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海面花

威海面花

威海面花又稱威海麵塑、威海花模,是山東省的一種傳統民俗藝術。威海面花是膠東面花的分支,膠東面花則是中國民間面花的分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威海面花
  • 又稱:威海麵塑、威海花模
  • 地區:山東省
  • 類型:傳統民俗藝術
起源,製作,

起源

“民間面花”也稱“民間麵塑”,是至今仍流行在我國黃河流域的山東、山西、河南、陝西、甘肅等地的一種傳統民間麵食藝術。各地區對“面花”的稱呼也各不相同,如山東膠東稱“巧餑餑”、“巧餅子”、“面魚”、“果兒仔”、“餑餑”,山東郎莊叫“面老虎”,山西叫“面人”,河北磁州、河南一帶稱“面羊”,晉北、陝北稱為“燕燕”,內蒙古西部地區稱為“面人人”,還有的地方稱花糕、果實、花饃等等。民間面花分為兩大部分:一部分是以麥面、玉米粉或豆粉為材料,巧手的婦女們利用簡單的工具如剪刀、梳子等經過搓、捏、撮、挑、扭、剪、壓,然後上屜蒸,再以黑豆、紅豆、大棗點綴,蒸熟後以食用顏料彩繪,就做成了既抽象概括又活潑可愛的人物、動物和植物花朵造型。主要用途可分為祭祀用的“花供”,民間節日用的面花,婚喪喜慶用的面花,以及給孩子們玩耍的各種花饃、果餅等。另一部分是以麵粉和米粉為材料,用水調和後具有的可塑性,經專業的捏面藝人捏制而成的各種人物或動物,它純粹用於玩賞,與面人(又稱江米人)一樣,大多是作為玩具出售。

製作

膠東的民間面花雖然式樣繁多:龍虎鳥獸、蟲魚花果、神仙人物,款款俱全,但其基本按傳承下來的程式:過節令、祭天地、拜祖先、祀鬼神以及對婚生壽喪等禮儀活動來塑造面花,這表明它的生產仍然未脫離民俗的創作心理狀態,另一方面由於膠東的民間面花都是婦女利用業餘時間創造的母體藝術,它還沒有像山東冠縣郎莊的面花那樣男女老少、家家戶戶一年四季都在進行製作,通過商販銷售海內外,因此它還沒有變成純工藝的商品交換形式,屬於民間面花中的第一部分。
膠東地區民間面花的基本素材,表現特點,審美特徵無不源於膠東文化的獨特品性,也正是深深植根於膠東半島和膠東文化的“一片和聲”中,它是膠東歷史、地理、民俗……等等因素組成的土壤之上開出的奇花異葩。它種類繁多,樣式各異,具有強烈的地域性和綜合性,千百年來在齊魯大地綻放光芒。另外膠東民間面花藝術也是膠東地區獨特而燦爛的飲食文化—麥黍文化中最絢麗多姿的一種,它以其獨特的禮俗形式折射出了該地區民眾所獨有的民族心態及其生活審美的藝術風格。
面花之美,美在其自然的材料、自然的工藝、質樸的心境。它塑造的形象是符合民俗文化心理的,是老百姓喜聞樂見的。
威海面花給人的第一印象是圓整而飽滿。在外形的塑造上分貼花型、誇張變體型和插花型,通過擀、切、揉、捏、搓、擠、壓等多種手法,製作出形式多樣的造型,可謂是百形百味。面花的體積大小各不相同,大的有近一米,小的玲瓏別致,僅幾公分長。成品面花外觀講究圓整性,形態渾圓。樸厚,敦實,無論是人物還是動物的形態塑造都追求神似。常採用剪紙的打毛塑造人物手腳、鳥獸羽毛等。這也反映了民間各文化之間的淵源。
民間面花的創作者把造型生動、靈捷、活潑、有趣的物象,經過巧妙構想,營造出舒展誇張,姿態含蓄、喻意深邃的具有豐富思想內涵的面花藝術形象,從而揭示具有象徵吉祥幸福,如意順逐,歡樂吉慶,和諧美滿的膠東民俗風情,達到很高的藝術境界。如威海地區特色面花—豆面燈的塑造,就是從自然中尋覓、透選、構思、加工、塑造等都浸透著寓意生“靈”的造型觀。黃橙橙的豆面製成不加任何色彩粉飾的生肖麵塑,不僅造型準確,形神兼備,而且色澤細潤,金光燦燦,具有天然成趣的藝術美感。
威海面花藝術在表現上以她們獨有的生產方式,以及極少受限制的自由思想方式,形成以寫意為主的造型形式,這些形式經過歷史的沉澱後逐漸產生了一批高度精練的作品。如面花“聖蟲”和“面燕”。那些看似大刀闊斧的形象酷似我們中國畫所說的寫意,比那些嚴謹的造型來說更具有一種民間美術的真實感。她們在表現“聖蟲”時認為,它的靈性在於眼睛,所以往往忽略掉細碎的身軀裝飾,造型概其大體,把有利於表意的局部進行誇張、強化,把表意不需要的部分弱化或刪除, 如“聖蟲”為虎頭圓形,身體成盤蛇狀。有的大有的小,小的如饅頭大,尤其是大“聖蟲”蒸熟後在身上插一些小的花鳥魚蟲等等,都是為了突出其“神性”的生活化。尤其是聖蟲的點睛工作格外繁雜,當聖蟲的身體裝飾全部做完後用白色的染料在兩隻圓鼓鼓的黑眼睛上仔細的點上兩點,整個聖蟲的神氣就顯現出來了。威海地區的寒食節各種“面燕”,由於是用五彩布條把蒸好的燕子串成串,分給小孩子們或觀賞或食用,或掛在窗上和家中牆壁上產生出生動活潑、富有視覺美感的藝術效果,有一種打破平平常常形象的平淡感,給觀者一種強烈的、新奇的、抓住眼球的視覺衝擊力。
福、祿、壽是膠東麵塑的恆常主題,多表現在時令節日、婚喪壽誕之時,人們希冀著福降柴門、五穀豐登、功成名就、人財興旺等。威海面花藝術大量地採用象徵、隱喻、諧音、雙關等藝術手法,巧妙地將作者的心愿表達出采。
七月七的巧果最常見的是魚形,因而稱“面魚兒”,亦有獅子狗、荷包、福祿壽喜、小貓、石榴、蓮花、蓮蓬、知了等多種圖案。威海榮成市的“巧花”非常有名:“用麵粉製成種種食品。或蓮蓬形,或金魚形,或荷花形、竹籃形等等,不勝枚舉,謂之曰巧花。七夕,人家鹹須制此食物應景,並謂之七夕吃過巧花,能使人巧。” 取和合吉祥,多福多壽,金玉滿堂,年年有餘之意。
以威海為代表的膠東面花不同於黃河流域中對蛙的普遍崇拜,因此少見山西、陝西面花藝術中多見的“棗山蛙”、“戲蓮蛙”“戲蝶蛙”、“劉海戲金蟾”等。多見“魚”的造型。煙臺、威海地區婚俗盛行“加吉”面饃。所謂“加吉”面饃,是指面饃中的那條大魚,稱為加吉魚,古稱真鯛。不僅因為它是萊州灣產的上等魚,還因為它通體紅色,春季到海灣產卵,對民間婚俗有象徵意義。人們特別將加級魚名稱中的“加級”兩字,與“加吉”諧音,寓意“吉上加吉”的美好願望。另外,桃子亦是面花藝術中生殖崇拜的標誌。桃子最初是作為愛情和生命繁衍的象徵,《詩經·風·周南》中有“逃之夭夭、有簀其實”“逃之夭夭,其葉蓁蓁”之句。故而婚禮面花常用蝴蝶、桃子進行裝飾,亦是取其瓜瓞綿綿,多福多壽之意。在威海地區,孩子“賀百歲”、“抓周”有專用面花“百穗”諧音“百歲”。其中最主要的是“包子”。也叫“粔粔”,是用發麵做的,這種包子並不是平時吃的中間包有菜餡的素包子或是肉包子,而是無餡的麵包子,也是一種花饃,個頭兒較一般的包子大兩三倍。包子諧音“抱子”,象徵著把孩子包起來。一般形如紡錘,當中寫“長命百歲”,。老人們年至花甲,晚輩們慣常要為之祝壽慶賀,祝賀者蒸做漂亮的大壽桃以祝願老人健康長壽,表達對老人們的孝敬之心。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在家鄉長期的民俗行為和精神的薰陶中形成的民俗心理總容易被地方特徵明顯的藝術形式喚起心中的鄉土情感。看見那栩栩如生的各種麵塑作品,誰說不會使你心曠神怡,奇妙叫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