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移植受者術後處理

腎移植受者術後處理是指腎移植術後提高移植物存活率及患者生存率的措施。腎移植是尿毒症患者的首選治療方法,可顯著提高患者的長期生存率。活體腎移植的移植腎5年生存率約80%。屍體腎移植的移植腎5年生存率約為66%。包括常規處理、常規檢測、併發症處理。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腎移植受者術後處理
  • 常規處理:安置於層流監護病房,嚴密監護
  • 常規檢測:生命體徵、液體、體重等檢測
常規處理,常規監測,併發症的處理,

常規處理

尿毒症患者腎移植術後常規安置於層流監護病房,嚴密監護。

常規監測

1.生命體徵監測
術後早期由於麻醉恢復、腎移植新建血液循環、酸鹼平衡失調、水電解質紊亂、多尿或少尿等因素,患者生命體徵不穩定,需嚴密監測其變化並詳細記錄,以及早發現及處理問題。
(1)術後6小時內,麻醉尚未完全平穩,術中及術後可能有出血、腎動脈痙攣尿量偏少等因素,患者生命體徵不穩定,需每小時監測血壓、脈搏、呼吸、體溫及氧飽和度。
(2)術後6~24小時,生命體徵漸趨平穩,可每4小時監測生命體徵1次。
(3)術後第3天可改每天2次監測生命體徵。
2.液體監測
患者腎移植術後尿量變化較大,多者10000ml/24h以上,少者無尿,需準確記錄24小時總出入量。
(1)入量準確記錄:腎移植術後早期尿量一般較多,需加強循環補液,根據尿量情況、量出為入的原則進行補液。
(2)出量準確記錄:準確記錄傷口引流液、尿量及根據病房環境估計不顯性失水,特別是尿量,術後第一天應每小時記錄尿量,並計算24小時總尿量。同時觀察尿液的顏色、透明程度及有無沉澱物。根據尿量變化及時調整補液量。
3.體重
腎移植術後免疫抑制劑的初始用量根據體重計算,體重隨尿量多少及補液量的多少變化
很大,可反應患者體內容量情況,患者術後第3天停止循環補液,在拔除導尿管後應每天晨起相同情況下監測體重1次。根據體重變化調整補液量。
4.腎移植區觀察
術後1周內應每天觀察移植腎區傷口滲血、滲液、局部情況,觸診移植腎體積、質地,聽診局部血管雜音。若移植腎區隆起明顯、脹痛、質地變硬常是出血或排斥反應的表現,若移植腎區劇烈疼痛,排尿時加重常是尿漏的表現。
5.飲食
腎移植術後早期需加強營養攝入,促進身體一般情況恢復,促進傷口癒合。肛門排氣前給予靜脈營養,術後第2天開始開放腸內營養,按流質飲食、半流質飲食、普食逐漸過渡。早期應給予高蛋白、高熱量飲食,但應避免高脂肪飲食。

併發症的處理

1.移植後糖尿病
(1)免疫抑制劑方案的調整:糖皮質激素的套用劑量也是移植後糖尿病發生的獨立危險因素。在安全前提下,適當減少糖皮質激素用量甚至停用,是預防移植後新發糖尿病有效的治療方案,能顯著改善腎移植後第一年的糖耐量。
(2)移植後糖尿病的血糖控制與監測:嚴格控制血糖對預防併發症有顯著意義。除了在移植後常規監測空腹血糖外,還應規律評價血脂和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目前推薦糖化血紅蛋白的水平等於或超過6.5%時需要進行治療干預。發生移植後糖尿病的患者應定期進行糖尿病併發症方面的檢查,包括視網膜和腎病。
2.消化道併發症
(1)口腔病變:口腔念珠菌病在腎移植受者中常見。可全身抗真菌治療,制黴菌素懸液或克霉唑口腔黏膜下注射也可見效。
(2)食管病變:腎移植術後受者最常見的食管病變是念珠菌性食管炎,必須全身抗真菌治療,大多數病例在靜脈套用氟康唑或兩性黴素B治療1周左右能取得效果。
(3)胃和十二指腸病變:既往消化道潰瘍是腎移植術後患者死亡的常見的因素之一。大多數消化性潰瘍合併出血的患者經非手術治療可獲得良好效果。
(4)胰腺炎:急性胰腺炎多用保守治療,包括禁食、胃腸減壓、吸氧、糾正低氧血症、維持水電解質酸鹼平衡、營養支持等,其中有效使用抗生素及胰酶抑制劑最重要。
3.腎動脈血栓形成
常發生於腎移植早期,不常見,發生率<1%,常表現為尿量迅速減少,一旦發生常致移植腎失去功能,結合超聲檢查易診斷。確診後,可行手術,手術時可觀察栓塞範圍,取栓術亦偶有成功者,但一般移植腎恢復功能機會不大,均應考慮行移植腎切除術
術後患者發生高血壓者,應高度警惕有腎動脈狹窄的可能。可用彩色都卜勒超聲、MRI觀察腎動脈吻合口徑,動脈造影可觀察狹窄部位、程度。可用動脈造影后擴張狹窄部位,如狹窄範圍不大可考慮行手術矯正,但局部粘連較緊則手術成功機會不大。套用有效抗高血壓藥物,如用藥效果不佳,血壓持續升高危及患者安全,應將移植腎切除。
是嚴重併發症,常使移植腎喪失功能,但發生率較低,可見移植腎明顯增大、壓痛;少尿、無尿;血紅蛋白尿、蛋白尿等。可經彩色都卜勒及MRI檢查診斷。一般溶栓治療效果欠佳,應行移植腎切除術,應將腎靜脈內血栓取除,以防脫落造成危害。
6.尿漏
多發生於術後早期,常位於輸尿管-膀胱吻合口。除輸尿管缺血,其他原因包括輸尿管太短造成張力過大和輸尿管直接損害。移植後前5周內發生,患者可表現為發熱、疼痛、移植腎區腫脹、血肌酐水平升高、尿量減少和皮膚漏尿。多數可通過引流尿液解決。
7.輸尿管梗阻
發生可早可晚,早期梗阻可由水腫、血凝塊、血腫和輸尿管扭曲造成;晚期梗阻主要源於輸尿管缺血致纖維化,可由超聲檢查和磁共振確診。最初經皮穿刺擴張後植入內支架或外支架是治療梗阻的有效方法,若上述療法失敗,需手術干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