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塑瓦脊

陶塑瓦脊

瓦脊藝術是中國嶺南地區傳統祠廟建築的重要特徵之一,其作用主要力圖增加祠廟藝術表現力,使屋頂有崇高感,使建築有豐富華麗的外天線。陶塑瓦脊上的裝飾題材,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當時漢族民間的社會風尚、審美情趣和民風民俗等。這些造型精妙絕倫、釉彩鮮艷奪目的瓦脊,也反映了當時石灣陶塑業的技術水平和藝術水準之高,並為近現代石灣陶藝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石灣陶塑瓦脊為古建築增添了異彩,它是嶺南建築裝飾藝術中的一枝奇葩,裝飾精微,構思巧妙,散發出漢民族傳統文化的精神、氣質、神韻。

石灣陶器製作初期大概可以上溯於唐朝,下至北宋,逐漸興盛,到明清時期而達繁榮階段。石灣的陶店號在明代已稱為“祖唐居”,至清末時名家輩出,行會組織日益精細,根據初步統計,共有二十四種行會之多。

基本介紹

  • 中文名:陶塑瓦脊
  • 類別:建築、藝術
  • 材質:陶瓷
  • 地區:中國嶺南地區
  • 起源:唐代
歷史淵源,瓦脊藝術,品種類別,祠塑典型,

歷史淵源

石灣陶塑瓦脊的燒制歷史非常久遠,據資料記載,陶塑瓦脊在唐末時期已有生產,到明清更趨興盛。前期生產的陶塑瓦脊上的裝飾圖案主要是一些花鳥、瑞獸、山水等吉祥或辟邪意義的浮雕圖案。但自清代末期,尤其是鹹豐以降,隨著廣東粵劇的興起和發展,以粵劇傳統劇目中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為題材的人物瓦脊受到廣大人們的歡迎(人物瓦脊被稱為瓦脊公仔),甚至有些瓦脊藝人將整部折子戲搬上瓦脊,將戲中有代表性的場景,用藝術概括的表現手法,組成了連景式連環畫般的故事內容,其人物多達幾百個。將粵劇折子戲搬上瓦脊裝飾,體現了石灣人對粵劇的熱愛,也是石灣陶塑藝人的一大藝術創舉。
瓦脊瓦脊
清代嶺南一帶的祠堂廟宇、富家豪宅大都喜用佛山石灣陶製人物、動物等裝飾屋脊,稱為石灣陶製瓦脊,又稱“石灣花脊”,這使漢族傳統建築的地方性特色尤為明顯。佛山祖廟的陶塑瓦脊是整個建築群的一項重要特色,堪稱嶺南地區漢族傳統建築裝飾的一個典型代表,其蘊含了精湛的石灣陶塑工藝技術和豐富的嶺南地區漢族傳統文化價值。
石灣陶塑“瓦脊公仔”,俗稱人物瓦脊。這是一種高浮雕藝術,把浮雕陶瓷裝置於屋頂瓦脊的寬面中,是清代中葉石灣發展建築琉璃陶瓷中出現的一大品類。人物瓦脊作為陶瓷建築裝飾藝術的出現,與粵劇流行和影響有著極其密切的聯繫。石灣藝人能夠把粵劇的連台大戲搬到瓦脊作為建築裝飾,無疑是一項劃時代的創舉。它的成就為近代陶塑藝壇栽育出一朵永不凋謝的名花,充分顯示了古代漢族工匠精湛的工藝技巧和完美的藝術造型,是凝聚了漢族勞動人民智慧和藝術的結晶。

瓦脊藝術

陶塑瓦脊,又叫“花脊”,被廣泛運用於屋宇、廟堂、宮觀等建築的屋脊裝飾上,故稱為“瓦脊”,採用陶塑人物、動物、花卉進行裝飾,體現了嶺南地區漢族民間建築裝飾濃郁的地方特色。
瓦脊藝術是中國嶺南地區漢族傳統祠廟建築的重要特徵之一,其作用主要力圖增加祠廟藝術表現力,使屋頂有崇高感,使建築有豐富華麗的外天線。用民間的語來說,這種屋脊才夠“威”。代表作為佛山祖廟。屋頂上栩栩如生的琉璃陶塑故事人物瓦脊,別具一格的灰塑,山牆上纖巧細膩的磚雕,各類玲瓏剔透的漆金木雕裝飾,以及粗獷古拙的石雕等。以獨具特色的陶塑和木雕最突出,故事題材有“甘露寺”、“天仙配”、“李元霸伏龍駒”、“荊軻刺秦王”、“夜戰馬超”等,所刻劃形態各異的人物總計不下上千,常為遊客所津津樂道。這些巧奪天工的工藝品,無論從設計造型上,藝術性、思想性上,均體現了當地民間工藝的精湛技藝和卓越成就。因而,祖廟贏得了國際友人“東方藝術之宮”的美譽。

品種類別

石灣陶塑瓦脊有正脊、垂脊和看脊之分,正脊多為雙面,題材以人物故事為主,垂脊以花卉鳥獸圖案為主,看脊是單面的。陶塑瓦脊使用琉璃釉彩,主要有黃、綠、寶藍、褐、白五色,色彩鮮艷,日曬雨淋後還是鮮亮奪目,閃爍著漂亮的釉彩。脊飾的製作方法集貼、捏、搓、捺、雕、塑等多種陶藝手法,其中以貼塑為主,都是手工操作。人物塑造著重在輪廓線條和動態上下功夫,線條簡練粗獷,形象生動,富有情趣。因為瓦脊是被安放在建築屋脊上,為了適合從下往上的遠距離觀看,脊上的人物圖像被巧妙地進行了調整,人像適度前傾,並將頭部比例適當放大。
在嶺南和東南亞一帶,現還保存的古建築大都裝飾有石灣陶塑瓦脊,如廣州陳家祠、鎮海樓、佛山祖廟、羅浮山的沖虛古廟、南海西樵山雲泉仙館、順德陳氏宗祠、東莞康王廟、三水胥江祖廟、德慶悅城龍母廟、高要學宮、肇慶閱江樓等,還有東南亞地區的越南河內、高棉金邊、菲律賓馬尼拉、馬來西亞吉隆坡、新加坡、汶萊、印尼、泰國和緬甸等國家和地區的廟宇和古建築物上,都能見到清代石灣窯燒制的陶塑瓦脊。其中又以廣州陳家祠和佛山祖廟現存的陶塑瓦脊的數量最多,質量最高,代表了石灣陶塑瓦脊高度的藝術水準和藝術成就。

祠塑典型

廣州陳家祠建築頂部使用的石灣陶塑瓦脊都是雙面人物脊,裝飾內容豐富,五彩繽紛,令人目不暇給。陳家祠採用的佛山陶塑瓦脊共有11條,瓦脊總長度約163米,每條瓦脊的裝飾題材各異,主要內容為粵劇折子戲中的傳說、故事及民間吉祥圖案,共塑有人物1109個,這些瓦脊分別裝設在三進三路九座廳堂屋脊上。首進5條和聚賢堂瓦脊由文如壁店分別於1891年(光緒十七年)(聚賢堂脊飾於1976年被颱風颳倒,於1981 年重塑)和1893年(光緒十九年)燒制,中、後進東西兩路的4條瓦脊由寶玉榮於1894年(光緒十八年)和1892年(光緒二十年)先後燒制而成,後進大廳的瓦脊則由美玉成完成於1890年(光緒十六年)。其中中進聚賢堂正中瓦脊由於損毀嚴重,1981年重修時由石灣建築陶瓷廠仿製並安裝。清代石灣陶業共分二十四行,製作瓦脊屬於花盆行的專利。文如璧店是石灣最負盛名的陶業名店,其創始人文如壁是佛山順德人,康乾年間的陶塑名工,也是製作陶塑人物瓦脊的始祖,他以自己的姓名為店號,後其子孫沿用其名號至清末。該店早期主要製作園林建築裝飾陶及日用陶器,後期以製作陶塑瓦脊為主。另外的寶玉榮店和美玉成店也是石灣著名的陶業名店。這些店號製作的陶塑瓦脊頗負盛名,清代後期的兩廣和東南亞一帶的宮觀寺廟建築大都裝飾了這些店號製作的陶塑瓦脊。
陶塑瓦脊陶塑瓦脊
陳家祠11條瓦脊中以聚賢堂正中瓦脊的規模最大,其總長27米,高2.9米,連灰塑基座總高達4.26米。全脊由39塊飾件連線而成,共塑223個人物,題材包括八仙賀壽、加官進爵麒麟送子和合二仙天官賜福風塵三俠、招財進寶、香山九老等場面,這些都是人們熟知的神話傳說和歷史故事,人物群像的背景是高低相望的亭台樓閣。整條瓦脊採用連景式組成,內容豐富、形象生動,恰似一個巨大的舞台。
首進正中瓦脊由著名店號文如壁造,也是陳家祠現今保存最完整的瓦脊之一。全脊長15米,共塑67個人物。題材有穆桂英下山、鐵鏡公主取令箭、書字換鵝、商山四皓等,瓦脊左右兩邊還飾有通雕雲龍、博古花件等。這條瓦脊由不同的故事內容組成,就像在為每一個進入陳家祠的人出演永不落幕的高台戲劇。
其它各進各路的瓦脊長短不一,後進正中的瓦脊長27米,與聚賢堂正中脊長相當,它也是塑造最早的瓦脊(塑於1890年),最短的是首進東西兩側的瓦脊,只有5米長。這些瓦脊無論長短,都有完整的形制和排列,且裝飾題材都很豐富,包括各種民間吉祥圖案和粵劇折子戲中的歷史故事、神話傳說人物群像,人物群像的背景有瀑布、山陵、高低相望的亭台樓閣,還有各種花鳥、瓜果等造型穿插其中,使這些瓦脊顯得生動活潑、絢麗多姿。
瓦脊上最吸引人的脊頂飾物是鰲魚,龍頭魚尾形象,兩根長而彎曲的觸鬚伸向天空,龍鰭和魚尾都呈展開狀,在藍天白雲的映襯下,顯得分外的威武生動。鰲魚又稱螭吻、鴟吻,相傳為龍生九子中的一個,屬水、好望,飾於屋脊以鎮火災,取“水克火”之義;又有“躍龍於瓦薨”之勢。它是中國古建築上的一種典型裝飾,寓意“避火消災、獨占鰲頭”。
石灣陶塑瓦脊在當時是十分昂貴的,陳家祠屋頂裝設了如此多陶塑瓦脊,表明了廣東陳氏族人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對修建祠堂的重視。陶塑瓦脊上的裝飾題材,從一個側面體現了當時的社會風尚、審美情趣和民風民俗等。這些造型精妙絕倫、釉彩鮮艷奪目的瓦脊,也反映了當時石灣陶塑業的技術水平和藝術水準之高,並為近現代石灣陶藝的發展作出了貢獻。石灣陶塑瓦脊為古建築增添了異彩,它是嶺南建築裝飾藝術中的一枝奇葩。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