼春聯,殺年豬,辦年貨,家庭婦女開始蒸、包、煎、炸、捏面花。
豆面燈。膠東有農曆正月十五捏豆面燈的習俗,有的稱馬燈節。用豆面捏成各種造型的燈,其中十二屬相燈更為普遍,至今有些鄉村仍然捏制。正月十五這天后晌(晚上)將豆面屬相燈點燃,分別放到院內、屋內、炕上、鍋台、缸內,全家人上炕圍坐觀賞。然後按照燈的屬相與人對號,哪盞燈燃燒的時間長,即預兆誰的壽命長。也有的鄉民則習慣雕刻蘿蔔、菜根燈,用以祈吉。
上樑面花。蓋新房上大梁這天,為舉行“上樑大吉”儀式用的面花。主要塑造龍鳳、獅子面花,表示蟠龍抬頭、鳳落寶地、獅子守門、家業興旺。
結婚面花。主要塑造八大件:一對鴛鴦表示愛情,一對鯉魚表示生活富裕,一對肥豬表示五穀豐登,一對壽桃表示白頭偕老。
送三面花。主要塑造春燕。姑娘出嫁後第一個農曆三月三,從娘家帶回滿筐簍燕子面花,表示燕子歸巢,在婆家安居樂業,生兒育女。
過百歲面花。婦女生小孩滿一百天時,由姥姥家送百歲面花。萊州一帶稱送“月鼓”。主要製作長穗(歲)、糖帽、掛花、虎頭、月鼓等面花小品,盼望外孫健康成長。
面花在膠東極其流行,曾多次參加各級展覽,深受專家學者好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