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因
繼發於腎結核,少數由前列腺結核蔓延而來。
臨床表現
膀胱結核屬於泌尿繫結核一部分,症狀類似。因為多數膀胱結核來源於腎結核,所以早期病變可能在於腎臟,往往沒有任何臨床症狀。隨著病情發展,膀胱刺激征較為明顯,表現為尿頻、尿急、尿痛,往往是患者就診時的主訴。膀胱結核的患者,尿頻更加嚴重,因為病變蔓延形成結核性膀胱炎。
血尿、膿尿也較為常見。多為終末血尿。
嚴重膀胱結核時,可造成腎積水,可出現慢性腎功能不全的症狀,比如水腫、貧血、噁心、嘔吐、少尿甚至突然無尿。
膀胱壁的結核潰瘍向鄰近器官穿透可形成結核性膀胱結、腸瘺或膀胱陰道瘺,穿通腹腔時尿液流入腹腔出現急腹症的臨床表現。
檢查
1.尿液檢查
尿液中有大量紅細胞和膿細胞。如無混合感染,中段尿細菌培養陰性,結核菌培養60%陽性。
2.X線檢查
排泄性尿路造影,部分病例顯示一側腎臟結核病變。晚期病例有對側腎積水,腎功能減退。膀胱造影見膀胱邊緣毛糙,不光滑。膀胱造影見膀胱容量縮小在50毫升以下,部分患者對側有膀胱輸尿管回流。
3.膀胱鏡檢查
早期輸尿管口周圍有水腫充血和結核結節,逐漸蔓延到三角區和對側輸尿管口,甚至到全膀胱。結核結節破潰,形成肉芽創面,有壞死出血。病變黏膜與正常膀胱黏膜之間有明顯界線。
診斷
1.腎結核病史。
2.顯著尿頻,每次尿量甚少,重者有尿失禁。
3.上腹部可觸及腫大腎臟。
4.晚期慢性腎功能不全症狀。
5.膀胱造影示膀胱容量縮小,呈圓形,邊緣不規則,造影劑可經輸尿管口反流到輸尿管和腎盂。
鑑別診斷
1.非特異性膀胱炎
常見於女性,特別是新婚婦女。兩者均有尿頻、尿急、尿痛、血尿和膿尿。但膀胱炎如果伴有腎盂腎炎,患者有發熱和腰痛,恥骨上區有壓痛,中段尿細菌培養陽性。排泄性尿路造影,腎臟無破壞性病變。用抗生素治療後效果明顯。
2.尿道綜合徵
見於女性,除有尿頻、尿急、尿痛外,多伴有下腹部或恥骨上區疼痛,外陰癢。常由於勞累、飲水少或性交後,導致急性發作。膀胱鏡檢查,膀胱黏膜光滑,色澤較暗,血管清晰。有的雖然模糊,但尚能辨認。三角區血管模糊不清,結構紊亂,由於反覆炎症損害而變蒼白。排泄性尿路造影,腎臟無異常發現。
3.尿道炎
有尿頻、尿急、尿痛。疼痛放射到陰莖頭。但尿道炎為尿初血尿。嚴重者尿道口有膿性分泌物,以晨起時明顯。膀胱鏡檢查:膀胱內無炎症改變,無結核結節。用抗生素治療效果明顯。
4.膀胱結石
多見於小兒,由於結石的刺激和損傷,有尿頻、尿急和尿痛。但膀胱結石有排尿困難,其特點是突然尿中斷,改變體位後排尿困難及疼痛可以緩解。膀胱區平片,顯示不透光陰影。膀胱鏡檢查,可以直接看到結石。
治療
1.藥物治療
目前有臨床套用價值的藥物較多,但以異煙肼、鏈黴素、對氨水楊酸的療效較好,毒性較小,被稱為第一線藥物,其他如氨硫脲、吡嗪醯胺、卡那黴素、環絲氨酸紫黴素等,這些藥物效果,不及第一線藥物,毒性亦較大,僅在結核菌對第一線藥物產生抗藥性時方始採用,故稱為第二線藥物。利福平、乙胺丁醇系較新的藥物,由於其療效較高,毒性較小,近年來已傾向於取代對氨水楊酸而列為第一線藥物。
2.手術治療
旨在去除不可修復的破壞病灶,解除梗阻,搶救腎功能。基本原則是:無泌尿系、男性生殖器以外的活動性結核灶;手術前必須至少抗結核2周以上,術後仍需要繼續完成治療方案。攣縮膀胱的手術治療:手術前與結核性炎症刺激引起的膀胱痙攣鑑別。經過3~6個月抗結核治療炎症消退容量恢復者,多為膀胱痙攣,無需手術;若無好轉,則為膀胱攣縮。手術方式有:腸膀胱擴大術、尿流改道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