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平簡介 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Juan Gonsales de Mendoza,1545-1618),出生在西班牙的多萊西亞·德加麥羅斯,當時正是
西班牙帝國 由盛而衰的轉折時期。門多薩自幼受過良好的教育,1562年即他17歲時去
墨西哥 ,歷時9年。1564年在
墨西哥城 加入奧斯丁會,成為一名修道士。在墨西哥,他一面潛心研究神學、語法和藝術,一面在當地熱心傳教。當西班牙征服了
菲律賓群島 而隔海眺望中華大地時,門多薩也有了去中國的機會。1580年,西班牙國王
菲利普二世 派出一使團出使中國,門多薩亦是成員之一。1581年,門多薩一行抵墨西哥,準備橫渡太平洋,經菲律賓前往中國。但不巧的是,由於西班牙和菲島的政治形勢有變,他們的赴華使命未能實現。門多薩從墨西哥回到西班牙,1583年去羅馬,拜見了教皇
格列高利十三世 。當時
天主教 極欲在東方拓展勢力,地廣人眾的中國成了
羅馬教廷 的關注地,苦於對中國歷史、文化諸方面的茫然無知,急需有一本關於中國社會林林總總的資料彙編,教皇於是要求門多薩廣泛蒐集資料,編寫出一部“關於中華王國已知諸物”的書籍。門多薩應教皇之命,通過對前人的使華報告、檔案、信札、著述的收羅及整理,化時兩年,終在1585年將《大中華帝國史》付梓印行。
門多薩著《中華大帝國史》書影 1585年《
中華大帝國史 》問世後,雖然引起很大社會反響,但首版印刷中錯誤百出,門多薩對此很不滿意。在他親自監督下,於同年又出版了新的西班牙文本,書的質量有了明顯的改進。接著門多薩又開始接受羅馬教廷新的任命,成為羅馬教皇下屬的“宣道士”。
由於門多薩曾在墨西哥從事過宣教活動,十分熟悉美洲情況,所以1586年他又受命前往
拉丁美洲 ,在卡塔格納(Cartagena)一帶從事
布道 活動。在其後的四年間,他的足跡又遍及
新西班牙 各主要城市。1589年他再次奉召返回西班牙。後來才智出眾的門多薩又被派往義大利,在羅馬和
西西里 負責處理一些棘手的教務問題。此後他返回西班牙在
塞維亞 和
托萊多 等地負責宣教事宜。1607年,他再度前往美洲,被任命為
波帕揚 (Popayan)地區的
主教 ,直至1618年在那裡逝世。
研究領域 胡安·岡薩雷斯·德·門多薩並未親臨中國,亦不懂華文,他之所以能寫出一部影響廣泛的史著,是由於他充分利用了他同時代人有關中國的資料收集和研究成果。例如:歐人的使華報告、帶回歐洲並經人翻譯了的中國書籍,還有在他之前出版的歐洲漢學著作等。《大中華帝國史》的材料來源主要有以下幾種:
葡萄牙歷史學家巴洛斯在1539年至1563年寫成的《
亞洲史 》。巴洛斯沒有到過中國,亦不通華文,但他買了一個懂中、葡文字的華人奴僕為其翻譯中文材料,故此書介紹中國的方面,可信程度較高。例如,它第一次介紹了中國的15
行省 (即明代的兩京13
布政司 ),其中沿海省份為6個;還第一次提到了中國的萬里長城及其緯度,這是中世紀大旅行家
馬可波羅 在《
遊記 》中所未提及的重大遺漏。門多薩在介紹
中國地理 及科技時,均引用了這些材料。但巴洛斯的書是用葡文發行的,影響有限。
葡萄牙多美尼各會會士克魯茲在1569年出版的《中國志》。與以前雜述東方及中國的歐洲書籍不同,這是歐洲第一部專門介紹中國的著作,在葡萄牙的埃武拉(以葡文印行。克魯茲曾在東南亞一帶活動過,1556年曾在廣州居住數月,故此書不乏其耳聞目睹之事。《中國志》最重要的材料是來自中國的地方志以及其他著作的譯文,這本書對中國及其鄰國的地理關係作了較為正確的介紹,並提到了中國的佛、道兩教、
科舉制度 、科技、農業、語言等,是《大中華帝國史》的主要參考資料。門多薩充分認識到該書的價值,在自己的著述中不僅利用了該書的資料,而且在對待中國文化的評價上也頗受克魯斯的啟發和影響。
門多薩還參考了艾斯卡蘭蒂的《葡萄牙人航行世界東方記》。
《大中華帝國史》的另一重要參考資料,是西班牙人拉達的使華報告及其帶回的中文書籍。
拉達是
奧斯定會 士,1575年帶領一使團出使福建,請求貿易和傳教。由於中國當局對外人防範較嚴,拉達的外交使命並未取得成功。但他卻從中國得到了許多書籍,並根據自己的親身經歷寫了一份長長的備忘錄,全面地敘述了中國的版圖、人口、城市、政治、經濟、軍事、風俗習慣。這些中文書籍及備忘錄都被帶回西班牙,最終成了《大中華帝國史》的資料來源。門多薩在他的書中,介紹了“拉達會士及其會友從中國帶回書籍的內容”,即:
描繪整箇中華帝國情形及15省位置、每省的面積及鄰近王國;獻給皇帝的貢物及租金、皇宮中的規矩、皇帝給大臣的俸祿、宮室名稱及大小;每省的納稅數目及規章、時限,何時及如何恢復納稅;造船技術、航海規則,每個港口的海拔高度,特別是每個港口的吞吐量;中華帝國的古代史、世界起源觀、何時由何人開天闢地;該帝國的歷代帝王、繼位和施政原則、生平與習慣;偶象(他們奉之為神)崇拜的祭禮,這些神的名稱、來歷、何時祭奉;他們如何看待靈魂不潔、天堂地獄,葬禮方式、喪服式樣;中華帝國的法律,何時由何人制定;對違法者的懲處,及有關其
德治 政府、政治的許多事情;各種
草藥 ,或草藥書籍及如何用它們來治病;各種醫書,這是由該王國古今許多專家編纂的,包括治病、防病的方法;寶石和金屬的性質、自然物質的優點,人們對珍珠、金、銀和其他金屬的使用方法、與使用其他物品的比較;關於天空、行星、星體的知識,它們的運轉和特殊影響;他們所知的關於各個王國和民族的知識,以及這些王國和民族的特殊事物;聖人們的生平和情操、生於何處、死於何處、葬於何處;棋規、如何變戲法和表演木偶戲;
音樂 和歌曲,作者是誰;數學和算術及其運算法則;胎兒在母腹中的各種影響、每月應如何供養、順產和難產;建築術、各種建築物及長寬式樣、大建築物的長寬比例;優、劣土壤的性質,如何鑑別它們,每年在這些土壤上種植何物;占星術及其判斷,如何學習其規則、如何甩動符鑒以占卜;書法、書畫及其他標誌和記號,所代表的意義;寫字的規則,如何根據各人的職位高低,授予他們不同的稱號;如何養馬和馴練它們奔跑、跋涉;如何測夢、出門時如何預測吉凶;全帝國人民的衣著外貌,從皇帝本人直到其下屬各級官員的官服標誌;如何製造盔甲和軍械,如何編列隊形。
門多薩還特別指出:“這些會士帶來的收籍和其他物品,隨著《大中華帝國史》已作的介紹或將作出的介紹,其所有內容都要公布於世,這些材料由出生於中國的人士翻譯並由西班牙人帶回菲律賓”。門多薩在《中華大帝國史》第17章中,將上述圖書內容共歸納為28類,
主要涉及 ⑴中國疆域及 15個省的設定;⑵貢賦與稅收以及行政體制;⑶中國歷史及帝王世系;⑷宗教與禮儀;(5)法律與教育;⑹民族與外交關係;⑺音樂與藝術;⑻自然科學的成就。 但是,拉達究竟從中國帶去了什麼書以致門多薩能據此寫成煌煌大著呢?據法國、美國和中國學者的考察,大致有以下幾部中國文獻:《資治通鑑節要》,宋
司馬光 著,20卷共4冊,1541年刻;《
類編曆法通書大全 》,16世紀版,但不全,計有第10至19卷;《
通書 》,僅第10卷;《徐氏針灸》,明徐鳳廷著,1531年版;《耀目冠場擢奇風月錦囊正雜兩科全集》,戲劇劇本及戲曲、散曲,16世紀版;《新刊按鑒漢譜三國志傳繪像大全》,明嘉靖版;《新刊補訂源流總匯對類大全》,百科全書類,對中國宮殿、建築、樂器、用具、鳥獸等多有介紹。
門多薩對中國的認識還得助於赫羅尼莫·馬林與米格爾·洛爾加。他們都曾與拉達前往福建。1580年菲利浦二世向中國派出使團時,馬林作為使團的成員曾與門多薩同船前往墨西哥,並在那裡滯留了10個月。他)一書中,這又給門多薩提供了一些新的資料。
再有,西班牙
方濟各會 修道士彼得羅·德·阿爾法羅和其他三名同一教宗的修道士1579年遊歷廣東省後,曾寫有遊記。1581年至1584年方濟各會修道士馬丁·伊格納亞奧·羅耀拉(Martin Ignacio Royola,又譯作
依納爵·羅耀拉 ,
伊格納修·羅耀拉 )從塞維亞出發,途經中國,做了一次環球旅行之後,也曾寫有札記。此兩書中有關中國的記載給門多薩留下深刻印象,他把這兩部旅行札記附錄在《中華大帝國史》的第二部分中。
綜上所述,由於門多薩廣泛閱讀和接觸到16世紀有關中國的各類記載,因而他的《中華大帝國史》與其他同時代的同類著作相比較,內容更豐富、更充實,也更全面。特別是他利用了一些中國典籍的譯文,使他的著作更具有真實性和可靠性,在相當程度上彌補了他沒有親自造訪中國的遺憾。為了表明這些中國資料對於他完成《中華大帝國史》的重要意義,門多薩如實地將他的這部名著命名為《依據中國典籍以及造訪過中國的傳教士和其他人士的記敘而寫成的關於中華大帝國最負盛名的情事、禮儀和習俗的歷史《
中華大帝國史 》不過是此書名的簡稱。
結構 《大中華帝國史》共兩卷。第1卷介紹了“
中華帝國 ”的政治、史地、宗教、文字、教育、科技、風俗、物產等;第2卷由三篇旅行記構成。即分別記述了1575年拉達等的福建之行;1579—1580年阿爾法羅等的廣州之行和1581年伊格納西奧從塞維亞到中國的環球旅行。 第1卷共分3冊44章。第1冊有10章,內容涉及
中國地理 、氣候、物產、礦藏、中國的人文初祖黃帝、長子繼承制、宮殿式樣、禮節、中國15行省及省級組織府州數目、建築與萬里長城、中國人的服飾外貌、婦女纏足之習俗及婦道、瓷器製作、經商規則;
第2冊也有10章,內容涉及中國人的宗教信仰和偶像崇拜、中國人的迷信行為、中國人的世界起源觀和人類起源觀、中國人的生死輪迴報應論、祭拜故人的習俗、中國人的廟宇和某些宗教儀式、中國人辦喪事的程式及辦婚事的儀式,提到了中國流行的多子多福的觀念、一夫多妻的陋習、婦女貞節等;
第3冊最長,共有24章,內容涉及中國歷代帝王及其稱號、在位年限,從黃帝一直寫到與門多薩同時代的明萬曆皇帝。還有中國15省的納稅人口、給皇帝的貢品、各省軍力、城防、徵兵方式、中國法律、明代內閣制度、地方官員的選拔與懲治、地方的保甲制和殘酷的刑法、監獄、對犯人的執法和行刑、中國文字、紙、毛筆、中國的考試制度與學位制度、中國的科學技術、西班牙人從中國帶來的書籍及其內容、中國的喜慶、節慶的風俗、社交禮節、婦道種種、中國皇帝接見外國使臣的規矩等。節、婦道種種、中國皇帝接見外國使臣的規矩等。
從這3冊的內容可見,《大中華帝國史》確實是16世紀歐洲關於中國的百科全書,有關中國知識者,幾乎無一不在其中,不僅是早期漢學史上一巨著,同時也是研究中國明代社會的一份彌足珍貴的域外史料。16世紀末的歐洲人主要是通過《中華大帝國史》的第一捲來認識中國的。
在門多薩的筆下:
⑴中國“處於亞洲東部”,是個地域遼闊的文明古國,中國人自稱“大明人”。“這是世界上面積最大、人口最多的帝國”,“這個大帝國方圓有69516里,這是他們用來測量的單位,換成西班牙進制,周長差不多是3000
里格 (Legue,每里格約5,572米——注)、長度是1800里格”,如果“從南邊的、離馬六甲最近的雲南省(Olan)開始,一直到這個國家的東北部,則長600里格”。全國劃分15個省(明朝改行中書省為
承宣布政使司 ,分其境內為南、北二直隸,13承宣布政使司,常稱15省——筆者),“每省都要比我們所熟知的歐洲國家為大”。中國納稅人口總數為4000萬左右(不包括免稅人口)、步兵總數為580餘萬人,騎兵總數為95萬人左右。
⑵中國境內有完好的道路網,使城鎮相連。路面平整、寬闊,“
官道 ”可容15人騎馬並行。路旁商店林立,兩側綠樹成蔭,如同羅馬時代的大道一樣。有些城市有水道相連,好似威尼斯。北京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⑶中國人富有建築才能。建築用材舉世無雙,一種用“白土”做成的方塊(即磚)堅硬無比,只有用鋤才能將其砸碎。一座座邸宅有如莊園。中國最雄偉的建築就是長城,長達500里格(每里格約合 5572米),是為防禦
韃靼 人而修建的。築造中1/3或2/5的勞工付出了生命。
⑷中國物產豐富。蔬菜種類遠較西班牙為多。僅橘子就有三個品種,即甜的、酸的和甜酸適度的。糖質地很好,非常潔白,價格也低廉。蠶絲色澤艷亮,質量超過西班牙格拉納達的產品。“天鵝絨、絲綢和布匹價格如此之低,提及此點會使那些熟知西班牙和義大利紡織品價格的人大吃一驚。”中國人普遍穿著絲綢服裝。中國農田管理得很好。沒有一塊荒棄的土地。一塊塊耕田錯落有致,有如花園。礦產也很豐富。“這是世界上最富饒、而物價又十分低廉的國家。”
⑸中國出產的手工藝品極為精緻。1582年西班牙國王喜獲中國床單,織法之巧妙令菲利浦二世驚嘆不止。很多西班牙能工巧匠都來觀賞、借鑑。瓷器很便宜,歐洲人原來以為瓷器是用粉碎的貝殼做的。最精緻的瓷器是貢品,薄如玻璃。
⑹中國商業發達,買賣興盛。每條大街往往只經營一種行業。看到第一家商店就知道這一條街是賣什麼商品的。中國匠人的手藝都是祖輩相傳。中國貨幣種類繁多,金、銀憑重量使用,而沒有一定式樣的金幣或銀幣。
⑺中國軍隊有步兵,也有騎兵。中國也有戰艦,4天內可徵集600艘。中國士兵在數量上多於歐洲,在器械上處於均勢地位,“這些士兵如果在膽識和勇氣上能和歐洲各國士兵一樣,他們可以征服整個世界。”
⑻中國皇帝具有統治國家的全權。中國皇帝“有一個由12位顧問組成的皇家顧問委員會(aroyallcounsell,即內閣),有一個
首輔 (apresident),這些人是從全帝國挑選出來的,富有多年的行政經驗。”“成為顧問委員會的一員,是一個人所能得到的最高尊嚴”,僅僅懂得法律、道德科學、自然科學還不足以勝任,還必須懂得占星術,具有良好的判斷能力。這12位閣員在皇宮中一間備極豪華的大廳內辦理公務,內擺13把椅子,6把用金製成,6把用銀製成,還有一把最為珍貴,它不僅用金製成,而且還鑲有價值連城的寶石,罩有金絲布,上繡皇室徽章,擺在12把椅子的中間,如果皇帝未來,首輔坐於其上;皇帝如出席會議,則是皇帝的坐席。此時首輔就坐在右邊第一把金椅上,其餘按照他們古代的禮節排定座次。惟有首輔才有資格與皇帝對話,對話時,首輔須雙膝下跪、兩眼下視,即使講了兩個小時的話,也不能抬起頭來。如果首輔因病不能來廳議事,則由坐在金椅上的最年長者負責向皇帝稟告。內閣對於每月發生在國內的大事都應知曉,各省地方長官會按時將本省事務奏上,就是最邊遠的省份也不會超過上報時限。朝廷收到奏報後,由首輔轉稟皇帝,然後,再由首輔或由他所指定的閣員提出必要的對策。如需對奏章進行調查核實,首輔會迅速而秘密地任派外調人員,到有關省份訪查內情。
⑼中國地方政治制度--
保甲制 。政府在調查戶口、丈量土地的基礎上實行
里甲制 ,以110戶為一里,推選人口和稅糧較多的10戶輪流為里長,每里又分為10甲,每甲10戶,里設
里長 ,甲設
甲長 ,里甲內的人民都要互相知保,不得任意遷徙,“在法官們管轄的城鎮中,有很多住戶,法官們將這些住戶分為10戶一組(甲),在第10戶的家門上掛著一塊牌子,上面寫著10戶居民的姓名以及組長(甲長)的姓名。組長應注意到這10戶人家中是否有任何一戶對他或對另外幾戶產生了損害,如果發現某戶有危及鄰人之舉,則直接向法官報告,以便讓犯事者受到懲罰,改過自新,以儆效尤。如知情不報,則按同罪予以懲處,這樣鄰里之間就會互相監視,生活在擔驚受怕之中,彼此也沒有什麼好抱怨,他們的敵人也無法對此加以利用。如果這10戶人家中有一戶要移居它街、它鄉或要出遠門,他必須在離開前的10天用搖鈴或敲鑼的方式來通告左鄰右舍,讓大家知道他要遷居,如果他欠了別人或借了別人什麼東西,別人可以在他離開之前向他討回,因為沒有一個人願意放棄自家的財產。如果遷居者沒有告知鄰里就走掉,法官就會強迫同組(甲)的住戶代其還債,因為這些人沒有在他離開前稟告法官。(遷居者)如果無力償還債務,就要被送進監獄,並要限時還清所欠的一切。如果時限過了仍不能還清債務,第一次就要稍微打他一下,並約定第二次的還債時限。過時仍還不清者,就要受一頓皮肉之苦了。再約定下一次的還債時限,(除非能夠贖清債務,否則)就這樣一直把他打死為止。有的也能了斷舊債,或者請朋友幫忙代還,或者到債主家中打工為奴,這樣也可以避免關進牢房而遭一頓痛打。”
⑽中國選拔和任命地方長官首先要經過內閣同意,再由皇帝任命,而內閣則要對候選人的品行德才進行特別的考察。原則上,本地出生的人不得任本地地方長官,這樣,當事涉官員的朋友、親屬、仇人時,就能做到審判公正,避免徇情枉法。
⑾中國的審判制度,“法官升堂後,獄使用緩慢而高昂的聲音將告狀人傳呼到法官前候問。告狀人在離法官稍遠的地方跪下訴說冤情或遞交狀子。如果是狀子,就會有一個
師爺 (Tzia)接上並宣讀之,以便讓法官了解案情。之後,告狀人必須在狀子上按上手印以加確認。法官們在辦理案件時不得飲酒,決不能在喝了酒後再來審判,否則要按律追究。法官的宣判應在大庭廣眾之下進行,以免受賄。法庭中的師爺、公證員和其他辦事人員如玩忽職守,則要受到痛打。” 中國每省的省會有13座監獄,監獄戒備森嚴,獄內有犯人散步消遺的地方,還有專供犯人購物的商店。判決的執行非常緩慢,總是罪不當罰,有些被判了死刑的犯人,在判刑後長期住在獄內,一直活到壽終正寢或死於疾病。在這13座監獄中,有4座是專門用來關押死刑犯的。每個死刑犯的頸上都吊著一塊白色大木牌,長至膝蓋,上面寫著該犯因何被判處死刑。他們都戴著手鐐足銬,彼此之間還有連環鐐銬,幾乎不能動彈轉身。死刑犯苦不堪言,難以忍受,都想一死了之。白天,放風4次,取下鐐銬,還得乾苦力活,自食其力。官員們會來巡視監獄,對死刑犯再次核實其所犯罪行,然後就對其中一些執行死刑。處死的方式有4種,即絞死、炮烙、肢解、火刑,但火刑很少,只有背叛皇帝的犯人才受此刑。執刑時要放炮敲鐘,宣告執行死刑。這天,店鋪都要關門,在日落之前都無人工作。對小偷和貪官的懲罰,是當街打板子,讓其丟臉,還要掛牌遊街3至4天。打人的竹板有4指寬、1指厚,事先浸泡在水中,這樣打起來更痛。打板子的人有兩個,每人痛打犯人的一條小腿,一般人挨了6下後就站不起來,打50下就可以致人死地,很多小偷就是這樣被活活打死,因為對小偷的懲罰是打板200下。估計每一省城大約每年要處決6000多名犯人。 ⑿中國婦女“以一雙
三寸金蓮 為美,年紀輕輕之時就要把足纏得挺直,這得需要極大的耐心才能忍受這種痛苦,足小的女人才能被人看作是有家教的女人,他們說男人之所以要婦女纏足——纏得如此之緊以至使雙足失去了原有的模樣,是為了使婦女出門艱難,不易遠走高飛,這樣就不可能有時間來擺脫她們的家務,目的無非就是如此。這種風俗已沿襲許多年了,而且還要流傳很久很久,因而變成了一種恆久的法律,婦女們如果要對此加以抗拒,或者拒絕將此流傳後人,就是犯罪,就要受到懲治。婦女們必須深居閨閣和遵守婦節,所以無論在什麼時候,你都不可以從窗戶和門戶來窺探一個女人。如果她的丈夫請客到家吃飯,客人也不能見到她,不能請她同桌吃飯,除非客人是丈夫的親屬或是丈夫的密友。當婦女要出門探視自己的雙親大人或她的親屬時,她們要坐在一頂由4人抬行的小椅(轎)中,周圍還要用金銀絲線製成的帘布密封起來,所以雖然她們可以看到街上的人們,但人們卻不可以看到她。” 中國的男人可以娶很多夫人,只要他供養得起就行,但不準和自己的姐妹或侄女結婚,否則要受到嚴厲的懲處。在這么多的妻子中,第一個妻子是正統的
嫡妻 ,其餘者皆為從屬,只有妾的身份。丈夫的嫡妻主持家事,其他的妻子另居它處。如果男人是商人,他就會把這些妻子安排在他有生意往來的各個城鎮鄉村,這樣到各個地方都能得到妻子的伺侯。如果父親死了,嫡妻生的大兒子就可以繼承家業中的大部分,妾所生的兒子和嫡妻生的其他兒子就平分剩下的財產。嫡妻如果沒有兒子,則由妾們的第一個兒子來繼承大部分家業。丈夫如發現妻妾中有誰和外人私通,或可以殺死她,或可告官,或可賣之為奴。 ⒀中國歷史悠久。“
黃帝 (Vitey)是他們的第1個皇帝”,中國的歷代帝王都是黃帝的後裔,“到目前為止(即明萬曆年間),中國已有了243個皇帝”。黃帝之前的神話傳說人物,有
盤古 及其13兄弟。還
有巢氏 (Vsao)構木為巢,製衣遮體;
燧人氏 (Huntzui)教民取火,結繩記事;
伏羲 (Ocheutey)制定婚姻制度、發明各種工具等。伏羲的兒子是
神農 (Ezoulom),教民耕地、發明犁鋤、品嘗毒草;神農的兒子便是黃帝,是他統一了中國。《大中華帝國史》並且把中國自黃帝至
萬曆 年之間的各代帝王及其在位年限都一覽無餘地介紹到了歐洲人面前。黃帝有7米高,相當於西班牙的4個多碼高,其肩有6隻手掌寬。這位帝王作戰驍勇,並且第1個發明了製衣、染服、造船、鋸子、建房、紡車的紗輪等。娶有4妻,生有25子,在位100年。 ⒁中國有獨特的教育體系。中國皇帝用自己的錢財在每個城市都辦了學校,學生們在那兒學習讀書、寫作和計算,以及自然科學和道德科學,還有占星術、法律等。這些學校的老師沒有什麼特長,但精於書法和讀書。學生們學習很努力,因為這是獲得“老爺”這一頭銜的最佳途徑,“老爺相當我們的博士”。中國皇帝會派遣監察官到各大城市檢查教育。這些監察官有很大的權力,諸如開卷、畢業、授銜都由他負責,還要評判教師的教績,好則提拔,不良者則處以鞭苔、投入監獄、驅逐出校。門多薩還根據拉達在福建的親眼所見,介紹了考試的情形:在指定的日子,所有的考生都集中到監考官之前,監考官將學生的姓名彙編成冊,安排好他們考試的時間。那一天就像過節一樣熱鬧,監考官邀請該城所有學識淵博的“老爺”一同來主持考試。考中了的人名寫在另一本冊子上,約定某日開榜公布,那天會吸引許多觀榜者,還要舉行盛大慶典, 監考官出席並以皇帝的名義,授予中舉者以“老爺”的學位和地位,給他們繫上有金、銀作裝飾物的腰帶,戴上官帽,以便顯示出他們和老百姓的地位差別。明代的買官,在門多薩的筆下也有反映。他指出中國還有一種和中舉者不同的“老爺”,這些人是通過送禮、花錢而獲得官位的。儘管他們也有特權和地位,但卻沒有真正的“老爺”們所擁有的那種榮譽。
⒂中國有自己的語言文字,“中國人雖然沒有我們這樣的字母,但他們能用圖形來寫字。學習寫字很費時,困難很大,因為幾乎每個音都有對應的字。他們稱天為‘?’(Guant),僅用一個字來表示,這就是?,他們稱國王為‘皇帝’(Bontay),寫出來就是?……他們有6000個不同的字,能夠非常流利地將它們寫出來(就像在菲律賓的華人所顯示的那樣);這是一種比說話更能讓人理解的書面語言(如
希伯萊語 那樣),這是因為每個字都有明顯的不同之處,而說話卻不能如此容易地加以區別。他們的書寫程式和我們完全相反,是從上到下、從右到左很有格式地書寫的。要知道這個國家到底有多少不同的語言,確非易事。通過寫字,他們才能彼此溝通,但若通過語言,則不可能。這是因為圖像或字對他們而言,表示某一東西,但在元音的發音上則不相同。表示城市的字是城,但讀起來的話,有的人讀成Leom-bi,有的人讀成‘府’(Fu),但他們都知道這是城字;其他名稱也類似這種情況。這樣,他們就可以和日本人、
琉球 人、
暹羅 人、
交趾支那 人及其他鄰國人進行交流,在這些人當中,說話是無法溝通的,就像希臘人和土耳其人的對話一樣。”
⒃中國人在科學技木方面有很高的成就。歐洲人一向引以為豪的印刷術,“中國人早在德國人
谷騰堡 (Joan Gutenbergo)發明印刷術500年前已經用印刷術印製圖書了。”印刷術是經俄羅斯
莫斯科大公國 傳入德國的。但可能是中國圖書經海路(
紅海 )傳到
歐洲 ,從而啟發了谷騰堡。
中國大炮製造。“我們從他們歷史上有史可證的資料中發現,他們早在我們歐洲人之前使用了大炮。據說第一門大炮是一個德國人在1330年發明的,但並沒有史實可以對此加以證明。而根據對中國的所見所聞,這個德國人配不上第一個發明者的稱號,只是一個發現者而已,因為中國才是首先發明者,而且是從他們那兒才把火炮套用傳到其他王國的,那些地方現在還在套用。據中國人說,他們的第一個皇帝——黃帝,是第一個發明大炮的。”中國的大炮“比我們的造的好,更有威力。”
中國的造船水平,中國船隊規模龐大,種類繁多,如戰船、駁船、淺水船、內河巡邏船等,中國的船隻塗料,“中國人叫Iapez,是用石灰、魚油和他們稱為Vname的糊狀物製成的,粘力極牢,不受蟲蛀,所以他們的船隻壽命比我們的多一倍。”“他們的船隻抽水系統和我們的大不相同,要好得多。他們把船分為好幾個部分,用一個輪子來抽水,輪子安裝在船舷的裡面,因此,他們可以不費力氣地清掃船隻,一個人踩在輪子上,一刻鐘就可抽淨一隻大船,即使這隻船隻漏水很嚴重。”
此外,門多薩還介紹了中國的孵養業、制瓷業、陸地帆船、建築和園林技術、嘆服中國人“是偉大的發明家”。 對於中國人的宗教,門多薩進行了特別的研究和介紹。在他看來,耶穌的12宗徒之一的
聖多默 早就把基督教帶到了中國,在中國還有聖多默的畫像,他引用克魯茲的記述,稱廣州就有聖多默在中國傳教的證據。門多薩在書中提到了中國道教的創始人
老子 ,謂中國人將老子視為僅次於太陽的神靈。又提到了中國的佛教,佛神中的“第一個名叫
釋迦 (Sichia),他來自中國西部的
西藏 (Trautheyco),他是這一宗教的鼻祖,這個國家有他的男女信徒,一般都不結婚,終身幽居,他們要剃去頭髮,數量非常之多”。
中國的諸神中,門多薩介紹了
觀音 (Causay),其職責是管理下界,有生死予奪之權。中國人還信仰其他各種各樣的神,“在他們的語言中,這些神被稱為菩薩,就是我們所稱的聖人”。但“他們同樣也祭拜魔鬼,他們並不是不知道這些鬼是邪惡的或是應受詛咒的,而是希望以此來避免生命財產受到魔鬼的危害”。此外,中國人還有抽籤問卦的迷信行為。
門多薩在介紹完了以上內容後著重指出:儘管中國人喜歡崇拜偶像,但他們對其偶像並不尊重,例如,他們抽籤問卦時,如果回答不合自己的願望,就會把他們的神像打倒在地,或棄之于海,或焚之於火,所以,“將福音傳至這個國家是大有希望和信心的”,“我希望依靠主的尊嚴和威力,能輕易地將他們引入到福音的真諦之中”。 通過上面對《中華大帝國史》內容的概述,我們可以看到門多薩基本上把16世紀中國的形象較為客觀、較為真實地介紹給了歐洲。而當時的歐洲國家也確確實實是以此為出發點來制定他們的對華政策的。即,它們面對的是一個具有悠久文明和歷史的強大帝國。它豐富的物產,發達的經濟,完善的國家體制和強大的國防力量使西方國家只能把中國當作貿易的夥伴而不是直接的侵略對象。門多薩所得出的中國處於和歐洲國家平等發展階段,甚至在物質財富生產的某些方面仍優於歐洲的結論,實際上對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勢頭起到一定的遏制作用。
影響 門多薩完成《中華大帝國史》一書寫作後的33年間,他始終沒有再次獲得出使中國的機會。直至去世,也沒能實現他的東方之夢。但值得他欣慰的是,他的不朽名著《中華大帝國史》對於東西方文化交流有著長久而深刻的影響。 門多薩這部作品為當時的歐洲人打開了了解和認識中國的視窗,使歐洲人從通過充滿神秘色彩的傳聞來“想像”中國,跨入通過中國的現實來認識中國的時代。這也就是《中華大帝國史》一書的歷史意義之所在。 門多薩的《中華大帝國史》談論的是中國事情。16世紀的歐洲人是如何觀察中國的,這當然最應引起中國人的興趣。該書一方面為我們提供了將晚明社會與同一歷史時期的歐洲社會進行比較的原始記述;另一方面該書也有一些有關晚明社會經濟史的具體資料可供我們參考;它還為我們研究16世紀中國所處的外部環境提供了較多的可能性。在《中華大帝國史》問世400年以後,該書已由何高濟先生譯成中文並將由中華書局出版,這可以說是中外關係史學界的一件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