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豆狀核變性病

肝豆狀核變性病

本病又稱Wilson病,為先天性銅代謝異常所致,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人每日從飲食中攝取的銅,從腸吸收入血超過正常,至肝後,因肝細胞溶酶體功能異常,銅藍蛋白合成障礙以及銅從膽汁排泄減少,銅在肝貯留,可引起肝脂肪和糖原沉積、炎症、纖維增殖、細胞壞死以至肝硬化。其餘的銅與白蛋白結合成疏鬆的複合物從肝釋放入血,在其他組織沉積並引起損害,特別以腦、角膜、腎為重要。銅在腦廣泛沉積,引起神經元損害、壞死,出現各種運動障礙和精神異常;在角膜後彈力層沉積,於角膜周圍形成綠棕色或棕銹色具有診斷特徵性的Kayser-Fleischer(K-F)環。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肝豆狀核變性病
  • 外文名:hepatolenticular degeneration
病因及常見疾病,鑑別診斷,檢查,治療原則,

病因及常見疾病

肝豆狀核變性的病因是位於第13對染色體長臂上13q,突變所致血漿銅藍蛋白含量減少引起的銅代謝障礙,屬常染色體隱性遺傳,進一步研究發現患者的肝溶酶體缺陷,使銅排泄到膽汁受限,從而促使過量銅在體內蓄積,肝臟合成銅藍蛋白減少,使血漿銅藍蛋白調節作用削弱,從而胃腸道吸收銅增加。

鑑別診斷

根據肝損害或錐體外系症狀等臨床表現,結合血銅、24h尿銅、銅藍蛋白、角膜K-F環、肝臟/頭顱影像學等輔助檢查結果綜合分析後明確診斷;診斷依據參考中華醫學會2008年發布的《肝豆狀核變性的診斷及治療指南》。

檢查

特徵性實驗室檢查:血漿銅藍蛋白減少,低於20mg/dl;血清總銅減少。血清直接反應銅增高;尿銅排出增多。肝活檢肝細胞含銅量增多。

治療原則

現如今用於治療Wilson病的藥物包括青黴胺、曲恩汀、四硫鉬酸銨及鋅劑等。Wilson病一經診斷,則需終身治療。
治療主要為防止銅繼續在組織累積並將已沉積的銅移去。排銅首選青黴胺,也可用二巰基丙醇(BAL),但療效較差;其次二鹽酸三乙烯四胺。應採用低銅飲食;硫酸化鉀在進餐時服用,可減少銅從胃腸道吸收。對肝、腦症狀,給予對症治療。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