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黏膜有壞死潰瘍

腸黏膜有壞死潰瘍

腸黏膜有壞死潰瘍主要是由於腸道的放射性病損引起的。

伴隨的臨床表現有有血便或粘液便、里急後重,症狀可持續數月或數年,腸黏膜有壞死、潰瘍或中度狹窄。

基本介紹

  • 患病部位:腹部
  • 相關疾病:血管瘤 阿米巴腸病 腸梗阻 腸系膜上動脈栓塞 等
  • 相關症狀:噯氣 便秘 便血 腸穿孔 腸黏膜脫落 腸黏膜有壞死潰瘍 等
  • 所屬科室:外科 普外科
  • 相關檢查:胃腸道CT檢查 匿血試驗 免疫印跡技術 胃排空測定和顯像 等
原因,檢查,鑑別診斷,緩解方法,

原因

一腸上皮細胞增生受抑制:腸黏膜上皮細胞對放射線最為敏感。以氚標記的胸腺嘧啶作細胞更新觀察,發現腸黏膜的更新是通過位於腸腺隱窩部的未分化細胞增殖而完成的。這些細胞在分化後失去分裂的能力並逐步移向腸黏膜表面。放射線抑制這些細胞的增殖,使腸黏膜發生特徵性的急性病變。如果放射劑量不過量,在停止放射治療後1~2周黏膜損傷便可恢復。最近研究發現,多次照射的效果取決於照射時隱窩細胞所處的細胞周期。處於分裂後期的細胞對放射線最敏感,而在晚期合成的細胞具有較強的耐受力,由於在任何特定時間所有增殖的隱窩細胞僅有一部分處於細胞增殖周期的某一時相,因此單次大劑量照射僅使一部分細胞死亡,而在數天后細胞有絲分裂又恢復正常。
二腸黏膜下小動脈受後:小動脈的內皮細胞以放射線很敏感。大劑量放射治療使細胞腫脹、增生、纖維樣變性,引起閉塞性動脈內膜炎和靜脈內膜炎,因此產生腸壁缺血和黏膜糜爛、潰瘍。腸道內的細菌侵入使病損進一步發展。
三腸壁組織受損:腸壁組織經廣泛持續照射後引起水腫,腸壁各層均有纖維母細胞增生,結締組織和平滑肌呈透明樣變化,最後導致纖維化、腸管狹窄、黏膜面扭曲和斷理解,因此放射線產生的腸道改變可從可逆性黏膜結構改變直至慢性纖維增厚,伴有潰瘍的腸管,甚至引起腸梗阻。

檢查

放射性腸炎的臨床症狀,一般照射總劑量在3000rad以下者很少發病。腹腔內放療總量超過4000rad時發生症狀,若達7000rad以上則發病率高達36%。症狀可出現在治療早期,療程結束後不久或治療後數月至數年。
一、早期症狀:由於神經系統對放射線的反應,早期即可出現胃腸道的症狀。一般多出現在放療開始後1~2周內。噁心、嘔吐、腹瀉、排出粘液或血樣便。累及直腸者伴有里急後重。持久便血可引起缺鐵性貧血。便秘少見。偶有低熱。痙攣性腹痛則提示小腸受累,乙狀結腸鏡檢查可見黏膜水腫、充血,嚴重者可有糜爛或潰瘍。
二、晚期症狀:急性期的症狀遷延不愈或直至放療結束6個月至數年後始有顯著症狀者,均提示病變延續,終將發展引起纖維化或狹窄。此期內的症狀,早的可在放療後半年,晚的可在10年後甚至30年後才發生,多與腸壁血管炎以及扣續病變有關。
1.結腸、直腸炎:常出現於照射後6~18個月。國內報導發病率為2.7%~20.1%,症狀用腹瀉、便血、粘液便和里急後重、大便變細和進行性便秘或出現腹痛者提示腸道發生狹窄。嚴重的病損與鄰近臟器形成瘺管,如直腸陰道瘺,糞便從陰道排出;直腸膀胱妝可出現氣尿;直腸小腸瘺可出現食糜混於糞便中排出,也可因腸穿孔引起腹膜炎,腹腔或盆腔膿腫。由於腸道的狹窄和腸袢纏繞可發生腸梗阻。直腸的放射性病損可分為四度:Ⅰ度,可無或僅有輕微症狀,腸黏膜只有輕度水腫,能迅速自愈。這些改變一般認為屬於放射反應性損傷。Ⅱ度,大便頻數,有血便或粘液便、里急後重,症狀可持續數月或數年,腸黏膜有壞死、潰瘍或中度狹窄。Ⅲ度,直腸嚴重狹窄,需作結腸造口術。Ⅳ度,已伴有瘺客形成。有學者鈄放射性腸炎分為四型,即卡他型、糜爛脫屑型、浸潤潰瘍型、浸潤潰瘍伴陰道直腸瘺型。放射性腸炎的併發症有結、直腸癌、直腸腺癌、深部囊性結腸炎、孤立性直腸潰瘍(多屬於前壁,也有發生在後者)等。
2.小腸炎:小腸受到放射線嚴重損傷時出現劇烈腹痛、噁心嘔吐、腹脹、血樣腹瀉。但晚期表現以消化吸收不良為主,伴有間歇性腹痛、脂肪瀉、消瘦、乏力、貧血等。

鑑別診斷

腸黏膜脫落:正常大便中有時會出現一些腸道黏膜組織,與腸黏膜的正常代謝脫落有關。腸道受到一些刺激、不消化或者腹瀉時,也可出現腸道黏膜組織。有時套用抗菌素後,可使黏膜脫落增多。腸黏膜脫落可見於細菌性痢疾。痢疾桿菌有侵入結腸黏膜上皮細胞的能力,並能破壞細胞的屏障,吸引白細胞向炎症部位滲出,繼而使更多的痢疾桿菌在黏膜上皮細胞內定居,引起腸黏膜更嚴重的病變,使結腸黏膜發生潰瘍、脫落、出血。這些脫落的膿血與腸道內的糞質一起排出,形成典型的黏液膿血相兼的痢疾樣大便。直腸的放射性病損可分為四度,第二度臨床表現為大便頻數,有血便或粘液便、里急後重,症狀可持續數月或數年,腸黏膜有壞死、潰瘍或中度狹窄。
胃腸道黏膜的通透性增高:多見於胃癌和結腸癌因癌組織壞死脫落而引起相應胃腸黏膜的通透性增高,血漿蛋白大量從胃腸道漏出丟失。通過放射性核素標記大分子物質消化道排泄試驗,或alpha;1-抗胰蛋白酶檢測可以確診蛋白丟失性胃腸病。
胃黏膜損傷:胃的全部內表面覆蓋著一層黏膜組織,可分泌粘液,形成胃的粘液一黏膜屏障保護胃組織。胃黏膜損傷多見於胃炎、胃潰瘍。胃鏡檢查,觀察胃黏膜的色澤、出血點、充血及糜爛損傷程度,比較前後變化,依照各項病變程度分為輕、中、重度損傷。胃腸超聲造影檢查可清晰顯示胃壁的結構層次,對急性胃黏膜損傷有一定的診斷價值。
胃黏膜脫落:是胃黏膜比較松馳,當胃收縮時近幽門部分的胃黏膜脫入十二指腸球腔內,臨床症狀就是胃炎症狀。無規律性的上腹痛,常伴腹脹、噯氣、噁心和嘔吐。進食可誘發或加重上腹痛,嘔吐後上腹痛可緩解。睡眠時右側臥位可使疼痛加劇,反之疼痛減輕。服用抗酸或抑酸藥物一般無效。
放射性腸炎的臨床症狀,一般照射總劑量在3000rad以下者很少發病。腹腔內放療總量超過4000rad時發生症狀,若達7000rad以上則發病率高達36%。症狀可出現在治療早期,療程結束後不久或治療後數月至數年。

緩解方法

戒除不良生活習慣,減少煙、酒、辛辣、濃茶、咖啡及某些藥物的刺激,對潰瘍的癒合及預防復發有重要意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