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歷程
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前身是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
20世紀50年代,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初步形成。當時受蘇聯教育體制的影響,專業分割很細。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中就包括鍋爐、電廠熱能、內燃機、渦輪機、風機、壓縮機、製冷、低溫、供熱通風與空調工程、冷凍與冷藏、水能動力工程、水電站動力裝疊陵翻置、水電站動力設備、水能動力及其自動化、機電排灌工程、水能動力與提水工程以及工程熱物理等幾十個小專業,形成了以工業產品生產引導頸戲協蜜高等學校人才培養目標的基本格局,一定程度上與我國當時的發展相互適應。
1998年,教育部頒布新的《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將以上9個專業合併,設定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
至2005年底,全國已有120多所高校設有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
2012年9月,教育部頒布實施《普通高等學校本科專業目錄(2012年)》,將熱能與動力工程專業調整為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
培養目標
培養具備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寬厚基礎理論,系統掌握跨連催包括傳統能源和新能源在內的能源高效潔淨轉化與利用、能源動力裝備與系統、能源與環境系統工程等方面專業知識,能從事能源、動力、環保等領域的科學研究、技術開發、設計製造、運行控制、教學、管理等工作,富有社會責任感,具有國際視野、創新創業精神、工程實踐能力和競爭意識的高素質專門人才。
培養規格
學制:四年。
授予學位:工學學士。
參考總學時或學分:參考總學分為140~180學分,各高校可根據具體情況做適當調整。
(2)掌握能源系統中的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燃燒學、能源轉換與利用、污染物排放與控制等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能源動力系統與裝備設計製造、運行控制、故障診斷、可靠性分析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專業知識。
(3)具備運用計算機與
現代信息技術獲取和處理最新科學技術信息、了解本專業類前沿發展現狀及趨勢的能力;具備運用計算機進行輔助設計、數值計算及工程分析的能力。
(4)具有安全意識、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具備考慮經濟、環境、社會、倫理等制約因素進行工程設計、運行控制、工程實踐與管理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
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素養、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學術道德。
(6)至少掌握1門外語,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與合作能力。
(7)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學習生活習慣,具備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終身學習能力。
課程體系
總體框架
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知識體系包括通識類盛估知識、學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實踐性教學等。
理論課程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社會科學、數學和自然科學、經濟管理、外語、計算機信息技術、體育、社會實踐訓練、創新創業實訓等。除國家規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外,各高校應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專業特色,在符合教育部相關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選擇本部分知識內容的覆蓋面和深度。
學科基礎知識翻宙霸是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應覆蓋以下內容:力學、機械、工程材料、電工電子、測控技術、計算機語言及程式設計、熱流科學等。各高校應根據自身專業特點對本部分知識有所側重,並在講授相應專業基本知識領域和專業方向知識的同時講授專業發展歷史和現狀。
應包括能源高效潔淨轉化與利用原理與技術,能源動力機械與裝置原理、結朵兆宙構與設計,能源動力系統與設備運行,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存儲與利用,能源領域的環境保護與污染物防治等。
核心課程的名稱、學分、學時和教學要求以及課程順序等由各高校自主確定。以下為核心課程體系示例(括弧內為建議學時數):
理論力學(48)、 材料力學(48)、 工程製圖(48)、 機械設計基礎(64)、 工程材料基礎(48)、 電工電子技術(80)、電工電子技術實驗(32)、自動控制原理(48)、 能源動力測試技術(48)、計算機程 序設計(48)、 工程熱力學(56)、 傳熱學(56)、 流體力學(56)、 燃燒學(48)、 熱與流體課程實驗(48)、模組課程[例如熱模組:鍋爐原理(48)、 汽輪機原理(48)蘭辨套愉、 熱力發電廠(48)]。
實踐教學
能源與動力工程的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課程實驗、金工實習、認知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科研訓練、畢業設計(論文)等。
主幹課程
《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控制理論》、《流體機械》、《能源與動力機械測試技術》、《熱能與動力工程測試技術》、《智慧型裝置自動化》、《低溫原理與技術》、《製冷原理》、《
熱工過程自動控制》等。
培養目標
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培養具備能源動力工程和動力機械及其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能源動力工程(如熱力發電工程、製冷與低溫工程、空調工程等)和動力機械(如熱力發動機、流體機械等)的設計、開發、製造、實驗研究以及安裝、運行、管理、技術服務、行銷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具有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寬厚基礎理論,系統掌握能源高效轉換與潔淨利用、動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控制與運行方面的專業知識,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質,工程實踐經驗豐富、社會責任意識、自主學習意識和自我創新意識強烈、國際視野開闊、引領行業、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的高級專門人才。
二級學科
(1)以熱能轉換與利用系統為主的熱能動力工程及控制方向(含能源環境工程、新能源開發和研究方向);
(2)以內燃機及其驅動系統為主的熱力發動機及
汽車工程,船舶動力方向;
(3)以電能轉換為機械功為主的流體機械與製冷低溫工程方向;
(4)以機械功轉換為電能為主的火力火電和水利水電動力工程方向。
即工程熱物理過程及其自動控制、動力機械及其自動化、流體機械及其自動控制、電廠熱能工程及其自動化四個二級學科。
培養要求
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的基礎理論,學習各種能量轉換及有效利用的理論和技術,受到現代動力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進行動力機械與
熱工設備設計、運行、實驗研究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2.較系統地掌握該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工程力學、機械學、工程熱物理、流體力學、
電工與電子學、
控制理論、市場經濟及企業管理等基礎知識;
3.獲得該專業領域的工程實踐訓練,具有較強的計算機和外語套用能力;
4.具有該專業領域內某個專業方向所必要的專業知識,了解其科學前沿及發展趨勢;
5.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
主幹學科
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機械工程、流體力學
實踐教學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軍訓、金工、電工、電子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一般應安排40周以上。
專業實驗
傳熱學實驗、工程熱力學實驗、動力工程測試技術實驗、流體力學實驗等。
知識結構
工具性知識
比較系統地掌握一門外語,掌握外文科技寫作知識。掌握計算機軟、硬體技術的基本知識,具有在該專業與相關領域的計算機套用與開發能力;掌握通過網路獲取信息的知識、方法與工具。能夠進行中外文文獻檢索。
自然科學知識
學科技術基礎知識
掌握工程製圖、工程數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設計基礎、
金屬工藝學、電工學、電子技術基礎、
工程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計算機原理與套用、
自動控制原理等方面的知識(對水利水電動力工程方向,工程熱力學、傳熱學知識要求可適當降低)。
專業知識
根據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因專業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1)熱能動力及控制工程方向(含能源環境工程方向)
主要掌握熱能與動力測試技術、鍋爐原理、汽輪機原理、燃燒污染與環境、動力機械設計、熱力發電廠、熱工自動控制、傳熱傳質數值計算、流體機械等知識。
(2)熱力發動機及汽車工程方向
掌握內燃機(或透平機)原理、結構、設計、測試、燃料和燃燒,熱力發動機排放與環境工程,
能源工程概論,內燃機電子控制,熱力發動機傳熱和熱負荷,
汽車工程概論等方面的知識。
(3)製冷低溫工程與流體機械方向
掌握製冷、低溫原理、人工環境自動化、暖通空調系統、低溫技術學、熱工過程自動化、流體機械原理、流體
機械系統仿真與控制等方面的知識。使學生掌握該方向所涉及的製冷空調系統、低溫系統,製冷空調與低溫各種設備和裝置,各種軸流式、
離心式壓縮機和各種
容積式壓縮機的基本理論和知識。
(4)水利水電動力工程方向
也就是說,該專業學生應具有如下知識和能力,並根據培養規格的不同而有所側重:
(1)具有較紮實的自然科學基礎,熟練掌握高等數學、工程數學、大學物理、工程化學等基礎性課程的基本理論和套用方法;具有較好的人文、藝術和社會科學基礎及正確套用本國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
(2)掌握一門外國語,具有較好的聽、說、讀、寫能力,能較順利地閱讀該專業的外文書籍和資料。若外語為英語應達到國家四級以上水平(含四級)。
(3)系統地掌握該專業必需的技術基礎理論,主要包括力學理論(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流體力學),熱學理論(熱力學、傳熱學等),機械設計基本理論,電工與電子基本理論,
自動控制理論,能源動力工程基礎理論等。
(4)熟悉該專業領域內1~2個專業方向或有關方面的專業知識,了解其學科前沿和發展趨勢。
(5)具有該專業必需的製圖、計算、測試、調研、查閱文獻和基本工藝、操作、運行等基本技能。
(6)具有一定計算機相關知識和較強的計算機套用能力,較熟練使用計算機工具,解決工程中的有關問題。
(7)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分析能力和創新意識。
就業方向
根據專業方向不同,畢業生可在大型企業、相關公司以及相關的研究所、設計院、高等院校和管理部門從事熱能工程、動力工程、製冷工程方面的研究與設計、產品開發、製造、試驗、管理、教學等工作。主要就業方向為發電廠、內燃機廠、汽車製造廠、物流調控、鍋爐廠、大型機械廠、造船廠、空調廠、製冷設備廠、暖通工程等等!
開設學院
四年開設院校(非按排名排列)
院校排名
2013-2014年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排名
專升本環節
培養目標
該專業培養適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掌握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必需的熱、機、電及管理領域的基本理論及基本知識、具備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技術技能、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從事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領域生產、管理、服務的套用型高級技術人才。
培養要求
學生在掌握本科學生所必備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理論以及外國語的基礎上,通過系統地學習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掌握相應的基本技術技能。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
1、基本素質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法律意識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和團隊精神,具有良好的溝通與交流能力。
2、基本知識要求:掌握該專業所必備的熱、機、電及管理領域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船舶動力裝置、熱力發動機和新能源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
3、基本能力要求:具有承擔該專業工作所必需的系統分析、運行管理和設計、製造能力。
4、文獻檢索要求:掌握專業文獻檢索、資料查詢、信息收集的基本方法。
5、外語與計算機套用能力要求:具有較強的英語語言套用能力(一定的專業英語閱讀及聽、說、寫的能力)。掌握信息技術與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具有較強的計算機套用能力。
6、職業技能(證書)要求:掌握以能源與動力系統分析、運行管理和設計、製造為主要內容的基本技能,能獲得大學英語四級、計算機二級、CAD等證書。
課程設定
主幹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
核心知識領域:力學、熱力學、機械學 、控制理論
核心課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電工電子技術、工程圖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工程熱力學、動熱質傳遞基礎、自動控制基礎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機械設計綜合訓練、專業認識實習、專業實習、專業綜合實訓、畢業設計
主要專業實驗:物理實驗、電工電子技術實驗、電腦程式語言上機實踐、能源與動力工程基礎實驗
(4)具有安全意識、環保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理念;具備考慮經濟、環境、社會、倫理等制約因素進行工程設計、運行控制、工程實踐與管理的能力。
(5)具有良好的
人文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素養、較強的社會責任感、良好的職業道德和學術道德。
(6)至少掌握1門外語,具有一定的國際視野和跨文化交流與合作能力。
(7)具有良好的心理素質和學習生活習慣,具備不斷學習和適應發展的終身學習能力。
課程體系
總體框架
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的知識體系包括通識類知識、學科基礎知識、專業知識、實踐性教學等。
理論課程
包括思想政治教育、人文社會科學、數學和自然科學、經濟管理、外語、計算機信息技術、體育、社會實踐訓練、創新創業實訓等。除國家規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外,各高校應根據自身辦學定位、專業特色,在符合教育部相關課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制定的基本要求的基礎上,選擇本部分知識內容的覆蓋面和深度。
學科基礎知識是專業知識學習的基礎,應覆蓋以下內容:力學、機械、工程材料、電工電子、測控技術、計算機語言及程式設計、熱流科學等。各高校應根據自身專業特點對本部分知識有所側重,並在講授相應專業基本知識領域和專業方向知識的同時講授專業發展歷史和現狀。
應包括能源高效潔淨轉化與利用原理與技術,能源動力機械與裝置原理、結構與設計,能源動力系統與設備運行,新能源與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存儲與利用,能源領域的環境保護與污染物防治等。
核心課程的名稱、學分、學時和教學要求以及課程順序等由各高校自主確定。以下為核心課程體系示例(括弧內為建議學時數):
理論力學(48)、 材料力學(48)、 工程製圖(48)、 機械設計基礎(64)、 工程材料基礎(48)、 電工電子技術(80)、電工電子技術實驗(32)、自動控制原理(48)、 能源動力測試技術(48)、計算機程 序設計(48)、 工程熱力學(56)、 傳熱學(56)、 流體力學(56)、 燃燒學(48)、 熱與流體課程實驗(48)、模組課程[例如熱模組:鍋爐原理(48)、 汽輪機原理(48)、 熱力發電廠(48)]。
實踐教學
能源與動力工程的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課程實驗、金工實習、認知實習、生產實習、課程設計、科研訓練、畢業設計(論文)等。
主幹課程
《工程力學》、《機械設計基礎》、《工程熱力學》、《流體力學》、《傳熱學》、《控制理論》、《流體機械》、《能源與動力機械測試技術》、《熱能與動力工程測試技術》、《智慧型裝置自動化》、《低溫原理與技術》、《製冷原理》、《
熱工過程自動控制》等。
培養目標
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培養具備能源動力工程和動力機械及其相關領域的基礎知識和專業技能,能夠在國民經濟各部門從事能源動力工程(如熱力發電工程、製冷與低溫工程、空調工程等)和動力機械(如熱力發動機、流體機械等)的設計、開發、製造、實驗研究以及安裝、運行、管理、技術服務、行銷等方面工作的高級工程技術人才;培養具有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學科寬厚基礎理論,系統掌握能源高效轉換與潔淨利用、動力系統及其自動化控制與運行方面的專業知識,具有較高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素質,工程實踐經驗豐富、社會責任意識、自主學習意識和自我創新意識強烈、國際視野開闊、引領行業、企業未來發展的方向的高級專門人才。
二級學科
(1)以熱能轉換與利用系統為主的熱能動力工程及控制方向(含能源環境工程、新能源開發和研究方向);
(2)以內燃機及其驅動系統為主的熱力發動機及
汽車工程,船舶動力方向;
(3)以電能轉換為機械功為主的流體機械與製冷低溫工程方向;
(4)以機械功轉換為電能為主的火力火電和水利水電動力工程方向。
即工程熱物理過程及其自動控制、動力機械及其自動化、流體機械及其自動控制、電廠熱能工程及其自動化四個二級學科。
培養要求
該專業學生主要學習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的基礎理論,學習各種能量轉換及有效利用的理論和技術,受到現代動力工程師的基本訓練,具有進行動力機械與
熱工設備設計、運行、實驗研究的基本能力。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幾方面的知識和能力:
2.較系統地掌握該專業領域寬廣的技術理論基礎知識,主要包括工程力學、機械學、工程熱物理、流體力學、
電工與電子學、
控制理論、市場經濟及企業管理等基礎知識;
3.獲得該專業領域的工程實踐訓練,具有較強的計算機和外語套用能力;
4.具有該專業領域內某個專業方向所必要的專業知識,了解其科學前沿及發展趨勢;
5.具有較強的自學能力、創新意識和較高的綜合素質。
主幹學科
動力工程與工程熱物理、機械工程、流體力學
實踐教學
主要實踐性教學環節:包括軍訓、金工、電工、電子實習、認識實習、生產實習、社會實踐、課程設計、畢業設計(論文)等,一般應安排40周以上。
專業實驗
傳熱學實驗、工程熱力學實驗、動力工程測試技術實驗、流體力學實驗等。
知識結構
工具性知識
比較系統地掌握一門外語,掌握外文科技寫作知識。掌握計算機軟、硬體技術的基本知識,具有在該專業與相關領域的計算機套用與開發能力;掌握通過網路獲取信息的知識、方法與工具。能夠進行中外文文獻檢索。
自然科學知識
學科技術基礎知識
掌握工程製圖、工程數學、理論力學、材料力學、機械設計基礎、
金屬工藝學、電工學、電子技術基礎、
工程流體力學、工程熱力學、傳熱學、計算機原理與套用、
自動控制原理等方面的知識(對水利水電動力工程方向,工程熱力學、傳熱學知識要求可適當降低)。
專業知識
根據該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因專業方向的不同而有所差別。
(1)熱能動力及控制工程方向(含能源環境工程方向)
主要掌握熱能與動力測試技術、鍋爐原理、汽輪機原理、燃燒污染與環境、動力機械設計、熱力發電廠、熱工自動控制、傳熱傳質數值計算、流體機械等知識。
(2)熱力發動機及汽車工程方向
掌握內燃機(或透平機)原理、結構、設計、測試、燃料和燃燒,熱力發動機排放與環境工程,
能源工程概論,內燃機電子控制,熱力發動機傳熱和熱負荷,
汽車工程概論等方面的知識。
2013-2014年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排名
該專業培養適應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需要的德、智、體全面發展的,掌握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必需的熱、機、電及管理領域的基本理論及基本知識、具備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技術技能、具有較強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能從事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領域生產、管理、服務的套用型高級技術人才。
學生在掌握本科學生所必備的人文、社會科學、自然科學基礎知識和理論以及外國語的基礎上,通過系統地學習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方面的基礎理論和專業知識,掌握相應的基本技術技能。
畢業生應獲得以下基本理論和基本技能
1、基本素質要求: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修養、法律意識以及高度的社會責任和團隊精神,具有良好的溝通與交流能力。
2、基本知識要求:掌握該專業所必備的熱、機、電及管理領域的基本理論和基本知識,掌握船舶動力裝置、熱力發動機和新能源的基礎理論和基本知識。
3、基本能力要求:具有承擔該專業工作所必需的系統分析、運行管理和設計、製造能力。
4、文獻檢索要求:掌握專業文獻檢索、資料查詢、信息收集的基本方法。
5、外語與計算機套用能力要求:具有較強的英語語言套用能力(一定的專業英語閱讀及聽、說、寫的能力)。掌握信息技術與計算機套用的基本知識,具有較強的計算機套用能力。
6、職業技能(證書)要求:掌握以能源與動力系統分析、運行管理和設計、製造為主要內容的基本技能,能獲得大學英語四級、計算機二級、CAD等證書。
主幹學科: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機械工程、控制科學與工程
核心知識領域:力學、熱力學、機械學 、控制理論
核心課程: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電工電子技術、工程圖學、機械原理、機械設計、工程熱力學、動熱質傳遞基礎、自動控制基礎
主要實踐教學環節:機械設計綜合訓練、專業認識實習、專業實習、專業綜合實訓、畢業設計
主要專業實驗:物理實驗、電工電子技術實驗、電腦程式語言上機實踐、能源與動力工程基礎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