脊中

脊中,經穴名。出《素問·玉機真藏論》。別名神宗、脊俞。屬督脈。在背部,當後正中線上,第十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後支的內側支和第十一肋間動脈後支。主治腰脊強痛,黃疸,腹瀉,痔瘡,脫肛,癲癇等。向上斜刺0.5-1寸。艾炷灸3-5壯;或艾條灸5-10分鐘。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脊中穴
  • 別稱:神宗、脊俞
  • 出處:《素問·玉機真藏論》
  • 隸屬經絡:督脈
  • 主治:腰脊強痛,黃疸,腹瀉,痔瘡等
  • 功能:健脾利濕、寧神鎮靜
  •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
  • 主要配伍:配脾俞、陰陵泉主治腹瀉、黃疸
名稱釋義,功能作用,治法,定位,解剖,主治,操作,臨床運用,配伍,功效,相關論述,

名稱釋義

脊指脊柱,中指中部。考脊柱共21椎節,此穴在11椎下,適當脊柱全數的中部,因名其穴為脊中。

功能作用

健脾利濕、寧神鎮靜。

治法

寒則先瀉後補或補之灸之,熱則水針或瀉針出氣。

定位

在第11胸椎棘突下。

解剖

脊中穴下為皮膚、皮下組織、棘上韌帶、棘間韌帶。淺層主要布有第十一胸神經後支的內側皮支和伴行的動、靜脈。深層有棘突間的椎外(後)靜脈叢,第十一胸神經後支的分支和第十一肋間後動、靜脈背側支的分支或屬支。

主治

腰脊強痛,腹滿,不嗜食,小兒疳積,黃疸,脫肛,癲癇,感冒,增生性脊椎炎,胃腸功能紊亂,肝炎。

操作

斜刺0.5~1寸;可灸。

臨床運用

現代常用於治療胃腸痙攣、胃炎、腸炎等。

配伍

配脾俞、陰陵泉,可健脾利濕,主治腹瀉、黃疸;配百會、承山,可昇陽舉陷、益氣固脫,主治脫肛;配人中、百會,可調和陰陽、開竅醒神,主治癲癎;配腎俞、委中,可溫腎陽、健腰膝,主治腰痛、腿痛。

功效

本穴位於腰背部,近肝脾,故可治療腹瀉、黃疸,本穴屬督脈,其脈行於脊中,上貫入腦,為諸陽之海,故又可治療癲癎、脫肛、腰脊強痛。

相關論述

《類經圖翼》:“小兒痢下赤白,秋末脫肛,每廁肛痛不可忍者,灸之亦無妨。”
《針灸甲乙經》:“腹滿不能食”,“腰脊強不得俯仰”,“黃疸”。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