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膜壁層

腹膜壁層

腹膜是被覆於腹腔壁、骨盆壁的內面和腹、盆腔內臟器官表面的一層漿膜。由間皮和結締組織構成,薄而光滑,呈半透明狀。人體腹膜按其分布部位不同,可分為腹膜壁層和腹膜髒層。覆於腹腔各壁和骨盆壁內面的腹膜稱腹膜壁層。壁層較髒層厚,有些部位富於脂肪。髒、壁兩層可隨內臟形態的改變而移動。腹膜上有來自腹盆壁和內臟器官的神經和血管。腹膜有分泌、吸收、支持、保護及防禦機能。

基本介紹

  • 中醫學名:腹膜壁層
  • 所屬科室:內科 - 感染內科
  • 發病部位:腹腔
  • 主要症狀:腹痛,噁心、嘔吐
  • 主要病因:細菌、化學、物理損傷
  • 多發群體:體質衰弱群體,嚴重肝病患者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傳播途徑:血液,淋巴
概述,解剖結構,組織結構:,電鏡超微結構:,

概述

嚴格地說,圍繞整個腹腔和其他臟器的組織都可稱為腹壁,腹壁是腹部的外壁,圍著腹腔,其各個組成部分即腹腔的各個壁,有上壁(頂壁)、下壁(底壁)、後壁和腹前外側壁。腹壁以肌性成分為主。

解剖結構

組織結構:

前腹膜壁層為腹前壁的最內層,向上移行於膈下筋膜,向下延續於小骨盆的腹膜。在臍以下,腹前壁的腹膜形成3條皺襞:中線為臍正中襞,其中有臍正中韌帶,是胚胎時臍尿管的遺蹟;外側為臍內側襞,其中有臍外側韌帶,是胚胎時臍動脈的遺蹟;最外側為臍外側襞,其中有腹壁下動脈。臍正中襞位於中線上,由臍至膀胱,內有臍尿管索,是胚胎期臍尿管閉鎖所形成的遺蹟,臍內側襞位於臍上中襞的兩側,內有臍動脈索,臍外側襞(腹壁下動脈襞)在臍內側襞的外側,內有腹壁下血管。此襞是鑑別腹股溝直疝(在腹壁下動脈內側)和腹股溝管斜疝(在腹襞下動脈外側)的主要標誌。在5條腹膜皺襞下端之間有3對腹膜凹窩:膀胱溝上窩,腹股溝內側窩和腹股溝外側窩。
在下腹部,腹膜前組織較為疏鬆,含脂肪量也較多,這就使得腹膜壁層易於自腹橫筋膜及髂筋膜分離。當充盈的膀胱升入固有腹腔時,前腹膜壁層也就部分離開腹前壁,隨膀胱上升,這樣,在恥骨聯合上方可有高數厘米的腹前壁暫時沒有前腹膜壁層覆蓋,從而在尿路阻塞病人,可沿恥骨聯合上緣穿刺膀胱排放尿液,而不致傷及腹膜腔內的器官、組織。手術中,當切開腹橫筋膜以後,推開腹膜壁層,循腹膜外組織向後或再向上,可到達髂血管、髂淋巴結、腰交感神經乾和下腔靜脈等。經此途徑進行的手術稱為腹膜外手術,它屬於腹腔手術,卻未進入腹膜腔。在腹股溝內側窩下方尚有股凹,兩者之間隔以腹股溝韌帶內側段,此凹向下對應股膈和股環。股凹為股疝突出處,女性多於男性。
腹膜前組織內有旋髂深血管、腹壁下血管、臍動脈索(臍外側韌帶)和臍尿管束(臍正中韌帶)等結構通行。膀胱上窩:在膀胱上方、臍上中襞與臍內側襞之間;腹股溝內側窩在臍內側襞和臍外側襞之間的下部,此窩與腹股溝管皮下環相對應,如大網膜或小腸襻等腹內臟器,由此窩直接向外突出,即形成腹股溝直疝。腹股溝外側窩在外側襞外側,腹股溝韌帶中點上方(腹環外)腹內臟器,由此窩經腹環突出形成斜疝。

電鏡超微結構:

腹前壁和盆壁腹膜的間皮細胞表面均有微絨毛,但其外形、長短和分布的疏密程度有很大差別。間皮細胞的共同特徵是細胞中央有核處向外突出,其頂部微絨毛較短而稀疏,細胞連線處稍向下陷成淺溝,此處的微絨毛長而密集。在微絨毛稀疏部的細胞質膜上可見吞飲小飽開口。有時可見到鼓植狀微絨毛。隔腹膜間皮細胞微絨毛較長,密集排列,可成叢狀。腹前壁間皮細胞的微絨毛長短不一,分布稀疏,末端呈球狀膨大。盆壁腹膜間皮細胞的微絨毛長,分布密集,相鄰微絨毛相互連線,形成疏網,在微絨毛之間有微絲狀物質相連,形成清晰的格線。此外,常見到末端膨大的微絨毛,在膨大處有時可見凹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