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用牛

由普通牛和瘤牛野牛雜交育成的牛品種。簡稱肉牛。屬普通牛種,也包括由普通牛和瘤牛或野牛雜交育成的牛品種。體軀寬廣,呈圓筒形,側望和上望均呈長方形,後望呈方形。生長快,早熟,胴體淨肉率高,脂肪間雜在肌肉纖維中,切面呈大理石狀花紋,肉質柔嫩多汁,適於肉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肉用牛
  • 簡稱:肉牛
  • 概念:普通牛和瘤牛野牛雜交育成的牛
  • 形體:體軀寬廣,呈圓筒形
  • 特點:生長快,早熟,胴體淨肉率高
  • 適用於:食用
概況,品種的形成與發展,飼養管理,繁育,發展趨向,

概況

肉用牛(beef cattle)
由普通牛和瘤牛或野牛雜交育成的牛品種,簡稱肉牛。體軀寬廣,呈圓筒形,側望和上望均呈長方形,後望呈方形。生長快,早熟,胴體淨肉率高,切面呈大理石狀花紋,肉質柔嫩多汁
世界肉用牛主要品種有40餘個,著名的有18世紀中葉英國首先育成的中小型肉牛品種,如海福特牛、安格斯牛和短角牛等。19世紀初,經50~100年歐洲各國育成夏洛萊牛利木贊牛等肉牛品種。
犢牛經6~7個月哺乳期後採食青粗飼料。肥育方式有:①一貫肥育法,犢牛斷奶後以豐富的飼料促其生長,一直達到出欄體重(一般18月齡)。此法消耗精料多,但提高出欄率,節約人工和設備。②集中肥育法,犢牛斷奶後放牧或用大量粗料使其生長骨架,宰前3個月左右加強飼養,使其日增重1千克左右。此法消耗精飼料少,但時間長。肉用牛終年發情,性成熟一般在8~12月齡,配種適期14~18月齡。妊娠期283天左右。有純種繁育和雜交繁育。中國多用純種肉用公牛與當地黃牛雜交,初生犢體重大,生長較快。

品種的形成與發展

18世紀中葉,英國首先育成一些中小型肉牛品種,如海福特牛、安格斯牛、短角牛等,它們除具有良好的產肉性能外,也有一定的產乳能力。以後這些品種大量輸出,成為世界肉牛業的基礎。19世紀初以後,歐洲大陸各國也開始對當地役用牛向肉用牛方向選育,經50~100年的時間而育成了夏洛萊牛、利木贊牛等肉牛品種,統稱大陸品種。其特點是體型大、生長快、瘦肉多。美國肉牛業則是在英國肉用牛品種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20世紀20年代,小牛肉成為市場上的緊銷商品,曾導致肉用牛向小型早熟方向選育。但培育出的肉牛體質不堅實,且過分依賴精飼料飼養致使肉質過肥,成本提高,所以到60~70年代,肉用牛的選育又轉向生長快、瘦肉多、適於放牧、生產成本低的大型品種。美國還利用婆羅門瘤牛與不同肉用牛品種雜交,育成了一些新品種。
世界肉用牛主要品種現有40餘個。較著名的除短角牛和夏洛萊牛等外,還有下述品種。
海福特牛 最古老的中小型肉用牛品種。育成於1790年。原產地在英國的赫里福特及牛津等地區。早熟易肥,耐粗飼,體格結實,適應性好。全身被毛紅色,僅頭部、頸垂、腹下、四肢下部和尾帚白色,具典型的肉用體型。成年公牛體重 850~1100千克,母牛體重600~700千克(圖1)。一般屠宰率60~65%。分有角和無角兩種,後者是在該品種輸入美國後由突變產生的。其他外形均與有角者近似。該品種現廣泛分布世界各地。飼養較多的有美國、 加拿大、 墨西哥、蘇聯、澳大利亞、紐西蘭以及南非等。中國自60年代開始由英國引進,飼養於內蒙古、新疆、黑龍江、山西、河北等省(自治區)。並用以改良黃牛,效果明顯。
阿伯丁-安格斯牛 簡稱安格斯牛。古老的小型肉用牛品種。原產於英國阿伯丁-安格斯地區。體軀低矮,無角,全身被毛黑而有光澤,部分牛腹下或乳房部有少量白斑。頭小額寬,額上方明顯向上突起。成年公牛體重800~900千克,母牛500~600千克。早熟易肥,生長快,肉質好,泌乳力較強。但有神經質,較難管理。19世紀自英國輸出,現遍布全世界。
利木贊牛 大型肉用牛品種。原產法國中部。本為役牛。1900年以後逐步轉向肉用,1924年育成肉用牛品種。生長快,肌肉豐滿,且多瘦肉,四肢堅強,體軀結構勻稱。全身被毛紅黃色,四肢內側、腹下、眼圈、口鼻周圍等處毛色較淡,角白色,蹄殼紅褐色。公牛角向兩側平展,母牛角向前彎曲。成年公牛體重1000~1100千克,母牛體重800~850千克,屠宰率63~71%。除法國外,以美國、加拿大飼養較多。中國1974年開始引進,多飼養於北方地區,其雜交後代產肉和役用能力都有提高。
聖赫特魯迪斯牛 肉用牛品種。原產美國德克薩斯州。育成歷史較短,1940年始才被承認為一個新品種,含有3/8婆羅門牛和5/8短角牛血液。耐熱,具有抗焦蟲能力。生長快,脂肪少,適應性強。全身被毛紅色,短而光亮。耳下垂,皮膚鬆弛,頸部多皺褶,胸垂髮達,陰鞘下垂,公牛有明顯瘤峰(圖 2)。成年公牛體重850~1000千克,母牛體重500~700千克,一般屠宰率為65%左右。泌乳力也較高。但繁殖力低,利用年限短。1960年引進中國。
中國原來沒有專用的肉用牛品種。現除利用國外引進品種改良本國黃牛的肉用性能已取得較好效果外,有些地方良種黃牛如秦川牛、南陽牛、梁山縣的魯西黃牛、晉南牛等,也具有較好的肉用能力,可作為選育肉用品種的基礎。

飼養管理

肉用犢牛多隨母牛哺乳。在放牧條件下,早春產犢的母牛要補飼精料,以提高其泌乳能力。哺乳期一般為6~7個月。犢牛採食青粗料的訓練宜儘早進行,以促進瘤胃發育。在枯草季節或不良草地上放牧,應儘可能補料。牛體冬季消耗大,增重慢,肥育期以只經過一個冬季為宜。肥育方式有二:一為一貫肥育法,也稱商業肥育,即從犢牛斷奶開始,利用較豐富的飼料促其生長,一直肥育達到出欄體重(多數要求18月齡出欄)。這種方法需要消耗較多精料,但能加快畜群周轉,提高出欄率,節約人工和設備。一為集中肥育法,也稱農場肥育,即在條件較差的情況下,犢牛斷奶後放牧或利用大量粗料使其生長骨架(長成架子牛),到宰前3個月左右加強飼養,使之日增重 1千克左右,達到一定體重後出欄。這種方法消耗的精飼料少,但時間較長。
為了補充蛋白質飼料的不足,肉牛業中已普遍利用尿素等非蛋白質含氮物。此外,還使用微量元素添加劑、雌性激素生長刺激劑以及牛肉增嫩劑等,以提高牛肉的產量和質量。肉牛的管理一般粗放,僅需要簡單的棚舍和圍欄,但舍飼場地要求有較高的地勢。傳統的管理措施包括除角和公牛去勢。但實踐證明不去勢的公牛比去勢者生長更快,故目前肉牛業中已趨向於不去勢肥育。

繁育

肉用牛終年發情,性成熟一般在8~12月齡,配種適期為14~18月齡。妊娠期 283天左右。有純種繁育與雜交繁育兩種方式。純種繁育多在種牛場進行,利用純種公、母牛進行繁殖,以補充和擴大種牛群,並向雜交繁育者提供純種公牛。雜交繁育是80年代肉牛商品性生產的主要形式,即用不同肉牛品種進行品種間雜交,利用雜種優勢以取得較高的經濟效益。如美國的肉牛96%來自於品種間雜交牛群,其增重速度平均可提高2~4%。一般兩品種雜交優於純種,三品種雜交又優於兩品種雜交,但四品種以上的雜交則效果無明顯提高。
中國多利用純種肉用公牛與當地黃牛雜交,一般皆能取得比當地黃牛的初生犢體重大、生長快的明顯效果。

發展趨向

1985年世界肉用牛產量為460.7萬噸。在一些原來畜牧業發達的國家,乳牛頭數逐年減少,而肉牛頭數則增加很快,一些原來肉牛業不發達的國家增長更為顯著。肉牛業的經營規模正繼續擴大。隨著電子計算機套用的普及和飼料供應、畜糞清理等專業分工的進一步深化,生產效率將進一步提高。大型品種如夏洛萊牛利木贊牛西門塔爾牛等將繼續受到重視。雜種優勢利用將更加普及。由於黑白花牛的體型大,將更多地利用其小公牛進行肥育供肉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