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橈融合術

腕橈融合術

橈腕關節融合術用於腕月骨、舟骨的缺血性壞死的手術治療。腕月骨及舟骨的缺血性壞死(又稱Kienbock病及Preiser病)並不少見。尤其月骨缺血性壞死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二者的發病原因、X線所見及治療原則大體相似。

手術名稱,別名,分類,ICD編碼,概述,適應症,麻醉和體位,手術步驟,1.切口和顯露,2.架橋植骨,術後處理,

手術名稱

腕橈融合

別名

橈腕關節融合術

分類

骨科/其它骨與關節疾患手術/骨的缺血性壞死的手術治療/腕月骨、舟骨的缺血性壞死的手術治療

ICD編碼

81.2503

概述

腕橈融合術用於腕月骨、舟骨的缺血性壞死的手術治療。腕月骨及舟骨的缺血性壞死(又稱Kienbock病及Preiser病)並不少見。尤其月骨缺血性壞死在臨床上較為常見。二者的發病原因、X線所見及治療原則大體相似。影像表現。
為便於選擇良好的治療方案,Lichtman將月骨缺血性壞死分為:①Ⅰ期:外形正常,但可見線形或壓縮性骨折;②Ⅱ期:外形正常,但月骨內骨質密度有明顯改變;③Ⅲ期:月骨塌陷或碎裂,頭狀骨向近側移位(腕高比率<0.54±0.03);④Ⅳ期:腕骨出現普遍性的退行性變。
病變早期(Ⅰ期或Ⅱ期),可以非手術治療,減輕腕部活動,石膏制動3~6個月。近年來有資料表明,非手術治療往往是無效的。因而在病變的早期可行尺骨延長術或橈骨縮短術。眾多學者的報導表明,這兩種手術可以改善腕部功能,防止病變的進展,有些甚至可以出現月骨的血循環的恢復。對於Ⅲ期病變,可將月骨摘除,並同時行重建術或成形術。Ⅳ期病變則可選擇近排腕骨切除和腕關節融合術,或腕骨間內融合術(頭-舟骨融合,頭-鉤骨融合,或鉤-三角骨融合)。
手術相關解剖。

適應症

月骨壞死病程長,伴發明顯的創傷性關節炎(Ⅳ期),且必需經常用雙手進行繁重的手工勞動者可做腕橈融合術。一般其融合範圍不包括腕掌關節,以保存部分腕關節功能。理想的融合位置應為腕背伸10°~20°。

麻醉和體位

1.局麻或臂叢阻滯麻醉。
2.平臥位,患肢外展前臂旋前位。

手術步驟

1.切口和顯露

以橈腕關節為中心,於腕背側做一縱行或S形切口,長5~8cm,方向位於橈骨幹縱軸至第2、3掌骨之間。切開腕背支持帶,將橈側伸腕長短肌及伸拇長肌牽向橈側,伸指總肌腱牽向尺側。骨膜下剝離顯露橈骨下端及諸腕骨的背側面。切除附於近排腕骨背面的纖維組織。

2.架橋植骨

第1種方法:用骨刀切除近排腕骨背側的骨皮質,並在頭狀骨近端依冠狀面用窄骨刀橫行做一裂口。然後自橈骨遠端背側切取一寬的骨板,並使其在冠狀平面旋轉。將植骨塊尖銳的近端插入頭狀骨的裂口,使植骨塊的松質骨面,近排腕骨松質骨面和橈骨端的融合床保持密切接觸。將腕輕度背伸,以使移植骨板嵌插在頭狀骨內,又與橈骨背面緊緊接觸。縫合關節囊。逐層縫合切口。
第2種方法:用骨刀切除近排腕骨近側及其相對應的橈骨遠端關節軟骨面。注意勿干擾下尺橈關節。然後在橈骨下端及腕骨背側(包括頭狀骨近側1/3)各取一骨塊並形成骨槽。橈骨下端所取骨塊長度應比後者長1~2倍。然後將兩骨塊互換位置做嵌入架橋植骨。此時應將腕關節置於輕度背伸位。逐層縫合切口。也有的學者主張,自髂骨內板或外板切取相同大小的植骨塊,做游離嵌入植骨。

術後處理

腕橈融合術術後從上臂至手指和拇指尖端,用長臂石膏固定患肢於肘關節屈曲90°,前臂旋轉中立位,腕背伸10°~15°,手指和拇指略屈曲。3周后改作肘下短臂管形石膏固定,石膏遠端只達遠側掌橫紋,以便手指功能鍛鍊。總的固定時間為3個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