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張力低下型腦癱

肌張力低下型腦癱

肌張力低下型腦癱主要由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或病後失調致使精血不足、腦髓失充、五臟六腑、筋骨肌肉、四肢百骸失養,形成虧損之證。腦為元神之府,導致智力低下,反應遲鈍,語言不清,咀嚼無力,時流涎水,四肢無力,手軟不能握持,足軟不能站立。或感受熱毒,損傷腦絡,後期耗氣傷陰,腦髓及四肢百骸、筋肉失養,導致本病。肌張力低下型腦癱臨床上多見於幼兒,主要表現為肌張力明顯降低。不能站立行走,頭頸不能抬起,運動障礙明顯,關節活動幅度過大,但腱反射活躍,可出現病理反射,常伴有失語及智慧型低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肌張力低下型腦癱
  • 發病部位:大腦
  • 主要症狀:智力低下反應遲鈍
  • 主要症狀:四肢無力語言不清
  • 多發人群:嬰兒
  • 主要病因:先天不足、或後天失養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所屬科室:神經科
基本概述,預兆症狀,原因,表現,腦癱舊紋狀體損傷,腦癱新紋狀體損傷,危害,預防措施,出生前的預防,圍產期的預防,出生後的預防,治療方法,物理治療,作業治療,言語治療,神經靶向修復療法,康復訓練,頭部控制的小兒腦癱康復訓練,軀幹和下肢功能小兒腦癱康復訓練,上肢和手的功能小兒腦癱康復訓練,護理,室內環境,注意安全,清潔衛生,飲食護理,皮膚護理,日常生活護理,治療誤區,

基本概述

肌張力是安靜狀態下肌肉的緊張度,通過被動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後肢體,了解其肌張力。小嬰兒可握住其前臂搖晃手,根據手的活動範圍了解上肢肌張力。測下肢肌張力還可握住小腿搖擺其足,根據足活動的範圍判斷其張力,張力低時搖晃手足時手足甩動的範圍大,張力高時活動範圍小。
還可根據關節活動範圍大小來判斷,被動運動關節若活動範圍大,說明肌張力低,關節活動範圍小,活動受限說明肌張力高。了解上肢肩關節活動範圍可檢查"圍巾征",觀察肘關節與軀幹正中線的關係,了解下肢肌張力可檢查外展角、胭窩角、足跟觸耳試驗及足背屈角。

預兆症狀

1、三個月還不能抬頭,六個月還不能翻身,八個月還不會坐。
2、眼神與父母沒有交流,並且經常驚厥
3、睡眠時間過長或不睡覺。
4、哭時沒有聲音或哭聲低沉、發直。
5、運動時手腳不協調,偏側運動較多。

原因

1、低體重兒小於 2500克,包括早產兒、足月未成熟兒。
2、先天性異常:包括各種原因引起的腦發育異常、大腦發育不良、腦發育不全、腦血管發育異常、先天性代謝病、腦脫髓鞘疾病、先天性中樞神經系統畸形,先天性染色體病等。
3、腦缺血缺氧:在腦癱患者中, 40%是由窒息產傷所致,導致缺血缺氧的因素有:
(1)母親因素,如妊娠高血壓綜合徵、心力衰竭、大出血、貧血、休克、昏迷、吸毒、菸酒過度、藥物中毒等;
(2)胎盤因素:如胎盤早剝、前置胎盤、胎盤梗死或胎盤功能不良等 ;
(3)臍帶血流阻斷:如臍帶脫垂、壓迫、打結或臍帶繞頸等 ;
(4)分娩過程異常:如滯產、倒立、手術使用產鉗、吸胎或套用麻醉藥 ;或產程過長;
(5)新生兒因素:新生兒窒息,心肺功能異常疾病,如先天性心 髒病、呼吸窘迫綜合症、周身循環衰竭、紅細胞增多症;
(6)核黃疸:為腦癱病的重要原因,隨著圍產醫學的進步,核黃疸引起腦癱的比例下降;
(7)高燒、外傷、驚嚇等 ;
(8)由腦缺血缺氧引起 40%患者大腦細胞損傷,如腦軟化、腦液化、腦硬化、腦鈣化、腦萎縮、腦積水。

表現

腦癱舊紋狀體損傷

1、肌張力增高呈強直性(鉛管樣或齒輪樣),所有肌組織為均等性肌張力增高,面肌肌張力增高,表情呈呆滯,少有瞬目。語言肌肌張力增高,呈言語不清,聲音小。頸肌肌張力增高,頭前屈脊柱前伸。四肢肌張力增高,肩月胛上提,上臂內收,肘、腕與膝部均屈曲,手指內收,拇指對掌,軀幹前傾等,所以患兒動作減少,活動困難。
2、靜止性震顫其特點為身體固定某種姿勢時震顫明顯,隨意運動暫時被抑制,精神緊張時加重,睡眠時消失。表現在手部呈點鈔樣或搓丸樣動作。

腦癱新紋狀體損傷

腦癱腦損傷的症狀1、手足徐動肌張力忽高忽低,變化無常,肌張力在痙攣時增強、肌鬆弛時降低,為間歇性、緩慢的、不規則的手足扭轉運動。
腦癱腦損傷的症狀2、舞蹈動作顏面或肢體的近端突然出現迅速即變的無節律的多動稱之為舞蹈,如眨眼、皺眉、吮唇、伸舌、做鬼臉、肢體舞動等,影響語言、發音吞咽動作及手的功能。
腦癱腦損傷的症狀3、扭轉痙攣軀幹徐動、行走時軀幹扭轉或呈螺旋形運動。
腦癱腦損傷的症狀4、肌陣攣發生在個別肌肉或肌群的短暫快速、大小不一、不規則的收縮,輕者不妨礙關節運動,嚴重時肢體陣攣。

危害

1、運動功能障礙:運動自我控制能力差,嚴重者雙手不會抓東西,雙腳不會行走,有的甚至不會翻身、坐起,不會站立,不會正常的咀嚼和吞咽。
2、姿勢障礙:各種姿勢異常,姿勢的穩定性差。如 3個月仍不能頭部豎直,習慣於偏向一側,或者左右前後搖晃等。洗手時不易將拳頭掰開等。
3、智力障礙:智力正常的孩子約占有 1/4,智力輕度、中度不足的約占 1/2,重度智力不足的約占 1/4。
4、語言障礙:語言表達困難,發音不清或口吃等症狀。
5、視聽覺障礙:以內斜視及對聲音的節奏辨別困難最為多見。
6、牙齒髮育障礙:牙齒質地疏鬆、易折,口面功能障礙,臉部肌肉和舌部肌肉有時痙攣或不協調收縮,咀嚼和吞咽困難,口腔閉合困難以及流口水等。

預防措施

出生前的預防

1、實行婚前保健:對準備結婚的男女雙方進行性衛生、生育和遺傳病知識的指導;有關婚配生育等問題的諮詢及男女雙方可能患影響結婚和生育的疾病進行醫學檢查,提出醫學意見。
2、搞好孕期保健:定期產前檢查;增加營養;防止感染性疾病的發生等。

圍產期的預防

1、避免早產和低體重兒的出生
2、預防窒息和顱內出血
3、防治高膽紅素血症

出生後的預防

1、防止感染性疾病的發生。
(1)實行住院分娩;
(2)注意保護新生兒的皮膚;
(3)保持新生兒臍部的乾燥、清潔;
(4)密切觀察黃疸的消長;
(5)注意觀察前囟
(6)實行母乳餵養。
2、預防高熱驚厥的發生。
3、正確對待腰椎穿刺:腰椎穿刺抽取少量腦積液用於檢查,以了解疾病的性質和病情,為正確診斷和治療提供依據,從而減少顱內疾病後遺症的發生。為此家長應 密切配合,共同為患兒的健康負責。小兒腦性癱瘓的三級預防工作就顯得十分重要了。
一級預防:主要是預防導致腦癱發生的誘因或疾病,如:先兆流產、早產、妊娠中毒症、宮內感染、新生兒窒息、新生兒核黃疸等。
二級預防:主要是對已經存在導致腦癱誘因和疾病的高危兒,每2—4周定期隨訪,以預防腦癱的發生。即:篩查和追蹤家族中曾有腦癱、智力低下、先天畸形等病史的新生兒,以及產前、產中、產後有各種異常情況,尤其是早產、產傷及缺血缺氧性腦病,核黃疸的高危新生兒,使他們能夠被早期發現,早期干預,達到預防和減輕殘損的目的。尤其重要的是,對那些不能按正常發育年齡獨立完成抬頭、坐、站、行的小孩,不要輕易認為是缺鈣引起的,而應該儘早到小兒神經專科就診,以儘早查出原因,排除或確診是否有腦癱。
三級預防:對已有不同程度運動障礙、姿勢異常的患兒,應該進行積極的正規的康復治療,避免永久性的運動及其它功能障礙的發生。
總之,腦性癱瘓在某種程度上是可以預防的。只要切實做好孕婦及胎兒的保護,就能最大程度的減少腦性癱瘓的發生。

治療方法

物理治療

通過增加關節活動度,調整肌張力,提高運動控制能力、協調能力、力量和耐力等來改善運動功能,增強生活自理能力。常用的技術包括:體位性治療、軟組織牽伸、調整肌張力技術、功能性主動活動強化訓練、肌力和耐力訓練、平衡和協調控制、物理因子輔助治療(理療)等等。

作業治療

作業治療主要包括手的精細功能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能力訓練、支具和輔助具的製作及生活環境設施的簡單改造等等。

言語治療

由醫師和言語治療師評定後,根據不同言語障礙類型進行治療,如下頜、口唇、舌肌、軟齶等運動控制訓練,以及理解和表達能力訓練。

神經靶向修復療法

通過NS靶向定位治療儀精準確定治療部位,使神經生長因子通過介入方式作用於損傷部位。激活處於休眠狀態的神經細胞,實現神經細胞的自我分化和更新,並替代已經受損和死亡的神經細胞,重建神經環路,促進器官的再次發育。

康復訓練

頭部控制的小兒腦癱康復訓練

嬰幼兒發育期學會抬頭是學會其它活動的主要前提。小兒腦癱康復訓練時可扶住患兒頭部兩側,使頭部能穩定地保持在直立的正中位。在坐位的大部分時間,頭部習慣於保持正確的姿勢時,可使患兒軀幹前傾,兩側傾斜,讓他學會頭部的控制,保持頭部穩定起到良好的小兒腦癱康復訓練效果。

軀幹和下肢功能小兒腦癱康復訓練

翻、坐、爬、站、走是嬰幼兒正常運動發育的各個階段,學習和掌握各項小兒腦癱康復訓練方法。訓練翻身時,先叫患兒全身放鬆,以臀部為支點,協助一側肢體抬離床面,從一邊翻到另一邊。小兒腦癱康復訓練的坐位訓練中,首先教患兒用手撐著坐,然後無支撐坐,逐步過渡到坐下可拿身邊的玩具,仍能保持坐位平衡。小兒腦癱康復訓練的患兒爬行訓練中,他人可在患兒的肩,肘,髖,膝部給予適當的支持,鼓勵患兒向前爬行。小兒腦癱康復訓練中跪位有助於站立,訓練時可先讓患兒坐在自己的腳根上,在他人支持下,將髖部伸直,並訓練跪位平衡。
當患兒能獨自站立時,進行小兒腦癱康復訓練的行走訓練。開始需他人幫助行走,可採用牽患兒衣領協助行走的方法,或扶住患兒髖部行走的方式,有的患兒需要用夾板固定或助行器幫助行走。小兒腦癱康復訓練時獨立行走時患兒步態蹣跚,雙腳分開過大,手腳不協調,必須進行步態矯正訓練,注意一定要求先邁小步。

上肢和手的功能小兒腦癱康復訓練

小兒腦癱康復訓練過程中最好在一個穩定的姿勢下進行,著重是糾正腦癱患兒上肢的痙攣模式。可一手抓住患兒肘的外側,一手握住患兒的手,將他的手臂上舉和外展。使肩外旋和肘伸直,掌心向上。鼓勵患兒將他的雙手拿到胸前,玩耍手指,抓握各種不同形狀,不同顏色的玩具。

護理

室內環境

室內保持空氣新鮮,陽光充足,通風良好,溫度適宜。定期用紫外線照射消毒,地面經常用消毒液拖檫,保證小兒腦癱患兒室內的清潔衛生。

注意安全

小兒腦癱患兒因發育遲緩,各種動作的發育均遲於同期的健康小兒,行動不便。故應有專人守護。注意安全,以免造成意外傷害。

清潔衛生

搞好腦癱患兒的清潔衛生,定期洗浴,並及時更換衣服、床單、被褥等。腦癱日常護理對清潔要求格外嚴格,家長們不容忽視。

飲食護理

在給小兒腦癱患者餵食時腦癱患兒的姿勢是頭部後仰,那么全身肌肉肌張力升高、痙攣,姿勢不對稱。這樣,吞咽動作肯定不能很好地完成。
小兒腦癱患者在母親的懷裡處於半臥位,患兒的頭部擱在母親的胳膊肘上,肩背部由母親的前臂承托,患兒的雙手被放在身體的前面,整個身體姿勢顯得相對對稱,這樣患兒全身的肌張力可相對正常些,餵食也就比較容易進行。
如果小兒腦癱患者已具有一定的頭部控制能力和軀幹直立能力,母親可以讓患兒坐在自己的一條大腿上,患兒的膝關節屈曲並擱在母親的另一條大腿上。
為了使患兒的膝關節也保持充分的屈曲,母親的一隻腳下可墊置1~2塊木板。母親的一隻手可以根據需要扶助患兒的肩部或者髖部。這樣的姿勢既有利於餵食,又有利於正確姿勢的發育。

皮膚護理

病情嚴重和不能保持坐位的腦癱患兒往往長時間臥床,側臥位適合各種腦癱患兒,護理人員常幫助患兒翻身,白天儘量減少臥床時間。及時清理大小便,保持皮膚清潔,防止褥瘡發生或繼發其他感染。

日常生活護理

指導父母和家庭其他成員正確護理患兒。日常生活活動是人們維持生活最根本的活動,如進食、更衣、洗漱、入廁等。腦癱患兒往往存在多方面能力缺陷,需對其進行日常生活護理及訓練。更衣時應注意患兒的體位,通常坐著脫衣較為方便。為患兒選擇穿脫方便的衣服,更衣時一般病重側肢體先穿、後脫。要注意培養患兒獨立更衣能力。根據患兒年齡進行衛生梳洗訓練,養成定時大小便習慣。隨年齡增長教會患兒在排便前能向大人預示,學會使用手紙、穿脫褲子的動作等。

治療誤區

①有的家長雖然發現孩子在半歲前有不明原因的哭鬧、吃奶差、過於安靜,以及受驚嚇時出現身體打挺等現象,但只是簡單地認為孩子年齡小,身體弱,是不是感冒了?是不是消化不好?是不是傳染其他疾病了?
②早產兒的家長見到孩子翻身、趴臥、坐、立、走等運動發育落後於其他的正常同齡兒時,往往會簡單地認為是早產原因造成的,孩子會隨著自然生長發育慢慢地恢復,常常採取“觀望、等待”的態度。
③家長發現小兒在運動中出現不正常的姿勢時,常常以為是孩子骨骼與肌肉出現了問題,而貽誤了就診時機。
④一旦經過醫生確診孩子為腦性癱瘓時,家長往往最先採取的態度是盲目地四處求醫,盼望通過常規的“打針、吃藥”來解除患兒的運動功能不良狀態。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